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星月國 行攝土耳其 (棉花堡以弗所錫林傑特洛伊遺址藍色清真寺聖索菲亞教堂等)
穿過第三庭院,就到了第四庭院。它由 蘇丹 穆拉 德四世(1623-1640年)擴建,相當於皇宮的後花園。庭院中的 巴格達 宮,是為紀念1638年奧斯曼帝國攻陷 伊拉克 巴格達 而修建的,是老皇宮最重要的亭閣之一。 向右拐彎,就到了海邊,這裡有寬敞的平臺。游客們可以一邊憑欄遠望蔚藍色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跨亞歐大橋和金角灣,觀賞翱翔在天空的海鷗、對岸層層疊疊的紅頂建築、來來往往的貨船與游船,以及岸邊的古城牆,一邊拍攝下這美麗的海峽風光,留下自己的身影。 然後,我們一邊沿原路返回,一邊觀賞庭院的景色,進多個展廳參觀。整個宮殿設有御膳房、寐室、花園、圖書館、學校及清真寺。還有各種藝術家和工匠,為整個帝國製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在第三庭院,觀賞了聖物室(裡面不准拍照)。在開放參觀的部分展示了大量的瓷器、武器、畫作、書法原稿及珠寶寶物等。這是鑲滿寶石的地毯。
鑲滿珠寶的武士盔甲。 走過第二庭院,能看到左側聳立著一座高高的尖頂方形塔樓。這裡原來是 蘇丹 的議事廳。右側原來是皇宮大廚房,現改為皇宮廚具和水晶製品、銀器以及瓷器展廳。
從對面長廊,我們進入皇宮大廚房展廳,看到大量的皇宮餐具,包括 中國 古代瓷器、水晶製品、銀器等,還有皇家廚房用具。 在第二庭院,我們觀賞的議事廳,雖然沒有什麼展品,但內部裝飾非常精美華麗,穹頂、牆壁、門窗以及地面,其圖案與色彩,都令人驚嘆不已。 因時間所限,我們在托普卡普老皇宮只能是浮光掠影看了一遍,就走出皇宮了。
皇宮大門不遠處,有一個很大的亭子,看起來像是凈手亭,但比一般清真寺門前的亭子大,地圖上標為“ 蘇丹 ·艾哈邁德三世噴泉”。 真正是走馬觀花啦----看見 土耳其 帥小伙騎馬巡游,大家也上去合拍一張湊熱鬧。 再見,老皇宮! 我們向方尖碑走去。一路景觀,還有可愛的 土耳其 小學生呢。 藍色清真寺大門外的 蘇丹 ▪艾哈邁德廣場(也叫古 羅馬 競技場)。經過上千年歲月的洗禮,古競技場早已不復當初面貌,只遺留西奧多休斯方尖碑、君士坦丁紀念柱和青銅蛇形柱依然佇立在廣場中央。從外表看,西奧多休斯方尖碑保存完好,而君士坦丁紀念柱顯得破舊得多。 西奧多休斯方尖碑又名“ 埃及 方尖碑”,公元前1600年,由 埃及 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建造,原來豎立在 埃及 盧克索 的卡爾納克神廟。算起來,方尖碑已有3600多年曆史。公元390年, 羅馬 帝國西奧多休斯一世大帝將它運到正在建設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即現在的 伊斯坦布爾 ),豎立在 羅馬 競技場的中軸線上。紀念碑用整塊花崗石雕刻而成,原高32米,由於運輸上的困難,方尖碑被截去了12米,成了現在的高度。 方尖碑上仍遺留著象形文字,可惜我們不認識。碑體安放在高約3米的白色 大理 石基座上。方尖碑基座與碑體之間,由四塊厚厚的黃銅塊支撐。基座四周有人物浮雕,雖經歲月的侵蝕依然生動可辨。 君士坦丁紀念柱又名“ 羅馬 方尖碑”(後面那座) 是君士坦丁七世為紀念其祖父於公元 940 年建造的。碑高32米,基座由長寬約2米的整塊花崗石鑿成,碑體原有青銅浮雕包裹。公元13世紀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侵入君士坦丁堡時,青銅浮雕以及競技場皇帝看臺旁的四座駿馬銅像,均被 意大利 人搶回 威尼斯 了,只剩下了光禿禿的石頭碑體。 伊斯坦布爾----聖索菲婭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過去一直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此後被 土耳其 人占領,改建成為清真寺。我們隨後參觀了聖索菲亞大教堂。
土耳其 聖索菲亞大教堂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這座基督教的教堂。1453年,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占領 伊斯坦布爾 後,將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清真寺,所有基督教器物均被移除,併在其四周修建了四座清真寺的宣禮塔。直到1935年,為了穆斯林和基督徒和諧相處, 土耳其 國父凱末爾宣佈將其改為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個宗教博物館,堪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建築傳奇。
