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山◆秋韻』尋找鐘山最美的秋天!
南京 ,是除了家鄉外待過時間最長的城市,算是我的第二故鄉吧,還記得那些年在 紫金 山腳下渡過的青蔥歲月,還記得那時候和同學們一起開闢小道登上 紫金 山頂,還記得每天清晨打開窗戶遠眺 紫金 山天文臺的那一幅幅畫面......那麼生動,那麼回味!
再次來到鐘山,雖然再也回不到從前,但一瞬間看到那沿路高聳挺拔的梧桐樹,還有那秋風掃過,梧桐葉漫天飛舞的場景,就在半夢半醒之間,仿佛回到十年之前。
帶著對往昔那份美好的回憶,開始我們的本次鐘山之行!本次鐘山之行一共兩天的行程,按既定的計劃,每天上午分別安排了鐘山風景區面積較大的明孝陵和靈谷主景區,然後圍繞主景區游覽了景區內 中山 陵、音樂台、 紫金 山綠道、美齡宮、明孝陵博物館等景點,兩天的行程時間充裕,沿著這條經典的鐘山游覽線路,深深感受到了六朝古都厚重的歷史文化,也在鐘山邂逅了一個最美的秋天!
行程從明孝陵開始,從苜蓿園地鐵站到明孝陵景區路口,都有很詳細和清晰的景區導游圖,鐘山風景區位於 南京 城東,自古被譽為“ 江南 四 大名 山”之一,有“鐘山龍蟠”之美譽。景區面積31平方公里,其間山、水、城、林渾然一體,自然景觀豐富優美,文化底蘊博大深厚, 中山 陵、靈谷寺、明孝陵三大核心景區分佈著各類名勝古跡200多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 ↑明孝陵 明孝陵 ,坐落於 南京 市鐘 山南 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 中山 陵,南臨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 中國 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我們沿路走過大 金門 和四 方城 ,古城牆在陽光的映射下透露出歷史的滄桑感,配上藍天綠葉紅梁碧瓦,又顯得熠熠生輝! 屋身與台基以浮雕牆裙來過渡,所作的裝飾處理,其細微考慮令人嘆服! 這個季節來 明孝陵 ,去神道賞南金最美秋景是必不可少的,神道主要路段分“石像路”與“翁仲路”兩段,而“石像路”被 南京 市民稱為“南京秋天最美的650米”大道,橙黃的烏桕、紫紅的櫸樹,燦黃的銀杏,呈現出了一幅美麗的金秋畫捲,繽紛落葉和曲折深幽的石像路相映成景,吸引大量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觀賞。 美麗的秋景吸引了來此作畫的老者,其實不管是寫生還是攝影,都是被那畫上的風景吸所吸引,心靈好似漂浮在那優美的畫中,讓時間停止在這美好的瞬間! 從石駱駝開始眺望過去,石像由大漸小,安安靜靜地蹲伏著,夾道的是黃燦燦的銀杏樹,艷亮搶眼,地上則細細碎碎鋪了一層薄薄的落葉。 明孝陵 神道的最大特點在於建築與地形地勢的完美結合。其不同於歷代帝陵神道成直線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勢建造為蜿蜒曲折的佈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節點處安放石像生來控制空間,形成一派肅穆氣氛。石像生下鋪墊有完整的六朝磚,使其600年來沒有下沉。神道由東向 西北 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 獅子 、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 在秋風的吹拂下,整個 明孝陵 的色調變成了暖暖的金黃或者橙紅,漫步在這樣的色韻里,你是會不由自主地陶醉。 滿地的落葉,猶如秋意的的堆積,是那麼濃烈! 陽光透過樹上的枝椏,照在了樹葉上,散髮出閃閃金光。 明孝陵 神道的6種石獸中,以象為最大,重達80噸,當時為了將這些石獸運抵明孝陵,冬季時,在路面上灑水結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滾軸,一路上用人力推滾的辦法來完成運輸任務。在此,為古人們的付出所折服。 石像路的秋天是如此之美,美的讓人沉醉!
