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老的國度,探尋失落的文明,埃及自由行(最強攻略,有問必答)


拉美西斯二世神廟:神廟建於3300年前——確切地說是“開鑿”,因為整座神廟不是土石所建,而是在山岩中雕鑿而出,它本身就是一座巨大而精美的雕刻作品。拉美西斯二世神廟是獻給阿蒙,拉·哈拉凱悌和普照塔神的,並且還紀念拉美西斯二世本人。實際上是一座神廟和祭廟的結合體。神廟面向尼羅河,正立面為四尊高達20米的巨型拉美西斯二世坐像,其中一座被整體切下,現存於 英國 大英 博物館。在他的膝 邊和 身旁還圍繞著數座小型雕像,是他的妻子兒女們。這四尊雕像兼具支柱的作用,支撐著30米高的神廟。 神廟中的主體部分是一個60米長的長方形大廳,16尊雕像分兩行左右排列,同樣全部是拉美西斯二世本人,牆上也滿佈描繪拉美西斯二世武功的壁畫和浮雕。每年2月21和10月21日(這兩天正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登極日和出生日)的日出時分,從大門射入神廟內部的陽光會穿過60米長的大廳,直射聖壇上的神像,但永遠不會照射到最左側的黑暗之神,他註定永遠藏在黑暗中。這項精巧的設計令現代人也不能不甘拜下風,搬遷後的神廟,因為角度計算不夠精確,太陽照入的時間延遲了一天,角度也沒有那麼精準了。 日照 石像時間也分別延後一天。
這座被拉美西斯選來代表自己強大勢力和神聖天命的宏偉神廟終於面臨滅頂之災,險些永遠葬身於水下。1960年, 埃及 總統納賽爾(Nasser)開始下令修建 阿斯旺 (Assuan)大型水庫,水庫建成後將形成一個長約500公里的人工湖,可以將許多不毛之地變成良田。這是一個對於國家來說至關重要的項目,但它卻會將代表; 埃及 法老文明的許多遺跡永遠埋入水底,其中就有阿布·辛拜勒神廟,這件事也使它在全世界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1964-1968年,為了免遭因建造 阿斯旺 大壩而上漲的尼羅河水淹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向世人發出了警報,它發動了一次載入史冊的拯救行動,世界上113個國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向 埃及 提供人力、資金和技術。拯救計劃要將要將阿布·辛拜勒神廟被切割成2000多塊,分別編號,在距離原址200米左右,地面抬高65米的地方拼合還原。整個工程花費了5年時間,使用了兩千多名工人、成噸的材料以及在考古史上從未有過的資源技術。重建後的神廟和原來的方位一樣,它根據星座和 阿斯旺 大壩建成後的尼羅河走向而定。凸顯的山峰也恢復了原樣,整個巨型積木總算完工了。
阿布·辛拜勒神廟(Abu Simble)被看成是拉美西斯最偉大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古代建築瑰寶。老和他的皇后,如今它們已經變成了 埃及 文明的象徵。拉美西斯死去幾個世紀之後,這座建築被完全荒廢,沙子開始逐漸將其埋沒,最終只剩下入口處巨大雕像的頭部和肩膀露在外面。1813年,一位 瑞士 學者約翰·布克哈特(Burckhardt)發現了它,在繼續沉睡4年後, 意大利 人喬丹·貝爾佐尼開始進行對其挖掘。經過幾個月的工作,最終在沙石中開闢出一條道路,歷經幾千年之後終於又有人能夠走進這座神廟的內部。
在門前四尊法老雕像的小腿之間,有著拉美西斯二世家族主要成員的雕像。這些雕像均不超過法老王膝蓋的高度,包括他的妻子奈菲爾塔莉、太后圖雅、兩個兒子和六個女兒。

