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倒懸·納米比亞
給我一個支點,我會把天上的星星捅下來,將最熾熱的一顆送給你,燃成灰燼。星宿老仙,法力無邊——題記
看過很多人說去了 冰島 之後無處可去,其實你可以跨過赤道去南半球再過一個秋天。
現代文明的一個悲劇是,身處城市再難看到夜空中的星,小時候學唱的歌“一閃一閃亮晶晶”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個偽命題,你連星星都看不到,又何談星星眨眼睛。
而且你又不願意去動物園看猩猩眨眼睛,有那功夫還不如在家接收電視里俊男美女的電眼誘惑。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患上頸椎病,心臟還不好,因為不抬頭光顧著玩heartbeat了,天天抬頭觀星半小時,眼睛攢花也不會得頸椎病的。
開個玩笑,將近20個小時的飛機,降落在下了飛機要徒步走到到達廳的袖珍機場,除了想看看一生難得一見42個南天星座,還有地球上最古老的沙漠,一個終生志願,一個自然界最喜歡的風光之一,還附贈古老 非洲 大地應有的生機與韻律。
人生的幸福,是在追逐的路上不斷發現驚喜。走過的這些地方, 納米比亞 是第一個讓我產生此生無憾想法的國度。 夢想在我註意 納米比亞 這個國家之前,我連它在哪個洲都不知道,只隱約記得那裡有一個廢棄的鬼城,早些年因為盛產鑽石名聲大噪,在資源枯竭後淘金者紛紛離開,城市就此被沙漠掩埋。但是一旦進入視野的目的地,只要我覺得值得一去,總會蠢蠢欲動。2016年的第一個願望就是今年能去成 納米比亞 。 離開溫得和克這個中轉站,我們直奔 納米布沙漠 中最負盛名的蘇絲斯黎沙漠。
蘇絲斯黎是一個被紅色沙丘圍繞的低地,位於Namib-Naukluft國家公園之內。Sossusvlei是土著語言和 南非 語言的混合體,意為死亡沼澤。這裡有地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沙丘,其中最高一座沙丘達325米,又因它距景區入口45公里,得名45號沙丘。
45號沙丘因其陽光照射下優美流暢的曲線聞名於世。據考古證實,45號沙丘的歷史有8千萬年,要知道 撒哈拉沙漠 形成於250萬年前,最新的研究證明 塔克拉瑪乾沙漠 可能形成於2500萬年前。而在 納米比亞 的死亡谷附近的big daddy的沙子已經有4億年的歷史。
丘頂右側的小黑點是人,真·戰·士。 我們在日落前到達,遠觀沙丘,在廣袤的貧瘠平地上拔地而起,它背後或許就是綿延如山的沙丘群,如同一道屏障,踏及此就開始了沙漠冒險。
日出與日落是光線最為柔和又富有角度變化的時間,最能表現沙丘明暗兩種色彩的對比差,相比日出,我更喜歡日落,暖金色的陽光灑在沙子之上,反射出細碎的光芒,時而暗紅華麗時而金黃耀眼。遠遠看去就能看到猛烈的風捲起沙粒,終將白日游人留下的腳印徹底抹去,恢復前一日清晨平滑的曲線,日復一日,周而複始,不曾停歇。 我們原來的計劃是爬到高處守望日落,我剛踩上沙子時還說沙子很實比想象中好爬,結果爬不過一百步就被現實啪啪打臉打成豬頭。猛烈的風從西面直吹過來,越往高處吹得越猛,灌進鼻子胸腔里簡直要不能呼吸,努力爬了一小段路程,最後實在覺得喘不上氣,慫逼地只能留在途中。
