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中的古都——一個人溜達在洛陽和開封(暴走&暴飲暴食的5日)
↑龍門石窟 游客一波一波 很多是跟著導游 急急涌過來 拍照片 聽故事 然後由如潮水般散去
我自己慢慢走著 導游器里的講解也有跟不上趟的時候
看看被山間雨水打濕的石刻
千年前的歷史如今仍觸手可及 時間的刀斧也有溫柔的時候 ↑龍門石窟 轉完半片山 前面最長的樓梯通向的就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 ↑龍門石窟 抬頭無意看到半山的一座小佛龕 裡面端坐一尊再簡單不過的佛像
卻不知誰帶來了爬山虎的種子 也許是周圍泥土不夠多
也只長了這半壁的綠色 卻使得滿眼光禿禿的石色中多了一些可愛 ↑龍門石窟 我很是想不通 為什麼這尊大佛像所在就是奉先寺 怎麼看怎麼也不是寺
百度一下才知道,是因為這一窟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所以俗稱“奉先寺”的 ↑龍門石窟 從這裡看到的伊水
只過了 龍門石窟 的東西山 遠處就是綠油油的森林河畔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這一龕里貌似沒有主佛像 只是滿滿一龕的小佛像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拍的照片太多
想來都放上去 卻又看不出差異 只有身臨其境 一個一個窟看過去 才知道其中樂趣
期間毛毛細雨停了 太陽又出來
我爬上爬下 一會兒功夫就出一身汗 也是穿得太多 於是 找個安靜的無人的石窟邊上 將貼身的T恤脫下來 只穿了襯衣
整理好背包各種 才又離開西山石窟
這座橫跨伊水的大橋 對面就是東山 ↑龍門石窟 從橋上看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東山石窟除了擂鼓台 還有幾個大窟
另外 這尊千手千眼觀音也是特意爬了臺階去看的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上去的時候不覺得
往下走突然發現 簡直是90度 只好抓著欄桿慢慢往下挪 ↑龍門石窟 離開東山石窟後 有一段沿著河的步行 這一片基本沒什麼景點 倒是可以看看西山石窟的全景
這個時候 天逐漸放晴,溫度適宜,心情舒暢,聽著歌,自己溜達
也可以從東山石窟直接坐電瓶車到下一景點或者乾脆回到景區門口 ↑龍門石窟 我溜達到白園,本是想著還了講解機 碰巧歸還處的員工離開了
於是就在去白園裡面瞅瞅~~ ↑龍門石窟 別看門口不起眼,其實白園內部結構錯落有致,別具洞天
走了幾步路,感覺不知道前面還有多遠,似乎一直延伸向山中一般
眼看著已經到中午,只好折返 正好這時候也覺得有些累
但白園裡面 頗有點秀氣的 感覺 其實如果進去走走應該也不錯 ↑龍門石窟 門口的員工正好回來,退了講解機 想到還要再走回大門就覺得好遠
於是在白園門口坐電瓶車
吹著小風 幾分鐘 就到入口處 ↑龍門石窟 離開 龍門石窟 依舊是先坐公交回到老城區 然後再倒車 ↑龍門石窟 上午暴走後,覺得中午應該胃口大開,可以多吃些
特意把真不同的水席安排在中午去吃,可想到頭天已經吃過了管記的 牡丹 燕菜,真不同點什麼倒是有點發愁。其實吃過一次水席後,我已經基本放棄了對它的幻想。這些湯湯水水的鹹味兒或肉或素的菜,總讓人覺得不那麼爽利。但畢竟是老字號,來了不吃會有些遺憾 ↑真不同飯店 ↑真不同飯店 ↑真不同飯店 於是看看菜單,點了一個我比較好奇的菜。 牡丹 燕菜肉片小酥肉這些看名字都知道裡面是什麼了,倒是 洛陽 熬貨,挺好奇裡面都會加什麼料呢。另外除了菜總還要點一些主食,肉的實在吃不下,於是就來了一份素鍋貼,平日還是喜歡吃著東西。目前吃過最好吃的則是在 南京 獅子 橋附近的一家牛肉鍋貼帶灌湯。
菜端上來,熬貨里就是各種內臟,最明顯的是豬肚,還有蒜薹。我吃了些,最後主要把蒜薹挑吃了。水席這些菜總讓我覺得鹽沒放夠,入口淡淡的,不夠舒坦。
↑真不同飯店 至於素三鮮,應該還不錯,也沒太美味,這一頓飯之後,再對水席無愛。
不過菜的分量真的大,吃不完,鍋貼打包~ ↑真不同飯店 餐廳大堂一側 還有一些水席菜式的展覽 ↑真不同飯店 之後 真不同門口就有公交 可以直達 洛陽 城東的白馬寺
坐公交穿城而過 先是路過回民聚居區 路邊很多清真店鋪 接著又過城鄉結合部以致農田工廠
晃晃悠悠就要睡著的時候
抵達白馬寺
公家車站下車後 過馬路 穿過一片顯得寥落的攤鋪 就是白馬寺的售票窗口
門票做的倒是很精緻 上附小詩一首 可以做書簽 ↑洛陽白馬寺 屢屢見到的 洛陽 白馬寺
大部分關於中原佛教的紀錄片 無一例外會提到 洛陽 白馬寺
足見其地位的不可比擬
摘一段百度百科的文字介紹