小貼士:11月中旬是石像路最佳的觀賞時間,也吸引了大批來此拍照的攝影愛好者,我們第二天清晨再次造訪石像路,早上6點多也是如此,所以想留下這美麗的秋景,天時(清晨/黃昏+陽光)、地利(等待最美瞬間)、人和(人和景的完美結合)缺一不可!石像路的這組照片或許還留有一些遺憾,或許也是給自己再一次機會來此捕捉更美的瞬間! 真的不舍離開石像路,繼續前行,走過欞星門,跨過御河橋,我們來到了文武方門!
文武方門前有一條很長的石板路,兩旁高大的松柏樹長的鬱郁蔥蔥,和石像路相比是另一番景緻。 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共5個門洞,中間3個為拱形門洞,兩邊2個為長方形門洞。現在所見的文武方門是1998年依照明代規制重建,所用琉璃構件全部由 北京 古建官窯專門燒制,牆體填補所用材料全部為明代城磚。 陽光灑在茂盛的枝頭,印出斑駁的樹影,讓古城牆多了一份歷史的莊重。 陽光下的紅牆,配上參天的 大樹 ,除了那一份莊重也能夠感覺出昔日的繁華。很喜歡這種色彩的搭配,在這裡能夠捕捉到讓自己沉醉的金色光影,一份承載著歷史滄桑的光與影! 繼續往裡,我們看到一塊石碑,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鎏金大字。“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 民和 宋太祖趙匡胤。這是 清康 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 江南 謁陵時御題。在“治隆唐宋”碑左右還有清朝乾隆皇帝詩碑各一塊,東西有卧碑兩塊,東邊一塊刻載康熙帝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在碑殿之後,就是孝陵的主要建築孝陵殿,即享殿。這裡沒有輝煌的殿宇,沒有高大的城牆。有的只是曾經一些大殿的根基 原明代孝陵殿毀於戰火,尚存三層漢 白玉 須彌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礎64個。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後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 雲龍 山水大陛石。
再次來到鐘山,雖然再也回不到從前,但一瞬間看到那沿路高聳挺拔的梧桐樹,還有那秋風掃過,梧桐葉漫天飛舞的場景,就在半夢半醒之間,仿佛回到十年之前。
帶著對往昔那份美好的回憶,開始我們的本次鐘山之行!本次鐘山之行一共兩天的行程,按既定的計劃,每天上午分別安排了鐘山風景區面積較大的明孝陵和靈谷主景區,然後圍繞主景區游覽了景區內 中山 陵、音樂台、 紫金 山綠道、美齡宮、明孝陵博物館等景點,兩天的行程時間充裕,沿著這條經典的鐘山游覽線路,深深感受到了六朝古都厚重的歷史文化,也在鐘山邂逅了一個最美的秋天!
行程從明孝陵開始,從苜蓿園地鐵站到明孝陵景區路口,都有很詳細和清晰的景區導游圖,鐘山風景區位於 南京 城東,自古被譽為“ 江南 四 大名 山”之一,有“鐘山龍蟠”之美譽。景區面積31平方公里,其間山、水、城、林渾然一體,自然景觀豐富優美,文化底蘊博大深厚, 中山 陵、靈谷寺、明孝陵三大核心景區分佈著各類名勝古跡200多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1處。 ↑明孝陵 明孝陵 ,坐落於 南京 市鐘 山南 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 中山 陵,南臨梅花山,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 中國 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我們沿路走過大 金門 和四 方城 ,古城牆在陽光的映射下透露出歷史的滄桑感,配上藍天綠葉紅梁碧瓦,又顯得熠熠生輝! 