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記——走進米蘭與維羅納
雙城路線1\. 米蘭
提前三個多月訂到了八月看《最後的晚餐》門票,而且還是周六的早上,於是只能周五晚上提前抵達 米蘭 。
米蘭 的景點排布基本繞一個圈,周六早上從《最後的晚餐》壁畫所在的聖母感恩教堂開始,一路步行,順時針先去擁有眾多博物館的斯福爾扎城堡(最著名的是米開朗琪羅最後的一直未完工的“聖殤”雕塑與達 芬奇 設計的以樹為主題的壁畫),再去 歐洲 最美歌劇院之一的華麗麗的斯 卡拉 歌劇院,再繞回被馬克吐溫稱為“白色火焰”的 米蘭 大教堂。
PS. 訂酒店的時候一向秉承地理位置優先原則,這次毫無疑問選在了距離游玩吃喝購物都很近的 米蘭 大教堂旁邊,雖然地理位置無敵了,但實際入住才發現房間樓下就是tram電車軌道, 米蘭 的電車又很多,一直到後半夜還是很吵,導致兩天都沒睡好。得到的教訓就是,在 米蘭 這種擁有多條地鐵線路的城市,可以選擇遠離市中心的地鐵沿線住宿,安靜舒適又能便宜很多。
2\. 維羅納
其實從地圖上看 維羅納 似乎離 威尼斯 更近,但是去 威尼斯 的時候選擇了沉浸式游覽方式(其實就是完全沒想到還有個 維羅納 。。。
維羅納 的火車站距離景點集中區略遠,可以選擇公交抵離,景點之間步行即可。最著名的景點就是虛構的朱麗葉之家了,但還有個私人宅邸不開放的羅密歐之家可以外觀,香草廣場周邊就是典型的 歐洲 小鎮廣場,最不能錯過的要數保存的比 羅馬 的還要完整的 維羅納 競技場,最後臨走前為打發時間去的老城堡也值得慢慢游慢慢逛。 最後的晚餐慢慢走近當初選擇來 米蘭 的時間就是為了看《最後的晚餐》,門票提前三個多月才訂到,不過現場售票處發現有30多歐的大概是 米蘭 博物館通票之類的,似乎也可以當天進入教堂看《最後的晚餐》真跡,未親測,實在沒有訂到門票的小伙伴可以作為last resort嘗試一下。 抵達時為時尚早,於是先在教堂周邊轉了轉。 教堂的後花園典型的 羅馬 中庭atrium設計,柱廊庭院方 方正 正,不知為何讓我想起了 中東 的清真寺,宗教總歸是類似的。 聖母感恩教堂很小,早上剛剛開門,清冷靜穆。 既然以聖母為名,肯定少不了聖母的雕塑。 教堂內部的肋架券上的顏色和線條有點類似新天鵝堡,估計也多少受到了摩爾人風格的影響。 參觀《最後的晚餐》壁畫不僅需要預約,而且是guided tour,每次限定時間(大概20分鐘)和人數,安全起見,在guide的帶領下踏進一道道門,在後一扇門關閉之後,前一扇門才緩緩打開,估計走進地下 小金 庫也大抵如此吧。 壁畫終於見真容!這幅位於修道院食堂牆壁上的壁畫命途多舛:先是被好奇寶寶達 芬奇 用試驗性的手法乾壁畫方式創作,拋棄傳統的fresco濕壁畫作法,導致尚未完成壁畫就已經開始脫落;繪畫完成後,食堂要開個門,於是把壁畫正中間下方耶穌和旁邊幾個門徒的腳給鋸掉了。。。;後來,拿破侖的軍隊占領 米蘭 ,拿這間食堂當作馬房,閑暇之餘朝壁畫扔沙包。。;二戰期間, 米蘭 人民為了保護壁畫,里三層外三層在壁畫前面堆滿了沙袋和腳手架,食堂被炸的最後只剩這面和對面的牆,戰後兩年,這幅畫一直風吹日曬,直到80年代才開始對畫作進行修複。 這幅畫有幾個看點:1、時代,我們現代人看這幅畫似乎也說不出哪裡特別好,主要是因為這幅壁畫作於15世紀,中世紀的末期,文藝復興剛出現萌芽尚未全面鋪開的時代,中世紀可以說是 歐洲 存天理滅人欲的黑暗時代,中世紀的繪畫基本都是人物表情動作僵硬,直視鏡頭,做作不自然,這麼說就可以理解這幅畫在當時引起怎樣的轟動了。而且,中世紀是宗教占主流的時代,宗教繪畫自然要在耶穌和聖徒的頭上畫上光環halo。而達 芬奇 在這幅畫上的大膽創新打破了中世紀的傳統,耶穌與十二個門徒像普通人一樣坐在桌前,沒有光環,沒有看鏡頭,似乎只是尋常人家。
