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之地,追憶波蘭往事
二、漫步扎莫希奇小雨淅淅瀝瀝下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終於停下來了。由於在 北京 的航班延誤了整整一天,因此留給我閑逛扎莫希奇的時間只有不到半天,好在小鎮本身也不算大,在市政廳樓下的游客服務中心領取一份免費的城市導覽地圖,按照地圖推薦的路線漫步老城,欣賞和解讀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建築,無疑是最佳游覽方式。 游覽的起點是中央廣場,它是扎莫希奇的心臟,也是16世紀時 歐洲 最宏偉的廣場之一。廣場呈正方形佈局,邊長有100米,兩條主要大街如同坐標軸中的x和y軸一般相交於中央廣場的中心原點:x軸大街連接西側的城市宮殿和東側的7號堡壘,是整座城市的代表;y軸大街則串起了城市內的三座廣場:Wodny、Solny和中央廣場,這三座廣場在古代都曾是繁華的貿易市場。 古往今來,中央廣場都是城鎮大事件的聚集發生之地。1994年,扎莫希奇一位名叫Paweł Dudziński的藝術家,在劇院演員的幫助下,於中央廣場及周邊街道的地面之上,繪製了一幅名叫Amritha的畫作,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畫作。 很不幸的是,我正好遇上了中央廣場被徵用的時刻,因而無法拍攝到空曠廣場上那些優美建築的身影了。中央廣場四分之一的區域搭建起了沙灘排球的比賽場地,一大早運動員們已經在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 波蘭 人很喜愛和擅長排球運動,世界杯排球賽首屆比賽就是在 波蘭 舉辦的,而沙灘排球作為排球運動的分支直到1996年才被正式納入奧運會項目之中, 波蘭 也有許多城市參與舉辦過世界沙灘排球巡迴賽。 中央廣場最醒目的建築是市政廳,建於1639-1651年間。市政廳塔樓高52米,前方還有一座巨大的扇狀雙樓梯,細心的你可能會發現它們與市政廳主體建築的風格有些差異。沒錯,這兩部分結構均是在18世紀後期才增建的,它們表現出的是當時風靡全球的巴 洛克 風格特征。但是,建築師採用的是棱角分明的設計,因此並沒有破壞原建築古典式的整體氛圍,反而賦予了其錦上添花的優美觀感。 市政廳主體建築雖然看上去如同其他文藝復興建築般具有完美和諧對稱的比例,但實際上建築的左側部分是要比右側部分寬上130釐米的,不過即便它並沒有滿足數學意義上的精確性,但這樣的差異對於普通的游人來說無疑也是很難察覺出來的。
夏天的正午時分,會有號手在塔樓頂吹響號角,據說楊•扎莫斯基不喜歡 克拉科夫 ,而 克拉科夫 的號手會朝四個方向吹號,因此特立獨行的他禁止號手朝城鎮中心方向吹號,這使得號手只朝三個方向吹號的習俗流傳至今。 細心的你也許還會發現市政廳並非跟一般 歐洲 城鎮的市政廳一樣位於廣場中心,原來楊•扎莫斯基不想讓市政廳搶了他城市宮殿的風頭或著擋住他遠眺的風光,特意要求建築師將市政廳建到了廣場的北部。