坐在半坡上,腳下的沙粒像是碎金砂一般點點閃耀,不遠處的一棵枯樹映入眼帘,又增添幾分孤寂蒼茫,眼下此景死,做鬼也風流。 之前在設計行程時,所有的變更我都可以妥協,唯有在 納米布沙漠 那晚要住進園區Lodge這個要求不可妥協,只有住進公園才能看到日落和日出,因此園內唯一一家只有25個房間的Sossus Dune Lodge還未到旺季就一房難求,也因為這個原因原本應在清明前的出發日期被推遲到清明之後。
但是不知是老天眷顧還是人品爆發,我們在沙漠那晚正值農曆初一,夜晚的天空完全看不到月亮,是 成功 觀星的必備條件之一。
我們幾乎整夜未睡,也放棄了凌晨四點半出發去45號沙丘看日出的計劃,Lodge的每個房間外都有一個寬敞的平臺,夜晚可以在這裡觀星攝影,清晨也可以在這裡悠閑地坐著觀賞日出。
看著熱氣球升起的方向,初升的陽光灑在不遠處峽谷陡峭的崖壁之上,自然賦予的這變幻多端的色彩遠超於我的想象。 前往死亡谷的路上,我們又經過45號沙丘,此時的沙丘明暗與昨天剛好調換了方向。與撒哈拉不同,納米布的沙漠中總伴隨著數量巨大的枯樹和綠色植被,而這些植被往往只在沙丘的一面存在。 死亡谷位於 納米比亞 南部的 納米布沙漠 中,是一塊白色的鹽沼盆地,其中屹立著眾多枯死的駱駝枯樹,以前在雨季,盆地內有足夠的水量來維持植物的生長。然而在900到1000年前,這裡遭遇嚴重旱災,沙丘移向這片沙岩,阻斷了河流流入死亡谷的必經之路。地下水被消耗一空,樹根失去了維繫生命的條件,這裡的常見的降雨也不復存在。河床裸露而出,樹木慢慢死去,毒辣的陽光將其烤焦,使它們的外表變黑。
沙丘變成橙紅色,看起來像生鏽了一樣。( 據說沙子越紅代表氧化時間越長,存在的時間也越長。回家後我對比了撒哈拉和納米布的沙子,確實納米布的要紅上一些。)
而這些枯樹之所以沒有倒下,是因為環繞四周的巨大沙丘阻隔了猛烈的風,讓它們逃過一劫。 翻過一段較為平緩的沙丘,視野正前方是一片白色的窪地。在數萬年前,這裡曾是被水覆蓋的世界,然而萬年之後,這裡儼然成為了最不適宜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右手邊一片較為平緩的平地之上,有一小片乾裂裸露的鹽沼地,上面亦生長著枯黑的硅化木。 進入死亡谷腹地,形態各異的枯樹造型給人提供了太多創造靈感。我還做不到大無畏地趴在地上拍照,於是選擇用書包做支撐躺在地上,盡可能擺出低的視角。
爬起來時,繼前一日書包被沙子灌個飽,今天又蹭了一地白╮(╯_╰)╭ 死亡谷的左手方向就是big daddy,我們停留期間有看到游客爬到最高處,躺在沙丘之上。
無法想象這些死去的樹木的樹根盤結在沼地之下有多深,深到風吹日曬、世間萬物輪迴多世,它們仍孤獨地佇立在此。消噬泯滅的亞特蘭蒂斯藉由大西洋的風將它們存在的唯一證據吹落在 摩洛哥 的土地之上,而在這裡,4億年的時光就這麼緩慢流淌,它們會否最終成為化石,成為另一種終結的見證。 啟程納米比亞 位於 非洲 西南,是除了 南非 非洲 板塊最南端的國家,也是 非洲 大陸最後一個宣佈獨立的國家,唯一一個前 德國 殖民國家,在白人政權移交給黑人政府後,1990年3月21日, 納米比亞 共和 國宣佈成立,結束了長達幾個世紀的殖民歷史。
