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徘徊在愛與痛的邊緣
中譯“ 波蘭 ”念起來是一個略帶些文藝氣息的平淡柔和名字,充滿著與世無爭的自由奔放的氣息。但是恰恰相反,近代以來,和這個國家交織在一起的,更多的是苦澀和悲情。反抗,反抗,反抗,永無止境的和命運抗爭,在不斷失去中詢問,在曲折中奮爭,在浴火中重生。
諾貝爾得主、 波蘭 著名詩人切斯瓦夫。米沃爾在《無名城市》中寫,“這裡是一座破城,瘡痍滿目,風在目的吹來海鷗凄慘的叫聲......”
華沙 就是這座悲情而英勇的城市,它也是 波蘭 的歷史的縮影,歷經了入侵、毀滅、重建和復興的循環。 波蘭 人正是在這種重建中重拾了民族的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軍以“閃電戰”的凝固汽油狂轟濫炸,古城 華沙 幾乎被夷為廢墟,85%的建築被摧毀,這是 華沙 歷史上最悲劇的一頁。目前我們在 華沙 古城區看到的這些古老的建築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奇跡般的重建而再生的。1980年,重建的 華沙 老城作為特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同樣的悲情抗爭史,再加上眾所周知的戰後相當時間內社會主義陣營的政治劃分, 波蘭 和 中國 相互之間既熟悉又陌生,即親近又疏遠, 波蘭 之行便是帶著複雜的情感,去走訪這個既陌生又有幾分似曾相識的國度,或者我更願意一廂情願的認為是去探望一個久聞但從未謀面的遙遠的朋友。當 歐洲 大多數國家早已成為旅者的熱門選擇時, 波蘭 這塊土地還保留著它珍貴的寧靜和純樸。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花最少的錢,去感受 歐洲 ,我的建議就是來 波蘭 吧。這裡有不遜色於 德國 、 匈牙利 的風光, 歐洲 歷史、文化與生活在這裡同樣精彩。最重要的是,這裡不屬於歐元區, 波蘭 使用的貨幣是茲羅體,與人民幣的匯率大概是1比1.7,在歐元區吃飯大概是人均90到150元、住宿1000元左右,而 波蘭 吃飯一般人均15到50元,住宿約200到400元,與 中國 的消費差不多。在 波蘭 ,或者在 歐洲 其他地方,乘坐火車旅游,一張通票,一份閑逸,相對低廉的費用,更加深入的探尋,這不正也是自由行的魅力之一嗎?
(一) 華沙波蘭 首都 華沙 , 背負著十字架的基督站立在聖十字大教堂門口,提醒著過往的行人,戰火的蹂躪,讓 華沙 背負著太多歷史的傷痛。
華沙 舊城廣場。行走在舊城區,你壓根想象不出來這些建築基本上都是二戰後復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85%的建築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重建時,老城保持了原來中世紀的風貌——狹窄的街道、古老的建築和喧鬧的廣場。
教堂前有不少的展板,文字看不懂,圖片依稀可辨應該是對 波蘭 二戰中犧牲的祭奠。這樣的圖文展在 華沙 街頭時有可見。
許多的小朋友在 華沙 老城區美人魚邊的噴泉里嬉戲。
華沙 美人魚矗立在 華沙 王宮廣場中,不同於 丹麥 舉世聞名的美人魚雕像,她左手執盾牌、右手揮劍,是 歐洲 最獨特的美人魚,被認為是 華沙 的守護神。
一位前往教堂的修女。 波蘭 原來就是個天主教國家,儘管經歷了社會主義時期,但 波蘭 現在仍有95%的人口信仰天主教。
看過 波蘭 人歡迎約翰。保羅二世那種熱烈場面的 中國 人幾乎都會想起“毛主席接見紅衛兵”。但 波蘭 人從不像紅衛兵那樣狂熱的“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對宗教熱而不狂,信仰與理性兼容,宗教熱情與宗教寬容並重。
行人匆匆而過的背後建築是 波蘭 國家科學院。