2、光線,光線從耶穌背後的三面窗透進來,似乎是沒有光環的光環,使壁畫不再陰暗沉重,這面牆的兩側也曾經有窗,斜射進來的光線剛好打在壁畫上。
3、角度,達 芬奇 採用了透視畫法,使人的視線在遠處彙集。這種我們現代人看起來好不為奇的畫法在中世紀可遍尋不見,中世紀的繪畫都是扁平化,比2D還要2D。但可不要以為古人從來不知道透視畫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 羅馬 時期,古 羅馬 人家中的牆壁就盛行過利用透視畫法創作出的壁畫,古 羅馬 第二風格的壁畫就出現了透視畫法和現在流行的裸眼3D。
4、人物排布,有聲音的壁畫說的就是它!達 芬奇 明顯將12聖徒分為四組,每組三人,以耶穌為中心呈漣漪狀排布,耶穌說的話“將有人出賣我”如投入水中的石子一般掀起漣漪,像聲音的傳播有波長一樣,靠近耶穌的人彼此相距較遠,遠離耶穌的人彼此緊貼,就像石子周圍的漣漪越遠越密。耶穌左手邊最邊上的兩個人甚至沒有聽到耶穌的話,第三個人打斷他們用手指著中間讓他們別溜號了,快聽! 壁畫下方有人物分佈介紹 《最後的晚餐》對面的牆上也有一幅壁畫Cruxification耶穌上十字架,是達 芬奇 同時代的畫家所作,風格看起來很是不一樣。 倒塌又複原的牆壁上的壁畫裝飾,好像吹響勝利的號角 以前聽說,二戰期間整個修道院都被炸毀,只有《最後的晚餐》這面牆“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現在才發現並不是什麼奇跡,只是人們提前做好了 萬全 的準備工作。 斯福爾扎城堡的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這是座建於中世紀晚期的城堡,現在裡面坐落著多所博物館,通票好像才十幾歐很便宜。如果不進入室內參觀是不需要門票的,博物館里的人也很少,只有達 芬奇 的木板廳排隊排了兩次半個多小時才進入。
城堡的防禦工事據說曾由身兼建築師、設計師、工程學家、畫家數職的達 芬奇 設計。 最著名的展廳之一就有這個米開朗琪羅的《聖殤》展館,整個展館就這麼大,正中間陳列著這個未完成的雕塑。消瘦的線條與米開朗琪羅其它的作品完全不一樣。 整座城堡多處可見這個徽章,蛇吞人,這是Visconti家族的徽章,紀念他們傳說中曾經在 米蘭 斬殺的一條蛇,周圍的太陽光線我猜測是V代表的拉丁語照耀。後來Visconti家族後繼無人,他家的女婿斯福爾扎繼承了整個家業,並以此命名這座城堡。
意大利 汽車品牌Alfa Romeo的標誌是十字和蛇的組合,也是來源於此。 城堡的柱廊,典型的古 羅馬 式風格。 裡面的博物館藏有很多幾百年前的藏品。 又見柱廊和倒影。 這個中庭地下是考古博物館,不過我去的時候 埃及 館正在維修,只參觀了史前博物館。 此地出土的文物。 裝飾博物館里的彩繪玻璃窗。 這大概是個家用的chest吧,上面畫著聖喬治屠龍救公主,只不過畫的好像白馬王子偶遇外出溜小龍的少女。。