19世紀後半葉, 德國 占領 納米比亞 ,雖後期被 南非 統治,但在 納米比亞 境內看到 歐洲 文明的烙印非常明顯。 德國 基督大教堂,始建於1907年,於1910年竣工,教堂的建築風格為哥特復興式風格,並以十九世紀末流行的歐美新藝術主義風格裝飾。教堂的建築材料基本全部來自進口,使用 納米比亞 當地材料的只有石英砂岩。教堂的門廊採用 意大利 卡拉拉 地區出產的世界著名的白色 大理 石修砌,教堂的穹頂以及時鐘、掛鈴、窗戶等內部裝飾材料則全部是從 德國 運來的材料。遠渡重洋風塵僕僕,到達此地落地生根,一百多年來幾乎未做過大型的修葺。 首都溫得和克,位於境內中部高原,城市不大卻給人印象寧靜有序,雖然在這裡也存在著 非洲 普遍的治安問題,但整體來說還是一個非常歐化的整潔城市,國會花園就在教堂旁邊,名為國會花園,其實就是大眾日常休閑的去處,小孩子跑跳打鬧,年輕人黏著電話輕聲細語,在這個信奉基督教的國家首府,一切感知與現代都會無二。 小時候看世界地圖對 非洲 的國界線印象深刻,橫平豎直被直尺勾勒一般,儼然是 非洲 近代屈辱的殖民史最為直觀的體現。雖然 納米比亞 不像 南非 黑白種族對立明顯,但是顯而易見的,對於這段歷史,黑人無法微笑著遺忘,只是或許由於天性使然,雖然他們看不上白人,卻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寬容性。得過且過隨遇而安是此行我對當地人最深的體會。
在去往 納米布沙漠 的路上,途徑一處高地,曠野大地一望無際,不遠的天上有群鷹飛翔,或許是鷲也說不定。 背景那一大坨是編織鳥的群居性鳥巢,每見如此都想真情實感地為樹輓尊,難怪小小年紀就成了歪脖君,在 非洲 ,鳥窩螞蟻窩都是巨型的,巨型的,巨型的。 背景那一大坨是編織鳥的群居性鳥巢,每見如此都想真情實感地為樹輓尊,難怪小小年紀就成了歪脖君,在 非洲 ,鳥窩螞蟻窩都是巨型的,巨型的,巨型的。 從頹廢方丹起,一路上隨處可見一柱擎天比樹高的螞蟻窩。。。據說這種螞蟻攻擊性非常強,右邊樹上左側的小黑點才是標準size的編織鳥鳥巢,人說 非洲 大陸多狂野,從人到動物皆如此,估計天朝的強拆小分隊到這裡也得掂量掂量不敢貿然動手,否則分分鐘手撕你回程機票的節奏。。。
人與螞蟻之間的信任蕩然無存╮(╯_╰)╭ 印記納米比亞 境內有不少擁有 納米比亞 國籍的白人,作為殖民者的後代,大概是享有先天機遇,因此一路走來,能發現白人幾乎占領了境內所有宜居的城市,而酷熱或者環境惡劣的地方都留給了土著,最為明顯的是鯨灣及 斯瓦科普蒙德 。 納米比亞 西部海岸線長達1600公里,沙漠連接大西洋,於是這裡有一半黃沙一半海洋的獨特景觀,它也有一個很好聽的詞語來描繪——倒沙入海。
鯨灣位於 納米比亞 中西部,是境內最大的深水港,於1487年12月8日由 葡萄牙 航海者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所發現,在結束被 南非 統治的初期,鯨灣仍屬於 南非 ,後來才被劃歸 納米比亞 ,可見其重要性。鯨灣的主要產業為漁業與 海鹽 ,在我們去 三明 治灣的路上經過大片工場,四驅小哥停車向我們簡要介紹,此處產的 海鹽 基本銷往 歐洲 及 南非 。 ↑鯨灣港 抵達鯨灣是下午黃昏時分,在遠處水中有大量的火烈鳥,但是由於漲潮原因,火烈鳥離岸邊很遠,就只拍了剪影。打鳥過程中,看到很多白人牽狗在岸邊遛彎,反之黑人就很少。晚上我們在棧橋連通的小餐廳吃飯,看到了日落海岸線。 鯨灣的經典項目是乘船出海前往鵜鶘峽,在海上吃生蚝;坐四驅車駛入 三明 治灣,登高俯瞰沙海相連,沖沙冒險;此外還有貴一點的坐直升飛機航拍 三明 治灣,可惜,我沒坐上。