在科學院的樓前有一尊天文學家哥白尼手持渾天儀的塑像,神情恬然。塑像基座下圍繞的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哥白尼--偉大的天文學家,日心說的創立者,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被世人尊稱為“大地之子”。當然,他是 波蘭 人。
餘暉下的文化科學宮,37層高的摩天大樓, 華沙 市區的高樓不多,所以看起來很是雄偉,孤零零的矗在廣場中間,在周邊的建築群中顯得似乎有些卓爾不群。
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前蘇聯建築,在 華沙 市民心中評價並不高,是當年斯 大林 送給 華沙 的禮物,科學文化宮於1952年開始動工,花費34年才建成,50多年來,一直承載著科學與文化中心的功能,在 華沙 市內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看見,可以說是一個地標性的建築,但同時也顯得和 華沙 其他建築顯得格格不入。
東歐 劇變後,有關 華沙 科學文化宮的命運問題引發了長時間的辯論。一部分 波蘭 人認為這是斯 大林 在 華沙 修建的“墓碑”,也有人提出這是一座影響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的地標,因此建議拆掉或炸毀它。2007年, 波蘭 文物部門決定,將這座蘇聯援建的 華沙 科學文化宮列入 波蘭 歷史遺產名單。
這是在 華沙 市區僅存的不多的一眼可辨的社會主義時代的印跡。
華沙 城市廣場彈奏手風琴的民間藝人。這樣的藝人在街頭隨處可見,自彈自樂。
華沙 美術學院,校門口一個賣藝術類舊書的書攤,看起來生意比較清冷,攤主看出來我無意買他的書,打量了我幾眼然後就無所事事的盯著對面的大街發獃。
華沙 街頭商店的櫥窗,一位中年男子無所事事的倚在窗戶邊。除卻城區中心,上午在街頭閑逛,整個街道都是空蕩盪的。 華沙 夕陽下的軌道公交,略顯陳舊,色彩斑斕,印象里在我們的城市裡已經消失了好久。
小男孩被街頭銅人表演街頭藝術給晃到了,在那裡琢磨半天,猶豫要不要戳一下看是不是真人。
城市裡隨處可見的騎自行車的年輕人,時不時從你身邊飛馳而過。
太陽已經落下了,在城市的中心廣場古堡,復古的馬車,車上沒有去迎接公主的王子。 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站在我的前面,註視著教堂,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入住的酒店附近的清晨,我一看手錶,應該是上班的高峰期,有點錯亂.... 入住酒店大堂和服務員 ,就拍了這麼一張照片,用我們熟悉的表達,性價比還真挺高。
(二) 克拉科夫
“哪有比 克拉科夫 更美的地方啊?!”這是電影《盜走達· 芬奇 》里的男主角在陽臺上俯瞰 克拉科夫 時的感嘆。的確, 克拉科夫 是一座美的不可思議的城市,是 波蘭 最早的“皇家首都”,是 中歐 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克拉科夫 老城區廣場是" 歐洲 最大的中世紀廣場", 克拉科夫 舊城區在1978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市內古典的建築物,瀰漫著中世紀的風情,被譽為 波蘭 最美麗的城市。2000年被確認為“ 歐洲 文化之都”,一直被旅游雜誌稱為"新 布拉格 ",也被人們稱為是" 歐洲 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與 布拉格 和 維也納 一起被稱為" 中歐 三大文化中心"等等美譽。
二次大戰期間, 波蘭 全境陷入戰火,僅有 克拉科夫 悻免於難,完整保存了中世紀的舊城光華,因此聯合國科文教組UNESCO在1978年把克拉科的舊城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克拉科夫 為 波蘭 的第三 大城 ,是 波蘭 的文化重鎮。這裡的Kazimierz,現在是猶太人區,乘載了許多猶太人悲傷的歷史,也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拍攝《辛德勒的名單》的地點。