提前三個多月訂到了八月看《最後的晚餐》門票,而且還是周六的早上,於是只能周五晚上提前抵達 米蘭 。
米蘭 的景點排布基本繞一個圈,周六早上從《最後的晚餐》壁畫所在的聖母感恩教堂開始,一路步行,順時針先去擁有眾多博物館的斯福爾扎城堡(最著名的是米開朗琪羅最後的一直未完工的“聖殤”雕塑與達 芬奇 設計的以樹為主題的壁畫),再去 歐洲 最美歌劇院之一的華麗麗的斯 卡拉 歌劇院,再繞回被馬克吐溫稱為“白色火焰”的 米蘭 大教堂。
PS. 訂酒店的時候一向秉承地理位置優先原則,這次毫無疑問選在了距離游玩吃喝購物都很近的 米蘭 大教堂旁邊,雖然地理位置無敵了,但實際入住才發現房間樓下就是tram電車軌道, 米蘭 的電車又很多,一直到後半夜還是很吵,導致兩天都沒睡好。得到的教訓就是,在 米蘭 這種擁有多條地鐵線路的城市,可以選擇遠離市中心的地鐵沿線住宿,安靜舒適又能便宜很多。
2\. 維羅納
其實從地圖上看 維羅納 似乎離 威尼斯 更近,但是去 威尼斯 的時候選擇了沉浸式游覽方式(其實就是完全沒想到還有個 維羅納 。。。
維羅納 的火車站距離景點集中區略遠,可以選擇公交抵離,景點之間步行即可。最著名的景點就是虛構的朱麗葉之家了,但還有個私人宅邸不開放的羅密歐之家可以外觀,香草廣場周邊就是典型的 歐洲 小鎮廣場,最不能錯過的要數保存的比 羅馬 的還要完整的 維羅納 競技場,最後臨走前為打發時間去的老城堡也值得慢慢游慢慢逛。 最後的晚餐慢慢走近當初選擇來 米蘭 的時間就是為了看《最後的晚餐》,門票提前三個多月才訂到,不過現場售票處發現有30多歐的大概是 米蘭 博物館通票之類的,似乎也可以當天進入教堂看《最後的晚餐》真跡,未親測,實在沒有訂到門票的小伙伴可以作為last resort嘗試一下。 抵達時為時尚早,於是先在教堂周邊轉了轉。 教堂的後花園典型的 羅馬 中庭atrium設計,柱廊庭院方 方正 正,不知為何讓我想起了 中東 的清真寺,宗教總歸是類似的。 聖母感恩教堂很小,早上剛剛開門,清冷靜穆。 既然以聖母為名,肯定少不了聖母的雕塑。 教堂內部的肋架券上的顏色和線條有點類似新天鵝堡,估計也多少受到了摩爾人風格的影響。 參觀《最後的晚餐》壁畫不僅需要預約,而且是guided tour,每次限定時間(大概20分鐘)和人數,安全起見,在guide的帶領下踏進一道道門,在後一扇門關閉之後,前一扇門才緩緩打開,估計走進地下 小金 庫也大抵如此吧。 壁畫終於見真容!這幅位於修道院食堂牆壁上的壁畫命途多舛:先是被好奇寶寶達 芬奇 用試驗性的手法乾壁畫方式創作,拋棄傳統的fresco濕壁畫作法,導致尚未完成壁畫就已經開始脫落;繪畫完成後,食堂要開個門,於是把壁畫正中間下方耶穌和旁邊幾個門徒的腳給鋸掉了。。。;後來,拿破侖的軍隊占領 米蘭 ,拿這間食堂當作馬房,閑暇之餘朝壁畫扔沙包。。;二戰期間, 米蘭 人民為了保護壁畫,里三層外三層在壁畫前面堆滿了沙袋和腳手架,食堂被炸的最後只剩這面和對面的牆,戰後兩年,這幅畫一直風吹日曬,直到80年代才開始對畫作進行修複。 這幅畫有幾個看點:1、時代,我們現代人看這幅畫似乎也說不出哪裡特別好,主要是因為這幅壁畫作於15世紀,中世紀的末期,文藝復興剛出現萌芽尚未全面鋪開的時代,中世紀可以說是 歐洲 存天理滅人欲的黑暗時代,中世紀的繪畫基本都是人物表情動作僵硬,直視鏡頭,做作不自然,這麼說就可以理解這幅畫在當時引起怎樣的轟動了。而且,中世紀是宗教占主流的時代,宗教繪畫自然要在耶穌和聖徒的頭上畫上光環halo。而達 芬奇 在這幅畫上的大膽創新打破了中世紀的傳統,耶穌與十二個門徒像普通人一樣坐在桌前,沒有光環,沒有看鏡頭,似乎只是尋常人家。
