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東部,楓葉的背後吹來歷史的風聲
Intro如簡莫裡斯所說, 加拿大 最有趣的東西,於她於我,是讓可怕的沉悶與無限的浪漫結了盟,不管這聯盟是精心設計還是偶然形成。這片曾遼闊到近乎有些無聊的“蠻荒之地”,一直在用西部的壯闊山林與北部的蒼茫冰原在定義自己避世與淡然的態度。然而,在聖勞倫斯河與五大河地區,這片誕生了 加拿大 最古老城市的區域,擁有加國所有值得述說的歷史的地方,卻一直都不溫不火,即使這裡擁有全國最大的幾個城市,即使這裡曾是 歐洲 文明與北美大陸印第安文明碰撞最激烈的地方。即使是在最熱鬧的季節,人們對於 加拿大 東部這幾個城市的熱情,都像極了本國自然條件的冷峻。
所以當我從 多倫多 一路北上,從 安大略湖 畔來到聖勞倫斯河岸,在秋日未紅的季節,短短幾天卻像是游歷了幾個大洲一般,令人感到眩暈。你可以在此看見 曼哈頓 的繁忙,可以體會 特拉維夫 的異域和熱情,也能徜徉在 巴黎 的手風琴聲中分不清時間的維度。對於 加拿大 人而言,21世紀是屬於整個國家的榮耀,作為曾是或許現在還是最熱門的移民目的國之一,來自全球的多元文化讓 加拿大 人體會到了站立在世界前列的風光,不用去談及歷史和底蘊,只要有未來就好。而東部的這幾個城市,除了包容 萬象 之外,也在更長遠的時間中,會讓世人知道,除了最遼闊的風景, 加拿大 也有感性的歷史。
這次出行所用的設備,使用的是目前非常火爆的佳能EOS M50.
關於我Chalffy
環球旅行攝影師 / Getty Images簽約攝影師 / 旅行專欄作者
微信公眾號:chalffychan
新浪微博:chalffy_
Instagram: chalffychan
個人微信號:chalffy(註明馬蜂窩)
所有圖文,除馬蜂窩官方,未經允許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魁北克城“Bonjour!”司機笑著迎上來,接過我手中的行李。
和離開 多倫多 時相似的陰雨綿綿,一句法語打消了我的所有不快。北美城市所有的商業與時尚,似乎永遠都不會成為 魁北克 城的一部分。這座 加拿大 最古老的城市,建立在聖勞倫斯河的峭壁之上,藍瓦灰牆,城內窄小的街道順著坡勢蜿蜒至河岸,鵝軟石鋪就的地面分明還是當年作為新法 蘭西 的浪漫。如果不曾想自己是在 加拿大 ,眼前的一景一物又和 巴黎 有什麼區別。
雖然 加拿大 作為獨立的國家也就一百五十年的歷程,但在三百年前的午後,當 法國 人尚 普蘭 踏上河岸的這片土地,開始在大西洋的對面夢想建立新的法 蘭西 帝國時, 魁北克 就註定要成為 加拿大 的歷史中最具社會性和議論性的地方。送走法 蘭西 ,迎來日不落帝國,再到與其他 加拿大 城市的分分合合, 魁北克 讓一座本無“歷史”的國家有了更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性。當我在午夜漫步 魁北克 城的聖勞倫斯河,聽著耳邊飄過的法語和手風琴,我想起幾日前的 多倫多 和人們眼中的 加拿大 ,突然對 魁北克 城有了一絲遺憾,這本該是北美土地上最令人嚮往的歷史都城,也會是印第安與 歐洲 文明相遇產生最熱烈火花的地方,而如今也只是在聖勞倫斯河的波濤中,成為人們想努力撬開一探究竟的一隻珠蚌。
一座城市有了河,就有了生命。
寬闊的聖勞倫斯河在 魁北克 逐漸變窄,使得這裡成了北美的 直布羅陀 。因為歷史的底蘊,再單調的風景也能變的動人,何況在聖勞倫斯河岸,綠樹成蔭,河水不緩不急地流過,這真是 魁北克 的幸運。
夜幕來臨前的聖勞倫斯河,在遠山的朦朧和被夕陽染紅的天空下,更顯得曖昧。 魁北克 的夕陽,不是熱烈到金黃和濃烈,而像是一位印象派的畫家以天空為畫布,輕輕地抹上一筆淡粉。這和城市本身的氣質非常協調,即使在最熱烈的歷史中也不曾有過喧鬧,人們用音符對話,喜歡在午夜的街道淡淡地談及自己的過去。
在 魁北克 的短短兩日,我都會在晚飯後來到女王城堡公園。這座毗鄰聖勞倫斯河的小山丘,可以一覽 魁北克 市老城和聖勞倫斯河的風光,一條小小的石階步道從河岸直達山頂,這裡也是 魁北克 城人最愛的休閑場所。夕陽染紅的天空逐漸變成清澈的寶石藍,星星點點的燈火在河的兩岸亮起,這一幕不禁讓我想起南法的 阿爾勒 ,都有一座大河穿城而過,都有在某個歷史階段值得稱傲的時刻, 阿爾勒 的郊外有梵高, 魁北克 的河邊有一整個國家的過去,如今在 日光 之下,月光之中,在歷史的不同維度中,新舊法 蘭西 變得越來越相似。
