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印象7:拉丁區,風流地
序曲:左岸風流地塞納河由東向西流經 巴黎 ,在市中心走了一條拋物線:從東南流入,穿過聖路易島、西堤島,越過盧浮宮,到 亞歷山大 三世大橋處達到頂點;然後轉頭向下,擦過埃菲爾鐵塔,向西南方向奔出 巴黎 。
巴黎 人習慣按照河流的朝向,把塞納 河南 邊稱為“左岸”,而把北邊稱為“右岸”。
左岸很大,而人們約定俗成的“左岸”通常是指以拉丁區為核心的區域,即今天 巴黎 第五區和第六區一帶。那裡有索邦大學,有先賢祠,有 盧森堡 公園;這裡的幾條著名街道如聖日耳曼大街、蒙巴納斯大街和聖米歇爾大街,及其周圍的大街小巷裡,聚集了數不清的咖啡館、書店、畫廊、美術館和博物館,這裡是 巴黎 乃至 法國 的文化聖地。 七百年前建立的索邦大學,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今天依然覆蓋著整個 巴黎 。 莊嚴肅穆的先賢祠,這裡安葬著 法國 最偉大的靈魂,是這塊文化聖地的心臟。 瑪麗·美第奇的 盧森堡 公園,是 巴黎 最美的花園,左岸的中央公園。 聖米歇爾廣場,是 巴黎 浪漫薈萃之地。伸展翅膀的天使,一百多年來目睹過多少情侶在身邊走過。 聖日耳曼大道,是拉丁區的主幹道,串起來數不清的咖啡館,酒吧,書店,和旅館。 聖米歇爾廣場:法國人的浪漫從西堤島穿過聖米歇爾橋,就來到左岸;迎面見到的就是聖米歇爾噴泉,這是聖米歇爾廣場的標誌。噴泉建於一百五十多年前,天使仗劍伏龍,展現了 法國 人浪漫的英雄形象。 這裡是 巴黎 人約會的經典場所,號稱“ 巴黎 的心臟”。每到傍晚,人們三五成群地從地鐵站,從公交車上,從周圍的小巷子里溜達出來,站在噴泉旁等待朋友或者情人,一邊欣賞著矗立在路邊的各種各樣的活體雕塑。朋友來了,展開一個熱情的擁抱;情人來了,獻上一個情意綿綿的親吻;然後便又手攜手肩並肩地鑽進另一條巷子里,把那份濃濃的浪漫留在了空氣里。 廣場附近彎彎曲曲,有著數不清的小巷;每條巷子里都有許多餐飲小店和特色禮品店,不僅當地年輕人喜歡在這裡晃悠,世界各地的游客們更是樂此不疲。我曾經在附近一條小巷裡住過將近一個月,幾乎吃遍巷子里的各色餐館,披薩, 墨西哥 捲餅,青口貝,烤牛排,應有盡有。 整個上午,巷子里冷冷清清的,沒幾個行人;兩旁的店鋪最早也得十一點開門。走在狹窄的巷子里,能清晰聽到皮鞋敲打著青磚所發出的清脆聲響,以及在巷子里形成的隱隱回聲。 午後開始有了游客,到夜幕降臨時,廣場周圍的大街小巷開始進入一天的高潮,熙熙攘攘的人流,操著世界各地的語言,開心地在青磚鋪成的小路上轉悠著,擁擠著;他們在尋覓可口的食物,在尋覓有趣的工藝品,或者乾脆就是在尋覓這份喧鬧和嘈雜。這份喧鬧一直延續到深夜…… 索邦大學:古老的大學城從噴泉沿著聖米歇爾大街往南走個兩三百米,過了聖日耳曼大街,左手一帶就都是從前索邦大學的區域了。這個“從前”可不近,一下子快退到七百多年前的中世紀呢!
