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印象6:從凱旋門到凱旋門
協和廣場:和平的意願里沃利 大街與細長的杜勒里花園平行,都向西直到協和廣場而告結束。
三公里長的國王中軸線上,有兩個節點,協和廣場是第一個節點;東邊是一公里長的杜勒里花園,西邊是近兩公里長的香榭麗舍大街。事實上,協和廣場早期是杜勒里花園門前的一塊延伸草地。 如今的協和廣場,一片祥和氣氛。左手杜勒里花園,右手香榭麗舍大街,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傳統與時尚,是 巴黎 人引以為豪的地方。
廣場中央高大的方尖碑,是 埃及 神廟前的紀念碑,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來自 埃及 總督的饋贈。這可是一整塊花崗岩雕刻而成,重達230噸;在兩百年前,僅僅把這個龐然大物從 埃及 運到 巴黎 ,就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啊!為了紀念這一壯舉,在碑座上詳細刻畫了歷時兩年半才完成的搬遷重豎過程。 廣場南北各有一個巨大的噴泉,造型生動,氣勢磅礴。那兩個遠看像是餐桌上的西點架的噴泉,上下都有許多精美的雕塑,尤其四周一圈六位青銅調鑄的美人魚,每人抱著一條大魚,從魚的口中噴出水柱,與噴泉交相輝映,甚是壯觀。 協和廣場允許車輛穿行,人流不斷。為了hold住廣場的邊界,在它的四周修建了八座女神雕像,通過女神們的裝飾物,分別代表著 里昂 , 馬賽 , 波爾多 等 法國 的八座城市。 站在廣場中央,不由思緒萬千。這個建於兩百五十年前的廣場,當初可不叫這個名字。從廣場的三易其名,能讓我們大致瞭解這個時期 法國 歷史的波瀾起伏。
剛建起來時,這裡叫“路易十五廣場”,廣場中央安放著國王的騎馬銅像。大革命開始了,銅像換成了斷頭臺,於是就改稱“革命廣場”。真的是革“命”啊,而且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保守者被革命者砍了頭,而革命者又被更革命者砍了頭。那時的廣場上血流成河,天空中應該是冤魂密佈。幸虧這個恐怖時期不長, 巴黎 人趕緊把廣場改名為“協和廣場”,把斷頭臺又換成了今天的方尖碑。 香榭麗舍大街:巴黎人的驕傲香榭麗舍大街,法 蘭西 第一大街!就像 北京 的長安街, 上海 的 南京 路,它是 巴黎 的象徵。
長安街寬敞,可兩旁沒有商業氣息,也沒有適合休閑的餐廳飲品店,更沒有街頭打著帳篷的咖啡館; 南京 路有商業氛圍,可卻沒有與時俱進,只留下些老 上海 的回憶。而 巴黎 的香榭麗舍大街,既傳統又現代,既適合休閑,又充滿商業氛圍。愛逛香榭麗舍大街,無需分貴賤,無需分老幼,也無需分保守或時尚,傳統或現代;無論你是誰,這條大街總有一點吸引你! 國人說起香榭麗舍大街,總以為是條充滿商業氣息的名品街。其實不然,香榭麗舍只是一條非常寬敞的林蔭大道。兩公里長的大街,以圓點廣場為節點(國王中軸線的第二個節點),往協和廣場的東段(約700米)是一片典雅的田園風光,綠樹掩映;而往凱旋門的西段(約1100米)才是高檔商業區,LV等品牌商店林立,滿是商業繁榮景象。 在十七世紀,香榭麗舍只是杜勒里花園的延伸段,兩邊一片田園風光,供皇室貴族在那裡閑步散心。記得《基督山伯爵》里時常描寫那些年輕貴族們,在午後的陽光下,穿著時尚服裝,輓著漂亮貴婦的手,在香榭麗舍大街上時髦地散步。 直到十九世紀,在拿破侖三世支持下,奧斯曼男爵全面改建 巴黎 (我們現在看到的 巴黎 ,基本上是那個時期改建的結果),把香榭麗舍大街延長,從圓點廣場延伸到星形廣場,才有了今天這般模樣。 正是一百五十年前奧斯曼男爵那次大規模的城市擴建,才使得香榭麗舍大街真正成為了“法 蘭西 第一大道”!富人們在 新建 的西段紛紛改建漂亮豪華,造型考究的住宅,沿街開設出一系列富有 法國 特色的時裝店、高檔化妝品店,銀行、和高檔轎車行和餐廳。