卡迭石之戰使它成為臣民心目中百戰百勝的將軍;他與赫梯人簽訂了人類有記載以來的第一個 和平 條約;作為古 埃及 極富盛名的建築家,他為世人留住時代的輝煌。這些傳奇經歷和鮮明的個性,都集中在他的身上——被歷史學家譽為古 埃及 歷史上最著名的法老拉美西斯二世。
然而他統治的時代也是 埃及 開始衰落前期。拉美西斯二世死後,古 埃及 慢慢的退出了強國的位置。
拉美西斯二世出生於約公元前1303年2月21日。他的父親塞提一世娶了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的女兒杜雅為王后,他們共生有四個兒女,兩男兩女。但大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這使拉美西斯順利地登上王位。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在“法老學校”學習,10歲時在軍中任職,15歲時父親帶他參戰,以保證他將來成為一位智勇雙全的國王。
拉美西斯二世沒有花費太長時間就學會了很多東西,特別是作為國王所必需的兩項技能:以軍事手段征服敵方和建造王宮。無論是在征戰還是在建築方面,他都取得了 成功 。如今,在 埃及 沒有一處土地不帶有他的足跡。
父親去世時,拉美西斯二世的年齡大概是25歲,但他已經擁有足夠的雄心和頑強的自我意識,他要讓自己的壯舉超越所有的前輩。
拉美西斯二世極度善用宣傳手段,大量的雕像和碑文向人們講述了他這位國王的壯舉與魄力,並使他的形象流傳千古,而且仍能經受時間的考驗。
拉美西斯二世於公元前1213年辭世,經過70天他被製成木乃伊的遺體以一個偉大法老所能享用的最隆重方式下葬。當時王位繼承人,他的兒子莫尼普塔乘坐皇舟率領一支龐大的船隊沿尼羅河將父親的遺體送至底比斯。一路上臣民百姓無不灑淚相送,向這位給他們帶來太平盛世的偉大法老致敬。船隊到達底比斯城後,送葬的隊伍又朝開鑿於帝王谷的陵墓進發。在王陵內安放的除了拉美西斯二世的棺槨之外,還有讓拉美西斯二世在冥界也能過上富貴生活的無盡寶藏,最後陵墓的大門被封上,以便讓法老能平安地長眠。但事與願違,幾十年以後,陵墓內陪葬的寶物洗劫一空,而拉美西斯的木乃伊也從此不得安寧。負責看守的 埃及 神職人員不得不多次搬動法老的木乃伊以防那些盜墓人打開木乃伊身上的繃帶,偷取藏在內部的黃金飾物,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拉美西斯和其他幾位法老的木乃伊被藏到了底比斯附近的小城代爾巴哈里的哈特謝普蘇特神廟內。1881年被 法國 埃及 學家加斯頓·馬斯佩羅發現並最終安放在 埃及 國家博物館內。
拉美西斯比古 埃及 任何一位法老都勤於 大興 土木,在位期間,他下令修建的宮殿、廟宇、雕像和石碑的數量多得令人難以置信。為達到自己的目的,他不惜占用一些更為古老的建築。有些古老建築被他修複之後刻上自己的名字,有的被他圍在了以其名義修建的建築群當中,還有的則被當成了“材料庫”,在被拆毀之後當成修建 新建 築的材料。
吉薩 的哈夫拉金字塔就遭此運, 整塊的花崗岩被拆下來用於修建位於孟斐斯的布塔大神廟。由拉美西斯欽定的建築風格也被他用於顯示其偉大之處。 比如 ,在神廟裡佈滿了雄偉的雕像和裝飾有象形文字及圖案的 石柱 ,刻滿描繪宗教和戰爭場面的廟宇牆壁都在歌頌國王的神聖和偉績。拉美西斯本人親自到施工現場檢查工程的進展情況,他甚至還前往石材的開采地去挑選最佳的材料。有一些碑文, 比如 刻在第八世石碑(現保存在 埃及 國家博物館)上的文字,記述著拉美西斯鼓勵和贊揚建築工人們的話語。拉美西斯非常關心他們的生活,從不讓他們缺少食物、衣服、鞋子以及新鮮的水,以便能讓他們專心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包車來的好處就是可以先於旅行團一步到達,拍到比較純粹的神廟,但是我們也就來了10分鐘,大批的旅行團就殺到了,以至於後面的照片都是各種人頭。


