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印象7:拉丁區,風流地
先賢祠:法國精英們的靈魂走出 盧森堡 公園大門,一條筆直的大道,盡頭就是那座有著 希腊 式圓頂的先賢祠。先賢祠坐落在拉丁區的中央,從 盧森堡 公園走過去,也就是幾分鐘時間。
最早這裡是索邦大學的校址;後來到了路易十五時期,這裡開始修建巨大的教堂;到了大革命之後, 共和 了的 法國 人才把它定位成為法 蘭西 聖賢的靈魂安息之處。 先賢祠,它的法文名稱(le Panthéon)與 羅馬 的萬神殿相同,其外觀造型也相似。當然,它比萬神殿要晚建將近兩千年,比北面不遠的聖母院也要年輕五百多年,所以它內部結構和裝飾就要比那些古老的教堂神廟精緻得多。
難得見到一座由教堂改建而成的紀念堂。中間原本供奉基督受難像的地方換做了大革命的英雄們,兩旁原該展示聖經故事的牆上如今是大革命的風雲畫捲。 1791年, 法國 大革命初期的制憲會議決定,選擇這座剛剛落成的教堂作為安放 法國 偉人棺木暨紀念堂的地方。所以,“聖賢”的標準自然是以對大革命的貢獻而論的。
中文之所以將其譯成“先賢祠”,靈感大概來自我國清代設立的賢良祠,那也是用來供奉對皇室和朝廷有豐功偉績的過世的王公大臣。雖然都是供奉賢者,這個“賢"字的標準卻截然不同!
入葬先賢祠是需要經過嚴格甚至十分苛刻的資格審查的;兩百年來,至今只有72位 法國 偉人被允許安葬在這裡!而且蓋棺並不論定;一旦發現偉人業績不實,依然會被“請”出去的! 拾階而下,來到地宮。這裡便是偉人們靈魂安息之處。
追求平等自由的 法國 人居然也把偉人分成三六九等!伏爾 泰和 盧梭被安葬在最寬敞醒目的位置。 沿甬道往前走,左手是伏爾泰,右邊是盧梭。在伏爾泰的棺木前,有一尊他的 大理 石雕像,這是地宮裡唯一一尊雕像。他捧著一捲手稿,握著一支羽毛筆,眼望前方,露出睿智的微笑。在他的棺木上寫著:“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她拓展了人類精神,使人類懂得,精神應該是自由的。” 在伏爾泰的對面,陳列著盧梭的棺木。棺木設計成一座有屋頂的建築,十分別緻。棺木前一片空地,但沒有雕像。他的棺木上也刻著一行字:“這裡安息著一個自然和真理的人”!盧梭的棺木最特別之處,在於“屋頂”下雕刻了一扇微啟的門,一隻高舉著熊熊火把的手臂從棺木的門縫裡伸了出來!大概象徵著,他的思想在他死後依然能夠點燃革命,照亮徵程。 居住在先賢祠地宮的72賢人,除了這兩位 法國 的大思想家外,還有我們熟知的雨果、左拉、大仲馬和居裡夫婦等。這些偉人就只能屈居在四五個人一間的斗室里,像是剛入學的大學生。 重新回到紀念堂里,我站在中央那幅國民公會的群雕前,憑吊一下兩百年前那場波瀾壯闊,血雨腥風的 法國 大革命。
這是一幅很值得回味的群體雕塑,體現著今天的 法國 人對於當年那場大革命的理解和評價。左側是一群西裝革履的國民公會領袖們,用那種類似文革忠字舞式的動作,誇張地嚮往著自由;右側是一群出征的戰士,踏著堅定的步伐,卻帶有幾分迷茫的神情。中間手持長劍的自由女神,面對左側紳士們的大聲呼喚,並沒有像德拉克洛瓦所畫的那幅著名的《自由引導人民》中的女神那般勇往直前,而似乎在那裡沉思。她在想什麼呢?