市政廳旁邊有五棟色彩斑斕的建築,它們是老城裝飾保存最完好的民居,被稱作 亞美尼亞 人故居。 綠色的房子是韋爾切克故居,主人曾是城市顧問楊•韋爾切克,外牆轉角處還保存有當年的灰泥裝飾:朝廣場一側的上部裝飾描繪的是施洗約翰正在為耶穌洗禮,施洗約翰是楊•韋爾切克的主保聖人;下部是兩個盾形紋章,有人物的是扎莫希奇盾形紋章,描繪地是拿著三支長毛的 聖托馬斯 形象,另一個是扎莫希奇統治者斯坦 尼斯 瓦夫的盾形紋章;朝市政廳一側描繪了聖母 瑪利亞 和福音書作者 聖約翰 的形象,還有房子主人的名字。
黃色的房子是Rudomicz故居,主人曾是Bazyli Rudomicz,他是一名律師、醫生、作家,同時也是扎莫希奇學院的教授兼校長,這棟房子上沒有人物裝飾留存。 紅色的房子叫天使之家,主要得名於外牆上大天使加百列的淺浮雕裝飾。在天使上部的葡萄藤下有一隻被降服的巨龍,兩側是站立著的雄獅,在西方,龍一般象徵著邪惡,而 獅子 則充當保護神的角色。
藍色的房子叫夫妻之家,也是得名於外牆上一對男女形象的裝飾。據說房子的男主人不堪忍受妻子的碎碎念和吵鬧,指控她實施巫術,結果妻子被處以火刑。事實上,根據史料記載,扎莫希奇確實曾多次進行過女巫審判。
最後一棟房子叫聖母之家,同樣得名於外牆上聖母與聖子的淺浮雕裝飾,他的主人是一名 亞美尼亞 裔商人,可惜由於外牆搭上了腳手架,正處於修葺狀態,因此無緣見到這棟房子的外貌。
如今,前四棟房子已成為扎莫希奇博物館所在地,第五棟則變成了美術學校。
廣場南側市政廳正對著的一棟粉紅色房子是莫蘭多故居,這座城市就是由這位 意大利 人設計建造的。房子的外牆上還保留著灰泥裝飾性圖案,古老的大門也依然如故,不過如今這棟房子已經變為一家餐廳了。 廣場西側一棟有人物雕像的房子是林克故居。這棟房子有著迥異於周圍房屋的紅磚外牆,相當醒目。窗戶上的兩尊人物雕像屬於巴 洛克 風格,左側是身著輕鋼盔的 羅馬 智慧和技術工藝之神密涅瓦,右側是披著 獅子 皮的 羅馬 戰神赫拉克勒斯。房子的主人楊•林克是一名炮兵少校和建築師,窗戶下的盔甲及武器裝飾及兩尊人物裝飾都可以反映出他的身份特征。 離開廣場朝西走,可以看到矗立在Akademicka大街上的神學院,於1640年由Katarzyna Zamoyska創立。神學院外牆上裝飾有六根巴 洛克 風格的 科林斯 式壁柱,與底層的壁柱一起,在視覺上加強了整體牆面的垂直觀感。 與神學院相隔不遠的是扎莫希奇學院,它四周的外牆被粉刷成了純白色,幾乎無任何裝飾。學院創建於1595年,是 波蘭 — 立陶宛 聯邦 共和 國內第三所高等教育學院(前兩所分別是 克拉科夫 和 維爾紐斯 大學),教育水平曾居全國之首,名揚海內外。不幸的是,在 奧地利 占領扎莫希奇時期,學院於1784年正式永久關閉。後來,這裡的主人換了一批又一批,現在成了三所學校的校園。 扎莫希奇學院西側正對著的是老路貝斯卡城門。 城門上的淺浮雕描繪的是 波蘭 之母的擬人化形象,只見她優雅地坐在王座之上,手裡擎著展開雙翅的雄鷹(市政廳門口也有一個雄鷹雕像)。城門左側是楊•扎莫斯基的拉丁文題詞:“歡迎您,賜予我生命的祖國 波蘭 !我們築起城牆,我們獻出生命和鮮血,誓要保衛國土!歡迎您,高貴與自由的 波蘭 母親!”城門右側的題材來自扎莫斯基家族的後人:“這座城門由楊•扎莫斯基建造,他是 波蘭 王國的首相和最高軍事統領!”城門內部現在已經成為一家餐廳和畫廊的所在地。 城門前幾棵樹下掩映著的是護城河掩體建築。這個位置實際上是最古老的護城河所在,五邊形的掩體原先位於護城河底,掩體內設有調節水位的閥門,東西牆還各架設有兩隻炮台,成為城堡的防禦體系之一。