克拉科夫 的中央廣場,是 歐洲 最大的中世紀城市廣場。
廣場游客不多,中世紀氛圍非常濃郁。
克拉科夫 街頭,已經是接近中午,行人稀少,商業大街上買餅的攤販前沒見什麼顧客,一隻鴿子顧自停留在那裡。
街道上行人稀少,頗有幾分古典紳士氣息的中年男子的背影。從擁擠的天朝都市過來一下子還有幾分不適應,真的是人太少了。 街頭看見給游客畫素寫的藝人,老家 杭州 西湖邊也是隨處可見,遂感親切,拿起相機想去拍個照,被畫速寫的大伯拒絕,而且還拿起一張打印有中文“拍照5元”的A4打印紙給我展示,有點哭笑不得。
一對時尚的小情侶,倒是比較少見。
在廣場周邊看到有幾家賣這種餅的小攤販,價格到不貴,湊近看了看,實在是提不起什麼食欲。
確實是人少,偌大的廣場,隨手就能拍出養眼的照片。
行人 通道 也有幾分藝術的氣息。
(三)奧斯維辛,比真實更真實。
對任何一個來到 波蘭 的人來說,踏入 波蘭 國境的那一刻,有一個地方總是無法忽視:奧斯維辛。來到 波蘭 的旅行者中有一部分是為了 奧斯威辛 而來,另一部分則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前往 奧斯威辛 。對它的瞭解,我們很有可能更多只是通過第三方的資料,就像很久以前看過一部叫《辛德勒的名單》電影,你或許還以為那隻是故事,寧願相信那是只是為了票房而做的藝術誇張和編寫。但當你踏入奧斯維辛的那一刻,直面那些殘酷的真實,除卻打心裡而發的惶恐,更多的是無法抑制的顫慄和悲傷。
歷史的殘酷讓人無法直視,一列列滿載著無辜生命的死亡列車曾經無數次停靠在比克瑙站台。每一個曾前往 奧斯威辛 的參觀者都表示心情沉重,但是十分發人深省。這正是 奧斯威辛 被保留下來的目的之一——用歷史事實來警示人性中的黑暗面。
整個在奧斯維辛參觀的過程,我沒有拍攝更多的照片,只是留下了僅有的幾張,因為那些血淋淋的事實讓人,至少讓我覺得是不忍直面,太過於生動,太過於真實,真實的讓人難以相信它真的發生過。
離開奧斯維辛的時候,我留意到展館外面有一群小朋友在模擬毒氣噴霧下嬉戲,他們似乎全然不懂這裡是什麼,以前發生過什麼,自顧自暇的打鬧著,午後的陽光襯映著他們鮮活的臉龐,這一刻,卻無端端的人讓人心生觸動,百感交集。
諾貝爾得主、 波蘭 著名詩人切斯瓦夫。米沃爾在《無名城市》中寫,“這裡是一座破城,瘡痍滿目,風在目的吹來海鷗凄慘的叫聲......”
華沙 就是這座悲情而英勇的城市,它也是 波蘭 的歷史的縮影,歷經了入侵、毀滅、重建和復興的循環。 波蘭 人正是在這種重建中重拾了民族的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軍以“閃電戰”的凝固汽油狂轟濫炸,古城 華沙 幾乎被夷為廢墟,85%的建築被摧毀,這是 華沙 歷史上最悲劇的一頁。目前我們在 華沙 古城區看到的這些古老的建築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奇跡般的重建而再生的。1980年,重建的 華沙 老城作為特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同樣的悲情抗爭史,再加上眾所周知的戰後相當時間內社會主義陣營的政治劃分, 波蘭 和 中國 相互之間既熟悉又陌生,即親近又疏遠, 波蘭 之行便是帶著複雜的情感,去走訪這個既陌生又有幾分似曾相識的國度,或者我更願意一廂情願的認為是去探望一個久聞但從未謀面的遙遠的朋友。當 歐洲 大多數國家早已成為旅者的熱門選擇時, 波蘭 這塊土地還保留著它珍貴的寧靜和純樸。
另外我還想說的是,花最少的錢,去感受 歐洲 ,我的建議就是來 波蘭 吧。這裡有不遜色於 德國 、 匈牙利 的風光, 歐洲 歷史、文化與生活在這裡同樣精彩。最重要的是,這裡不屬於歐元區, 波蘭 使用的貨幣是茲羅體,與人民幣的匯率大概是1比1.7,在歐元區吃飯大概是人均90到150元、住宿1000元左右,而 波蘭 吃飯一般人均15到50元,住宿約200到400元,與 中國 的消費差不多。在 波蘭 ,或者在 歐洲 其他地方,乘坐火車旅游,一張通票,一份閑逸,相對低廉的費用,更加深入的探尋,這不正也是自由行的魅力之一嗎?