我們知道,大學的前身是教堂,教授的前輩是神父,教科書的鼻祖是聖經,而最早的校園語言則是拉丁語。索邦大學就是這樣一所依托教堂為載體,由神父們任教授,以神學為主要課程,用拉丁文為傳媒的非常古老的高等學府;當年路易十三的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還做過一任校長呢!它的這份歷史悠久,以及對經濟社會所起的深遠影響,不僅 中國 的南洋公學(今天的交通大學)、北洋公學(今天的 天津 大學)望塵莫及,就連 英國 的 牛津 美國 的哈佛也難望項背。 索邦大學設在塞納河畔的左岸,由此聚集了一批能說拉丁語,看拉丁文的學者;於是這片區域就稱為拉丁區。那個年代能講拉丁語,就像我國開放初期能講英語那般牛逼!
伴隨著浪漫的 法國 學者和貧窮的大學生們的到來,當地迅速衍生出數不清的咖啡館、酒吧、小旅館和書店,這又吸引了更多學校以外的文人學者,從此奠定了這裡 法國 文化聖地的歷史地位。 如今索邦大學已經改稱“ 巴黎 大學”,下設獨立的十三個學院,各自稱為“ 巴黎 第X大學”。位於索邦大學原校址附近的是 巴黎 一大、三大和四大。我就曾經在 巴黎 第九大學(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做過短期的客座教授。
十三個索邦大學的學院分佈在 巴黎 的四面八方,與其說索邦大學在 巴黎 ,不如說 巴黎 在索邦大學里! 盧森堡公園:美第奇家族的驕傲沿著聖米歇爾大街繼續向南走,兩旁的街道非常“ 巴黎 ”,清一色的灰白色 大理 石,灰色屋頂的斜面上開著“老虎天窗”,一排接著一排的煙囪,讓我想起電影《虎口脫險》里油漆匠在屋頂攀爬的情景。
過了幾個街區,就能見到右手一側一片綠蔭,這便是著名的 盧森堡 公園。 多少年來, 盧森堡 公園都是 巴黎 城裡最浪漫幽靜的花園,是 巴黎 人最喜歡休閑散步的地方。每天清晨,就有年輕人在鋪滿碎石子的小路上跑步。天氣晴好時,八角形的大噴水池旁,坐滿了休閑的市民。他們或者三五成群,興緻勃勃地討論著問題,或者獨自捧著本書,在鮮花旁靜靜地讀書。 還有躲在樹蔭里親熱的戀人們。
巴黎 人習慣按照河流的朝向,把塞納 河南 邊稱為“左岸”,而把北邊稱為“右岸”。
左岸很大,而人們約定俗成的“左岸”通常是指以拉丁區為核心的區域,即今天 巴黎 第五區和第六區一帶。那裡有索邦大學,有先賢祠,有 盧森堡 公園;這裡的幾條著名街道如聖日耳曼大街、蒙巴納斯大街和聖米歇爾大街,及其周圍的大街小巷裡,聚集了數不清的咖啡館、書店、畫廊、美術館和博物館,這裡是 巴黎 乃至 法國 的文化聖地。 七百年前建立的索邦大學,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今天依然覆蓋著整個 巴黎 。 莊嚴肅穆的先賢祠,這裡安葬著 法國 最偉大的靈魂,是這塊文化聖地的心臟。 瑪麗·美第奇的 盧森堡 公園,是 巴黎 最美的花園,左岸的中央公園。 聖米歇爾廣場,是 巴黎 浪漫薈萃之地。伸展翅膀的天使,一百多年來目睹過多少情侶在身邊走過。 聖日耳曼大道,是拉丁區的主幹道,串起來數不清的咖啡館,酒吧,書店,和旅館。 聖米歇爾廣場:法國人的浪漫從西堤島穿過聖米歇爾橋,就來到左岸;迎面見到的就是聖米歇爾噴泉,這是聖米歇爾廣場的標誌。噴泉建於一百五十多年前,天使仗劍伏龍,展現了 法國 人浪漫的英雄形象。 這裡是 巴黎 人約會的經典場所,號稱“ 巴黎 的心臟”。