法國 人雖然給了伏爾泰、盧梭這些為 法國 大革命提供思想和理論武器的大家以殊榮,但是那些大革命的領袖們, 比如 革命三巨頭羅伯斯庇爾、 丹東 和馬拉,竟然沒有一位被接納!事實上,馬拉曾經被光榮地遷入先賢祠,而後又被悄悄地遷出。這又是為什麼呢? 紀念堂四周高大的牆壁上,繪滿了名家傑作,大部分都是用誇張的筆法,借助歷史上的大事件,來反映 法國 革命的風起雲涌。 先賢祠建造之初,原本是作為供奉 巴黎 保護神聖吉納維夫(Saint Geneyieve)的教堂。鄉村女孩聖吉納維夫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一千五百年前,她曾帶領 巴黎 人民抵禦住了外族入侵,被視為聖女和 巴黎 的保護神。她死後就葬在今天先賢祠的位置。
當初路易十五大病,他曾許願如能痊愈就為這位 巴黎 保護神重修安身之處。結果病好後,他便下令修建這座奢華宏大的教堂以還願。可惜是“計劃不如變化快”,教堂落成時,不僅路易十五早已過世, 法國 大革命也已經席卷全國;充滿暴力和激情的革命市民把原先供奉在這裡的這位 巴黎 保護神的牌位和遺骨盒,作為“封資修”的代表拋進了滾滾的塞納河……今天的人們,把一整堵牆留給了這位保護神,大概是想替先人們略表歉意吧。 聖日耳曼大道:飽含哲學味兒的咖啡香走出先賢祠大門右拐,走上三百米,就來到了聖日耳曼大道。這條大道由東向西,從 巴黎 五區穿過六區,再到七區,直到塞納河邊,過河就是協和廣場。 聖日耳曼大道是左岸的一條主幹道,它的名稱大概來自於那座古老的修道院——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這座修道院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被認為是 巴黎 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偉大的數學家和哲學家笛卡爾長眠於此。 左岸有數不清的咖啡館,而最有名的大都在這條大街上。
在聖日耳曼大道和聖伯努瓦街的拐角處的花神咖啡館大概是最有名之一。如果你不知道它的故事,很容易插肩而過,因為它的外表並不顯眼。這家創建於1887年的咖啡館,曾經接待過許多名人,著名作家海明威,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以及 中國 的徐志摩等,都多次光顧過這家咖啡館。 它不僅是一家名流時常光顧的咖啡館,更是文人墨客談天說地,碰撞思想火花的地方。薩特和加繆最早就經常在這裡討論”存在主義”哲學。
左岸拉丁區有許多像花神咖啡館這樣的咖啡館,當年則曾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店。那些貧窮的青年藝術家、作家和哲學家住在這一帶那些簡陋、擁擠的小旅店里,周圍的咖啡店是他們吃喝、工作、交際、取暖的地方。無論是頹廢、放蕩、叛逆還是標新立異,都能被左岸所接納和包容,甚至產生共鳴。 就像 北京 中關村的3W咖啡聚集著一批創業者那樣,多少年來,花神咖啡館館也吸引著文學和哲學愛好者們前來交流。1994年,花神咖啡館開始創立它自己的文學獎項 -花神文學大獎來激勵當代 法國 文學的新秀們。除了現金獎勵,獲獎者還可以在這裡免費享用一年的白葡萄酒 Pouilly-Fume。