(一) 華沙波蘭 首都 華沙 , 背負著十字架的基督站立在聖十字大教堂門口,提醒著過往的行人,戰火的蹂躪,讓 華沙 背負著太多歷史的傷痛。
華沙 舊城廣場。行走在舊城區,你壓根想象不出來這些建築基本上都是二戰後復建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85%的建築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重建時,老城保持了原來中世紀的風貌——狹窄的街道、古老的建築和喧鬧的廣場。
教堂前有不少的展板,文字看不懂,圖片依稀可辨應該是對 波蘭 二戰中犧牲的祭奠。這樣的圖文展在 華沙 街頭時有可見。
許多的小朋友在 華沙 老城區美人魚邊的噴泉里嬉戲。
華沙 美人魚矗立在 華沙 王宮廣場中,不同於 丹麥 舉世聞名的美人魚雕像,她左手執盾牌、右手揮劍,是 歐洲 最獨特的美人魚,被認為是 華沙 的守護神。
一位前往教堂的修女。 波蘭 原來就是個天主教國家,儘管經歷了社會主義時期,但 波蘭 現在仍有95%的人口信仰天主教。
看過 波蘭 人歡迎約翰。保羅二世那種熱烈場面的 中國 人幾乎都會想起“毛主席接見紅衛兵”。但 波蘭 人從不像紅衛兵那樣狂熱的“橫掃一切牛鬼蛇神”。對宗教熱而不狂,信仰與理性兼容,宗教熱情與宗教寬容並重。
行人匆匆而過的背後建築是 波蘭 國家科學院。
在科學院的樓前有一尊天文學家哥白尼手持渾天儀的塑像,神情恬然。塑像基座下圍繞的是太陽系的九大行星。哥白尼--偉大的天文學家,日心說的創立者,近代天文學的奠基人,被世人尊稱為“大地之子”。當然,他是 波蘭 人。
餘暉下的文化科學宮,37層高的摩天大樓, 華沙 市區的高樓不多,所以看起來很是雄偉,孤零零的矗在廣場中間,在周邊的建築群中顯得似乎有些卓爾不群。
這是一座非常典型的前蘇聯建築,在 華沙 市民心中評價並不高,是當年斯 大林 送給 華沙 的禮物,科學文化宮於1952年開始動工,花費34年才建成,50多年來,一直承載著科學與文化中心的功能,在 華沙 市內任何一個角落都能看見,可以說是一個地標性的建築,但同時也顯得和 華沙 其他建築顯得格格不入。
東歐 劇變後,有關 華沙 科學文化宮的命運問題引發了長時間的辯論。一部分 波蘭 人認為這是斯 大林 在 華沙 修建的“墓碑”,也有人提出這是一座影響城市規劃和建築風格的地標,因此建議拆掉或炸毀它。2007年, 波蘭 文物部門決定,將這座蘇聯援建的 華沙 科學文化宮列入 波蘭 歷史遺產名單。
這是在 華沙 市區僅存的不多的一眼可辨的社會主義時代的印跡。
華沙 城市廣場彈奏手風琴的民間藝人。這樣的藝人在街頭隨處可見,自彈自樂。
華沙 美術學院,校門口一個賣藝術類舊書的書攤,看起來生意比較清冷,攤主看出來我無意買他的書,打量了我幾眼然後就無所事事的盯著對面的大街發獃。
華沙 街頭商店的櫥窗,一位中年男子無所事事的倚在窗戶邊。除卻城區中心,上午在街頭閑逛,整個街道都是空蕩盪的。 華沙 夕陽下的軌道公交,略顯陳舊,色彩斑斕,印象里在我們的城市裡已經消失了好久。
小男孩被街頭銅人表演街頭藝術給晃到了,在那裡琢磨半天,猶豫要不要戳一下看是不是真人。
城市裡隨處可見的騎自行車的年輕人,時不時從你身邊飛馳而過。
太陽已經落下了,在城市的中心廣場古堡,復古的馬車,車上沒有去迎接公主的王子。 一個滿頭白髮的老人站在我的前面,註視著教堂,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入住的酒店附近的清晨,我一看手錶,應該是上班的高峰期,有點錯亂.... 入住酒店大堂和服務員 ,就拍了這麼一張照片,用我們熟悉的表達,性價比還真挺高。
(二) 克拉科夫
