英倫 || 不列顛島狂奔的日與夜
↑英國國家美術館 ↑特拉法加廣場 ↑特拉法加廣場 特拉 法加戰役是 英國 對拿破侖戰爭的重要勝利,所以 特拉 法加廣場上最醒目的就是當時領導 英國 海軍戰隊的 納爾遜 將軍雕像和它腳下的四隻大 獅子 。
特拉 法加廣場上有大量的鴿子,這裡又被稱為 “鴿子廣場”。宋冬野有一首很感人的小歌,叫《關憶北》,講的是他當年的一個名叫關憶北的女神去 英國 留學兩人漸行漸遠的故事。畢竟民謠歌手的設定就是沒出過國,所以發出了 “大不列顛的廣場上,有沒有鴿子在飛翔” 這樣酸酸的疑問。 ↑特拉法加廣場 ▼ 白金漢 宮和 特拉 法加廣場之間,是長長的林蔭大道,大道兩旁是大片大片的草地和修建雅緻的古樹,草坪的另一邊就是著名的唐寧街10號。林蔭大道的起點是水師提督門(Admiralty Arch),終點是 維多利亞 女王紀念碑(Victoria Memorial)。比 白金漢 宮更早映入眼帘的是紀念塔上黃燦燦的鎏金勝利女神。 ↑白金漢宮 ↑倫敦 ▼大本鐘、威斯敏斯特橋以及議會大廈,幾乎構成了大多數人對 倫敦 的全部想象。議會大廈是 英國 浪漫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也是大型公共建築中第一個哥特復興傑作,是當時整個浪漫主義建築興盛時期的標誌。 ↑議會大廈 ↑議會大廈 ↑議會大廈 ↑議會大廈 ↑議會大廈 ↑大本鐘 ▼西敏寺在議會大廈旁邊,同樣是哥特式建築風格。西敏寺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意譯,Westminster 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 倫敦 城的西部,便得此名,名字雖然取得有點隨意,可西敏寺在 英國 文化中的地位卻無可比擬,這裡是 英國 的王室陵墓所在地,也是 英國 最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的墓地, 比如 丘吉爾 、 牛頓 、 達爾文 、狄更斯、 布朗 寧,這裡也是歷代國王加冕登基、舉行婚禮慶典的地方,最近的一次就是威廉王子迎娶凱特王妃那場世紀婚禮。 ↑西敏寺 ↑西敏寺 ↑西敏寺 ▼大本鐘前的 丘吉爾 銅像是在 ins 上被刷爆的一個打卡點,這座雕像的精彩之處,不是正面而是背影。從雕像的後方看 丘吉爾 濃重的背影,仿佛這位最受 英國 人愛戴的前首相即使死後仍然在凝望著議會,在看著 英國 議會大廈里議員老爺們的一舉一動。
擅長歷史文章的記者Lynne Olson曾在自己的書里引用過一個關於 丘吉爾 背影的評價——“他跟那些人不很一樣,我至今還記得他轉身走進首相府的背影,有點傲慢,有點落寞,像個夜歸的老作家多過像個過路的政治家。”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大本鐘
從2017年8月22日起,也就是我們到達 倫敦 的第二天,大本鐘即將開始為期四年的修繕,在此期間為了保障工作人員的 “安全與健康”,大本鐘將停止常規報時。所以這天,在威斯敏斯特橋上,有很多記者在報道這一不大不小的新聞事件,因為黑頭髮黃皮膚的緣故,我們也被不知哪家的記者拉著拍了一段。趁著他調設備,我也用手機偷拍了一下這位仁兄。 ↑倫敦 ↑威斯敏斯特大橋 ↑大本鐘 ▼ 倫敦 眼。有的時候應該感謝那些執著的人, 比如 倫敦 眼的設計者 David Marks、Julia Barfield 和曾經的 倫敦 市長 Ken Livingstone。一開始,刻板的 英國 人並不喜歡這樣一個帶著廉價氣息和娛樂場標簽的、與嚴肅的古典建築群明顯不搭調的大鐵輪子,但執著的人們還是讓他們的設想付諸實施。儘管建設之初,他們只預計了 倫敦 眼五年的運行時間,結果千禧年的 倫敦 眼到現在還沒有退休,價格自然也不便宜,成人票26.5磅、學生票15鎊。
想著畢竟是城市地標性摩天輪的鼻祖,還是買票打個卡比較好,結果不知是天氣原因,還是游人太多,體驗不盡如人意。總之就是……不坐後悔,坐了更後悔。 ↑倫敦眼 ↑倫敦眼 ↑倫敦眼 ↑倫敦眼 從 倫敦 眼下來,天空淅淅瀝瀝飄起小雨,氣溫也降了好大一截。無論是當地人還是游客,或是撐開雨傘、或是戴上外套帽子、或是把風衣的領子豎起來,都淡定地迎合著 倫敦 變幻莫測的天氣,行色匆匆。
