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園牧歌,阿爾巴尼亞的原野與夏光
半個多月前還不知道世界上有一個叫 地拉那 的城市,半個多月後已經在 地拉那 的街頭東張西望了…… 說走就走的“半獨旅行”“半獨旅行”,是我為獨自報團出游的人發明的新詞。
一直以來,我都期待著一次獨自沖入陌生世界的冒險,跳出熟人在旁的安全區,獨自面對和享受一切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魅力,無論是學著認識新朋友,還是學著與自己相處……我想,一個人只有處在全然的陌生中,才會真正地啟動所有的感官,而在那一刻,心一定是敞開的……
對於初次去 歐洲 的人來說,選擇巴爾幹半島的應該少之又少,所以每當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去 東歐 的這些小眾國家時,我都會泛泛地回答“免簽啊,假期時間契合”等等,其實說到底,我是從來都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的。
直到寫這篇游記之前我才慢慢想明白答案,其實每個人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者是那裡的人都會有一個固定的認知,它來自於我們以往所能夠接收到的信息,但是旅行的次數多了,漸漸發現,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極大限度地打破原有的認知,或許正是這種顛覆又重建的過程讓我體驗到了旅行的意義和魅力。對於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來說,我知道那裡一定有一些與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存在,為什麼不去收穫這份驚喜呢……
至於“說走就走”是相較於我以往旅行習慣而言的,一般來說我都會提前半年左右制定好出行的計劃,這次巴爾幹半島的線路是距離出團僅剩半個月的時間才看到的,盤算了一下年假後報名敲定! 地拉那 | 東歐的清新之風飛機起降的晃動中,因為暈機,我很少望向窗外。或許是出於對 阿爾巴尼亞 的好奇心,也或許是 土耳其 航空飛行員技術過硬,平穩中透過玄窗,鄉野間一片片黃綠色錯落分列,其間紅頂房屋,一棟棟,星星點點,看似有些雜亂的分佈,卻有著一派田園牧歌般的自然與淳樸。 地拉那 是 阿爾巴尼亞 的首都,也是經濟中心。都說阿國是 歐洲 最窮的國家之一,全國大部分人口依賴農業種植為生,城市中的高失業率讓五分之一的人選擇去國外工作,我們的導游調侃說:“ 阿爾巴尼亞 很安全,因為所有的小偷都去 西歐 了,這裡太窮,他們無法謀生。”
深入交談後,我發現導致國窮的原因,也正是因為 阿爾巴尼亞 人並沒有強烈的發展欲望。
在他們的生活中,度假,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有錢當然要度假,沒錢借錢也應該度假,因為賺錢的目的不就是享受度假的狀態嗎?”這是 阿爾巴尼亞 人對生活的態度。
無論是工作時間還是非工作時間,我都會看到許多年輕人或學生在街頭散步,我好奇地問導游,他們不用上班或者去學校嗎?導游的回答讓我從匪夷中生出一絲羡慕之情。在 阿爾巴尼亞 ,工作時間是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中午有一小時的午休,隨時都是咖啡時間,並且這個時間段你可以任意離崗。學生就更自由了,上課時間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放學,而且有很大比例的孩子是不上學的。所以隨時都可以看到街邊的咖啡館里坐著滿滿的人,年輕人、老人、男人、女人,點杯咖啡或啤酒,閑談或發獃,一個下午……
是快速發展好還是緩慢發展好?這是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可能答案也不同,或許對於 阿爾巴尼亞 人來說,一切安好,一切也剛剛好。 著名的 地拉那 “金字塔”,是霍查的女兒主持設計和建造的,曾用作霍查博物館。在霍查政府被推翻後,該建築也隨之荒廢,現在成為城市集會的場所,一些年輕的男孩會沿著兩側的斜坡攀爬到樓頂,順便找找建築上遺留下的彈孔痕跡。 地拉那 的街頭寬敞而乾凈,規整的建築顯示不出太多的個性,主街兩邊分佈著各大政府辦公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市政廳,總理辦公的樓也不過三四層高,我們在對面的馬路上嘰嘰喳喳地數窗戶,想找到總理辦公的屋子。