“哪有比 克拉科夫 更美的地方啊?!”這是電影《盜走達· 芬奇 》里的男主角在陽臺上俯瞰 克拉科夫 時的感嘆。的確, 克拉科夫 是一座美的不可思議的城市,是 波蘭 最早的“皇家首都”,是 中歐 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克拉科夫 老城區廣場是" 歐洲 最大的中世紀廣場", 克拉科夫 舊城區在1978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市內古典的建築物,瀰漫著中世紀的風情,被譽為 波蘭 最美麗的城市。2000年被確認為“ 歐洲 文化之都”,一直被旅游雜誌稱為"新 布拉格 ",也被人們稱為是" 歐洲 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與 布拉格 和 維也納 一起被稱為" 中歐 三大文化中心"等等美譽。
二次大戰期間, 波蘭 全境陷入戰火,僅有 克拉科夫 悻免於難,完整保存了中世紀的舊城光華,因此聯合國科文教組UNESCO在1978年把克拉科的舊城區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克拉科夫 為 波蘭 的第三 大城 ,是 波蘭 的文化重鎮。這裡的Kazimierz,現在是猶太人區,乘載了許多猶太人悲傷的歷史,也是史蒂芬·斯皮爾伯格拍攝《辛德勒的名單》的地點。
克拉科夫 的中央廣場,是 歐洲 最大的中世紀城市廣場。
廣場游客不多,中世紀氛圍非常濃郁。
克拉科夫 街頭,已經是接近中午,行人稀少,商業大街上買餅的攤販前沒見什麼顧客,一隻鴿子顧自停留在那裡。
街道上行人稀少,頗有幾分古典紳士氣息的中年男子的背影。從擁擠的天朝都市過來一下子還有幾分不適應,真的是人太少了。 街頭看見給游客畫素寫的藝人,老家 杭州 西湖邊也是隨處可見,遂感親切,拿起相機想去拍個照,被畫速寫的大伯拒絕,而且還拿起一張打印有中文“拍照5元”的A4打印紙給我展示,有點哭笑不得。
一對時尚的小情侶,倒是比較少見。
在廣場周邊看到有幾家賣這種餅的小攤販,價格到不貴,湊近看了看,實在是提不起什麼食欲。
確實是人少,偌大的廣場,隨手就能拍出養眼的照片。
行人 通道 也有幾分藝術的氣息。
(三)奧斯維辛,比真實更真實。
對任何一個來到 波蘭 的人來說,踏入 波蘭 國境的那一刻,有一個地方總是無法忽視:奧斯維辛。來到 波蘭 的旅行者中有一部分是為了 奧斯威辛 而來,另一部分則無論如何都不願意前往 奧斯威辛 。對它的瞭解,我們很有可能更多只是通過第三方的資料,就像很久以前看過一部叫《辛德勒的名單》電影,你或許還以為那隻是故事,寧願相信那是只是為了票房而做的藝術誇張和編寫。但當你踏入奧斯維辛的那一刻,直面那些殘酷的真實,除卻打心裡而發的惶恐,更多的是無法抑制的顫慄和悲傷。
歷史的殘酷讓人無法直視,一列列滿載著無辜生命的死亡列車曾經無數次停靠在比克瑙站台。每一個曾前往 奧斯威辛 的參觀者都表示心情沉重,但是十分發人深省。這正是 奧斯威辛 被保留下來的目的之一——用歷史事實來警示人性中的黑暗面。
整個在奧斯維辛參觀的過程,我沒有拍攝更多的照片,只是留下了僅有的幾張,因為那些血淋淋的事實讓人,至少讓我覺得是不忍直面,太過於生動,太過於真實,真實的讓人難以相信它真的發生過。
離開奧斯維辛的時候,我留意到展館外面有一群小朋友在模擬毒氣噴霧下嬉戲,他們似乎全然不懂這裡是什麼,以前發生過什麼,自顧自暇的打鬧著,午後的陽光襯映著他們鮮活的臉龐,這一刻,卻無端端的人讓人心生觸動,百感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