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四國游記》(智利篇)17.複活節島(下)
(續中)
【八、拉努科火山口(Volcano Rano Kau)】
離開奧龍戈古村遺跡,沿著草原上的游覽步道,行走不過幾分鐘,我們就來到了拉努科火山口。
我們已經知道, 複活節島 是一個火山島,它在約一百萬年前由海底的三座火山噴發而成,實際上是一座露出水面的海底高山。島嶼呈三角形,三座大型火山分別占據著島嶼的三個角,而在島中間還分佈著著多個火山丘和小火山口。我們已經在有15個摩艾的阿胡通加利基,看到了位於島嶼東 北角 的海拔370米的卡蒂基火山(Puakatiko)。
拉努科火山口坐落於 複活節島 的西南角,海拔410米,它是島上最大的火山口,也是島上三個儲存著 淡水 的火山口之一。火山口的直徑約1500米,深200多米,火山口就像一個大石碗,碗底是914米寬,水深9米的 淡水 湖,這裡為安加羅阿鎮居民提供著日常的生活用水。
這個巨大石碗的南側有一個大缺口,這是當年火山噴發時倒塌的,大量熔岩就從這個缺口涌出,流進太平洋。我似乎都能想象出火紅的熔岩與海水相遇時,那種壯觀的情景......
從這張照片上我們可以看到,大缺口外側的懸崖峭壁下就是浩瀚的太平洋,景色十分壯觀。
(網絡圖片)
拉努科火山口內側的峭壁上,還遺有“鳥人”時期的石屋。
這是刻在火山口岩石上的“鳥人”形象石刻,這樣的石刻在拉努科火山周圍,有N多處。 (網絡圖片)
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在拉科努火山口的西側,對面的陽光映射在湖面上,讓人看不清火山口湖面的情況,只見湖面上漂浮著一團團綠色的植物,像草甸一樣。導游介紹說,湖面上覆蓋的一片片的,是一種叫做“拖拖拉”(Totora Reed)的長桿蘆葦。這些蘆葦也是 複活節島 上的一個謎:這是一種罕見的蘆葦品種,植物學家稱之為美洲 淡水 蘆葦,與 秘魯 印第安人在“ 的的喀喀湖 ”(Lake Titicaca)沿岸用來建造房屋和船隻的蘆葦相同。這種美洲 淡水 蘆葦,是如何千里迢迢來到 複活節島 上的呢? 至今也還沒有一個結論。一種說法是,這種蘆葦是當地人最早的一位名叫烏魯的祖先帶來,在這個火山口湖裡精心培育的。而 挪威 著名人類學家托爾·海爾達爾則認為,這種蘆葦有可能是在史前時期由古 秘魯 人從南美大陸帶到 複活節島 的。還有的科學家認為,也有可能是鳥類把這種蘆葦帶到了 複活節島 。不管這種蘆葦是如何來到 複活節島 的,它已經成了島上最重要的植物之一。早先的島民們不僅用它來造船,而且用它來蓋房子,還可以用來編織墊子、籃子和帽子等,它已成為原始島民不能離開的日常用品。
我們沿著火山口上的步道,走向火山口正面的觀景台。
天高雲淡,微風拂面,我們在“世界的肚臍”上輕鬆地行走著,與大自然和古老的歷史親密接觸。
回頭望,海邊的奧龍戈村遺跡。
遠處,飛馳的摩托艇在蔚藍色的海面上划出一道白色的波痕。
天空,橘紅色的直升機像蜻蜓一樣飛過我們的頭頂。
行走約20分鐘後,10:10分,我們來到位於火山口 西北 側的觀景台。牌子上寫著“拉科努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最後避難所”,這顯然指的是那種叫做“拖拖拉”的美洲 淡水 長桿蘆葦,這些蘆葦在南美大陸也只生長在海拔3810米的“ 的的喀喀湖 ”里。
拉科努火山口全景圖。
避開來自東面的陽光,在這裡拍攝的照就片清晰多了。
岩石上的石刻在數百年風雨的侵蝕下,已經比較模糊難以辨認了。
漂浮在拉科努火山口湖上的“拖拖拉”蘆葦草甸,據說在它的原產地“ 的的喀喀湖 ”,那裡的 秘魯 烏魯人(Uru)把它的根連接起來再鋪上割下來的蘆葦,做成一個漂浮在湖面的浮島,全家人就在浮島上生活。當然,拉努科火山口湖是 複活節島 上重要的水源地,是禁止任何人進入火山口內部的。
當地的導游和我們在 智利 的導游小張。
在這張鳥瞰圖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拉努科火山雄踞 複活節島 西南角,以及 複活節島 西南角附近、當年“鳥人”征戰的三個小島,莫圖努伊島、莫 圖伊 提島、和莫圖考考島(最小的那個)。
(網絡圖片)
【九、普 納帕 烏火山口(Puna Pau Crater)】
這個景點位於島的中部,是一個不大、但是很重要的景點,時間是10:40分。
“拉帕努伊國家公園”的LOGO,“巨人石雕文化”和“鳥人文化”是它的兩個核心代表。
進入景區,一條紅土的步道引導著我們走上一個緩坡,這裡步道上土壤的顏色與我們走過的其他步道土壤的顏色有明顯的不同。路旁立著一些圓柱型的赭紅色石塊,這些石塊有一人高,有的已被泥土掩埋了大半截,由於年代久遠,上面已經斑駁陸離,原來這就是巨人石像頭上大紅帽子的半成品。它們就是從這裡開采出來,然後運送到海邊的阿胡旁,再經過精細加工,雕鑿成所需要的樣式,然後安裝在巨人石像的頭上,再與巨人石像一起豎立到阿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