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墨爾本、悉尼11日自由行(11-2)
↑布洛克拱廊 ↑布洛克拱廊 ↑布洛克拱廊 從布 洛克 拱廊南門出來左轉沿柯林斯街(Collins St)東行,紅綠燈右轉過街,穿過Gold Buyer來到中央巷(Centre Pl),出來後過馬路,順著位於弗林德斯巷(Flinders Ln)253號的公共圖書館(City Library)東行,穿過斯 旺斯 頓街繼續東行,過了 聖保羅 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後右轉進入霍西爾巷(Hosier Lane)。巷內的建築物外牆被藝術家們的各色塗鴉裝飾得五光十色,在栩栩如生的塗鴉前,游客們有的忙著擺pose,有的舉起相機對準牆上的作品,巷內充滿生機。 ↑塗鴉街 從巷子南口出來,眼前就是弗林德斯街(Flinders St),過了馬路就到了聯邦廣場(Federation Square)北側。廣場西接斯 旺斯 頓街最南端,南鄰雅拉河。廣場中心是一個巨大的露天劇場,超現實主義感覺的幾何模塊無序堆疊,造型獨特。這裡有各種功能的展廳,還有畫廊、文化中心和寫字樓、商鋪、餐廳,是結合了先進前衛設計的 維多利亞州 最精密、最龐大的建設項目之一。這裡也稱得上是 墨爾本 最繁榮精華之地。 ↑聯邦廣場 ↑聯邦廣場 穿過廣場向南,來到橫跨雅拉河的王子橋(Princes Bridge)上,導游給我們講述了橋上莊重典雅的路燈基座上盾牌狀徽章的含義。一隻側身右轉頭的袋鼠坐卧在盾牌上方,盾牌里紅色十架的四個角的區域里,自右上角順時針轉,依次是海豚、帆船、牛和綿羊這四種澳洲具有代表性的動物和交通工具。 ↑王子橋 ↑王子橋 過了橋到馬路對面,沿聖吉爾達路(St Kilda Rd)向南,依次是位於100號的 墨爾本 藝術中心(Arts Center Melbourne)的哈默館(Hamer Hall)和劇場,以及位於180號的 維多利亞州 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NGV)國際館。 沿臺階走上哈默館二層的露天平臺,導游對 墨爾本 藝術中心和NGV進行介紹後宣佈此次旅行結束。後來才知道,有些游客在旅行結束時會給導游小費。 墨爾本 藝術中心包括劇場、音樂廳、畫廊、博物館等在內的一系列演出場所及藝術展館。
哈默館是音樂廳,由 美國 石油公司主管、企業家和藝術品收藏家 阿曼 德·哈默創建,1990年11月向公眾開放,2012年再建後重新開放。改造後的場館,外形來自設計師羅伊·戈讓斯(Roy Grounds)的靈感—— 羅馬 聖天使城堡及周邊環境,在保留原建築既有鼓狀造型的同時,北側外牆的幾何造型與亞拉河蜿蜒融合。設計師約翰·特 拉斯特 (John Truscott)的室內設計奢華炫目,與室外混凝土結構的原生態交相呼應,提升了對公眾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哈默館南邊162米高的尖塔狀建築是 墨爾本 藝術中心的劇場部分。裡面有州立劇場(State Theater)、表演廳(Playhouse)和 費爾法克斯 演播室(Fairfax Studio)三座劇場。獨特的尖塔造型被形容為旋舞而輕揚的裙擺,榮列於維州的 維多利亞 時代遺產名錄,是 墨爾本 的標誌性建築,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藝術中心。 從劇場入口進去,紅色的地毯,金色的廊柱,不失華麗。中間休息區有一架渾身塗滿艷麗色彩的三角鋼琴,上面寫著“Play Me,I’m Yours”,一個女青年正在投入地彈奏。