經歷了多次戰爭的洗禮和修複重建,聖索菲亞大教堂所展現出的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種不同宗教 和平 共存的景象。斑駁的牆壁上有基督聖像,而精緻的 石柱 上卻留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兩種宗教的圖騰神奇地交融於一室。另外,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是 北京 奧運會火炬境外傳遞的第二站。
聖索菲亞大教堂外部是典型的清真寺圓頂和尖塔,在教堂前有一個凈洗亭(清真寺用),旁邊立著幾根頂部雕刻花紋的 石柱 。
鑲滿珠寶的武士盔甲。 走過第二庭院,能看到左側聳立著一座高高的尖頂方形塔樓。這裡原來是 蘇丹 的議事廳。右側原來是皇宮大廚房,現改為皇宮廚具和水晶製品、銀器以及瓷器展廳。
從對面長廊,我們進入皇宮大廚房展廳,看到大量的皇宮餐具,包括 中國 古代瓷器、水晶製品、銀器等,還有皇家廚房用具。 在第二庭院,我們觀賞的議事廳,雖然沒有什麼展品,但內部裝飾非常精美華麗,穹頂、牆壁、門窗以及地面,其圖案與色彩,都令人驚嘆不已。 因時間所限,我們在托普卡普老皇宮只能是浮光掠影看了一遍,就走出皇宮了。
皇宮大門不遠處,有一個很大的亭子,看起來像是凈手亭,但比一般清真寺門前的亭子大,地圖上標為“ 蘇丹 ·艾哈邁德三世噴泉”。 真正是走馬觀花啦----看見 土耳其 帥小伙騎馬巡游,大家也上去合拍一張湊熱鬧。 再見,老皇宮! 我們向方尖碑走去。一路景觀,還有可愛的 土耳其 小學生呢。 藍色清真寺大門外的 蘇丹 ▪艾哈邁德廣場(也叫古 羅馬 競技場)。經過上千年歲月的洗禮,古競技場早已不復當初面貌,只遺留西奧多休斯方尖碑、君士坦丁紀念柱和青銅蛇形柱依然佇立在廣場中央。從外表看,西奧多休斯方尖碑保存完好,而君士坦丁紀念柱顯得破舊得多。 西奧多休斯方尖碑又名“ 埃及 方尖碑”,公元前1600年,由 埃及 法老圖特摩斯三世建造,原來豎立在 埃及 盧克索 的卡爾納克神廟。算起來,方尖碑已有3600多年曆史。公元390年, 羅馬 帝國西奧多休斯一世大帝將它運到正在建設的新首都君士坦丁堡(即現在的 伊斯坦布爾 ),豎立在 羅馬 競技場的中軸線上。紀念碑用整塊花崗石雕刻而成,原高32米,由於運輸上的困難,方尖碑被截去了12米,成了現在的高度。 方尖碑上仍遺留著象形文字,可惜我們不認識。碑體安放在高約3米的白色 大理 石基座上。方尖碑基座與碑體之間,由四塊厚厚的黃銅塊支撐。基座四周有人物浮雕,雖經歲月的侵蝕依然生動可辨。 君士坦丁紀念柱又名“ 羅馬 方尖碑”(後面那座) 是君士坦丁七世為紀念其祖父於公元 940 年建造的。碑高32米,基座由長寬約2米的整塊花崗石鑿成,碑體原有青銅浮雕包裹。公元13世紀第四次十字軍東征侵入君士坦丁堡時,青銅浮雕以及競技場皇帝看臺旁的四座駿馬銅像,均被 意大利 人搶回 威尼斯 了,只剩下了光禿禿的石頭碑體。 伊斯坦布爾----聖索菲婭大教堂
聖索菲亞大教堂與藍色清真寺隔街相望,過去一直是拜占庭帝國的主教堂,此後被 土耳其 人占領,改建成為清真寺。我們隨後參觀了聖索菲亞大教堂。
土耳其 聖索菲亞大教堂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這座基督教的教堂。1453年,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二世占領 伊斯坦布爾 後,將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清真寺,所有基督教器物均被移除,併在其四周修建了四座清真寺的宣禮塔。直到1935年,為了穆斯林和基督徒和諧相處, 土耳其 國父凱末爾宣佈將其改為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個宗教博物館,堪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建築傳奇。
經歷了多次戰爭的洗禮和修複重建,聖索菲亞大教堂所展現出的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種不同宗教 和平 共存的景象。斑駁的牆壁上有基督聖像,而精緻的 石柱 上卻留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情,兩種宗教的圖騰神奇地交融於一室。另外,聖索菲亞大教堂也是 北京 奧運會火炬境外傳遞的第二站。
聖索菲亞大教堂外部是典型的清真寺圓頂和尖塔,在教堂前有一個凈洗亭(清真寺用),旁邊立著幾根頂部雕刻花紋的 石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