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雙腳帶你走過“印度洋上的眼淚”




加勒 古城的存在充分展現了17世紀與19世紀期間 歐洲 建築與 南亞 傳統建築之間的相互影響。
當地的建築師們已經改變了 歐洲 最初的建築模型,使這些建築物良好的適應了 斯裡蘭卡 地理、氣候、歷史及文化條件。



這還得從 加勒 的的歷史說起。
1505年,第一艘到達 加勒 的 葡萄牙 船隻,是在熱帶風暴帶動下來到的,當時有一位叫洛倫索·德阿爾梅達的 葡萄牙 人,他和船員想進入 加勒 。
但是,本地居民拒絕讓 葡萄牙 人進入,因此 葡萄牙 人動用了武力才進駐了 加勒 。
1505年, 葡萄牙 人開始定居於該島,1507年,他們在 加勒 建立起交易站,並建造了聖克羅伊的小型城堡。
16世紀末, 葡萄牙 人暫時遷到 科倫坡 ,其後不久,又返回到 加勒 老城,在半島的北端,地峽的一側,建立了城牆壁壘。
公元18世紀 英國 人入侵之前, 加勒 城堡一度輝煌,發展到了它的頂盛時期。
它是 歐洲 人在 南亞 及東南地區建築防衛要塞的典型代表, 成功 地融合了 歐洲 的建築藝術和 南亞 的文化傳統。
葡萄牙 人建立了一個堅固城牆,用堅固的花崗岩,建成3個堡壘,被稱為“太陽”,“月亮”和“明星”。 荷蘭 軍隊占領了 葡萄牙 人的軍事要塞,使其成為強有力的堡壘。後來, 英國 人接管了了 加勒 要塞,他們保留堡壘不變,並 加勒 作為當時的行政中心。









到達的第一天晚上,我們顧不得吃飯,就拿著相機獃在海邊的城牆上,靜靜地看著太陽慢慢墜入大海,天空泛起一片彩霞。






坐在城牆上看日出,直到天黑了,我們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查看全部
海邊火車
許多人因為 宮崎 駿的《千與千尋》,對行駛在海邊的火車情有獨鐘。
《千與千尋》中海上火車的真實版就在 加勒 ,從 加勒 到 科倫坡 的西部海岸火車之旅,火車一直沿著海邊前行, 印度 洋在不遠處,時而出現時而退後,經過很多不知名的小鎮,當地人把各種顏色的衣服鋪在房頂晾曬,最近處海水都快撲打到火車上,近乎是在藍色海水中緩慢行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