魁北克 城是 加拿大 文化與歷史發展的起源,而位於芳緹娜克城堡酒店下方的下城區則是 魁北克 城最初的模樣,曾只是個小漁村的下城區,靠著當年第一批的 法國 移民,在此建立了北美最古老的商業中心。如今從上城區乘坐纜車或者步行至下城區,也就區區幾分鐘的事,但對於 加拿大 乃至北美的商業歷史而言,這幾分鐘卻走了整整兩百年。
下城區雖是游客最為集中的區域,但是街道兩旁林立的餐廳、酒吧、咖啡館透出的法式風情, 魁北克 城與遙遠的 法國 在不同的時空相遇,這種奇妙的感覺便能很好地平衡游客集中所帶來的不適。
整個下城區內,最熱鬧的應該是小尚 普蘭 街區,這個以當年第一個踏上 魁北克 這片土地的 法國 人命名的區域,建築猶存,但兩旁的商店遠遠不及下城區內其他街區來的吸引人。毫無亮點與特色的紀念品,過度粉飾的牆面與木門,著實讓我有些不適,匆匆一瞥並無久留,只是在該街區內的Lapin Saute餐廳吃了一頓 加拿大 的國民菜餚 - 奶酪肉汁薯條Poutine。
Lapin Saute的奶酪肉汁,正如其名字和店內的裝飾,兔肉是店內的主打。
這道如今風靡整個 加拿大 、北美的Poutine,背後其實有著一段黑歷史。在 法國 移民初來 魁北克 時,他們也把自己家鄉的奶酪帶來此地。在一個以打漁為生的地方,勞動階層的飲食成了貧窮的代名詞。所以在Poutine出現後, 魁北克 這個名字在社會中的定位等同於落後和廉價的勞動力,沒有人願意欣賞這種文化。人們在當時以“是否食用Poutine”來定義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如果你平常以Poutine作為日常食品,你就是落後的 魁北克 人。類似的歧視直接造成了 魁北克 與 加拿大 其他地區人們的矛盾與衝突。 加拿大 其他地區的人們不願意把 魁北克 的居民當做自己的本國人, 魁北克 人也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被接納。而這種身份的矛盾與衝突直接帶來的的就是獨立公投。
幾次的獨立公投失敗, 魁北克 城這個Poutine的老家留在了 加拿大 ,而 加拿大 政府也開始更註重改善自己國內的文化差異,所以將Poutine宣傳為國家美食,而非地方特色食物。飲食的歸屬帶來的是各個文化差異的相容,當如今的人們談及 加拿大 時,很少有人會再去談論這裡的 中國 人、 希腊 人、猶太人或是 葡萄牙 人,而是以一個 加拿大 的身份去討論這裡的國民角色。
在每個被賦予了傳奇與浪漫的地方,人們都會把這份思緒轉寄在一座建築上,如自由女神像,如新天鵝堡,這些建築在自己誕生的年代被賦予了超越時代的永恆意義,也成全了一座城市、一個區域的生命。 魁北克 城的芳緹娜克城堡酒店也正是如此,魏然站立在隔開了 魁北克 上下城區的峭壁之上,規模之大,站在 魁北克 城外相望,紅黃相間的牆面和銅綠色的屋頂在藍天之下格外壯麗,一座城堡就如同一個城牆內的國度。1893年 加拿大 太平洋鐵路公司建成該酒店,選址在 魁北克 城伸向聖勞倫斯河的喉舌之處,就想在幾個世紀後,這裡依舊還能成為全世界旅客的奢華避世之處。就像 維斯 安德森筆下的 佈達佩斯 大飯店,他不存在於絕大部分世人的世界中,你需要用掘金年代積累的財富和跨過大河的勇氣才能到達。
如今的芳緹娜克城堡已不再是拒人千里的模樣,但這規模在小小的 魁北克 城,還是能讓人對曾經這批法 蘭西 的後裔想把這裡建成另一個帝國的決心而浮想聯翩。如果能回到那個年代,在層林盡染的秋日清晨,登上正徐徐駛入聖勞倫斯河口的汽船甲板,在雲氣繚繞里,聽見不遠處的岸邊,說著法語的漁夫們正高聲吶喊一天的開始,芳緹娜克城堡慢慢露出自己的屋頂,門童們已經整齊地排列在門外恭候你的到來。與其說人們是來 魁北克 城,不如說是來一睹芳緹娜克的美貌,酒店之外的城區,只是這趟旅程的附屬品。
如今的 魁北克 城,沿著聖勞倫斯河岸,以芳緹娜克城堡為起點,修建了一條山腰上的步行道。兩旁林木蔥蔥,一場秋雨後,更顯得動人。那些住在城堡中的旅客們,想必也會在秋日的午後,漫步於此。在他們曾行進的背後,那是一段多麼令人動容的人民歷史。
