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麻國紀事
曼德勒 山的行程是從山腳下那幾個著名的僧院和寺廟開始的。再一次從酒店徒步走了7公里到達了 曼德勒 山腳下,好在這一天的雲層似乎比前日厚了些,毒辣的太陽無法再肆無忌憚地焦烤著我。在幾度懷疑誤入歧途之中最終還是順利地走到了金色宮殿僧院。 這座純柚木建造的僧院原本是 曼德勒 皇宮的一部分,作為敏東王和皇后的寢宮使用。後來敏東王在寢宮中駕崩後,繼任者錫袍王便將這座不祥的建築拆建到了現在的 曼德勒 山腳下,並改為了一間僧院,不過在我參觀的時候幾乎沒有看見任何僧人,只有游客。 既然曾經是皇家建築,那自然精美無比,光是從柚木錶面的那些繁複無比的浮雕就讓人嘖嘖稱奇。錫袍王經常到這裡來獨坐,如今大殿裡面依然保留了大獅寶座和皇室的冥想卧榻。由於無論是室內的牆壁還是外部的屋頂,都塗有金光閃閃的牆漆,所以金色宮殿僧院由此而得名。 與金色宮殿僧院相對的是獨特僧院,由於耀眼的金頂,我曾一直錯誤地將它以為是金色宮殿僧院。現在看到的獨特僧院是 緬甸 政府於1966年重新用水泥修建的,原本的柚木建築早已在1890被大火無情地吞噬,曾經被譽為 曼德勒 最精美的建築就這樣被毀於一旦。 獨特僧院華麗的外表之內顯得多少有些空空蕩盪,除了一個誦經念佛的地方幾乎就沒有其他任何陳設了,連游客都是寥寥無幾,幾乎進來瞄一眼之後便匆匆離開了。 從獨特僧院走出,穿過一個雜亂無章的當地集市之後來到了固都陶佛塔。這些白色的佛塔群建於1857年,完工時敏東王召集 中南 半島上的兩千餘名高僧完成了佛經的修訂,這些佛經用巴利文字刻在了726座雲石碑上,後人又在石碑四周修建起了小佛塔,所以現在看到的每一座佛 塔里 面都矗立著一個小石碑,也就是一頁頁的經書,這些經書被戲稱為世界上最大的書。 佛塔的背陰處倒是成為了當地人納涼的好地方,甚至擺出了野炊的陣勢,從自家帶上各色吃的鋪滿一地,一家人其樂融融悠然地圍成一圈談天說地。 與固都陶佛塔緊挨著的山達穆尼佛塔同樣是一大片潔白的 塔林 ,環繞著正中的那一座耀眼的大 金塔 。這座寺廟於1866年修建,是敏東王為了紀念被刺殺的血親加襄王所建, 金塔 下麵的這尊金佛還是敏東王遷都 曼德勒 時從阿瑪拉 普拉 古城迎過來的, 金塔 裡面還供奉著敏東王弟弟加襄王的骨灰。 佛塔上到處都懸掛著金色的鈴鐺,每當微風拂過便是聲聲清脆,似乎在炎熱中送來了一絲絲的清涼。 加烏庫奇佛塔以那座巨大的 大理 石佛像而著名,當年上萬名工人費時費力將這塊逾八百噸的 大理 石從 伊洛 瓦底江畔搬運到著現在的地方,鑄成瞭如今的傑作。佛像四周用菱形的小玻璃塊鑲滿,燈光之下盡顯華貴。 從加烏庫奇佛塔走出來很容易找到 曼德勒 山的登上入口(不止一處),於是夾雜在一路當地人之中,脫了鞋向上山走去。 在 緬甸 ,不光是進寺廟需要脫鞋襪,連登遍佈寺廟的山也要脫鞋襪,剛開始上山的時候是一段段修建了屋頂的臺階,平整而乾凈,很難相信原本就不富足的 緬甸 會願意為了修建登山小徑而大費開支。然而走了不久之後,臺階變成了原始的不經雕整的臺階,遍佈動物糞便,甚至臺階旁邊就是一堆堆垃圾。雖然環境變得越發惡劣,不過我還是一貫的觀點:任何一座山,如果是坐汽車或者纜車上去就毫無意義了,於是我一如既往的在甚是惡劣的環境中靠自己的雙腳丈量著這座神聖的山。 走到三分之二山腰處就是這座著名的鍍金佛像,他的手指指向 曼德勒 皇宮的方向,據說敏東王在遷都之前就將他樹立於此,預示佛祖的預言。 曼德勒 四周群山環繞,無論是哪個方向望去都是一片綠油油的豐饒景象。 相傳兩千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曾率弟子於此弘揚佛法,久而久之,這裡便成為了佛教聖地,山上的寺廟越建越多,許多寺廟都有著精美的迴廊。 曼德勒 山上的寺廟大多都在柱子和牆上貼滿了玻璃塊,陽光照射下真是為原本就金碧輝煌的寺廟加分不少。 邁上了1700多級臺階,終於來到了 曼德勒 山的山頂,與許多乘坐汽車加電梯上來的游客不期而遇,讓山頂這座 印度 神廟人潮洶涌,擁擠不堪。遠處是 伊洛 瓦底江在緩緩流淌,這一路走上來,許多時候腳心被扎得難受,但是這段難能的體驗讓我感覺融入了當地人,感受到了他們對於佛祖的赤誠與真心,至少這種感覺於我來說,是久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