所有的樓宇和佈局都有著蘇式的氣息,沒有摩天大樓的矗立,沒有快節奏的步伐,相較於 西歐 的時尚,好像脫離了 歐洲 大環境和整個時代,可是,誰又在引領著時代呢?順勢而為並不總值得贊頌,比較的本身就是在向共性化的妥協。我想, 地拉那 的安然和顧自清新,或許一切真的剛剛好。 地拉那 的很多景點都集中在斯坎德博廣場附近。駐足廣場南部的斯坎德培騎馬雕像時,Et'hem Bey清真寺一定會進入你的視野,建於19世紀的清真寺,是城市中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據說清真寺旁邊的鐘樓可以登頂,俯瞰 地拉那 的城市風貌。 阿爾巴尼亞 被稱為“山鷹之國”,在國旗和國徽上都有雙頭鷹的標誌。
阿爾巴尼亞 地處東西方的十字路口,曾與美蘇兩大陣營關係微妙,雙頭鷹望向東西方,是 阿爾巴尼亞 立於世界舞臺的博弈與立場,相互學習,也牽制,相互妥協,也抗衡。 都拉斯 | 給你海天一色的閑適都拉斯是 歐洲 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 阿爾巴尼亞 最大的海港和漁業中心,臨亞得里亞海,與 意大利 隔海相望。 阿國的物價極低, 北京 20元一斤的櫻桃在都拉斯4.5元。 始建於公元2世紀的 羅馬 競技場,可以說是都拉斯唯一的觀光景點,也是巴爾幹地區最大的競技場之一。發掘工作似乎只進行了一半,遺址的保護有些粗陋,已經與周圍的居民樓混為一體。 都拉斯除了 羅馬 競技場以外,就是沿海風光了。 斯庫台 | 群山之中的迴響斯庫台, 阿爾巴尼亞 第二 大城 市。這裡曾是中世界重要的商貿中心,相傳由古 伊利 里亞人初建於公元前4世紀,先後被古 羅馬 和奧斯曼帝國占領,一直被視為東西方覬覦和交戰的對象。
在1912至1913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斯庫台被 黑山 和 塞爾維亞 聯軍攻占,在戰後的外交斡旋中重回 阿爾巴尼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黑山 再度攻陷斯庫台,在戰後各國的協助下,斯庫台再次回到 阿爾巴尼亞 。 斯庫 臺南 郊群山的最高點就是羅扎法特古城堡。雖然城牆、宮殿、大門早已塌陷殘敗,荒草萋萋侵蝕了整個古堡,但是從整體規模和佈局看,不難感受到鼎盛時期的恢宏與威嚴。 斯庫台湖,是巴爾幹地區最大的湖泊,也是 阿爾巴尼亞 與 黑山 共和 國的界湖。乘船游覽斯庫台湖,起先船行在沿岸高高的蘆葦叢中,艷 陽高 照讓人有些倦怠,蘆葦擺動時的摩擦聲和水鳥的啼叫顯得十分神秘,幸好同行的團友唱了兩首蘇聯時期的歌曲,氛圍漸漸活躍起來,船也穿過叢叢的蘆葦,湖面豁然開朗。 喀魯耶 | 山城邂逅山城喀魯耶,民族英雄斯坎德伯的故鄉,我們的大巴車沿著山路蜿蜒而上,進入老城後的陡峭與狹窄讓靠在座位上的我一陣陣心悸。
老街兩邊的商店,除了民族特色的織毯和小擺件外,大多是蘇聯款式的服裝和蘇時日用品。
一直以來,我都期待著一次獨自沖入陌生世界的冒險,跳出熟人在旁的安全區,獨自面對和享受一切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魅力,無論是學著認識新朋友,還是學著與自己相處……我想,一個人只有處在全然的陌生中,才會真正地啟動所有的感官,而在那一刻,心一定是敞開的……
對於初次去 歐洲 的人來說,選擇巴爾幹半島的應該少之又少,所以每當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去 東歐 的這些小眾國家時,我都會泛泛地回答“免簽啊,假期時間契合”等等,其實說到底,我是從來都沒有認真地思考過這個問題的。
直到寫這篇游記之前我才慢慢想明白答案,其實每個人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或者是那裡的人都會有一個固定的認知,它來自於我們以往所能夠接收到的信息,但是旅行的次數多了,漸漸發現,每到一個地方都會極大限度地打破原有的認知,或許正是這種顛覆又重建的過程讓我體驗到了旅行的意義和魅力。對於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來說,我知道那裡一定有一些與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存在,為什麼不去收穫這份驚喜呢……
至於“說走就走”是相較於我以往旅行習慣而言的,一般來說我都會提前半年左右制定好出行的計劃,這次巴爾幹半島的線路是距離出團僅剩半個月的時間才看到的,盤算了一下年假後報名敲定! 地拉那 | 東歐的清新之風飛機起降的晃動中,因為暈機,我很少望向窗外。或許是出於對 阿爾巴尼亞 的好奇心,也或許是 土耳其 航空飛行員技術過硬,平穩中透過玄窗,鄉野間一片片黃綠色錯落分列,其間紅頂房屋,一棟棟,星星點點,看似有些雜亂的分佈,卻有著一派田園牧歌般的自然與淳樸。 地拉那 是 阿爾巴尼亞 的首都,也是經濟中心。都說阿國是 歐洲 最窮的國家之一,全國大部分人口依賴農業種植為生,城市中的高失業率讓五分之一的人選擇去國外工作,我們的導游調侃說:“ 阿爾巴尼亞 很安全,因為所有的小偷都去 西歐 了,這裡太窮,他們無法謀生。”
