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時光,挖掘心目中的文化古村落——甘露古鎮
千年古鎮甘露古鎮座落在 無錫 的最東面,現甘露和盪口合併而成了鵝湖鎮。 甘露古名月溪,歸屬金匱縣延祥鄉。據方志記載:甘露市,泰伯未至此時,一夕有甘露降其地,乃置市。因天降甘露而名為甘露,這是一個美麗而又吉祥的傳說。甘露迄今已有了3000多個年的歷史了。 功不可沒——月溪河甘露是典型的 江南 水鄉,河網交叉,湖河成群,月溪河不得不提。從西向東穿過甘露,在市橋東折向南流,曾經,兩岸形成幾百米的商業街。
自此,甘露在繼成為扼守 太湖 、運河要衝的戰略要地之後,又成為了錫東商貿重鎮。
下圖是1979年,月溪兩岸,市橋附近的畫面。岸邊停靠著成排的船,當時的甘露,水運依然發達。 甘露古鎮依水而建,鎮內河塘交錯,水網稠密,水質優良,物產豐富,甘露青魚、甘露冰油等特產馳名中外,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甘露雖非軍事重地,卻是戰略要地、歷史重鎮。 甘露古鎮至民國時已形成了一河兩街、三巷的佈局。市河兩側尚保存著成片的傳統建築,多以一二層的磚木結構為主。 這裡以前是一個圓桶作坊。箍桶匠的專業名稱應為圓作或圓作木匠,因其製作的木盆桶都是圓構件,當然也有橢圓形,如腰子盆或睏桶(嬰兒睡覺用的)。在這裡專門製作各種盆桶出售,同時承接著訂製加工,當然也幫人修修補補。過去 無錫 人家嫁女兒,嫁妝中的各種木桶木盆,全都請箍桶匠定做,大大小小要準備十幾件。 至今,甘露沿月溪河兩岸仍有著成排的清末民初的民進建築群。高聳的馬頭牆,綿延的廊棚,古樸的駁岸碼頭,彰顯古鎮昔日商貿流通繁榮。 甘露周邊水網密佈,船運發達,又在與鄰縣交界處,經濟發展盛極一時。古時有金甘露,銀盪口之稱。清末明初已是蘇南糧油繭絲、工商市肆名鎮之一。 據說以前甘露鎮上有大小飯店、小吃店30多家,米行二三十家,茶館36家,小百貨店、香燭店、南北山貨店、藥材店、醬油店、布店等等均有。還有戲館、竹行、油車行。其中,華豐泰;薛泰豐、陳永享、程孟泰等醬園,童保和朱 泰和 天生堂等藥號都有上百年曆史。現在它們在何處?我在古鎮看到的只是零星店鋪,金甘露已在歷史長河中慚慚衰落,銀盪口倒在近年得到保護和開發,已經成為旅游熱點。 甘露古鎮沒有任何人工整修的痕跡,很多地方到現在還保存著百年前的模樣,不僅僅有著原始的韻味,還有近代氣息,從老街那些殘留的牆壁上,還保存有文革時期的滄桑。 30年前的糧管所這位熱心的大哥告訴我,這裡有棟非常老的房子,就執意帶我們來參觀了。。。
房子大約四進院子,非常之大,可以缺少保護,頻臨倒閉。。。 這裡是糧管所,也就是糧倉。。。 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但是這裡代表著一個歷史,多少農民為了國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上交自己那僅有的一點點的糧食,上交完國家的糧食,孩子多的人家,很多時候需要和鄰居東借西借才能夠熬到下一季。這是一個歷史,我們不應該忘記,如果你和你的孩子說起這些,恐怕沒有孩子會相信,這些還沒有拆除的建築,應該保留下來,因為不僅僅是一代人的回憶,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的見證! 看到很多老宅已經破敗不堪,搖搖欲墜,雖然從殘垣斷壁中能夠看出當時貿易的繁榮。但是這些老建築到底何去何從,是拆除重建,還是自生自滅,只能等待政府的宣判。
自此,甘露在繼成為扼守 太湖 、運河要衝的戰略要地之後,又成為了錫東商貿重鎮。
下圖是1979年,月溪兩岸,市橋附近的畫面。岸邊停靠著成排的船,當時的甘露,水運依然發達。 甘露古鎮依水而建,鎮內河塘交錯,水網稠密,水質優良,物產豐富,甘露青魚、甘露冰油等特產馳名中外,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甘露雖非軍事重地,卻是戰略要地、歷史重鎮。 甘露古鎮至民國時已形成了一河兩街、三巷的佈局。市河兩側尚保存著成片的傳統建築,多以一二層的磚木結構為主。 這裡以前是一個圓桶作坊。箍桶匠的專業名稱應為圓作或圓作木匠,因其製作的木盆桶都是圓構件,當然也有橢圓形,如腰子盆或睏桶(嬰兒睡覺用的)。在這裡專門製作各種盆桶出售,同時承接著訂製加工,當然也幫人修修補補。過去 無錫 人家嫁女兒,嫁妝中的各種木桶木盆,全都請箍桶匠定做,大大小小要準備十幾件。 至今,甘露沿月溪河兩岸仍有著成排的清末民初的民進建築群。高聳的馬頭牆,綿延的廊棚,古樸的駁岸碼頭,彰顯古鎮昔日商貿流通繁榮。 甘露周邊水網密佈,船運發達,又在與鄰縣交界處,經濟發展盛極一時。古時有金甘露,銀盪口之稱。清末明初已是蘇南糧油繭絲、工商市肆名鎮之一。 據說以前甘露鎮上有大小飯店、小吃店30多家,米行二三十家,茶館36家,小百貨店、香燭店、南北山貨店、藥材店、醬油店、布店等等均有。還有戲館、竹行、油車行。其中,華豐泰;薛泰豐、陳永享、程孟泰等醬園,童保和朱 泰和 天生堂等藥號都有上百年曆史。現在它們在何處?我在古鎮看到的只是零星店鋪,金甘露已在歷史長河中慚慚衰落,銀盪口倒在近年得到保護和開發,已經成為旅游熱點。 甘露古鎮沒有任何人工整修的痕跡,很多地方到現在還保存著百年前的模樣,不僅僅有著原始的韻味,還有近代氣息,從老街那些殘留的牆壁上,還保存有文革時期的滄桑。 30年前的糧管所這位熱心的大哥告訴我,這裡有棟非常老的房子,就執意帶我們來參觀了。。。
房子大約四進院子,非常之大,可以缺少保護,頻臨倒閉。。。 這裡是糧管所,也就是糧倉。。。 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但是這裡代表著一個歷史,多少農民為了國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上交自己那僅有的一點點的糧食,上交完國家的糧食,孩子多的人家,很多時候需要和鄰居東借西借才能夠熬到下一季。這是一個歷史,我們不應該忘記,如果你和你的孩子說起這些,恐怕沒有孩子會相信,這些還沒有拆除的建築,應該保留下來,因為不僅僅是一代人的回憶,更多的是一種歷史的見證! 看到很多老宅已經破敗不堪,搖搖欲墜,雖然從殘垣斷壁中能夠看出當時貿易的繁榮。但是這些老建築到底何去何從,是拆除重建,還是自生自滅,只能等待政府的宣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