魁北克 城作為 加拿大 的旅游重鎮,午夜退去喧囂,留下獨酌的男子和不願歸家的人們,這是一座城市最曖昧的時刻。對於過往與前方, 魁北克 城的人們或許沒有我們想得更多,活在當下,把一座小城變的更為精緻,就像他們的祖輩那樣,在一個峭壁上打造出一個避世的城堡接納世人,這是他們給我們的饋贈,也是 加拿大 這座廣闊的土地上,持續閃亮著的一顆珍珠。
在RAW格式下的暗光環境中拍攝,佳能EOS M50在ISO 3200以上的畫面細節表現也極為優秀,畫面還是非常的清澈乾凈。
更多有關 加拿大 的照片及故事,可以關註我的新浪微博:chalffy_
也可關註我的微信公眾號:chalffychan
多倫多走出皮爾遜機場,回頭看見正熱烈的火燒雲,紅到發紫。那一刻,十幾個小時飛行的疲憊和三個小時海關與行李的折騰,便都拋諸腦後。這座多元文化的大熔爐城市,曾讓簡莫裡斯記住了機場行李提取處的各色面孔,那時他們的臉上寫著不一樣的妥協、嚮往與決絕,也讓我在某一瞬間居然會有“到家”的感覺。出租車司機來自 印度 ,和我相仿的年齡,正努力地在這座年輕的移民城市裡打拼出自己未來幾十年的一個家。從機場到酒店,三十分鐘的路程,有三分之二是居民區,他對每個社區的安保、房價和福利都如數家珍,就等著有一天從北部的 約克 搬到這裡的某一棟樓房中,變成自己心裡更地道的一個“ 加拿大 人”。剩下的三分之一是 多倫多 中心的皇后西街,曾被Vogue雜誌評為全球最值得逛的街區第二名,僅次於 紐約 的第五大道,夜幕下並不見熙熙攘攘,路人穿行在各色的店鋪外,如同將自己抽離於這座 加拿大 最大的城市中心。多元、繁華和冷峻,在 多倫多 的身上,並不突兀地共存著。就如這座城市的整體規劃一般,橫縱相隔的社區,商業區和住宅區總是要隔一條街,而我到達的晚上八點鐘,穿行的住宅區總是見不到一個人。
一座城市的所有靈氣和性格,市場是最能體現的場所。
位於金融區的聖勞倫斯市場,曾被國家地理評為全球最佳市場的第一。上午十點來時,偌大的市場只有稀稀拉拉幾個顧客,大部分的商家似乎也才剛開始進入準備營業的狀態。這和我去過的其他城市的大市場都不同,大部分市場,商家會早早開門營業,當地人則會在早些時候購置一天的食材,十點過後便是游客集中的時間段,各個攤位都是忙的焦頭爛額。而在聖勞倫斯市場,新的一天來得要晚一些。魚販還在切魚,肉攤還在為中午的熏肉製作醬汁,小食攤的攤主還在不緊不慢地添置著每個容器。朋友說聖勞倫斯市場更像是金融區上班族的食堂,人們在飯點蜂擁而至,兩個小時後,又只留下零零散散幾個提著籃子到處詢價的老夫婦。和 歐洲 其他市場相比,聖勞倫斯的食物多樣性、規模和顧客密集度,似乎是極不協調的。我在市場里角落的一家餐廳點了份炸魚薯條作午餐,即便是最繁忙的時間點,也沒能讓我感受到一個市場“應該”具有的煙熏火燎與嘈雜,似乎在冥冥之中,有人安排好了這裡一天所有的節奏,無論是攤販還是顧客,都是被上了發條的玩具,這個節奏走,不要快,也不要慢。
不得不說EOS M50搭載的全新DIGIC 8影像處理器帶來的對焦能力與連拍,都讓這台小機器的性能更上一層樓。單次對焦連拍速度高達10張/秒,伺服對焦也達到了7.4張/秒,完美勝任生活中各種動態場景的抓拍,尤其是在高動態的市場中,人物的一舉一動都能很好地抓拍下來。
Ripley水族館就位於CN塔的底部,是 加拿大 最大的水族館,館里共有5.7百萬公斤的水用於展示13500種海洋生物,相比其他的水族館更偏向於娛樂性,Ripley則更偏向於向大家介紹 加拿大 本土大西洋的海洋生物,也更側重於家庭教育的安排。
Ripley水族館內有很多新奇的海洋生物,所以在拍攝了照片後就很想立即和自己的朋友們分享。佳能EOS M50內置的Wi-Fi, NFC與藍牙功能,就可以輕鬆幫我實現與手機的無線連接,隨時可以將照片同步到朋友圈和微博。 一個地標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性格,如果 多倫多 的CN塔不在,天際線只是清一色的摩天大樓,很難說人們會在記憶中形成 多倫多 的模樣。這座高達147層樓的電視塔,在 安大略湖 畔如樹幹一般筆直地插入雲霄,晴朗的日子甚至能看到 美國 的 布法羅 和 尼亞加拉 瓜瀑布。在 多倫多 市中心的任何一個角落,或是 安大略湖 畔的湖心島,“懸掛”在塔身的觀景台和電視中心總會在不經意間就閃現在眼前,像是一位居住此地的老者,也如一位正值壯年的男子,它是 多倫多 曾經的輝煌,也是未來值得期盼的一顆定心丸。