右手邊是通往州立劇場的廊道,左手邊有通往地下一層的滾梯。來到地下一層,紅色地毯,紅色絨布沙發、坐凳,黑色的頂棚,氣氛不失熱烈。因為是午後,這裡並沒有演出,售票處前有三三兩兩的人在研究選購場次。 1984年開業的州立劇場是僅次於 悉尼 歌劇院的南半球第二大劇院,可容納2085名觀眾就坐,坐席上方是高聳入雲的“舞裙”尖塔,天花板上共飾有75000個小型黃銅圓頂,令人嘖嘖稱奇,堪稱巧奪天工。同時於1984年開業的表演廳擁有884個觀眾席位,可供舞劇、室內歌劇及歌舞喜劇演出。最小的劇場—— 費爾法克斯 演播室擁有376個可移動式觀眾席位,主要上演小型的當代戲劇以及維州本地劇作家及劇團的作品,每年也會舉辦實驗短劇的演出季。
從劇場出來向南,就到了NGV的國際館,一幢外形長方體的青石建築,遠看就像一座城樓。建築物的上方好似頂著巨大的寬檐帽,為整棟建築遮陽避雨。建築物四面的牆除了最頂端一層是鋸齒狀玻璃結構外牆與屋檐銜接外,整個牆體沒有一扇窗戶,每面正中間都是一個半圓形的拱門。緊鄰聖吉爾達路的東側出入口的兩側是數米寬的噴水池。微風中,水波蕩漾,樹影婆娑,海鷗在池邊閑庭信步,輕酌慢飲,與 墨爾本 人隨性悠然、享受生活的態度十分吻合。 NGV建於1861年,2003年12月4日重新開放,面積達到2萬多平方米,是澳洲最古老的公立美術館,收藏著來自 澳大利亞 、土著、 亞洲 、 歐洲 及前 哥倫比亞 時代的世界級的藝術珍品,堪稱 澳大利亞 最大的美術館。現有兩個館址,一個是這幢國際館,另一個就是位於聯邦廣場伊恩·波特中心的澳洲館(The Ian Potter Centre:NGV Australia)。
走進國際館東門,入口處的玻璃水幕牆別具特色,清水如瀑布般傾瀉而下,映著路邊綠樹搖曳的身影,吸引著游人拍照留念。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置於建築物中庭透光頂棚下的一尊巨大的側卧佛像。 這是一個來自 中國 藝術家徐震的雕塑作品《涅磐的永恆之佛》,是以 中國 一個涅 磐石 窟中的佛像為基礎,通過3D掃描技術展示一尊巨大卧佛的複製形象。這尊佛像的與眾不同在於,卧佛全身上下分佈著十幾個來自古 希腊 、 羅馬 、文藝復興時期和新古典時期的古典人物雕塑,將 中國 和西方的藝術結合在一起,寓意為宗教的寬容。
據說這件作品是受 維多利亞州 國立美術館委托,由藝術家在 中國 花了大約三年的時間進行創作,然後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運到這裡,之後又花了兩三個星期的時間把這件作品的完整設想拼裝在一起。
國際館里收藏著很多世界級的藝術珍品。從照片、影像到繪畫、雕塑,從舊的玩物到屏風畫,從澳洲土著民藝術到現代設計作品,分門別類、分區劃時、爭相映輝。這些歷史的、當代的、現代的藝術珍寶帶來的是遙遠的澳洲 維多利亞 式風情,又能讓人領略到澳洲人的現代風采。 展廳里,我們看到了畢加索、莫奈、倫勃朗等大師的油畫作品;看到了羅丹的思想者雕像;看到了以 中國 和 日本 為代表的 亞洲 文明展品;還看到了國內著名高級定製服裝設計師郭培以中世紀建築、洛可可風格、教會與教堂為靈感設計的神秘而華美的服裝展示……在漂洋過海的 澳大利亞 能有如此豐厚的館藏,並且東西方文化自然而融洽地交相輝映,真的是極為罕見。 這次參觀國際館略有遺憾的是,以彩色玻璃作天花板為特色的展廳內,工作人員在往返忙碌,似乎正在為下一個展覽做準備,所以沒能入內盡情觀賞,只是透過玻璃牆仰望一番。 從國際館出來,我們沿聖吉爾達路向北往回走,跨過王子橋,就到了位於弗林德斯街與斯 旺斯 頓街交界處的弗林德斯街火車站(Flinders Street Railway Station),又稱 墨爾本 中央火車站,是 澳大利亞 最早的火車站,也是 墨爾本 當地火車線路的總站,自1854年起開始運營,至今還在忙碌地迎來送往。