其實,如今香榭麗舍大街上的一線品牌並不多,除了那家LV的旗艦店之外。更多的國際品牌聚集在香榭麗舍背後的蒙田大道(Avenue Montaigne)上,在那裡能找到Prada,Chanel,CD,Nina Ricci,Hermes等數不清的名牌。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在寬敞的人行道上,坐在露天的餐桌前。陽光打在頂棚上,把桌椅已經我們的肌膚都染上一層紅色。點上一份青口貝,或者只是一杯咖啡,欣賞著大街兩旁的法式建築,也欣賞著時髦的 法國 女郎,當然,有時也能觀賞到呼嘯而去,殺入LV旗艦店的 中國 土豪大媽們。 凱旋門:法國英雄的象徵終於走到了凱旋門,天色已經漸暗。
凱旋門,顧名思義是為了軍隊凱旋而建造,這一儀式傳承於古 羅馬 。那個年代,GDP主要靠搶來的;就像如今那些大企業都靠收購兼併而成一樣,那時帝國或者王國的土地和財富也是由打了勝仗的軍隊帶回來的,所以為凱旋的軍隊以及將軍舉行極其隆重的歡迎儀式就不足為奇了,這與土著人載歌載舞慶豐收是一個道理。
經過了奧斯曼的城市擴建工程,凱旋門周圍打通了十二條寬敞筆直的林蔭大道,包括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就像一顆光芒四射的明星,於是凱旋門前這個圓周就稱為“星形廣場”。後來戴高樂總統過世後,這裡又改稱“戴高樂廣場”。(下麵這張照片其實是我從埃菲爾鐵塔上拍攝的) 這座凱旋門是為了紀念拿破侖在1805年贏得了奧斯特裡茨戰役的勝利。那時拿破侖領導下 法國 如日中天, 歐洲 鄰居們實在看不順眼,一次又一次組織聯軍進攻 法國 。結果剛剛摘得法 蘭西 皇位的拿破侖以少勝多,贏得這場著名戰役,打敗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到達了他人生的巔峰。 凱旋門兩個門柱上有四幅巨型花飾浮雕,其中最著名的這幅“出征”表現了自由女神引導著勇敢的士兵準備出戰。天上的女神在飛舞,在吶喊,充滿激情;地上的士兵響應著女神的召喚,無論是堅強的老兵,還是激動的少年,都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這幅雕塑被命名為“ 馬賽 曲”,獲得萬國博覽會的雕塑金獎。 這幅“勝利”表達了拿破侖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再次凱旋而歸的場面。1809年,拿破侖打敗了第五次反法同盟,一直攻占 奧地利 首都 維也納 ,逼迫對方簽訂城下之盟;次年迎娶 奧地利 公主,幾乎成為與 羅馬 凱撒和 亞歷山大 有同樣威名的大皇帝。 下麵兩幅分別稱為“抵抗”與“ 和平 ”,象徵著拿破侖以及 法國 在1814-15年波瀾起伏的命運。第六次反法同盟逼退拿破侖,把路易十八扶上王位。不到一年,拿破侖在1815年從 艾爾 巴島出逃,建立百日王朝;於是,好事的鄰居們第七次聯盟進攻 法國 ,最後在 滑鐵盧 徹底打敗了拿破侖。 在凱旋門的門欄上還鑲嵌著六幅平面浮雕,分別記載著拿破侖時代的六場重大戰役。 浪漫的 法國 人崇尚英雄。如今的凱旋門,是 法國 英雄的象徵。在門的下方建造了一座無名烈士墓,代表著在歷次戰爭中死難的 法國 官兵。每逢節日,一面巨大的國旗會從拱門頂端垂下;每年國慶節, 法國 總統都要從凱旋門下通過;每位總統卸任時也會來此向無名烈士墓獻上一束鮮花。 我站在凱旋門下,仰望著高高的拱門,想著一個問題。 中國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幾年後袁世凱復辟稱帝,眾叛親離,得不到各方支持,被稱為“竊國大盜”;同樣 法國 大革命推翻封建,幾年後拿破侖復辟稱帝,卻深得民眾擁戴,死後被隆重安葬在金碧輝煌的榮軍院,被認為是 法國 歷史上的 大英 雄,這是為什麼?