上午在燈塔碼頭乘船出海,我們的船開出沒多久,就有早跟水手混熟的海豹爬上船討食,討食過程中各種惡意賣萌。 討到就翻臉不認人跳船下海,卸磨殺驢玩得這個6
水手有介紹向海豹投喂也是有技巧的,要魚頭向下才不會卡到它的喉嚨,如果水手對海豹表示不滿會拿魚尾向下,見狀的海豹為了食物也只能對水手們予給予求。 雖然我們前往鵜鶘峽,卻沒在鵜鶘峽看到鵜鶘,此片海域的鵜鶘跟水手們混得很熟,甚至有模特級的明星鵜鶘,鑒於張嘴吃魚有傷風化,就看一下鵜鶘君靜態時的俊美儀錶吧。
心動沒有?被顏值戳到沒有? 然而讓老司機來告訴你,靜態尼瑪都是騙人的,鵜鶘君才是玩 水上 剎車最6的老司機,在接近水面時,它們會迅速收起翅膀,兩隻腳掌前伸踩水,噗呲的一聲急剎後穩入水中,又恢復它騙人的安靜如雞。
當天鯨灣霧格外的大,歸程才看到太陽露了一點頭,上了碼頭後太陽當空照,來接我們去 三明 治灣的司機小哥跟我們搭訕,確定了我們是他的另兩位客人後等待我們上車等了很久,同車還有兩位 加拿大 情侶,三個人的耐性和涵養都出奇的好。 第一站是前一天我們就去過的火烈鳥棲息地,今天的水褪去不少,火烈鳥就非常接近岸邊。
納米比亞 的跟團“游客”大軍。 群體性動物,走路飛起都是成排成隊的。 司機小哥叫Yang,是 納米比亞 白人,開過 海鹽 工場沒多遠就聽見他嚎了一聲No,the fog
越接近海邊霧越大,能見度非常低,我也只能做好看不見倒沙入海的心理準備。結果在海邊看到一隻小海豹的屍體。Yang人很善良,看到它不動還敲了兩下車門確定它是不是死掉了。 三明 治灣,位於 鯨灣港 以南48公里,Namib-Naukluft國家公園內,和蘇絲斯黎沙漠一樣,屬於 納米布沙漠 的一部分。這裡自18世紀末被髮現以來,一直人跡罕至。
關於沙海相連的景觀的形成,據說原因是這一帶雖然屬於大西洋,但緯度位於東南信風帶,從 印度 洋吹來的潮濕水汽跨越整個 非洲 大陸,吹到此海岸後,又遇上從南極來的本格拉寒流,於是沿 海地 區的空氣變得寒冷乾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南起 奧蘭治 河,北至 安哥拉 邊境的長達2000公里的海岸線上,形成了狹長的沙漠地帶。
萬幸,雖然大霧蔽天,還是能隱約看到大西洋 的海水。不航拍真是可惜。 加拿大 情侶留在出發點跟Yang閑聊,我們在往高處爬的過程中有其他的越野車駛過,在沙上留下道道車轍痕跡。 右邊是我們的四驅車,可以感受到一點沙丘之高之陡。 從最高處下來時,天邊已遠遠能看見一抹亮藍色,霧在緩緩散去。然後Yang帶我們一路沖沙,小哥的nice之處在於他不甘心帶我們炫技,不甘心自己在車前裝著gopro炫技,他還想透過我們的鏡頭炫技233
在帶我們衝下這個極陡的坡之後,他讓我們留在原地自己開車返回高處,讓我們遠觀他再次滑下。
最後的最後,Yang送了一個撒比斯,之前車頭衝下開下去,最後一次他是倒著下去的。。著下去的。。下去的。。去的。。的。。 返程路上天已全晴, 日光 下的沙漠泛著金色的光芒,這裡沒有沙漠的酷熱乾燥,反而能嗅到一絲潮濕的味道,空氣里也夾雜著海風帶來的陣陣涼意。 坐在沙丘高處遠眺,細膩的沙粒在光線的照射下於陰影光亮間勾勒出絲畫般流暢美麗的景象,這就是沙漠具有的神奇能量,哪怕你置身於嘈雜人群,當你感受到腳下細沙滾動,風隨著落日不期而至,你能聽見的就只剩自己的呼吸聲。