火車站前的十字馬路上空佈滿了有軌電車的電線,但並沒有破壞站前廣場流動的畫面,反而與這座19世紀的老建築相得益彰。 維多利亞 時代典型的哥特式圓頂尖塔,綠寶石般洋蔥頭圓頂,沙黃色的石牆間或磚紅色的拱窗外廓,在身後的一群現代建築襯托下,突顯出這座城市的歷史和包容。 這幢走過百年的文藝復興式建築是 墨爾本 最熱門的約見地點。在這裡相見成為 墨爾本 人約定俗成的傳統,甚至不坐火車的人也會來到圓鐘下約見。 墨爾本 人喜歡說“我在圓鐘下麵等你”,那圓鐘指的就是弗林德斯街火車站主樓入口拱門上的那排時鐘——共9個,它們指示的不是各國時間,而是每一班火車駛離的時間。 墨爾本 人常說的另一句“我在臺階上等你”,那臺階指的也是這些圓鐘下入口處寬寬的臺階。站在標誌性的火車站圓鐘下,看著來來往往的游客,感受著 墨爾本 當地人歷經數代在這裡的生活。
弗林德斯街火車站東側,隔著斯 旺斯 頓街就是聯邦廣場,斜對面是 聖保羅 大教堂。 聖保羅 大教堂保留了哥特式的建築外形,高大的木門、佇立的 石柱 、或是彩畫玻璃,都充滿著藝術的氣息。整座教堂配上藍天白雲非常宏偉大氣。
哈默館是音樂廳,由 美國 石油公司主管、企業家和藝術品收藏家 阿曼 德·哈默創建,1990年11月向公眾開放,2012年再建後重新開放。改造後的場館,外形來自設計師羅伊·戈讓斯(Roy Grounds)的靈感—— 羅馬 聖天使城堡及周邊環境,在保留原建築既有鼓狀造型的同時,北側外牆的幾何造型與亞拉河蜿蜒融合。設計師約翰·特 拉斯特 (John Truscott)的室內設計奢華炫目,與室外混凝土結構的原生態交相呼應,提升了對公眾的親和力和吸引力。
哈默館南邊162米高的尖塔狀建築是 墨爾本 藝術中心的劇場部分。裡面有州立劇場(State Theater)、表演廳(Playhouse)和 費爾法克斯 演播室(Fairfax Studio)三座劇場。獨特的尖塔造型被形容為旋舞而輕揚的裙擺,榮列於維州的 維多利亞 時代遺產名錄,是 墨爾本 的標誌性建築,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藝術中心。 從劇場入口進去,紅色的地毯,金色的廊柱,不失華麗。中間休息區有一架渾身塗滿艷麗色彩的三角鋼琴,上面寫著“Play Me,I’m Yours”,一個女青年正在投入地彈奏。右手邊是通往州立劇場的廊道,左手邊有通往地下一層的滾梯。來到地下一層,紅色地毯,紅色絨布沙發、坐凳,黑色的頂棚,氣氛不失熱烈。因為是午後,這裡並沒有演出,售票處前有三三兩兩的人在研究選購場次。 1984年開業的州立劇場是僅次於 悉尼 歌劇院的南半球第二大劇院,可容納2085名觀眾就坐,坐席上方是高聳入雲的“舞裙”尖塔,天花板上共飾有75000個小型黃銅圓頂,令人嘖嘖稱奇,堪稱巧奪天工。同時於1984年開業的表演廳擁有884個觀眾席位,可供舞劇、室內歌劇及歌舞喜劇演出。最小的劇場—— 費爾法克斯 演播室擁有376個可移動式觀眾席位,主要上演小型的當代戲劇以及維州本地劇作家及劇團的作品,每年也會舉辦實驗短劇的演出季。
從劇場出來向南,就到了NGV的國際館,一幢外形長方體的青石建築,遠看就像一座城樓。建築物的上方好似頂著巨大的寬檐帽,為整棟建築遮陽避雨。建築物四面的牆除了最頂端一層是鋸齒狀玻璃結構外牆與屋檐銜接外,整個牆體沒有一扇窗戶,每面正中間都是一個半圓形的拱門。緊鄰聖吉爾達路的東側出入口的兩側是數米寬的噴水池。微風中,水波蕩漾,樹影婆娑,海鷗在池邊閑庭信步,輕酌慢飲,與 墨爾本 人隨性悠然、享受生活的態度十分吻合。 NGV建於1861年,2003年12月4日重新開放,面積達到2萬多平方米,是澳洲最古老的公立美術館,收藏著來自 澳大利亞 、土著、 亞洲 、 歐洲 及前 哥倫比亞 時代的世界級的藝術珍品,堪稱 澳大利亞 最大的美術館。現有兩個館址,一個是這幢國際館,另一個就是位於聯邦廣場伊恩·波特中心的澳洲館(The Ian Potter Centre:NGV Australia)。