每到傍晚,人們三五成群地從地鐵站,從公交車上,從周圍的小巷子里溜達出來,站在噴泉旁等待朋友或者情人,一邊欣賞著矗立在路邊的各種各樣的活體雕塑。朋友來了,展開一個熱情的擁抱;情人來了,獻上一個情意綿綿的親吻;然後便又手攜手肩並肩地鑽進另一條巷子里,把那份濃濃的浪漫留在了空氣里。 廣場附近彎彎曲曲,有著數不清的小巷;每條巷子里都有許多餐飲小店和特色禮品店,不僅當地年輕人喜歡在這裡晃悠,世界各地的游客們更是樂此不疲。我曾經在附近一條小巷裡住過將近一個月,幾乎吃遍巷子里的各色餐館,披薩, 墨西哥 捲餅,青口貝,烤牛排,應有盡有。 整個上午,巷子里冷冷清清的,沒幾個行人;兩旁的店鋪最早也得十一點開門。走在狹窄的巷子里,能清晰聽到皮鞋敲打著青磚所發出的清脆聲響,以及在巷子里形成的隱隱回聲。 午後開始有了游客,到夜幕降臨時,廣場周圍的大街小巷開始進入一天的高潮,熙熙攘攘的人流,操著世界各地的語言,開心地在青磚鋪成的小路上轉悠著,擁擠著;他們在尋覓可口的食物,在尋覓有趣的工藝品,或者乾脆就是在尋覓這份喧鬧和嘈雜。這份喧鬧一直延續到深夜…… 索邦大學:古老的大學城從噴泉沿著聖米歇爾大街往南走個兩三百米,過了聖日耳曼大街,左手一帶就都是從前索邦大學的區域了。這個“從前”可不近,一下子快退到七百多年前的中世紀呢!
我們知道,大學的前身是教堂,教授的前輩是神父,教科書的鼻祖是聖經,而最早的校園語言則是拉丁語。索邦大學就是這樣一所依托教堂為載體,由神父們任教授,以神學為主要課程,用拉丁文為傳媒的非常古老的高等學府;當年路易十三的首相,紅衣主教黎塞留還做過一任校長呢!它的這份歷史悠久,以及對經濟社會所起的深遠影響,不僅 中國 的南洋公學(今天的交通大學)、北洋公學(今天的 天津 大學)望塵莫及,就連 英國 的 牛津 美國 的哈佛也難望項背。 索邦大學設在塞納河畔的左岸,由此聚集了一批能說拉丁語,看拉丁文的學者;於是這片區域就稱為拉丁區。那個年代能講拉丁語,就像我國開放初期能講英語那般牛逼!
伴隨著浪漫的 法國 學者和貧窮的大學生們的到來,當地迅速衍生出數不清的咖啡館、酒吧、小旅館和書店,這又吸引了更多學校以外的文人學者,從此奠定了這裡 法國 文化聖地的歷史地位。 如今索邦大學已經改稱“ 巴黎 大學”,下設獨立的十三個學院,各自稱為“ 巴黎 第X大學”。位於索邦大學原校址附近的是 巴黎 一大、三大和四大。我就曾經在 巴黎 第九大學(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做過短期的客座教授。
十三個索邦大學的學院分佈在 巴黎 的四面八方,與其說索邦大學在 巴黎 ,不如說 巴黎 在索邦大學里! 盧森堡公園:美第奇家族的驕傲沿著聖米歇爾大街繼續向南走,兩旁的街道非常“ 巴黎 ”,清一色的灰白色 大理 石,灰色屋頂的斜面上開著“老虎天窗”,一排接著一排的煙囪,讓我想起電影《虎口脫險》里油漆匠在屋頂攀爬的情景。
過了幾個街區,就能見到右手一側一片綠蔭,這便是著名的 盧森堡 公園。 多少年來, 盧森堡 公園都是 巴黎 城裡最浪漫幽靜的花園,是 巴黎 人最喜歡休閑散步的地方。每天清晨,就有年輕人在鋪滿碎石子的小路上跑步。天氣晴好時,八角形的大噴水池旁,坐滿了休閑的市民。他們或者三五成群,興緻勃勃地討論著問題,或者獨自捧著本書,在鮮花旁靜靜地讀書。 還有躲在樹蔭里親熱的戀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