一頭駐立在威斯敏斯特橋上的 石獅 ,威嚴挺拔地望向烏雲密佈暗流涌動的天空,雄渾蒼涼,仿佛 大英 帝國的化身。曾經的戰無不勝,曾經的世界第一大帝國,創造了無數輝煌,也給許多國家和人民帶去沉重災難。如今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頭顱仍高昂,不可一世的榮耀與強盛已不再,時間永遠不等任何人。 ↑倫敦眼 ▼ 大英 博物館是我們逛過的第二個“四大博物館”。15年去 紐約 ,在大都會裡第一次看到梵高、莫奈和倫勃朗,感受到了資金足、氣派大的 美國 收藏風格。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8月的 英國 已經褪去了暑熱,來到 大英 博物館的時候,濃雲密佈,微風裡還夾著些細雨。 大英 博物館比我們想象得要破舊很多,灰白色的愛奧尼柱墩上長滿了青苔,外牆則隨處可見斑駁的水漬和新補的石磚。 ↑大英博物館 大英 博物館實在太大太有戲,三天三夜都看不完。時間有限的我們提前做了功課,將重點落在了古 希腊 館和古 埃及 館。古 希腊 館里,來自於 雅典 帕特農神廟的命運三女神雕像群、帕特農神廟建築遺跡,均為 大英 博物館最令人神往的藝術珍品。 不過這些藏品也是飽受非議,近年來隨著新 雅典 衛城博物館的建成,要求歸還這些西方文明世界的象徵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木乃伊是 大英 博物館的另一個看點。之前也曾看過一些木乃伊,但大多是安放在彩繪人形木棺中,數量也極少。 大英 博物館的木乃伊之多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很多木乃伊被打開了木棺,有的甚至連繃帶都被拆開……整整一個展廳的木乃伊,空氣中都瀰漫著泥沙味。除了人類木乃伊,展廳中還展出了貓、魚、隼等一些動物的木乃伊,以及一些在沙漠中自然風乾的平民屍體。
現代人說信奉肉體還原是古 埃及 人對理念世界的 “迷信”,但如果科技發展使風乾的軀體也具有組織再造的潛力,那麼與那些今天參觀木乃伊、百年之後早已灰飛煙滅的芸芸眾生相比,誰才是最後的贏家呢?畢竟, 埃及 人已經等待了5000年,再多個幾百年也只是打盹而已。
還記得那首歌嗎?
木乃伊的心在跳
抱著希望慢慢熬
我鼓起最後的一分力撐下去
相信真愛
就在我醒來的新世紀……
特拉 法加廣場上有大量的鴿子,這裡又被稱為 “鴿子廣場”。宋冬野有一首很感人的小歌,叫《關憶北》,講的是他當年的一個名叫關憶北的女神去 英國 留學兩人漸行漸遠的故事。畢竟民謠歌手的設定就是沒出過國,所以發出了 “大不列顛的廣場上,有沒有鴿子在飛翔” 這樣酸酸的疑問。 ↑特拉法加廣場 ▼ 白金漢 宮和 特拉 法加廣場之間,是長長的林蔭大道,大道兩旁是大片大片的草地和修建雅緻的古樹,草坪的另一邊就是著名的唐寧街10號。林蔭大道的起點是水師提督門(Admiralty Arch),終點是 維多利亞 女王紀念碑(Victoria Memorial)。比 白金漢 宮更早映入眼帘的是紀念塔上黃燦燦的鎏金勝利女神。 ↑白金漢宮 ↑倫敦 ▼大本鐘、威斯敏斯特橋以及議會大廈,幾乎構成了大多數人對 倫敦 的全部想象。議會大廈是 英國 浪漫主義建築的代表作品,也是大型公共建築中第一個哥特復興傑作,是當時整個浪漫主義建築興盛時期的標誌。 ↑議會大廈 ↑議會大廈 ↑議會大廈 ↑議會大廈 ↑議會大廈 ↑大本鐘 ▼西敏寺在議會大廈旁邊,同樣是哥特式建築風格。西敏寺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意譯,Westminster 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 倫敦 城的西部,便得此名,名字雖然取得有點隨意,可西敏寺在 英國 文化中的地位卻無可比擬,這裡是 英國 的王室陵墓所在地,也是 英國 最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的墓地, 比如 丘吉爾 、 牛頓 、 達爾文 、狄更斯、 布朗 寧,這裡也是歷代國王加冕登基、舉行婚禮慶典的地方,最近的一次就是威廉王子迎娶凱特王妃那場世紀婚禮。 ↑西敏寺 ↑西敏寺 ↑西敏寺 ▼大本鐘前的 丘吉爾 銅像是在 ins 上被刷爆的一個打卡點,這座雕像的精彩之處,不是正面而是背影。從雕像的後方看 丘吉爾 濃重的背影,仿佛這位最受 英國 人愛戴的前首相即使死後仍然在凝望著議會,在看著 英國 議會大廈里議員老爺們的一舉一動。
