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美食、不一樣的路——自駕穿越克羅地亞、匈牙利、捷克、奧地利(美食、捷克啤酒廠全
留著肚子吃麵包雪糕筒,結果讓我失望了!好吧,有了好味的豬手,一筆勾銷!在離開老城廣場的時候發現這裡有個國際民族音樂節,手風琴的聲音瀰漫著整個廣場,終於有了點我心目中老城該有的浪漫了。
陪安通哥在樓下拍有軌電車,喜歡看車裡的人不同的人生表情。遇到一對 韓國 夫婦,女的負責相機、動作、位置,男的負責做道具,還有朋友負責照顧他們的娃……不知道這裡在 韓國 人眼裡是個什麼樣的地發,這裡到處可見 韓國 人在這裡拍婚紗照,其實一路走來,很多 韓國 人、 韓國 旅行團。不分心了,融入我家攝影師的鏡頭,完成我路人的角色去。 D15:陰森的人骨教堂 美麗的聖芭芭拉教堂
買了M記早餐在路上吃,準時出發前往人骨教堂。人骨教堂建於1320年,教堂很小,其外表是看似十分普通的哥特式建築造型,但內部由約40000塊人骨修建及裝飾,與其說是教堂,倒不如說是“人骨博物館”。自從13世紀教堂的庭院里被撒上了從各各他(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的地方)的泥土後,這裡便成為 捷克 人的“墓地熱門地”。 施瓦岑貝格(Schwarzenberg)家族在1870年買下了Sedlec修道院,他們讓當地的一位木匠用40000人的骨骼進行創作,這些骨骼在這兒的地下室里存在了幾個世紀之久。頭骨和大腿骨在圓頂天花板上穿成一行,就像是恐怖的聖誕節裝飾品,中央的吊燈里至少包含了人類身體的每塊骨頭。在小禮拜堂的角落裡堆積著四個龐大的骨頭金字塔,還有用骨頭十字架裝飾的祭壇,甚至還有一件用骨頭做的施瓦岑貝格家族的族徽。(來自網絡)
由於另外一位師奶害怕,於是他們一對留在外邊等我們,安通哥陪我進去。這裡也只能是現金買票參觀,需要預留現金哦!原本以為老年人不愛進這些地方,結果令我大跌眼鏡,看到大叔大媽勇敢的擺出挖骷顱鼻子擺拍各種親近的動作,我只能說:對不起,我錯了!他們啥世面沒見過,這些根本就是小二科。 聖芭芭拉教堂,有著與生俱來一種朴素的美。是代表晚期哥特式建築風格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整個 庫特納霍拉 最醒目的建築。在規模大小和壯觀程度上可以媲美 布拉格 的聖維特大教堂,高聳的教堂中殿極盡優雅之態。聖芭芭拉大教堂始建於1380年,在胡斯戰爭期間中斷,1558年因為銀礦枯竭而廢棄,在19世紀末期最終以新哥特風格的造型完工。這座恢弘而優雅的晚期哥特式大教堂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4世紀,那時還是 庫特納霍拉 的全盛時期,修造工作歷經胡斯戰爭兵災與銀礦枯竭等各種天災人禍,時斷時續直到19世紀末才算最後完工。大教堂從外面看起來有點像小一號的 巴黎 聖母院,內部肋骨拱頂彼此交錯形如六瓣花朵,半圓形的禮拜堂殘存著15世紀的壁畫,教堂每把長木椅的圖案都互不相同,而彩色玻璃其實是在普通玻璃上塗上彩色顏料製成的。聖芭芭拉大教堂在宏大優雅方面號稱可與 布拉格 城堡里的聖維特大教堂一較高下,不過聖維特大教堂是王公貴族的教堂,而聖芭芭拉大教堂則是勞工庶民的教堂,就連聖芭芭拉本人也是礦工們的守護者,在教堂里還能看到手提礦燈身穿制服的礦工塑像——在這個神聖的空間里,勞動人民居然也能和宗教聖徒平起平坐了(來自網絡)。
這裡的游人很少,能登上二樓看複雜的管風琴的樣子,其他教堂均需要仰望,這裡的繪畫不複雜,簡單明瞭,明凈窗幾,不會給人過於沉重的心情。我喜歡這個教堂。 安通哥真的是累了,找家能刷卡的餐廳進去充個電,等友人過來。望著一片葡萄園午餐,這不就是我們的夢想的餐廳麽?太爽了!這也是吃的最便宜、味道最普通的一餐農家菜,望著葡萄園和小火車,值了。 開心完成今天的“任務”,出發, 維也納 ,音節之都,我們來了!路上遇到麥田,也能玩個半小時,遇到加油站,買個肉腸也能污污的擺拍,估計人以為我們瘋了! 五點抵達 維也納 ,又一個在多瑙河邊的城市,這個城市的人明顯要 富裕 很多,車、樣子、服裝都和之前的大大不同。這裡也是周末晚上十點以後開始免費停車,因為都是 德文 ,沒有英文,又擔心停錯地方,還要跑到就近地鐵站打印停車票……太複雜了!跟當地人瞭解了情況以後,我們決定不浪費時間,直接用酒店預訂的停車場,把車、行李安排好後就找吃的去。 維也納 的有軌電車明顯現代很多,少了一絲哐當哐當的懷舊感! 找錯地方了,沒找到豬手,算了,這裡餐廳早關門,我們就近解決,吃本地菜。挑的還行,只是太過本地了,味道只能說不合適我的胃口,反而是點了蘋果羅勒氣泡水,好喝的呀!搞得我們衝動的點了剩下幾個味道,結果還是它最出色!卧最愛吃的其實是紅薯做的薯條,很甜!
