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北京的我們,還為何眷戀成都的紛擾?9個月後再游成都(附火鍋精華)













下麵的片子是在北緯30度的捨身崖拍攝的,景色確實不錯,站在這裡要保持理智和剋制,否則的話自行百度吧。














川辣指數:★★
食材指數:★★★★
因為瓜小瓜的胃口才有所好轉,所以這一餐的火鍋只點了很少的份量。
Sunday點評:
A) 紅油鍋底:賣相有特色,是黃銅的鍋,鍋的中央雕有一隻龍。我們點的是紅油少辣的鍋底,味道略談,鍋中花椒和麻椒的份量很多,也沒有中藥的苦味兒,但是湯頭略咸,尤其在味道不錯,賣相有特色,點的少辣,湯底煮的時間久了也沒有苦味。但是(又到了“但是”了),鍋底煮了一段時間但鹹味會逐漸加重,鹹度超過了我倆的承受範圍。
B) 油碟:芝麻油≥30%+植物油
C) 乾碟:小龍翻大江的乾碟處理的很碎,很細小,對口感影響較少,但是味道並不出眾,缺少了乾碟典型的香味。
D) 精品千層肚:千層肚很小,不夠完整,極大的影響了入口口感,可能是因為時間太晚,好食材沒有了,或者是新手墩工。
千層肚可以不沾油碟,盛一碗鍋底的原湯,沾這碗原湯吃味道更好。辣椒、麻椒的味道溢滿整個口腔。
E) 神仙肥牛:同樣是一道賣相非常好的菜,用生菜做底,在生菜中夾入乾冰,生菜上鋪上薄薄的牛肉片,全部放置在紅色漆木原盒中端上桌的。肉片很薄、很完整、沒有肉筋、入口依舊有嚼勁,適合先沾油碟再沾乾碟。
F) 龍門 秘制排骨:排骨是經過腌制的,辣味比較重,口味略咸,但是肥瘦適合,口感較好,份量也很足,一盤排骨有十幾塊之多,絕大多數上都是肋排。
G) 媽媽酥肉:依舊是分量很足、賣相佳,每一根酥肉都很長、很長,是通常店鋪里酥肉2倍的長度。缺點明顯:麻香味淡、口味偏輕,沾酥肉的小料是辣椒末和麻椒末,不是乾碟。
總之,值得推薦,晚上9點到他家依舊排隊,而在同一個巷子里的大妙快打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