以下我將用大篇幅來給大家瞭解一下這場發生在公元前1200多年前的經典戰役。
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時候,古 埃及 還忙於宗教改革,而赫梯就在這個時候迅速崛起,赫梯人在公元前17世紀建國,建國後便不斷地向外擴張,尤其是積極向 敘利亞 推進,逐步控制了整個 敘利亞 地區。而其中赫梯軍隊駐守在卡迭石就等於阻礙了 埃及 向東亞的前進之路,直接影響到了 埃及 在這一地區的很多利益,所以 埃及 自然不會坐視不管。
其實早在公元前第3000紀, 埃及 就多次發動過對 敘利亞 地區的征服戰爭,想爭取在 敘利亞 地區的霸權,不過這次 埃及 卻遇到了赫梯的挑戰。從一開始的鼓動附屬國摩擦,到派出小規模軍隊進行象徵性的支援示威,最終發展成決定性的會戰。下圖就是兩大帝國在 敘利亞 地區的對峙情況。

得到消息的赫梯人急忙進行了總動員,2500輛赫挮特色的重型戰車(一個戰車3人,駕車、持盾、持武器砍殺比 埃及 戰車大一些且多一人,但沒有 埃及 戰車靈活)與15000人的步兵部隊被派往卡迭石。年輕的赫挮國王穆瓦塔利二世親自督戰,併進駐了卡迭 石城 進行全盤指揮。國王最為倚重的兒子哈圖西利斯二世也隨軍前往 敘利亞 征戰,並作為精銳的戰車部隊指揮官。由於赫挮人的軍事組織更為嚴密,整個動員過程並不為 埃及 人所知曉。大批 敘利亞 本地的米坦尼王公也帶著各自的附屬國軍隊加入到赫挮人一邊,使得赫挮軍隊的數量可能達到了驚人的3000戰車和40000步兵,實力已經遠超拉美西斯的 埃及 軍隊。
當 埃及 軍隊從西奈半島進入 巴勒斯坦 地區後,迅速北上經過 貝卡 谷地,期望在赫挮人的軍隊完成動員之前便拿下卡迭 石城 。因而,拉美西斯本人所在的阿蒙軍團進展特別迅速,處於四個軍團中最為靠前的位置。
這時候,兩名附近沙漠地區的阿拉伯人找到了 埃及 人營地。他們向拉美西斯宣稱,自己所處的部落傾向於 埃及 而不是赫挮,並希望法老的軍隊迅速拿下卡迭石。因為此時的赫挮軍隊尚在遠方的小亞山區。得到消息的拉美西斯喜出望外,下令拉軍團加速前進,並傳令其他三支分開進軍的軍團迅速趕來與其匯合。
但當法老本人的先頭部隊在卡迭石附近扎營後卻又抓獲了兩名赫挮軍隊的探子。通過審問, 埃及 人才發現中了赫梯人的反間計,此時的赫挮大軍已經位於卡迭石附近。當憤怒的法老要求其他軍團以更快的速度向他靠攏時,穆瓦塔利二世已經派出了2500輛戰車,從奧倫特河東岸迂迴到了 埃及 軍隊的側翼埋伏。緊跟在阿蒙軍團後面的拉軍團這時正在以漫長的行軍隊形朝著卡迭石前進,赫挮人的重型戰車乘機從東面向其發起衝鋒。由於毫無準備,拉軍團迅速被赫梯人的戰車部隊衝垮,指揮官倉皇逃入了北面的阿蒙軍團營地。下圖中可以看到赫梯軍隊迂迴衝擊拉軍團的路線。




就這樣這場古代世界最大規模的戰車及多兵種混合大會戰,在雙方兩敗俱傷的情況下,平局收場。

約於公元前1269年,在赫梯國王哈吐什爾提議和拉美西斯二世同意下,雙方締結 和平 條約,戰後締結的《 埃及 赫梯和約》也成為了歷史上保留至今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國際軍事條約文書。在 埃及 國內,不明所以的民眾沉醉在拉美西斯設計的一大堆功績紀念碑與石刻所宣揚的偉大勝利之中。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際考古學也始終認為 埃及 人最終取得了對赫梯人的勝利。
但從現今發現的赫挮泥板檔案中可以看出, 埃及 人最終是被迫以較低的姿態與他們握手言和的,可見拉美西斯二世的政治宣傳工作真是非常到位啊。