在Ripley水族館旁邊的售票處,購票即可乘坐電梯直達觀景台。帝國大廈下的 曼哈頓 ,是永不停息的車流和警笛聲,CN 塔下 的 多倫多 ,即使有車流,也更多一些秩序和安靜。整個城市的棋盤式佈局,商業區和住宅區劃分地如此清楚,讓我不禁想起,我們每日討論的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共存法則,在 多倫多 這座 加拿大 的經濟中心,已經正慢慢成為一個現實。
商業中心的旁邊就是兩旁林蔭的住宅區,黑鬆鼠是這裡的主人,CN 塔下 的 安大略湖 畔湖心島,在與城市相隔二十分的船程之外,棲息著四百多種野生鳥類。人們提及的 加拿大 自然,不僅僅只存在於粗獷的深山之中,更是在我們急速擴張的城市版圖裡,它依舊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在此,城市只是生存,自然才是歸屬。
CN塔的360度觀景台,從金融區到 安大略湖 ,到遠處深綠的住宅區,是 多倫多 人民為我們展示的生存智慧。
如果喜歡攝影,建議在太陽落山前早些到達頂層,落山後觀景台會亮起燈光,玻璃會有很強的反光。對於喜歡拍攝視頻的朋友而言,EOS M50配備的4K視頻拍攝可以讓弱光環境下的日落得到極為優良的體現,而且小體積帶來的輕便,即使是不使用三腳架,手持長時間拍攝也不會覺得疲勞。
多倫多 是 加拿大 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在CN塔的周圍便是金融區。西部連接著代表藝術的各類劇院,東部則是更顯生活氣息的聖勞倫斯市場,南邊則是 安大略湖 的自然,這高樓林立的金融區處在這幾者中間,並不像 曼哈頓 綿延不絕的高樓令人窒息,反而成了 多倫多 市中心各類功能區的一個絕佳緩衝地帶。這裡白天不見陽光,沒有太多的色彩,也平衡了西部商業區的紛繁複雜,讓人在進入聖勞倫斯市場和 安大略湖 時,少了一份眼花繚亂來不及細細品味的急躁。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 多倫多 的金融中心,但是在一個以自然為主導的國家,在英法的歷史痕跡還遺留在聖勞倫斯河岸的時候,這裡成為了 多倫多 急需證明自己的一個區域,他可以沒有太多的性格,但有蓬勃發展的明天,他可以沒有太多值得述說的過去,但有正追趕潮流的今日。在多元的環境中,這裡也成為了不同背景的人們分享同一種語言和期待的場所。
尼亞加拉瓜瀑布“我們走過瀑布地區的每個角落,從不同的角度觀賞瀑布,即使 特納 在其全盛時期創作的最好的水彩畫,也未能表現出我所能看到的如此清靈,如此虛幻,而又如此輝煌的色彩。我感到我自己象是騰空飛起,進入天堂……” 這是狄更斯在《 美國 札記》中對 尼亞加拉 瓜瀑布的描述,那時的狄更斯,可以從 美國 一側的瀑布自由來到 加拿大 的一側, 尼亞加拉 瓜的全貌在還沒被兩國的紛爭染指下,成為那個時代最具浪漫和勇敢的傳說。
如今在 和平 共治的基礎上,美加兩國共同擁有這一奇景,而最佳的觀賞地點,便是在 加拿大 一側。從彩虹橋沿著峽谷邊沿慢慢接近瀑布,漫天的水汽在瀑布的轟鳴聲中騰起,遮住 尼亞加拉 瓜城的樓房,便不難理解為何印第安人要稱之為雷神之水。
所以當我從 多倫多 一路北上,從 安大略湖 畔來到聖勞倫斯河岸,在秋日未紅的季節,短短幾天卻像是游歷了幾個大洲一般,令人感到眩暈。你可以在此看見 曼哈頓 的繁忙,可以體會 特拉維夫 的異域和熱情,也能徜徉在 巴黎 的手風琴聲中分不清時間的維度。對於 加拿大 人而言,21世紀是屬於整個國家的榮耀,作為曾是或許現在還是最熱門的移民目的國之一,來自全球的多元文化讓 加拿大 人體會到了站立在世界前列的風光,不用去談及歷史和底蘊,只要有未來就好。而東部的這幾個城市,除了包容 萬象 之外,也在更長遠的時間中,會讓世人知道,除了最遼闊的風景, 加拿大 也有感性的歷史。
這次出行所用的設備,使用的是目前非常火爆的佳能EOS M50.