與“花神”齊名的還有街對面不遠的雙偶咖啡館,那裡是當年畢加索最喜歡去的地方。同樣,如今它也設立了“雙偶文學獎”,不知是為了促進文學,還是招攬顧客…… Leon的青口貝也是一絕。我從小就不喜歡吃淡菜,覺得有股腥味。可是自從在這家餐廳嘗過新鮮的青口貝,便徹底顛覆了原先的感覺,變成了它的粉絲。每次去 巴黎 都會吃上幾頓。據說這種青口貝的吃法來自 比利時 ;可是我在 布魯日 街頭嘗過,覺得不如這家餐廳做得好吃。 聖日耳曼大道不僅吸引著文人學者,這裡獨特的文化氣氛和浪漫情調也吸引著 巴黎 的富人們。十八世紀後期,瑪黑區的貴族大量搬遷到這條大街附近,蓋起了巴 洛克 、洛可可風格的豪華大宅。如今你有興趣在這一帶的大街小巷閑逛時,依然能看見不少建造精緻深宅大院。
隨著富貴階層的到來,這條大街除了浪漫開放之外,又加入了奢華時尚的元素。YSL搬來了,Armani搬來了,LV搬來了……聖日耳曼大道的西端逐漸成了時尚商業街。
最早這裡是索邦大學的校址;後來到了路易十五時期,這裡開始修建巨大的教堂;到了大革命之後, 共和 了的 法國 人才把它定位成為法 蘭西 聖賢的靈魂安息之處。 先賢祠,它的法文名稱(le Panthéon)與 羅馬 的萬神殿相同,其外觀造型也相似。當然,它比萬神殿要晚建將近兩千年,比北面不遠的聖母院也要年輕五百多年,所以它內部結構和裝飾就要比那些古老的教堂神廟精緻得多。
難得見到一座由教堂改建而成的紀念堂。中間原本供奉基督受難像的地方換做了大革命的英雄們,兩旁原該展示聖經故事的牆上如今是大革命的風雲畫捲。 1791年, 法國 大革命初期的制憲會議決定,選擇這座剛剛落成的教堂作為安放 法國 偉人棺木暨紀念堂的地方。所以,“聖賢”的標準自然是以對大革命的貢獻而論的。
中文之所以將其譯成“先賢祠”,靈感大概來自我國清代設立的賢良祠,那也是用來供奉對皇室和朝廷有豐功偉績的過世的王公大臣。雖然都是供奉賢者,這個“賢"字的標準卻截然不同!
入葬先賢祠是需要經過嚴格甚至十分苛刻的資格審查的;兩百年來,至今只有72位 法國 偉人被允許安葬在這裡!而且蓋棺並不論定;一旦發現偉人業績不實,依然會被“請”出去的! 拾階而下,來到地宮。這裡便是偉人們靈魂安息之處。
追求平等自由的 法國 人居然也把偉人分成三六九等!伏爾 泰和 盧梭被安葬在最寬敞醒目的位置。 沿甬道往前走,左手是伏爾泰,右邊是盧梭。在伏爾泰的棺木前,有一尊他的 大理 石雕像,這是地宮裡唯一一尊雕像。他捧著一捲手稿,握著一支羽毛筆,眼望前方,露出睿智的微笑。在他的棺木上寫著:“詩人,歷史學家,哲學家。她拓展了人類精神,使人類懂得,精神應該是自由的。” 在伏爾泰的對面,陳列著盧梭的棺木。棺木設計成一座有屋頂的建築,十分別緻。棺木前一片空地,但沒有雕像。他的棺木上也刻著一行字:“這裡安息著一個自然和真理的人”!盧梭的棺木最特別之處,在於“屋頂”下雕刻了一扇微啟的門,一隻高舉著熊熊火把的手臂從棺木的門縫裡伸了出來!大概象徵著,他的思想在他死後依然能夠點燃革命,照亮徵程。 居住在先賢祠地宮的72賢人,除了這兩位 法國 的大思想家外,還有我們熟知的雨果、左拉、大仲馬和居裡夫婦等。這些偉人就只能屈居在四五個人一間的斗室里,像是剛入學的大學生。 重新回到紀念堂里,我站在中央那幅國民公會的群雕前,憑吊一下兩百年前那場波瀾壯闊,血雨腥風的 法國 大革命。
這是一幅很值得回味的群體雕塑,體現著今天的 法國 人對於當年那場大革命的理解和評價。左側是一群西裝革履的國民公會領袖們,用那種類似文革忠字舞式的動作,誇張地嚮往著自由;右側是一群出征的戰士,踏著堅定的步伐,卻帶有幾分迷茫的神情。中間手持長劍的自由女神,面對左側紳士們的大聲呼喚,並沒有像德拉克洛瓦所畫的那幅著名的《自由引導人民》中的女神那般勇往直前,而似乎在那裡沉思。她在想什麼呢?