圖中可以看到,高高在上的拉美西斯二世正在接受敵人的請和。
卡迭石的故事講完了,剩下的部分就是拉美西斯二世向各路大神敬獻的場景,不再一一敘述了。

買了攝影票,就可以在裡面隨便拍攝,來回總有巡視的,被髮現了就要補票或者小費解決問題。



“我,已經是 埃及 的法老,我可以給你一切你所想要的,如果是合理的,那麼你要一,我給你二,如果是不合理的,那麼我也做一個不明事理的君主,滿足你。”這是拉美西斯二世著名話語,秒殺世間一切恩愛秀。
奈菲爾塔利:她是拉美西斯大帝的第一位王后,這個美麗的王后中文有許多譯名。在王后谷中,最壯觀的墳墓就屬於她。1904年, 意大利 考古學家埃爾內斯托·斯基亞帕 雷利 發現了她的墳墓,但她的木乃伊和隨葬品均被盜。在墳墓的墓壁上還是保留了大部分的壁畫。這些壁畫形象地反映了 埃及 人所相信的死後再生時的富饒、繁華的天堂生活。 墓室內經過修複的精美壁畫仍然讓奈菲爾塔利(Nefertari)的墓成為古 埃及 文明的一顆明珠。後來儘管她的木乃伊被考古學家追回,但由於接觸潮濕的空氣而迅速腐化,我們始終不能看到她的本來面目。
拉美西斯一生共有八位王后,其中奈菲爾塔利是第一個,看上去似乎是最受寵愛的一個,這份跨越千年為我們所知的愛情也在不少文學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緊致。然而這份愛情在真實歷史上實際上備受爭議充滿疑點。在拉美西斯二世登基七到八年後,她的身份便開始不保,她的形象也鮮少出現在丈夫身邊。位於王后谷的v66墓室,也因為並非拉美西斯二世親自設計、內部並沒有任何關於丈夫的壁畫和資料,被一部分人認為是她與拉美西斯二世的夫妻關係也許並不理想的表現之一。
很多人認為,拉美西斯二世立奈菲爾塔利後是為了能更好地鞏固他的王位。因為,拉美西斯家族並非正統的底比斯王族之裔,他們是來自三角洲地區的統治者。而奈菲爾塔利可能是底比斯王族的後裔。他們的結合將使拉美西斯二世擁有正統的王族血統。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奈菲爾塔利可能不是王族的成員,因為在她的名字上沒有出現過諸如“國王的女兒”之類的稱呼。也有說法認為他是迪比斯大貴族的長女,圖坦卡門王室偏妃的孫女,埃赫那吞一族的後裔。但無論奈菲爾塔利的身世到底如何,她與拉美西斯二世的婚姻的確也為他鞏固上下 埃及 帶來了便利,而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當然更願意相信,那如同傳說般的完美愛情是真實的。






納賽爾人工湖:是 埃及 南部和 蘇丹 北部的大型水庫。嚴格來說, 埃及 境內的部分(占面積83%)被稱為“納賽爾水庫”,而 蘇丹 境內的部分被稱為“努比亞水庫”。 納賽爾水庫是1958至1970年建造橫截尼羅河的 阿斯旺 水壩而形成,長度約550公里,在北迴歸線附近最闊為35公里,覆蓋5,250平方公里的面積,儲水量為157立方公里。在1960年代期間建造的水壩,因水位上升而需拆遷居民。幾個重要的考古學地點被放棄或最終移向更高的地方。 蘇丹 人河口岸和鐵路終端被水淹沒,併在其它的地方修造一個新鎮。整個 埃及 Nubian社區,在尼羅河的上部不遠的地方,幾十萬人被迫調遷,他們的村莊消失了。水壩的名字是為了紀念納賽爾總統。
尼羅河由南往 北流 向 地中海 ,沿途經過撒哈拉大沙漠,攜帶著大量泥沙,在入 海口 處堆積成肥沃的三角洲,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土壤;而納賽爾水庫的修建雖然減少了洪水的困擾,卻截流了大量本應流向三角洲的泥沙,入 海口 處的土壤的肥沃程度降低,產品質量和產量每況愈下,給當地農民的生活生產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因為老婆面對 埃及 的氣候出現了不適應,所以我們沒有選擇大巴或者火車,而是選擇了包車直接前往 盧克索 ,90美金的價格,還是比較貴的。再次進入了沙漠公路,道具右側靠近尼羅河方向種植著各種農作物,天很藍地很廣,視野從未如此開闊過,太陽的地方很曬,但陰涼處又很涼爽。沙漠中可以看到很多供水設施都有高牆圍守,畢竟在在這裡水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