偌大天地只有你一人,這是人間最奢侈的孤獨。
看過很多人說去了 冰島 之後無處可去,其實你可以跨過赤道去南半球再過一個秋天。
現代文明的一個悲劇是,身處城市再難看到夜空中的星,小時候學唱的歌“一閃一閃亮晶晶”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是個偽命題,你連星星都看不到,又何談星星眨眼睛。
而且你又不願意去動物園看猩猩眨眼睛,有那功夫還不如在家接收電視里俊男美女的電眼誘惑。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患上頸椎病,心臟還不好,因為不抬頭光顧著玩heartbeat了,天天抬頭觀星半小時,眼睛攢花也不會得頸椎病的。
開個玩笑,將近20個小時的飛機,降落在下了飛機要徒步走到到達廳的袖珍機場,除了想看看一生難得一見42個南天星座,還有地球上最古老的沙漠,一個終生志願,一個自然界最喜歡的風光之一,還附贈古老 非洲 大地應有的生機與韻律。
人生的幸福,是在追逐的路上不斷發現驚喜。走過的這些地方, 納米比亞 是第一個讓我產生此生無憾想法的國度。 夢想在我註意 納米比亞 這個國家之前,我連它在哪個洲都不知道,只隱約記得那裡有一個廢棄的鬼城,早些年因為盛產鑽石名聲大噪,在資源枯竭後淘金者紛紛離開,城市就此被沙漠掩埋。但是一旦進入視野的目的地,只要我覺得值得一去,總會蠢蠢欲動。2016年的第一個願望就是今年能去成 納米比亞 。 離開溫得和克這個中轉站,我們直奔 納米布沙漠 中最負盛名的蘇絲斯黎沙漠。
蘇絲斯黎是一個被紅色沙丘圍繞的低地,位於Namib-Naukluft國家公園之內。Sossusvlei是土著語言和 南非 語言的混合體,意為死亡沼澤。這裡有地球上最大最古老的沙丘,其中最高一座沙丘達325米,又因它距景區入口45公里,得名45號沙丘。
45號沙丘因其陽光照射下優美流暢的曲線聞名於世。據考古證實,45號沙丘的歷史有8千萬年,要知道 撒哈拉沙漠 形成於250萬年前,最新的研究證明 塔克拉瑪乾沙漠 可能形成於2500萬年前。而在 納米比亞 的死亡谷附近的big daddy的沙子已經有4億年的歷史。
丘頂右側的小黑點是人,真·戰·士。 我們在日落前到達,遠觀沙丘,在廣袤的貧瘠平地上拔地而起,它背後或許就是綿延如山的沙丘群,如同一道屏障,踏及此就開始了沙漠冒險。
日出與日落是光線最為柔和又富有角度變化的時間,最能表現沙丘明暗兩種色彩的對比差,相比日出,我更喜歡日落,暖金色的陽光灑在沙子之上,反射出細碎的光芒,時而暗紅華麗時而金黃耀眼。遠遠看去就能看到猛烈的風捲起沙粒,終將白日游人留下的腳印徹底抹去,恢復前一日清晨平滑的曲線,日復一日,周而複始,不曾停歇。 我們原來的計劃是爬到高處守望日落,我剛踩上沙子時還說沙子很實比想象中好爬,結果爬不過一百步就被現實啪啪打臉打成豬頭。猛烈的風從西面直吹過來,越往高處吹得越猛,灌進鼻子胸腔里簡直要不能呼吸,努力爬了一小段路程,最後實在覺得喘不上氣,慫逼地只能留在途中。