走進國際館東門,入口處的玻璃水幕牆別具特色,清水如瀑布般傾瀉而下,映著路邊綠樹搖曳的身影,吸引著游人拍照留念。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置於建築物中庭透光頂棚下的一尊巨大的側卧佛像。 這是一個來自 中國 藝術家徐震的雕塑作品《涅磐的永恆之佛》,是以 中國 一個涅 磐石 窟中的佛像為基礎,通過3D掃描技術展示一尊巨大卧佛的複製形象。這尊佛像的與眾不同在於,卧佛全身上下分佈著十幾個來自古 希腊 、 羅馬 、文藝復興時期和新古典時期的古典人物雕塑,將 中國 和西方的藝術結合在一起,寓意為宗教的寬容。
據說這件作品是受 維多利亞州 國立美術館委托,由藝術家在 中國 花了大約三年的時間進行創作,然後花了幾個月的時間運到這裡,之後又花了兩三個星期的時間把這件作品的完整設想拼裝在一起。
國際館里收藏著很多世界級的藝術珍品。從照片、影像到繪畫、雕塑,從舊的玩物到屏風畫,從澳洲土著民藝術到現代設計作品,分門別類、分區劃時、爭相映輝。這些歷史的、當代的、現代的藝術珍寶帶來的是遙遠的澳洲 維多利亞 式風情,又能讓人領略到澳洲人的現代風采。 展廳里,我們看到了畢加索、莫奈、倫勃朗等大師的油畫作品;看到了羅丹的思想者雕像;看到了以 中國 和 日本 為代表的 亞洲 文明展品;還看到了國內著名高級定製服裝設計師郭培以中世紀建築、洛可可風格、教會與教堂為靈感設計的神秘而華美的服裝展示……在漂洋過海的 澳大利亞 能有如此豐厚的館藏,並且東西方文化自然而融洽地交相輝映,真的是極為罕見。 這次參觀國際館略有遺憾的是,以彩色玻璃作天花板為特色的展廳內,工作人員在往返忙碌,似乎正在為下一個展覽做準備,所以沒能入內盡情觀賞,只是透過玻璃牆仰望一番。 從國際館出來,我們沿聖吉爾達路向北往回走,跨過王子橋,就到了位於弗林德斯街與斯 旺斯 頓街交界處的弗林德斯街火車站(Flinders Street Railway Station),又稱 墨爾本 中央火車站,是 澳大利亞 最早的火車站,也是 墨爾本 當地火車線路的總站,自1854年起開始運營,至今還在忙碌地迎來送往。
火車站前的十字馬路上空佈滿了有軌電車的電線,但並沒有破壞站前廣場流動的畫面,反而與這座19世紀的老建築相得益彰。 維多利亞 時代典型的哥特式圓頂尖塔,綠寶石般洋蔥頭圓頂,沙黃色的石牆間或磚紅色的拱窗外廓,在身後的一群現代建築襯托下,突顯出這座城市的歷史和包容。 這幢走過百年的文藝復興式建築是 墨爾本 最熱門的約見地點。在這裡相見成為 墨爾本 人約定俗成的傳統,甚至不坐火車的人也會來到圓鐘下約見。 墨爾本 人喜歡說“我在圓鐘下麵等你”,那圓鐘指的就是弗林德斯街火車站主樓入口拱門上的那排時鐘——共9個,它們指示的不是各國時間,而是每一班火車駛離的時間。 墨爾本 人常說的另一句“我在臺階上等你”,那臺階指的也是這些圓鐘下入口處寬寬的臺階。站在標誌性的火車站圓鐘下,看著來來往往的游客,感受著 墨爾本 當地人歷經數代在這裡的生活。
弗林德斯街火車站東側,隔著斯 旺斯 頓街就是聯邦廣場,斜對面是 聖保羅 大教堂。 聖保羅 大教堂保留了哥特式的建築外形,高大的木門、佇立的 石柱 、或是彩畫玻璃,都充滿著藝術的氣息。整座教堂配上藍天白雲非常宏偉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