關於我Chalffy
環球旅行攝影師 / Getty Images簽約攝影師 / 旅行專欄作者
微信公眾號:chalffychan
新浪微博:chalffy_
Instagram: chalffychan
個人微信號:chalffy(註明馬蜂窩)
所有圖文,除馬蜂窩官方,未經允許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魁北克城“Bonjour!”司機笑著迎上來,接過我手中的行李。
和離開 多倫多 時相似的陰雨綿綿,一句法語打消了我的所有不快。北美城市所有的商業與時尚,似乎永遠都不會成為 魁北克 城的一部分。這座 加拿大 最古老的城市,建立在聖勞倫斯河的峭壁之上,藍瓦灰牆,城內窄小的街道順著坡勢蜿蜒至河岸,鵝軟石鋪就的地面分明還是當年作為新法 蘭西 的浪漫。如果不曾想自己是在 加拿大 ,眼前的一景一物又和 巴黎 有什麼區別。
雖然 加拿大 作為獨立的國家也就一百五十年的歷程,但在三百年前的午後,當 法國 人尚 普蘭 踏上河岸的這片土地,開始在大西洋的對面夢想建立新的法 蘭西 帝國時, 魁北克 就註定要成為 加拿大 的歷史中最具社會性和議論性的地方。送走法 蘭西 ,迎來日不落帝國,再到與其他 加拿大 城市的分分合合, 魁北克 讓一座本無“歷史”的國家有了更多的文化底蘊和民族性。當我在午夜漫步 魁北克 城的聖勞倫斯河,聽著耳邊飄過的法語和手風琴,我想起幾日前的 多倫多 和人們眼中的 加拿大 ,突然對 魁北克 城有了一絲遺憾,這本該是北美土地上最令人嚮往的歷史都城,也會是印第安與 歐洲 文明相遇產生最熱烈火花的地方,而如今也只是在聖勞倫斯河的波濤中,成為人們想努力撬開一探究竟的一隻珠蚌。
一座城市有了河,就有了生命。
寬闊的聖勞倫斯河在 魁北克 逐漸變窄,使得這裡成了北美的 直布羅陀 。因為歷史的底蘊,再單調的風景也能變的動人,何況在聖勞倫斯河岸,綠樹成蔭,河水不緩不急地流過,這真是 魁北克 的幸運。
夜幕來臨前的聖勞倫斯河,在遠山的朦朧和被夕陽染紅的天空下,更顯得曖昧。 魁北克 的夕陽,不是熱烈到金黃和濃烈,而像是一位印象派的畫家以天空為畫布,輕輕地抹上一筆淡粉。這和城市本身的氣質非常協調,即使在最熱烈的歷史中也不曾有過喧鬧,人們用音符對話,喜歡在午夜的街道淡淡地談及自己的過去。
在 魁北克 的短短兩日,我都會在晚飯後來到女王城堡公園。這座毗鄰聖勞倫斯河的小山丘,可以一覽 魁北克 市老城和聖勞倫斯河的風光,一條小小的石階步道從河岸直達山頂,這裡也是 魁北克 城人最愛的休閑場所。夕陽染紅的天空逐漸變成清澈的寶石藍,星星點點的燈火在河的兩岸亮起,這一幕不禁讓我想起南法的 阿爾勒 ,都有一座大河穿城而過,都有在某個歷史階段值得稱傲的時刻, 阿爾勒 的郊外有梵高, 魁北克 的河邊有一整個國家的過去,如今在 日光 之下,月光之中,在歷史的不同維度中,新舊法 蘭西 變得越來越相似。
魁北克 城是 加拿大 文化與歷史發展的起源,而位於芳緹娜克城堡酒店下方的下城區則是 魁北克 城最初的模樣,曾只是個小漁村的下城區,靠著當年第一批的 法國 移民,在此建立了北美最古老的商業中心。如今從上城區乘坐纜車或者步行至下城區,也就區區幾分鐘的事,但對於 加拿大 乃至北美的商業歷史而言,這幾分鐘卻走了整整兩百年。
下城區雖是游客最為集中的區域,但是街道兩旁林立的餐廳、酒吧、咖啡館透出的法式風情, 魁北克 城與遙遠的 法國 在不同的時空相遇,這種奇妙的感覺便能很好地平衡游客集中所帶來的不適。