三公里長的國王中軸線上,有兩個節點,協和廣場是第一個節點;東邊是一公里長的杜勒里花園,西邊是近兩公里長的香榭麗舍大街。事實上,協和廣場早期是杜勒里花園門前的一塊延伸草地。 如今的協和廣場,一片祥和氣氛。左手杜勒里花園,右手香榭麗舍大街,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傳統與時尚,是 巴黎 人引以為豪的地方。
廣場中央高大的方尖碑,是 埃及 神廟前的紀念碑,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來自 埃及 總督的饋贈。這可是一整塊花崗岩雕刻而成,重達230噸;在兩百年前,僅僅把這個龐然大物從 埃及 運到 巴黎 ,就是一項偉大的系統工程啊!為了紀念這一壯舉,在碑座上詳細刻畫了歷時兩年半才完成的搬遷重豎過程。 廣場南北各有一個巨大的噴泉,造型生動,氣勢磅礴。那兩個遠看像是餐桌上的西點架的噴泉,上下都有許多精美的雕塑,尤其四周一圈六位青銅調鑄的美人魚,每人抱著一條大魚,從魚的口中噴出水柱,與噴泉交相輝映,甚是壯觀。 協和廣場允許車輛穿行,人流不斷。為了hold住廣場的邊界,在它的四周修建了八座女神雕像,通過女神們的裝飾物,分別代表著 里昂 , 馬賽 , 波爾多 等 法國 的八座城市。 站在廣場中央,不由思緒萬千。這個建於兩百五十年前的廣場,當初可不叫這個名字。從廣場的三易其名,能讓我們大致瞭解這個時期 法國 歷史的波瀾起伏。
剛建起來時,這裡叫“路易十五廣場”,廣場中央安放著國王的騎馬銅像。大革命開始了,銅像換成了斷頭臺,於是就改稱“革命廣場”。真的是革“命”啊,而且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保守者被革命者砍了頭,而革命者又被更革命者砍了頭。那時的廣場上血流成河,天空中應該是冤魂密佈。幸虧這個恐怖時期不長, 巴黎 人趕緊把廣場改名為“協和廣場”,把斷頭臺又換成了今天的方尖碑。 香榭麗舍大街:巴黎人的驕傲香榭麗舍大街,法 蘭西 第一大街!就像 北京 的長安街, 上海 的 南京 路,它是 巴黎 的象徵。
長安街寬敞,可兩旁沒有商業氣息,也沒有適合休閑的餐廳飲品店,更沒有街頭打著帳篷的咖啡館; 南京 路有商業氛圍,可卻沒有與時俱進,只留下些老 上海 的回憶。而 巴黎 的香榭麗舍大街,既傳統又現代,既適合休閑,又充滿商業氛圍。愛逛香榭麗舍大街,無需分貴賤,無需分老幼,也無需分保守或時尚,傳統或現代;無論你是誰,這條大街總有一點吸引你! 國人說起香榭麗舍大街,總以為是條充滿商業氣息的名品街。其實不然,香榭麗舍只是一條非常寬敞的林蔭大道。兩公里長的大街,以圓點廣場為節點(國王中軸線的第二個節點),往協和廣場的東段(約700米)是一片典雅的田園風光,綠樹掩映;而往凱旋門的西段(約1100米)才是高檔商業區,LV等品牌商店林立,滿是商業繁榮景象。 在十七世紀,香榭麗舍只是杜勒里花園的延伸段,兩邊一片田園風光,供皇室貴族在那裡閑步散心。記得《基督山伯爵》里時常描寫那些年輕貴族們,在午後的陽光下,穿著時尚服裝,輓著漂亮貴婦的手,在香榭麗舍大街上時髦地散步。 直到十九世紀,在拿破侖三世支持下,奧斯曼男爵全面改建 巴黎 (我們現在看到的 巴黎 ,基本上是那個時期改建的結果),把香榭麗舍大街延長,從圓點廣場延伸到星形廣場,才有了今天這般模樣。 正是一百五十年前奧斯曼男爵那次大規模的城市擴建,才使得香榭麗舍大街真正成為了“法 蘭西 第一大道”!富人們在 新建 的西段紛紛改建漂亮豪華,造型考究的住宅,沿街開設出一系列富有 法國 特色的時裝店、高檔化妝品店,銀行、和高檔轎車行和餐廳。