2、光線,光線從耶穌背後的三面窗透進來,似乎是沒有光環的光環,使壁畫不再陰暗沉重,這面牆的兩側也曾經有窗,斜射進來的光線剛好打在壁畫上。
3、角度,達 芬奇 採用了透視畫法,使人的視線在遠處彙集。這種我們現代人看起來好不為奇的畫法在中世紀可遍尋不見,中世紀的繪畫都是扁平化,比2D還要2D。但可不要以為古人從來不知道透視畫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 羅馬 時期,古 羅馬 人家中的牆壁就盛行過利用透視畫法創作出的壁畫,古 羅馬 第二風格的壁畫就出現了透視畫法和現在流行的裸眼3D。
4、人物排布,有聲音的壁畫說的就是它!達 芬奇 明顯將12聖徒分為四組,每組三人,以耶穌為中心呈漣漪狀排布,耶穌說的話“將有人出賣我”如投入水中的石子一般掀起漣漪,像聲音的傳播有波長一樣,靠近耶穌的人彼此相距較遠,遠離耶穌的人彼此緊貼,就像石子周圍的漣漪越遠越密。耶穌左手邊最邊上的兩個人甚至沒有聽到耶穌的話,第三個人打斷他們用手指著中間讓他們別溜號了,快聽! 壁畫下方有人物分佈介紹 《最後的晚餐》對面的牆上也有一幅壁畫Cruxification耶穌上十字架,是達 芬奇 同時代的畫家所作,風格看起來很是不一樣。 倒塌又複原的牆壁上的壁畫裝飾,好像吹響勝利的號角 以前聽說,二戰期間整個修道院都被炸毀,只有《最後的晚餐》這面牆“奇跡般地”保存了下來。現在才發現並不是什麼奇跡,只是人們提前做好了 萬全 的準備工作。 斯福爾扎城堡的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這是座建於中世紀晚期的城堡,現在裡面坐落著多所博物館,通票好像才十幾歐很便宜。如果不進入室內參觀是不需要門票的,博物館里的人也很少,只有達 芬奇 的木板廳排隊排了兩次半個多小時才進入。
城堡的防禦工事據說曾由身兼建築師、設計師、工程學家、畫家數職的達 芬奇 設計。 最著名的展廳之一就有這個米開朗琪羅的《聖殤》展館,整個展館就這麼大,正中間陳列著這個未完成的雕塑。消瘦的線條與米開朗琪羅其它的作品完全不一樣。 整座城堡多處可見這個徽章,蛇吞人,這是Visconti家族的徽章,紀念他們傳說中曾經在 米蘭 斬殺的一條蛇,周圍的太陽光線我猜測是V代表的拉丁語照耀。後來Visconti家族後繼無人,他家的女婿斯福爾扎繼承了整個家業,並以此命名這座城堡。
意大利 汽車品牌Alfa Romeo的標誌是十字和蛇的組合,也是來源於此。 城堡的柱廊,典型的古 羅馬 式風格。 裡面的博物館藏有很多幾百年前的藏品。 又見柱廊和倒影。 這個中庭地下是考古博物館,不過我去的時候 埃及 館正在維修,只參觀了史前博物館。 此地出土的文物。 裝飾博物館里的彩繪玻璃窗。 這大概是個家用的chest吧,上面畫著聖喬治屠龍救公主,只不過畫的好像白馬王子偶遇外出溜小龍的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