” 河南 洛陽 白馬寺位於 河南 省 洛陽 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 中國 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 中國 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 中國 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佛教在 中國 扎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裡是 中國 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 中國 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裡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 中國 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 中國 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 中國 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洛陽白馬寺 多虧並不是旅游旺季 寺廟裡游客並不多
寺廟也並不大 一個大殿一個大殿的走過 也覺得安靜 ↑洛陽白馬寺 半盤腿 單腳踩蓮的佛像
就覺得很美 ↑洛陽白馬寺 一處寺廟 最生動的應該就是在這裡隔絕紅塵的僧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藏經閣
總讓人想起天龍八部里那位化解喬峰他爹和帶頭大哥恩怨的藏經閣掃地僧 ↑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 清涼台
引用一段百度百科的介紹“清涼台是個磚砌的 高臺 。這個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地方,有著很多的內涵,它把譯經這段重要的歷史內容濃縮在了這裡。
相傳,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的地方。後來兩位 印度 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到 洛陽 ,被安排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在清涼臺上譯出的。兩位 印度 僧人在清涼臺上的譯經工作,奠定了白馬寺作為 中國 第一譯經道場的地位。”
四十二章經,又穿越到了鹿鼎記
我自己慢慢走著 導游器里的講解也有跟不上趟的時候
看看被山間雨水打濕的石刻
千年前的歷史如今仍觸手可及 時間的刀斧也有溫柔的時候 ↑龍門石窟 轉完半片山 前面最長的樓梯通向的就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 ↑龍門石窟 抬頭無意看到半山的一座小佛龕 裡面端坐一尊再簡單不過的佛像
卻不知誰帶來了爬山虎的種子 也許是周圍泥土不夠多
也只長了這半壁的綠色 卻使得滿眼光禿禿的石色中多了一些可愛 ↑龍門石窟 我很是想不通 為什麼這尊大佛像所在就是奉先寺 怎麼看怎麼也不是寺
百度一下才知道,是因為這一窟隸屬於當時的皇家寺院奉先寺,所以俗稱“奉先寺”的 ↑龍門石窟 從這裡看到的伊水
只過了 龍門石窟 的東西山 遠處就是綠油油的森林河畔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這一龕里貌似沒有主佛像 只是滿滿一龕的小佛像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拍的照片太多
想來都放上去 卻又看不出差異 只有身臨其境 一個一個窟看過去 才知道其中樂趣
期間毛毛細雨停了 太陽又出來
我爬上爬下 一會兒功夫就出一身汗 也是穿得太多 於是 找個安靜的無人的石窟邊上 將貼身的T恤脫下來 只穿了襯衣
整理好背包各種 才又離開西山石窟
這座橫跨伊水的大橋 對面就是東山 ↑龍門石窟 從橋上看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東山石窟除了擂鼓台 還有幾個大窟
另外 這尊千手千眼觀音也是特意爬了臺階去看的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 上去的時候不覺得
往下走突然發現 簡直是90度 只好抓著欄桿慢慢往下挪 ↑龍門石窟 離開東山石窟後 有一段沿著河的步行 這一片基本沒什麼景點 倒是可以看看西山石窟的全景
這個時候 天逐漸放晴,溫度適宜,心情舒暢,聽著歌,自己溜達