屋身與台基以浮雕牆裙來過渡,所作的裝飾處理,其細微考慮令人嘆服! 這個季節來 明孝陵 ,去神道賞南金最美秋景是必不可少的,神道主要路段分“石像路”與“翁仲路”兩段,而“石像路”被 南京 市民稱為“南京秋天最美的650米”大道,橙黃的烏桕、紫紅的櫸樹,燦黃的銀杏,呈現出了一幅美麗的金秋畫捲,繽紛落葉和曲折深幽的石像路相映成景,吸引大量游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觀賞。 美麗的秋景吸引了來此作畫的老者,其實不管是寫生還是攝影,都是被那畫上的風景吸所吸引,心靈好似漂浮在那優美的畫中,讓時間停止在這美好的瞬間! 從石駱駝開始眺望過去,石像由大漸小,安安靜靜地蹲伏著,夾道的是黃燦燦的銀杏樹,艷亮搶眼,地上則細細碎碎鋪了一層薄薄的落葉。 明孝陵 神道的最大特點在於建築與地形地勢的完美結合。其不同於歷代帝陵神道成直線形,而是完全依地形山勢建造為蜿蜒曲折的佈局。而且在每一段落的節點處安放石像生來控制空間,形成一派肅穆氣氛。石像生下鋪墊有完整的六朝磚,使其600年來沒有下沉。神道由東向 西北 延伸,兩旁依次排列著 獅子 、獬豸、駱駝、象、麒麟、馬6種石獸,每種2對,共12對24件,每種兩跪兩立,夾道迎侍。 在秋風的吹拂下,整個 明孝陵 的色調變成了暖暖的金黃或者橙紅,漫步在這樣的色韻里,你是會不由自主地陶醉。 滿地的落葉,猶如秋意的的堆積,是那麼濃烈! 陽光透過樹上的枝椏,照在了樹葉上,散髮出閃閃金光。 明孝陵 神道的6種石獸中,以象為最大,重達80噸,當時為了將這些石獸運抵明孝陵,冬季時,在路面上灑水結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滾軸,一路上用人力推滾的辦法來完成運輸任務。在此,為古人們的付出所折服。 石像路的秋天是如此之美,美的讓人沉醉!
小貼士:11月中旬是石像路最佳的觀賞時間,也吸引了大批來此拍照的攝影愛好者,我們第二天清晨再次造訪石像路,早上6點多也是如此,所以想留下這美麗的秋景,天時(清晨/黃昏+陽光)、地利(等待最美瞬間)、人和(人和景的完美結合)缺一不可!石像路的這組照片或許還留有一些遺憾,或許也是給自己再一次機會來此捕捉更美的瞬間! 真的不舍離開石像路,繼續前行,走過欞星門,跨過御河橋,我們來到了文武方門!
文武方門前有一條很長的石板路,兩旁高大的松柏樹長的鬱郁蔥蔥,和石像路相比是另一番景緻。 文武方門是孝陵的正門,共5個門洞,中間3個為拱形門洞,兩邊2個為長方形門洞。現在所見的文武方門是1998年依照明代規制重建,所用琉璃構件全部由 北京 古建官窯專門燒制,牆體填補所用材料全部為明代城磚。 陽光灑在茂盛的枝頭,印出斑駁的樹影,讓古城牆多了一份歷史的莊重。 陽光下的紅牆,配上參天的 大樹 ,除了那一份莊重也能夠感覺出昔日的繁華。很喜歡這種色彩的搭配,在這裡能夠捕捉到讓自己沉醉的金色光影,一份承載著歷史滄桑的光與影! 繼續往裡,我們看到一塊石碑,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個鎏金大字。“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 民和 宋太祖趙匡胤。這是 清康 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 江南 謁陵時御題。在“治隆唐宋”碑左右還有清朝乾隆皇帝詩碑各一塊,東西有卧碑兩塊,東邊一塊刻載康熙帝第一次謁陵紀事,西邊一塊刻記康熙帝第三次謁陵情形。 在碑殿之後,就是孝陵的主要建築孝陵殿,即享殿。這裡沒有輝煌的殿宇,沒有高大的城牆。有的只是曾經一些大殿的根基 原明代孝陵殿毀於戰火,尚存三層漢 白玉 須彌座台基,通高3.03米,台基上有大型柱礎64個。台基四角有石雕螭首,大殿前後各有3道踏垛,尚存6塊浮雕 雲龍 山水大陛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