這是城牆四周僅存的一處掩體建築了。 從老城門旁的街道返回老城內,遠遠地就能望見矗立於城西的偌大建築,它就是扎莫希奇城市宮殿了。它曾是楊•扎莫斯基及其繼承者的寓所,由貝爾納多•莫蘭多親自設計。從城市宮殿的塔樓上可以遠眺整個城鎮的風光,如今這裡成為城市法院的駐地。 城市宮殿的斜對面是宏偉的扎莫希奇主教座堂,同樣由貝爾納多•莫蘭多親自設計,楊•扎莫斯基家族均葬於此地。教堂始建於1587-1598年,但裝飾工程直到1630年才最終完成。俄國占領 波蘭 期間的1824-1826年,君士坦丁大公爵下令拆除了建築外部的不少裝飾物,並移除了扎莫斯基家族的盾形紋章及碑文等。大教堂西立面的頂部山牆帶有優美的渦捲形裝飾,下部的多立克式壁柱和圓拱形窗戶及大門則更具古典風格特征。 教堂內部的裝飾給人以相似的印象:下麵部分有著維特魯威的裝飾風格——殿與殿之間的拱廊由按照古典順序排列的基柱支撐,與之相連的穹頂上通過用灰泥材料製作的抽象幾何圖像裝飾來模仿拱肋的樣子。這種非古典主義的裝飾,經常被北部 歐洲 的藝術家們運用,直到約1640年,這種風格被 波蘭 的許多教堂所採用。然而古典主義化的時尚很快就會在 波蘭 占據了主導地位。巴 洛克 風格的主祭壇前立有一尊奢華的銀制壁龕,呈現出洛可可風格特征。
教堂旁邊的鐘樓高47米,建於1755-1775年間,樓內的三個大鐘分別取名為Wawrzyniec、Tomasz和Jan,其中Jan重達4.3公斤,是 波蘭 最大的鐘。夏季,可以登上鐘樓,遠眺扎莫希奇老城,不過這裡的視野算不上好,因為鐘樓還不夠高,切記老城方向要下午才順光。 從教堂鐘樓下來後,來到城西南的角落邊,可以發現一棟純白的古典風格建築,它是原來的武器庫,現在是兵器博物館。 從兵器博物館返回老城途中,會經過什切布熱申城門,因為前往什切布熱申和 克拉科夫 的行人會從這個方向出城,所以得名。它建於1603-1605年間,是一棟三軸兩層的建築,與其他城門樣式迥異。 從城門出城後,在城南還能找尋到圓形大廳的身影,不過因為時間有限,我沒有前往,而是繼續沿著老城的街道參觀其餘的老建築。
沿著大教堂朝東走一個街區就能來到Wodny廣場,周圍矗立的老房子中有一間曾經屬於楊•扎莫斯基的秘書,還有一些民居建於19世紀和20世紀初。 廣場南側一棟顏色鮮艷的建築是聖克萊爾修女院及教堂,始建於1696年,小巧的教堂外立面呈現出清爽簡潔的文藝復興式風格,山牆兩側的優美渦捲式扶壁後來廣泛流行於巴 洛克 式教堂的外立面。這棟建築曾先後被聖克萊爾修女會、聖方濟各會修士及仁慈姐妹修會使用,後又多次易主,如今是州立音樂學校的所在地。 繼續朝東前行,就能來到位於城東南角的 聖尼古拉 斯教堂。教堂建於1618-1631年,原先是 希腊 東正教教堂所在地,不過後來同樣是數次易主,教堂的外觀也跟隨著發生了不少變化。教堂的大門仍舊保持其最初的文藝復興式風格,但其後的塔樓已是典型的巴 洛克 風格了。 爬上教堂旁邊的城牆,還可以獲得不錯的觀景視野。
夏天的正午時分,會有號手在塔樓頂吹響號角,據說楊•扎莫斯基不喜歡 克拉科夫 ,而 克拉科夫 的號手會朝四個方向吹號,因此特立獨行的他禁止號手朝城鎮中心方向吹號,這使得號手只朝三個方向吹號的習俗流傳至今。 細心的你也許還會發現市政廳並非跟一般 歐洲 城鎮的市政廳一樣位於廣場中心,原來楊•扎莫斯基不想讓市政廳搶了他城市宮殿的風頭或著擋住他遠眺的風光,特意要求建築師將市政廳建到了廣場的北部。