整個下城區內,最熱鬧的應該是小尚 普蘭 街區,這個以當年第一個踏上 魁北克 這片土地的 法國 人命名的區域,建築猶存,但兩旁的商店遠遠不及下城區內其他街區來的吸引人。毫無亮點與特色的紀念品,過度粉飾的牆面與木門,著實讓我有些不適,匆匆一瞥並無久留,只是在該街區內的Lapin Saute餐廳吃了一頓 加拿大 的國民菜餚 - 奶酪肉汁薯條Poutine。
Lapin Saute的奶酪肉汁,正如其名字和店內的裝飾,兔肉是店內的主打。
這道如今風靡整個 加拿大 、北美的Poutine,背後其實有著一段黑歷史。在 法國 移民初來 魁北克 時,他們也把自己家鄉的奶酪帶來此地。在一個以打漁為生的地方,勞動階層的飲食成了貧窮的代名詞。所以在Poutine出現後, 魁北克 這個名字在社會中的定位等同於落後和廉價的勞動力,沒有人願意欣賞這種文化。人們在當時以“是否食用Poutine”來定義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如果你平常以Poutine作為日常食品,你就是落後的 魁北克 人。類似的歧視直接造成了 魁北克 與 加拿大 其他地區人們的矛盾與衝突。 加拿大 其他地區的人們不願意把 魁北克 的居民當做自己的本國人, 魁北克 人也從來沒有覺得自己被接納。而這種身份的矛盾與衝突直接帶來的的就是獨立公投。
幾次的獨立公投失敗, 魁北克 城這個Poutine的老家留在了 加拿大 ,而 加拿大 政府也開始更註重改善自己國內的文化差異,所以將Poutine宣傳為國家美食,而非地方特色食物。飲食的歸屬帶來的是各個文化差異的相容,當如今的人們談及 加拿大 時,很少有人會再去談論這裡的 中國 人、 希腊 人、猶太人或是 葡萄牙 人,而是以一個 加拿大 的身份去討論這裡的國民角色。
在每個被賦予了傳奇與浪漫的地方,人們都會把這份思緒轉寄在一座建築上,如自由女神像,如新天鵝堡,這些建築在自己誕生的年代被賦予了超越時代的永恆意義,也成全了一座城市、一個區域的生命。 魁北克 城的芳緹娜克城堡酒店也正是如此,魏然站立在隔開了 魁北克 上下城區的峭壁之上,規模之大,站在 魁北克 城外相望,紅黃相間的牆面和銅綠色的屋頂在藍天之下格外壯麗,一座城堡就如同一個城牆內的國度。1893年 加拿大 太平洋鐵路公司建成該酒店,選址在 魁北克 城伸向聖勞倫斯河的喉舌之處,就想在幾個世紀後,這裡依舊還能成為全世界旅客的奢華避世之處。就像 維斯 安德森筆下的 佈達佩斯 大飯店,他不存在於絕大部分世人的世界中,你需要用掘金年代積累的財富和跨過大河的勇氣才能到達。
如今的芳緹娜克城堡已不再是拒人千里的模樣,但這規模在小小的 魁北克 城,還是能讓人對曾經這批法 蘭西 的後裔想把這裡建成另一個帝國的決心而浮想聯翩。如果能回到那個年代,在層林盡染的秋日清晨,登上正徐徐駛入聖勞倫斯河口的汽船甲板,在雲氣繚繞里,聽見不遠處的岸邊,說著法語的漁夫們正高聲吶喊一天的開始,芳緹娜克城堡慢慢露出自己的屋頂,門童們已經整齊地排列在門外恭候你的到來。與其說人們是來 魁北克 城,不如說是來一睹芳緹娜克的美貌,酒店之外的城區,只是這趟旅程的附屬品。
如今的 魁北克 城,沿著聖勞倫斯河岸,以芳緹娜克城堡為起點,修建了一條山腰上的步行道。兩旁林木蔥蔥,一場秋雨後,更顯得動人。那些住在城堡中的旅客們,想必也會在秋日的午後,漫步於此。在他們曾行進的背後,那是一段多麼令人動容的人民歷史。
魁北克 城作為 加拿大 的旅游重鎮,午夜退去喧囂,留下獨酌的男子和不願歸家的人們,這是一座城市最曖昧的時刻。對於過往與前方, 魁北克 城的人們或許沒有我們想得更多,活在當下,把一座小城變的更為精緻,就像他們的祖輩那樣,在一個峭壁上打造出一個避世的城堡接納世人,這是他們給我們的饋贈,也是 加拿大 這座廣闊的土地上,持續閃亮著的一顆珍珠。