深入交談後,我發現導致國窮的原因,也正是因為 阿爾巴尼亞 人並沒有強烈的發展欲望。
在他們的生活中,度假,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有錢當然要度假,沒錢借錢也應該度假,因為賺錢的目的不就是享受度假的狀態嗎?”這是 阿爾巴尼亞 人對生活的態度。
無論是工作時間還是非工作時間,我都會看到許多年輕人或學生在街頭散步,我好奇地問導游,他們不用上班或者去學校嗎?導游的回答讓我從匪夷中生出一絲羡慕之情。在 阿爾巴尼亞 ,工作時間是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三點,中午有一小時的午休,隨時都是咖啡時間,並且這個時間段你可以任意離崗。學生就更自由了,上課時間是早上九點到下午一點放學,而且有很大比例的孩子是不上學的。所以隨時都可以看到街邊的咖啡館里坐著滿滿的人,年輕人、老人、男人、女人,點杯咖啡或啤酒,閑談或發獃,一個下午……
是快速發展好還是緩慢發展好?這是個問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階段可能答案也不同,或許對於 阿爾巴尼亞 人來說,一切安好,一切也剛剛好。 著名的 地拉那 “金字塔”,是霍查的女兒主持設計和建造的,曾用作霍查博物館。在霍查政府被推翻後,該建築也隨之荒廢,現在成為城市集會的場所,一些年輕的男孩會沿著兩側的斜坡攀爬到樓頂,順便找找建築上遺留下的彈孔痕跡。 地拉那 的街頭寬敞而乾凈,規整的建築顯示不出太多的個性,主街兩邊分佈著各大政府辦公機構、圖書館、博物館、市政廳,總理辦公的樓也不過三四層高,我們在對面的馬路上嘰嘰喳喳地數窗戶,想找到總理辦公的屋子。
所有的樓宇和佈局都有著蘇式的氣息,沒有摩天大樓的矗立,沒有快節奏的步伐,相較於 西歐 的時尚,好像脫離了 歐洲 大環境和整個時代,可是,誰又在引領著時代呢?順勢而為並不總值得贊頌,比較的本身就是在向共性化的妥協。我想, 地拉那 的安然和顧自清新,或許一切真的剛剛好。 地拉那 的很多景點都集中在斯坎德博廣場附近。駐足廣場南部的斯坎德培騎馬雕像時,Et'hem Bey清真寺一定會進入你的視野,建於19世紀的清真寺,是城市中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據說清真寺旁邊的鐘樓可以登頂,俯瞰 地拉那 的城市風貌。 阿爾巴尼亞 被稱為“山鷹之國”,在國旗和國徽上都有雙頭鷹的標誌。
阿爾巴尼亞 地處東西方的十字路口,曾與美蘇兩大陣營關係微妙,雙頭鷹望向東西方,是 阿爾巴尼亞 立於世界舞臺的博弈與立場,相互學習,也牽制,相互妥協,也抗衡。 都拉斯 | 給你海天一色的閑適都拉斯是 歐洲 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 阿爾巴尼亞 最大的海港和漁業中心,臨亞得里亞海,與 意大利 隔海相望。 阿國的物價極低, 北京 20元一斤的櫻桃在都拉斯4.5元。 始建於公元2世紀的 羅馬 競技場,可以說是都拉斯唯一的觀光景點,也是巴爾幹地區最大的競技場之一。發掘工作似乎只進行了一半,遺址的保護有些粗陋,已經與周圍的居民樓混為一體。 都拉斯除了 羅馬 競技場以外,就是沿海風光了。 斯庫台 | 群山之中的迴響斯庫台, 阿爾巴尼亞 第二 大城 市。這裡曾是中世界重要的商貿中心,相傳由古 伊利 里亞人初建於公元前4世紀,先後被古 羅馬 和奧斯曼帝國占領,一直被視為東西方覬覦和交戰的對象。
在1912至1913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期間,斯庫台被 黑山 和 塞爾維亞 聯軍攻占,在戰後的外交斡旋中重回 阿爾巴尼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黑山 再度攻陷斯庫台,在戰後各國的協助下,斯庫台再次回到 阿爾巴尼亞 。 斯庫 臺南 郊群山的最高點就是羅扎法特古城堡。雖然城牆、宮殿、大門早已塌陷殘敗,荒草萋萋侵蝕了整個古堡,但是從整體規模和佈局看,不難感受到鼎盛時期的恢宏與威嚴。 斯庫台湖,是巴爾幹地區最大的湖泊,也是 阿爾巴尼亞 與 黑山 共和 國的界湖。乘船游覽斯庫台湖,起先船行在沿岸高高的蘆葦叢中,艷 陽高 照讓人有些倦怠,蘆葦擺動時的摩擦聲和水鳥的啼叫顯得十分神秘,幸好同行的團友唱了兩首蘇聯時期的歌曲,氛圍漸漸活躍起來,船也穿過叢叢的蘆葦,湖面豁然開朗。 喀魯耶 | 山城邂逅山城喀魯耶,民族英雄斯坎德伯的故鄉,我們的大巴車沿著山路蜿蜒而上,進入老城後的陡峭與狹窄讓靠在座位上的我一陣陣心悸。
老街兩邊的商店,除了民族特色的織毯和小擺件外,大多是蘇聯款式的服裝和蘇時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