市政廳旁邊有五棟色彩斑斕的建築,它們是老城裝飾保存最完好的民居,被稱作 亞美尼亞 人故居。 綠色的房子是韋爾切克故居,主人曾是城市顧問楊•韋爾切克,外牆轉角處還保存有當年的灰泥裝飾:朝廣場一側的上部裝飾描繪的是施洗約翰正在為耶穌洗禮,施洗約翰是楊•韋爾切克的主保聖人;下部是兩個盾形紋章,有人物的是扎莫希奇盾形紋章,描繪地是拿著三支長毛的 聖托馬斯 形象,另一個是扎莫希奇統治者斯坦 尼斯 瓦夫的盾形紋章;朝市政廳一側描繪了聖母 瑪利亞 和福音書作者 聖約翰 的形象,還有房子主人的名字。
黃色的房子是Rudomicz故居,主人曾是Bazyli Rudomicz,他是一名律師、醫生、作家,同時也是扎莫希奇學院的教授兼校長,這棟房子上沒有人物裝飾留存。 紅色的房子叫天使之家,主要得名於外牆上大天使加百列的淺浮雕裝飾。在天使上部的葡萄藤下有一隻被降服的巨龍,兩側是站立著的雄獅,在西方,龍一般象徵著邪惡,而 獅子 則充當保護神的角色。
藍色的房子叫夫妻之家,也是得名於外牆上一對男女形象的裝飾。據說房子的男主人不堪忍受妻子的碎碎念和吵鬧,指控她實施巫術,結果妻子被處以火刑。事實上,根據史料記載,扎莫希奇確實曾多次進行過女巫審判。
最後一棟房子叫聖母之家,同樣得名於外牆上聖母與聖子的淺浮雕裝飾,他的主人是一名 亞美尼亞 裔商人,可惜由於外牆搭上了腳手架,正處於修葺狀態,因此無緣見到這棟房子的外貌。
如今,前四棟房子已成為扎莫希奇博物館所在地,第五棟則變成了美術學校。
廣場南側市政廳正對著的一棟粉紅色房子是莫蘭多故居,這座城市就是由這位 意大利 人設計建造的。房子的外牆上還保留著灰泥裝飾性圖案,古老的大門也依然如故,不過如今這棟房子已經變為一家餐廳了。 廣場西側一棟有人物雕像的房子是林克故居。這棟房子有著迥異於周圍房屋的紅磚外牆,相當醒目。窗戶上的兩尊人物雕像屬於巴 洛克 風格,左側是身著輕鋼盔的 羅馬 智慧和技術工藝之神密涅瓦,右側是披著 獅子 皮的 羅馬 戰神赫拉克勒斯。房子的主人楊•林克是一名炮兵少校和建築師,窗戶下的盔甲及武器裝飾及兩尊人物裝飾都可以反映出他的身份特征。 離開廣場朝西走,可以看到矗立在Akademicka大街上的神學院,於1640年由Katarzyna Zamoyska創立。神學院外牆上裝飾有六根巴 洛克 風格的 科林斯 式壁柱,與底層的壁柱一起,在視覺上加強了整體牆面的垂直觀感。 與神學院相隔不遠的是扎莫希奇學院,它四周的外牆被粉刷成了純白色,幾乎無任何裝飾。學院創建於1595年,是 波蘭 — 立陶宛 聯邦 共和 國內第三所高等教育學院(前兩所分別是 克拉科夫 和 維爾紐斯 大學),教育水平曾居全國之首,名揚海內外。不幸的是,在 奧地利 占領扎莫希奇時期,學院於1784年正式永久關閉。後來,這裡的主人換了一批又一批,現在成了三所學校的校園。 扎莫希奇學院西側正對著的是老路貝斯卡城門。 城門上的淺浮雕描繪的是 波蘭 之母的擬人化形象,只見她優雅地坐在王座之上,手裡擎著展開雙翅的雄鷹(市政廳門口也有一個雄鷹雕像)。城門左側是楊•扎莫斯基的拉丁文題詞:“歡迎您,賜予我生命的祖國 波蘭 !我們築起城牆,我們獻出生命和鮮血,誓要保衛國土!歡迎您,高貴與自由的 波蘭 母親!”城門右側的題材來自扎莫斯基家族的後人:“這座城門由楊•扎莫斯基建造,他是 波蘭 王國的首相和最高軍事統領!”