在RAW格式下的暗光環境中拍攝,佳能EOS M50在ISO 3200以上的畫面細節表現也極為優秀,畫面還是非常的清澈乾凈。
更多有關 加拿大 的照片及故事,可以關註我的新浪微博:chalffy_
也可關註我的微信公眾號:chalffychan
多倫多走出皮爾遜機場,回頭看見正熱烈的火燒雲,紅到發紫。那一刻,十幾個小時飛行的疲憊和三個小時海關與行李的折騰,便都拋諸腦後。這座多元文化的大熔爐城市,曾讓簡莫裡斯記住了機場行李提取處的各色面孔,那時他們的臉上寫著不一樣的妥協、嚮往與決絕,也讓我在某一瞬間居然會有“到家”的感覺。出租車司機來自 印度 ,和我相仿的年齡,正努力地在這座年輕的移民城市裡打拼出自己未來幾十年的一個家。從機場到酒店,三十分鐘的路程,有三分之二是居民區,他對每個社區的安保、房價和福利都如數家珍,就等著有一天從北部的 約克 搬到這裡的某一棟樓房中,變成自己心裡更地道的一個“ 加拿大 人”。剩下的三分之一是 多倫多 中心的皇后西街,曾被Vogue雜誌評為全球最值得逛的街區第二名,僅次於 紐約 的第五大道,夜幕下並不見熙熙攘攘,路人穿行在各色的店鋪外,如同將自己抽離於這座 加拿大 最大的城市中心。多元、繁華和冷峻,在 多倫多 的身上,並不突兀地共存著。就如這座城市的整體規劃一般,橫縱相隔的社區,商業區和住宅區總是要隔一條街,而我到達的晚上八點鐘,穿行的住宅區總是見不到一個人。
一座城市的所有靈氣和性格,市場是最能體現的場所。
位於金融區的聖勞倫斯市場,曾被國家地理評為全球最佳市場的第一。上午十點來時,偌大的市場只有稀稀拉拉幾個顧客,大部分的商家似乎也才剛開始進入準備營業的狀態。這和我去過的其他城市的大市場都不同,大部分市場,商家會早早開門營業,當地人則會在早些時候購置一天的食材,十點過後便是游客集中的時間段,各個攤位都是忙的焦頭爛額。而在聖勞倫斯市場,新的一天來得要晚一些。魚販還在切魚,肉攤還在為中午的熏肉製作醬汁,小食攤的攤主還在不緊不慢地添置著每個容器。朋友說聖勞倫斯市場更像是金融區上班族的食堂,人們在飯點蜂擁而至,兩個小時後,又只留下零零散散幾個提著籃子到處詢價的老夫婦。和 歐洲 其他市場相比,聖勞倫斯的食物多樣性、規模和顧客密集度,似乎是極不協調的。我在市場里角落的一家餐廳點了份炸魚薯條作午餐,即便是最繁忙的時間點,也沒能讓我感受到一個市場“應該”具有的煙熏火燎與嘈雜,似乎在冥冥之中,有人安排好了這裡一天所有的節奏,無論是攤販還是顧客,都是被上了發條的玩具,這個節奏走,不要快,也不要慢。
不得不說EOS M50搭載的全新DIGIC 8影像處理器帶來的對焦能力與連拍,都讓這台小機器的性能更上一層樓。單次對焦連拍速度高達10張/秒,伺服對焦也達到了7.4張/秒,完美勝任生活中各種動態場景的抓拍,尤其是在高動態的市場中,人物的一舉一動都能很好地抓拍下來。
Ripley水族館就位於CN塔的底部,是 加拿大 最大的水族館,館里共有5.7百萬公斤的水用於展示13500種海洋生物,相比其他的水族館更偏向於娛樂性,Ripley則更偏向於向大家介紹 加拿大 本土大西洋的海洋生物,也更側重於家庭教育的安排。
Ripley水族館內有很多新奇的海洋生物,所以在拍攝了照片後就很想立即和自己的朋友們分享。佳能EOS M50內置的Wi-Fi, NFC與藍牙功能,就可以輕鬆幫我實現與手機的無線連接,隨時可以將照片同步到朋友圈和微博。 一個地標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性格,如果 多倫多 的CN塔不在,天際線只是清一色的摩天大樓,很難說人們會在記憶中形成 多倫多 的模樣。這座高達147層樓的電視塔,在 安大略湖 畔如樹幹一般筆直地插入雲霄,晴朗的日子甚至能看到 美國 的 布法羅 和 尼亞加拉 瓜瀑布。在 多倫多 市中心的任何一個角落,或是 安大略湖 畔的湖心島,“懸掛”在塔身的觀景台和電視中心總會在不經意間就閃現在眼前,像是一位居住此地的老者,也如一位正值壯年的男子,它是 多倫多 曾經的輝煌,也是未來值得期盼的一顆定心丸。