坐在半坡上,腳下的沙粒像是碎金砂一般點點閃耀,不遠處的一棵枯樹映入眼帘,又增添幾分孤寂蒼茫,眼下此景死,做鬼也風流。 之前在設計行程時,所有的變更我都可以妥協,唯有在 納米布沙漠 那晚要住進園區Lodge這個要求不可妥協,只有住進公園才能看到日落和日出,因此園內唯一一家只有25個房間的Sossus Dune Lodge還未到旺季就一房難求,也因為這個原因原本應在清明前的出發日期被推遲到清明之後。
但是不知是老天眷顧還是人品爆發,我們在沙漠那晚正值農曆初一,夜晚的天空完全看不到月亮,是 成功 觀星的必備條件之一。
我們幾乎整夜未睡,也放棄了凌晨四點半出發去45號沙丘看日出的計劃,Lodge的每個房間外都有一個寬敞的平臺,夜晚可以在這裡觀星攝影,清晨也可以在這裡悠閑地坐著觀賞日出。
看著熱氣球升起的方向,初升的陽光灑在不遠處峽谷陡峭的崖壁之上,自然賦予的這變幻多端的色彩遠超於我的想象。 前往死亡谷的路上,我們又經過45號沙丘,此時的沙丘明暗與昨天剛好調換了方向。與撒哈拉不同,納米布的沙漠中總伴隨著數量巨大的枯樹和綠色植被,而這些植被往往只在沙丘的一面存在。 死亡谷位於 納米比亞 南部的 納米布沙漠 中,是一塊白色的鹽沼盆地,其中屹立著眾多枯死的駱駝枯樹,以前在雨季,盆地內有足夠的水量來維持植物的生長。然而在900到1000年前,這裡遭遇嚴重旱災,沙丘移向這片沙岩,阻斷了河流流入死亡谷的必經之路。地下水被消耗一空,樹根失去了維繫生命的條件,這裡的常見的降雨也不復存在。河床裸露而出,樹木慢慢死去,毒辣的陽光將其烤焦,使它們的外表變黑。
沙丘變成橙紅色,看起來像生鏽了一樣。( 據說沙子越紅代表氧化時間越長,存在的時間也越長。回家後我對比了撒哈拉和納米布的沙子,確實納米布的要紅上一些。)
而這些枯樹之所以沒有倒下,是因為環繞四周的巨大沙丘阻隔了猛烈的風,讓它們逃過一劫。 翻過一段較為平緩的沙丘,視野正前方是一片白色的窪地。在數萬年前,這裡曾是被水覆蓋的世界,然而萬年之後,這裡儼然成為了最不適宜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 右手邊一片較為平緩的平地之上,有一小片乾裂裸露的鹽沼地,上面亦生長著枯黑的硅化木。 進入死亡谷腹地,形態各異的枯樹造型給人提供了太多創造靈感。我還做不到大無畏地趴在地上拍照,於是選擇用書包做支撐躺在地上,盡可能擺出低的視角。
爬起來時,繼前一日書包被沙子灌個飽,今天又蹭了一地白╮(╯_╰)╭ 死亡谷的左手方向就是big daddy,我們停留期間有看到游客爬到最高處,躺在沙丘之上。
無法想象這些死去的樹木的樹根盤結在沼地之下有多深,深到風吹日曬、世間萬物輪迴多世,它們仍孤獨地佇立在此。消噬泯滅的亞特蘭蒂斯藉由大西洋的風將它們存在的唯一證據吹落在 摩洛哥 的土地之上,而在這裡,4億年的時光就這麼緩慢流淌,它們會否最終成為化石,成為另一種終結的見證。 啟程納米比亞 位於 非洲 西南,是除了 南非 非洲 板塊最南端的國家,也是 非洲 大陸最後一個宣佈獨立的國家,唯一一個前 德國 殖民國家,在白人政權移交給黑人政府後,1990年3月21日, 納米比亞 共和 國宣佈成立,結束了長達幾個世紀的殖民歷史。