法國 人雖然給了伏爾泰、盧梭這些為 法國 大革命提供思想和理論武器的大家以殊榮,但是那些大革命的領袖們, 比如 革命三巨頭羅伯斯庇爾、 丹東 和馬拉,竟然沒有一位被接納!事實上,馬拉曾經被光榮地遷入先賢祠,而後又被悄悄地遷出。這又是為什麼呢? 紀念堂四周高大的牆壁上,繪滿了名家傑作,大部分都是用誇張的筆法,借助歷史上的大事件,來反映 法國 革命的風起雲涌。 先賢祠建造之初,原本是作為供奉 巴黎 保護神聖吉納維夫(Saint Geneyieve)的教堂。鄉村女孩聖吉納維夫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一千五百年前,她曾帶領 巴黎 人民抵禦住了外族入侵,被視為聖女和 巴黎 的保護神。她死後就葬在今天先賢祠的位置。
當初路易十五大病,他曾許願如能痊愈就為這位 巴黎 保護神重修安身之處。結果病好後,他便下令修建這座奢華宏大的教堂以還願。可惜是“計劃不如變化快”,教堂落成時,不僅路易十五早已過世, 法國 大革命也已經席卷全國;充滿暴力和激情的革命市民把原先供奉在這裡的這位 巴黎 保護神的牌位和遺骨盒,作為“封資修”的代表拋進了滾滾的塞納河……今天的人們,把一整堵牆留給了這位保護神,大概是想替先人們略表歉意吧。 聖日耳曼大道:飽含哲學味兒的咖啡香走出先賢祠大門右拐,走上三百米,就來到了聖日耳曼大道。這條大道由東向西,從 巴黎 五區穿過六區,再到七區,直到塞納河邊,過河就是協和廣場。 聖日耳曼大道是左岸的一條主幹道,它的名稱大概來自於那座古老的修道院——聖日耳曼德佩修道院。這座修道院可以追溯到中世紀,被認為是 巴黎 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偉大的數學家和哲學家笛卡爾長眠於此。 左岸有數不清的咖啡館,而最有名的大都在這條大街上。
在聖日耳曼大道和聖伯努瓦街的拐角處的花神咖啡館大概是最有名之一。如果你不知道它的故事,很容易插肩而過,因為它的外表並不顯眼。這家創建於1887年的咖啡館,曾經接待過許多名人,著名作家海明威,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以及 中國 的徐志摩等,都多次光顧過這家咖啡館。 它不僅是一家名流時常光顧的咖啡館,更是文人墨客談天說地,碰撞思想火花的地方。薩特和加繆最早就經常在這裡討論”存在主義”哲學。
左岸拉丁區有許多像花神咖啡館這樣的咖啡館,當年則曾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店。那些貧窮的青年藝術家、作家和哲學家住在這一帶那些簡陋、擁擠的小旅店里,周圍的咖啡店是他們吃喝、工作、交際、取暖的地方。無論是頹廢、放蕩、叛逆還是標新立異,都能被左岸所接納和包容,甚至產生共鳴。 就像 北京 中關村的3W咖啡聚集著一批創業者那樣,多少年來,花神咖啡館館也吸引著文學和哲學愛好者們前來交流。1994年,花神咖啡館開始創立它自己的文學獎項 -花神文學大獎來激勵當代 法國 文學的新秀們。除了現金獎勵,獲獎者還可以在這裡免費享用一年的白葡萄酒 Pouilly-Fume。
與“花神”齊名的還有街對面不遠的雙偶咖啡館,那裡是當年畢加索最喜歡去的地方。同樣,如今它也設立了“雙偶文學獎”,不知是為了促進文學,還是招攬顧客…… Leon的青口貝也是一絕。我從小就不喜歡吃淡菜,覺得有股腥味。可是自從在這家餐廳嘗過新鮮的青口貝,便徹底顛覆了原先的感覺,變成了它的粉絲。每次去 巴黎 都會吃上幾頓。據說這種青口貝的吃法來自 比利時 ;可是我在 布魯日 街頭嘗過,覺得不如這家餐廳做得好吃。 聖日耳曼大道不僅吸引著文人學者,這裡獨特的文化氣氛和浪漫情調也吸引著 巴黎 的富人們。十八世紀後期,瑪黑區的貴族大量搬遷到這條大街附近,蓋起了巴 洛克 、洛可可風格的豪華大宅。如今你有興趣在這一帶的大街小巷閑逛時,依然能看見不少建造精緻深宅大院。
隨著富貴階層的到來,這條大街除了浪漫開放之外,又加入了奢華時尚的元素。YSL搬來了,Armani搬來了,LV搬來了……聖日耳曼大道的西端逐漸成了時尚商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