也可以從東山石窟直接坐電瓶車到下一景點或者乾脆回到景區門口 ↑龍門石窟 我溜達到白園,本是想著還了講解機 碰巧歸還處的員工離開了
於是就在去白園裡面瞅瞅~~ ↑龍門石窟 別看門口不起眼,其實白園內部結構錯落有致,別具洞天
走了幾步路,感覺不知道前面還有多遠,似乎一直延伸向山中一般
眼看著已經到中午,只好折返 正好這時候也覺得有些累
但白園裡面 頗有點秀氣的 感覺 其實如果進去走走應該也不錯 ↑龍門石窟 門口的員工正好回來,退了講解機 想到還要再走回大門就覺得好遠
於是在白園門口坐電瓶車
吹著小風 幾分鐘 就到入口處 ↑龍門石窟 離開 龍門石窟 依舊是先坐公交回到老城區 然後再倒車 ↑龍門石窟 上午暴走後,覺得中午應該胃口大開,可以多吃些
特意把真不同的水席安排在中午去吃,可想到頭天已經吃過了管記的 牡丹 燕菜,真不同點什麼倒是有點發愁。其實吃過一次水席後,我已經基本放棄了對它的幻想。這些湯湯水水的鹹味兒或肉或素的菜,總讓人覺得不那麼爽利。但畢竟是老字號,來了不吃會有些遺憾 ↑真不同飯店 ↑真不同飯店 ↑真不同飯店 於是看看菜單,點了一個我比較好奇的菜。 牡丹 燕菜肉片小酥肉這些看名字都知道裡面是什麼了,倒是 洛陽 熬貨,挺好奇裡面都會加什麼料呢。另外除了菜總還要點一些主食,肉的實在吃不下,於是就來了一份素鍋貼,平日還是喜歡吃著東西。目前吃過最好吃的則是在 南京 獅子 橋附近的一家牛肉鍋貼帶灌湯。
菜端上來,熬貨里就是各種內臟,最明顯的是豬肚,還有蒜薹。我吃了些,最後主要把蒜薹挑吃了。水席這些菜總讓我覺得鹽沒放夠,入口淡淡的,不夠舒坦。
↑真不同飯店 至於素三鮮,應該還不錯,也沒太美味,這一頓飯之後,再對水席無愛。
不過菜的分量真的大,吃不完,鍋貼打包~ ↑真不同飯店 餐廳大堂一側 還有一些水席菜式的展覽 ↑真不同飯店 之後 真不同門口就有公交 可以直達 洛陽 城東的白馬寺
坐公交穿城而過 先是路過回民聚居區 路邊很多清真店鋪 接著又過城鄉結合部以致農田工廠
晃晃悠悠就要睡著的時候
抵達白馬寺
公家車站下車後 過馬路 穿過一片顯得寥落的攤鋪 就是白馬寺的售票窗口
門票做的倒是很精緻 上附小詩一首 可以做書簽 ↑洛陽白馬寺 屢屢見到的 洛陽 白馬寺
大部分關於中原佛教的紀錄片 無一例外會提到 洛陽 白馬寺
足見其地位的不可比擬
摘一段百度百科的文字介紹
” 河南 洛陽 白馬寺位於 河南 省 洛陽 老城以東12公里處,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為 中國 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 中國 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 中國 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佛教在 中國 扎根、傳播最初的二百年,整個過程都與白馬寺息息相關。這裡是 中國 第一次西天求法的產物,是最早來 中國 傳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這裡誕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經和中文戒律,產生了第一個 中國 漢地僧人……總之,白馬寺是與 中國 佛教的許許多多個“第一”緊緊聯在一起的,這讓它成為名副其實的 中國 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洛陽白馬寺 多虧並不是旅游旺季 寺廟裡游客並不多
寺廟也並不大 一個大殿一個大殿的走過 也覺得安靜 ↑洛陽白馬寺 半盤腿 單腳踩蓮的佛像
就覺得很美 ↑洛陽白馬寺 一處寺廟 最生動的應該就是在這裡隔絕紅塵的僧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藏經閣
總讓人想起天龍八部里那位化解喬峰他爹和帶頭大哥恩怨的藏經閣掃地僧 ↑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 清涼台
引用一段百度百科的介紹“清涼台是個磚砌的 高臺 。這個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的地方,有著很多的內涵,它把譯經這段重要的歷史內容濃縮在了這裡。
相傳,清涼台原是漢明帝劉莊小時候避暑、讀書的地方。後來兩位 印度 僧人攝摩騰、竺法蘭來到 洛陽 ,被安排在此居住並譯經傳教。第一本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就是在清涼臺上譯出的。兩位 印度 僧人在清涼臺上的譯經工作,奠定了白馬寺作為 中國 第一譯經道場的地位。”
四十二章經,又穿越到了鹿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