在Ripley水族館旁邊的售票處,購票即可乘坐電梯直達觀景台。帝國大廈下的 曼哈頓 ,是永不停息的車流和警笛聲,CN 塔下 的 多倫多 ,即使有車流,也更多一些秩序和安靜。整個城市的棋盤式佈局,商業區和住宅區劃分地如此清楚,讓我不禁想起,我們每日討論的人與城市、人與自然的共存法則,在 多倫多 這座 加拿大 的經濟中心,已經正慢慢成為一個現實。
商業中心的旁邊就是兩旁林蔭的住宅區,黑鬆鼠是這裡的主人,CN 塔下 的 安大略湖 畔湖心島,在與城市相隔二十分的船程之外,棲息著四百多種野生鳥類。人們提及的 加拿大 自然,不僅僅只存在於粗獷的深山之中,更是在我們急速擴張的城市版圖裡,它依舊是這片土地的主人。在此,城市只是生存,自然才是歸屬。
CN塔的360度觀景台,從金融區到 安大略湖 ,到遠處深綠的住宅區,是 多倫多 人民為我們展示的生存智慧。
如果喜歡攝影,建議在太陽落山前早些到達頂層,落山後觀景台會亮起燈光,玻璃會有很強的反光。對於喜歡拍攝視頻的朋友而言,EOS M50配備的4K視頻拍攝可以讓弱光環境下的日落得到極為優良的體現,而且小體積帶來的輕便,即使是不使用三腳架,手持長時間拍攝也不會覺得疲勞。
多倫多 是 加拿大 的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在CN塔的周圍便是金融區。西部連接著代表藝術的各類劇院,東部則是更顯生活氣息的聖勞倫斯市場,南邊則是 安大略湖 的自然,這高樓林立的金融區處在這幾者中間,並不像 曼哈頓 綿延不絕的高樓令人窒息,反而成了 多倫多 市中心各類功能區的一個絕佳緩衝地帶。這裡白天不見陽光,沒有太多的色彩,也平衡了西部商業區的紛繁複雜,讓人在進入聖勞倫斯市場和 安大略湖 時,少了一份眼花繚亂來不及細細品味的急躁。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喜歡 多倫多 的金融中心,但是在一個以自然為主導的國家,在英法的歷史痕跡還遺留在聖勞倫斯河岸的時候,這裡成為了 多倫多 急需證明自己的一個區域,他可以沒有太多的性格,但有蓬勃發展的明天,他可以沒有太多值得述說的過去,但有正追趕潮流的今日。在多元的環境中,這裡也成為了不同背景的人們分享同一種語言和期待的場所。
尼亞加拉瓜瀑布“我們走過瀑布地區的每個角落,從不同的角度觀賞瀑布,即使 特納 在其全盛時期創作的最好的水彩畫,也未能表現出我所能看到的如此清靈,如此虛幻,而又如此輝煌的色彩。我感到我自己象是騰空飛起,進入天堂……” 這是狄更斯在《 美國 札記》中對 尼亞加拉 瓜瀑布的描述,那時的狄更斯,可以從 美國 一側的瀑布自由來到 加拿大 的一側, 尼亞加拉 瓜的全貌在還沒被兩國的紛爭染指下,成為那個時代最具浪漫和勇敢的傳說。
如今在 和平 共治的基礎上,美加兩國共同擁有這一奇景,而最佳的觀賞地點,便是在 加拿大 一側。從彩虹橋沿著峽谷邊沿慢慢接近瀑布,漫天的水汽在瀑布的轟鳴聲中騰起,遮住 尼亞加拉 瓜城的樓房,便不難理解為何印第安人要稱之為雷神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