擅長歷史文章的記者Lynne Olson曾在自己的書里引用過一個關於 丘吉爾 背影的評價——“他跟那些人不很一樣,我至今還記得他轉身走進首相府的背影,有點傲慢,有點落寞,像個夜歸的老作家多過像個過路的政治家。”
"Never, never, never, never give up." ↑大本鐘
從2017年8月22日起,也就是我們到達 倫敦 的第二天,大本鐘即將開始為期四年的修繕,在此期間為了保障工作人員的 “安全與健康”,大本鐘將停止常規報時。所以這天,在威斯敏斯特橋上,有很多記者在報道這一不大不小的新聞事件,因為黑頭髮黃皮膚的緣故,我們也被不知哪家的記者拉著拍了一段。趁著他調設備,我也用手機偷拍了一下這位仁兄。 ↑倫敦 ↑威斯敏斯特大橋 ↑大本鐘 ▼ 倫敦 眼。有的時候應該感謝那些執著的人, 比如 倫敦 眼的設計者 David Marks、Julia Barfield 和曾經的 倫敦 市長 Ken Livingstone。一開始,刻板的 英國 人並不喜歡這樣一個帶著廉價氣息和娛樂場標簽的、與嚴肅的古典建築群明顯不搭調的大鐵輪子,但執著的人們還是讓他們的設想付諸實施。儘管建設之初,他們只預計了 倫敦 眼五年的運行時間,結果千禧年的 倫敦 眼到現在還沒有退休,價格自然也不便宜,成人票26.5磅、學生票15鎊。
想著畢竟是城市地標性摩天輪的鼻祖,還是買票打個卡比較好,結果不知是天氣原因,還是游人太多,體驗不盡如人意。總之就是……不坐後悔,坐了更後悔。 ↑倫敦眼 ↑倫敦眼 ↑倫敦眼 ↑倫敦眼 從 倫敦 眼下來,天空淅淅瀝瀝飄起小雨,氣溫也降了好大一截。無論是當地人還是游客,或是撐開雨傘、或是戴上外套帽子、或是把風衣的領子豎起來,都淡定地迎合著 倫敦 變幻莫測的天氣,行色匆匆。
一頭駐立在威斯敏斯特橋上的 石獅 ,威嚴挺拔地望向烏雲密佈暗流涌動的天空,雄渾蒼涼,仿佛 大英 帝國的化身。曾經的戰無不勝,曾經的世界第一大帝國,創造了無數輝煌,也給許多國家和人民帶去沉重災難。如今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頭顱仍高昂,不可一世的榮耀與強盛已不再,時間永遠不等任何人。 ↑倫敦眼 ▼ 大英 博物館是我們逛過的第二個“四大博物館”。15年去 紐約 ,在大都會裡第一次看到梵高、莫奈和倫勃朗,感受到了資金足、氣派大的 美國 收藏風格。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8月的 英國 已經褪去了暑熱,來到 大英 博物館的時候,濃雲密佈,微風裡還夾著些細雨。 大英 博物館比我們想象得要破舊很多,灰白色的愛奧尼柱墩上長滿了青苔,外牆則隨處可見斑駁的水漬和新補的石磚。 ↑大英博物館 大英 博物館實在太大太有戲,三天三夜都看不完。時間有限的我們提前做了功課,將重點落在了古 希腊 館和古 埃及 館。古 希腊 館里,來自於 雅典 帕特農神廟的命運三女神雕像群、帕特農神廟建築遺跡,均為 大英 博物館最令人神往的藝術珍品。 不過這些藏品也是飽受非議,近年來隨著新 雅典 衛城博物館的建成,要求歸還這些西方文明世界的象徵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 木乃伊是 大英 博物館的另一個看點。之前也曾看過一些木乃伊,但大多是安放在彩繪人形木棺中,數量也極少。 大英 博物館的木乃伊之多簡直讓人瞠目結舌,很多木乃伊被打開了木棺,有的甚至連繃帶都被拆開……整整一個展廳的木乃伊,空氣中都瀰漫著泥沙味。除了人類木乃伊,展廳中還展出了貓、魚、隼等一些動物的木乃伊,以及一些在沙漠中自然風乾的平民屍體。
現代人說信奉肉體還原是古 埃及 人對理念世界的 “迷信”,但如果科技發展使風乾的軀體也具有組織再造的潛力,那麼與那些今天參觀木乃伊、百年之後早已灰飛煙滅的芸芸眾生相比,誰才是最後的贏家呢?畢竟, 埃及 人已經等待了5000年,再多個幾百年也只是打盹而已。
還記得那首歌嗎?
木乃伊的心在跳
抱著希望慢慢熬
我鼓起最後的一分力撐下去
相信真愛
就在我醒來的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