19世紀後半葉, 德國 占領 納米比亞 ,雖後期被 南非 統治,但在 納米比亞 境內看到 歐洲 文明的烙印非常明顯。 德國 基督大教堂,始建於1907年,於1910年竣工,教堂的建築風格為哥特復興式風格,並以十九世紀末流行的歐美新藝術主義風格裝飾。教堂的建築材料基本全部來自進口,使用 納米比亞 當地材料的只有石英砂岩。教堂的門廊採用 意大利 卡拉拉 地區出產的世界著名的白色 大理 石修砌,教堂的穹頂以及時鐘、掛鈴、窗戶等內部裝飾材料則全部是從 德國 運來的材料。遠渡重洋風塵僕僕,到達此地落地生根,一百多年來幾乎未做過大型的修葺。 首都溫得和克,位於境內中部高原,城市不大卻給人印象寧靜有序,雖然在這裡也存在著 非洲 普遍的治安問題,但整體來說還是一個非常歐化的整潔城市,國會花園就在教堂旁邊,名為國會花園,其實就是大眾日常休閑的去處,小孩子跑跳打鬧,年輕人黏著電話輕聲細語,在這個信奉基督教的國家首府,一切感知與現代都會無二。 小時候看世界地圖對 非洲 的國界線印象深刻,橫平豎直被直尺勾勒一般,儼然是 非洲 近代屈辱的殖民史最為直觀的體現。雖然 納米比亞 不像 南非 黑白種族對立明顯,但是顯而易見的,對於這段歷史,黑人無法微笑著遺忘,只是或許由於天性使然,雖然他們看不上白人,卻也表現出了一定的寬容性。得過且過隨遇而安是此行我對當地人最深的體會。
在去往 納米布沙漠 的路上,途徑一處高地,曠野大地一望無際,不遠的天上有群鷹飛翔,或許是鷲也說不定。 背景那一大坨是編織鳥的群居性鳥巢,每見如此都想真情實感地為樹輓尊,難怪小小年紀就成了歪脖君,在 非洲 ,鳥窩螞蟻窩都是巨型的,巨型的,巨型的。 背景那一大坨是編織鳥的群居性鳥巢,每見如此都想真情實感地為樹輓尊,難怪小小年紀就成了歪脖君,在 非洲 ,鳥窩螞蟻窩都是巨型的,巨型的,巨型的。 從頹廢方丹起,一路上隨處可見一柱擎天比樹高的螞蟻窩。。。據說這種螞蟻攻擊性非常強,右邊樹上左側的小黑點才是標準size的編織鳥鳥巢,人說 非洲 大陸多狂野,從人到動物皆如此,估計天朝的強拆小分隊到這裡也得掂量掂量不敢貿然動手,否則分分鐘手撕你回程機票的節奏。。。
人與螞蟻之間的信任蕩然無存╮(╯_╰)╭ 印記納米比亞 境內有不少擁有 納米比亞 國籍的白人,作為殖民者的後代,大概是享有先天機遇,因此一路走來,能發現白人幾乎占領了境內所有宜居的城市,而酷熱或者環境惡劣的地方都留給了土著,最為明顯的是鯨灣及 斯瓦科普蒙德 。 納米比亞 西部海岸線長達1600公里,沙漠連接大西洋,於是這裡有一半黃沙一半海洋的獨特景觀,它也有一個很好聽的詞語來描繪——倒沙入海。
鯨灣位於 納米比亞 中西部,是境內最大的深水港,於1487年12月8日由 葡萄牙 航海者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所發現,在結束被 南非 統治的初期,鯨灣仍屬於 南非 ,後來才被劃歸 納米比亞 ,可見其重要性。鯨灣的主要產業為漁業與 海鹽 ,在我們去 三明 治灣的路上經過大片工場,四驅小哥停車向我們簡要介紹,此處產的 海鹽 基本銷往 歐洲 及 南非 。 ↑鯨灣港 抵達鯨灣是下午黃昏時分,在遠處水中有大量的火烈鳥,但是由於漲潮原因,火烈鳥離岸邊很遠,就只拍了剪影。打鳥過程中,看到很多白人牽狗在岸邊遛彎,反之黑人就很少。晚上我們在棧橋連通的小餐廳吃飯,看到了日落海岸線。 鯨灣的經典項目是乘船出海前往鵜鶘峽,在海上吃生蚝;坐四驅車駛入 三明 治灣,登高俯瞰沙海相連,沖沙冒險;此外還有貴一點的坐直升飛機航拍 三明 治灣,可惜,我沒坐上。
上午在燈塔碼頭乘船出海,我們的船開出沒多久,就有早跟水手混熟的海豹爬上船討食,討食過程中各種惡意賣萌。 討到就翻臉不認人跳船下海,卸磨殺驢玩得這個6