城門內部現在已經成為一家餐廳和畫廊的所在地。 城門前幾棵樹下掩映著的是護城河掩體建築。這個位置實際上是最古老的護城河所在,五邊形的掩體原先位於護城河底,掩體內設有調節水位的閥門,東西牆還各架設有兩隻炮台,成為城堡的防禦體系之一。這是城牆四周僅存的一處掩體建築了。 從老城門旁的街道返回老城內,遠遠地就能望見矗立於城西的偌大建築,它就是扎莫希奇城市宮殿了。它曾是楊•扎莫斯基及其繼承者的寓所,由貝爾納多•莫蘭多親自設計。從城市宮殿的塔樓上可以遠眺整個城鎮的風光,如今這裡成為城市法院的駐地。 城市宮殿的斜對面是宏偉的扎莫希奇主教座堂,同樣由貝爾納多•莫蘭多親自設計,楊•扎莫斯基家族均葬於此地。教堂始建於1587-1598年,但裝飾工程直到1630年才最終完成。俄國占領 波蘭 期間的1824-1826年,君士坦丁大公爵下令拆除了建築外部的不少裝飾物,並移除了扎莫斯基家族的盾形紋章及碑文等。大教堂西立面的頂部山牆帶有優美的渦捲形裝飾,下部的多立克式壁柱和圓拱形窗戶及大門則更具古典風格特征。 教堂內部的裝飾給人以相似的印象:下麵部分有著維特魯威的裝飾風格——殿與殿之間的拱廊由按照古典順序排列的基柱支撐,與之相連的穹頂上通過用灰泥材料製作的抽象幾何圖像裝飾來模仿拱肋的樣子。這種非古典主義的裝飾,經常被北部 歐洲 的藝術家們運用,直到約1640年,這種風格被 波蘭 的許多教堂所採用。然而古典主義化的時尚很快就會在 波蘭 占據了主導地位。巴 洛克 風格的主祭壇前立有一尊奢華的銀制壁龕,呈現出洛可可風格特征。
教堂旁邊的鐘樓高47米,建於1755-1775年間,樓內的三個大鐘分別取名為Wawrzyniec、Tomasz和Jan,其中Jan重達4.3公斤,是 波蘭 最大的鐘。夏季,可以登上鐘樓,遠眺扎莫希奇老城,不過這裡的視野算不上好,因為鐘樓還不夠高,切記老城方向要下午才順光。 從教堂鐘樓下來後,來到城西南的角落邊,可以發現一棟純白的古典風格建築,它是原來的武器庫,現在是兵器博物館。 從兵器博物館返回老城途中,會經過什切布熱申城門,因為前往什切布熱申和 克拉科夫 的行人會從這個方向出城,所以得名。它建於1603-1605年間,是一棟三軸兩層的建築,與其他城門樣式迥異。 從城門出城後,在城南還能找尋到圓形大廳的身影,不過因為時間有限,我沒有前往,而是繼續沿著老城的街道參觀其餘的老建築。
沿著大教堂朝東走一個街區就能來到Wodny廣場,周圍矗立的老房子中有一間曾經屬於楊•扎莫斯基的秘書,還有一些民居建於19世紀和20世紀初。 廣場南側一棟顏色鮮艷的建築是聖克萊爾修女院及教堂,始建於1696年,小巧的教堂外立面呈現出清爽簡潔的文藝復興式風格,山牆兩側的優美渦捲式扶壁後來廣泛流行於巴 洛克 式教堂的外立面。這棟建築曾先後被聖克萊爾修女會、聖方濟各會修士及仁慈姐妹修會使用,後又多次易主,如今是州立音樂學校的所在地。 繼續朝東前行,就能來到位於城東南角的 聖尼古拉 斯教堂。教堂建於1618-1631年,原先是 希腊 東正教教堂所在地,不過後來同樣是數次易主,教堂的外觀也跟隨著發生了不少變化。教堂的大門仍舊保持其最初的文藝復興式風格,但其後的塔樓已是典型的巴 洛克 風格了。 爬上教堂旁邊的城牆,還可以獲得不錯的觀景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