陪安通哥在樓下拍有軌電車,喜歡看車裡的人不同的人生表情。遇到一對 韓國 夫婦,女的負責相機、動作、位置,男的負責做道具,還有朋友負責照顧他們的娃……不知道這裡在 韓國 人眼裡是個什麼樣的地發,這裡到處可見 韓國 人在這裡拍婚紗照,其實一路走來,很多 韓國 人、 韓國 旅行團。不分心了,融入我家攝影師的鏡頭,完成我路人的角色去。 D15:陰森的人骨教堂 美麗的聖芭芭拉教堂
買了M記早餐在路上吃,準時出發前往人骨教堂。人骨教堂建於1320年,教堂很小,其外表是看似十分普通的哥特式建築造型,但內部由約40000塊人骨修建及裝飾,與其說是教堂,倒不如說是“人骨博物館”。自從13世紀教堂的庭院里被撒上了從各各他(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的地方)的泥土後,這裡便成為 捷克 人的“墓地熱門地”。 施瓦岑貝格(Schwarzenberg)家族在1870年買下了Sedlec修道院,他們讓當地的一位木匠用40000人的骨骼進行創作,這些骨骼在這兒的地下室里存在了幾個世紀之久。頭骨和大腿骨在圓頂天花板上穿成一行,就像是恐怖的聖誕節裝飾品,中央的吊燈里至少包含了人類身體的每塊骨頭。在小禮拜堂的角落裡堆積著四個龐大的骨頭金字塔,還有用骨頭十字架裝飾的祭壇,甚至還有一件用骨頭做的施瓦岑貝格家族的族徽。(來自網絡)
由於另外一位師奶害怕,於是他們一對留在外邊等我們,安通哥陪我進去。這裡也只能是現金買票參觀,需要預留現金哦!原本以為老年人不愛進這些地方,結果令我大跌眼鏡,看到大叔大媽勇敢的擺出挖骷顱鼻子擺拍各種親近的動作,我只能說:對不起,我錯了!他們啥世面沒見過,這些根本就是小二科。 聖芭芭拉教堂,有著與生俱來一種朴素的美。是代表晚期哥特式建築風格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整個 庫特納霍拉 最醒目的建築。在規模大小和壯觀程度上可以媲美 布拉格 的聖維特大教堂,高聳的教堂中殿極盡優雅之態。聖芭芭拉大教堂始建於1380年,在胡斯戰爭期間中斷,1558年因為銀礦枯竭而廢棄,在19世紀末期最終以新哥特風格的造型完工。這座恢弘而優雅的晚期哥特式大教堂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4世紀,那時還是 庫特納霍拉 的全盛時期,修造工作歷經胡斯戰爭兵災與銀礦枯竭等各種天災人禍,時斷時續直到19世紀末才算最後完工。大教堂從外面看起來有點像小一號的 巴黎 聖母院,內部肋骨拱頂彼此交錯形如六瓣花朵,半圓形的禮拜堂殘存著15世紀的壁畫,教堂每把長木椅的圖案都互不相同,而彩色玻璃其實是在普通玻璃上塗上彩色顏料製成的。聖芭芭拉大教堂在宏大優雅方面號稱可與 布拉格 城堡里的聖維特大教堂一較高下,不過聖維特大教堂是王公貴族的教堂,而聖芭芭拉大教堂則是勞工庶民的教堂,就連聖芭芭拉本人也是礦工們的守護者,在教堂里還能看到手提礦燈身穿制服的礦工塑像——在這個神聖的空間里,勞動人民居然也能和宗教聖徒平起平坐了(來自網絡)。
這裡的游人很少,能登上二樓看複雜的管風琴的樣子,其他教堂均需要仰望,這裡的繪畫不複雜,簡單明瞭,明凈窗幾,不會給人過於沉重的心情。我喜歡這個教堂。 安通哥真的是累了,找家能刷卡的餐廳進去充個電,等友人過來。望著一片葡萄園午餐,這不就是我們的夢想的餐廳麽?太爽了!這也是吃的最便宜、味道最普通的一餐農家菜,望著葡萄園和小火車,值了。 開心完成今天的“任務”,出發, 維也納 ,音節之都,我們來了!路上遇到麥田,也能玩個半小時,遇到加油站,買個肉腸也能污污的擺拍,估計人以為我們瘋了! 五點抵達 維也納 ,又一個在多瑙河邊的城市,這個城市的人明顯要 富裕 很多,車、樣子、服裝都和之前的大大不同。這裡也是周末晚上十點以後開始免費停車,因為都是 德文 ,沒有英文,又擔心停錯地方,還要跑到就近地鐵站打印停車票……太複雜了!跟當地人瞭解了情況以後,我們決定不浪費時間,直接用酒店預訂的停車場,把車、行李安排好後就找吃的去。 維也納 的有軌電車明顯現代很多,少了一絲哐當哐當的懷舊感! 找錯地方了,沒找到豬手,算了,這裡餐廳早關門,我們就近解決,吃本地菜。挑的還行,只是太過本地了,味道只能說不合適我的胃口,反而是點了蘋果羅勒氣泡水,好喝的呀!搞得我們衝動的點了剩下幾個味道,結果還是它最出色!卧最愛吃的其實是紅薯做的薯條,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