水手有介紹向海豹投喂也是有技巧的,要魚頭向下才不會卡到它的喉嚨,如果水手對海豹表示不滿會拿魚尾向下,見狀的海豹為了食物也只能對水手們予給予求。 雖然我們前往鵜鶘峽,卻沒在鵜鶘峽看到鵜鶘,此片海域的鵜鶘跟水手們混得很熟,甚至有模特級的明星鵜鶘,鑒於張嘴吃魚有傷風化,就看一下鵜鶘君靜態時的俊美儀錶吧。
心動沒有?被顏值戳到沒有? 然而讓老司機來告訴你,靜態尼瑪都是騙人的,鵜鶘君才是玩 水上 剎車最6的老司機,在接近水面時,它們會迅速收起翅膀,兩隻腳掌前伸踩水,噗呲的一聲急剎後穩入水中,又恢復它騙人的安靜如雞。
當天鯨灣霧格外的大,歸程才看到太陽露了一點頭,上了碼頭後太陽當空照,來接我們去 三明 治灣的司機小哥跟我們搭訕,確定了我們是他的另兩位客人後等待我們上車等了很久,同車還有兩位 加拿大 情侶,三個人的耐性和涵養都出奇的好。 第一站是前一天我們就去過的火烈鳥棲息地,今天的水褪去不少,火烈鳥就非常接近岸邊。
納米比亞 的跟團“游客”大軍。 群體性動物,走路飛起都是成排成隊的。 司機小哥叫Yang,是 納米比亞 白人,開過 海鹽 工場沒多遠就聽見他嚎了一聲No,the fog
越接近海邊霧越大,能見度非常低,我也只能做好看不見倒沙入海的心理準備。結果在海邊看到一隻小海豹的屍體。Yang人很善良,看到它不動還敲了兩下車門確定它是不是死掉了。 三明 治灣,位於 鯨灣港 以南48公里,Namib-Naukluft國家公園內,和蘇絲斯黎沙漠一樣,屬於 納米布沙漠 的一部分。這裡自18世紀末被髮現以來,一直人跡罕至。
關於沙海相連的景觀的形成,據說原因是這一帶雖然屬於大西洋,但緯度位於東南信風帶,從 印度 洋吹來的潮濕水汽跨越整個 非洲 大陸,吹到此海岸後,又遇上從南極來的本格拉寒流,於是沿 海地 區的空氣變得寒冷乾燥。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南起 奧蘭治 河,北至 安哥拉 邊境的長達2000公里的海岸線上,形成了狹長的沙漠地帶。
萬幸,雖然大霧蔽天,還是能隱約看到大西洋 的海水。不航拍真是可惜。 加拿大 情侶留在出發點跟Yang閑聊,我們在往高處爬的過程中有其他的越野車駛過,在沙上留下道道車轍痕跡。 右邊是我們的四驅車,可以感受到一點沙丘之高之陡。 從最高處下來時,天邊已遠遠能看見一抹亮藍色,霧在緩緩散去。然後Yang帶我們一路沖沙,小哥的nice之處在於他不甘心帶我們炫技,不甘心自己在車前裝著gopro炫技,他還想透過我們的鏡頭炫技233
在帶我們衝下這個極陡的坡之後,他讓我們留在原地自己開車返回高處,讓我們遠觀他再次滑下。
最後的最後,Yang送了一個撒比斯,之前車頭衝下開下去,最後一次他是倒著下去的。。著下去的。。下去的。。去的。。的。。 返程路上天已全晴, 日光 下的沙漠泛著金色的光芒,這裡沒有沙漠的酷熱乾燥,反而能嗅到一絲潮濕的味道,空氣里也夾雜著海風帶來的陣陣涼意。 坐在沙丘高處遠眺,細膩的沙粒在光線的照射下於陰影光亮間勾勒出絲畫般流暢美麗的景象,這就是沙漠具有的神奇能量,哪怕你置身於嘈雜人群,當你感受到腳下細沙滾動,風隨著落日不期而至,你能聽見的就只剩自己的呼吸聲。
偌大天地只有你一人,這是人間最奢侈的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