其實,如今香榭麗舍大街上的一線品牌並不多,除了那家LV的旗艦店之外。更多的國際品牌聚集在香榭麗舍背後的蒙田大道(Avenue Montaigne)上,在那裡能找到Prada,Chanel,CD,Nina Ricci,Hermes等數不清的名牌。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在寬敞的人行道上,坐在露天的餐桌前。陽光打在頂棚上,把桌椅已經我們的肌膚都染上一層紅色。點上一份青口貝,或者只是一杯咖啡,欣賞著大街兩旁的法式建築,也欣賞著時髦的 法國 女郎,當然,有時也能觀賞到呼嘯而去,殺入LV旗艦店的 中國 土豪大媽們。 凱旋門:法國英雄的象徵終於走到了凱旋門,天色已經漸暗。
凱旋門,顧名思義是為了軍隊凱旋而建造,這一儀式傳承於古 羅馬 。那個年代,GDP主要靠搶來的;就像如今那些大企業都靠收購兼併而成一樣,那時帝國或者王國的土地和財富也是由打了勝仗的軍隊帶回來的,所以為凱旋的軍隊以及將軍舉行極其隆重的歡迎儀式就不足為奇了,這與土著人載歌載舞慶豐收是一個道理。
經過了奧斯曼的城市擴建工程,凱旋門周圍打通了十二條寬敞筆直的林蔭大道,包括香榭麗舍大街;凱旋門就像一顆光芒四射的明星,於是凱旋門前這個圓周就稱為“星形廣場”。後來戴高樂總統過世後,這裡又改稱“戴高樂廣場”。(下麵這張照片其實是我從埃菲爾鐵塔上拍攝的) 這座凱旋門是為了紀念拿破侖在1805年贏得了奧斯特裡茨戰役的勝利。那時拿破侖領導下 法國 如日中天, 歐洲 鄰居們實在看不順眼,一次又一次組織聯軍進攻 法國 。結果剛剛摘得法 蘭西 皇位的拿破侖以少勝多,贏得這場著名戰役,打敗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到達了他人生的巔峰。 凱旋門兩個門柱上有四幅巨型花飾浮雕,其中最著名的這幅“出征”表現了自由女神引導著勇敢的士兵準備出戰。天上的女神在飛舞,在吶喊,充滿激情;地上的士兵響應著女神的召喚,無論是堅強的老兵,還是激動的少年,都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這幅雕塑被命名為“ 馬賽 曲”,獲得萬國博覽會的雕塑金獎。 這幅“勝利”表達了拿破侖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再次凱旋而歸的場面。1809年,拿破侖打敗了第五次反法同盟,一直攻占 奧地利 首都 維也納 ,逼迫對方簽訂城下之盟;次年迎娶 奧地利 公主,幾乎成為與 羅馬 凱撒和 亞歷山大 有同樣威名的大皇帝。 下麵兩幅分別稱為“抵抗”與“ 和平 ”,象徵著拿破侖以及 法國 在1814-15年波瀾起伏的命運。第六次反法同盟逼退拿破侖,把路易十八扶上王位。不到一年,拿破侖在1815年從 艾爾 巴島出逃,建立百日王朝;於是,好事的鄰居們第七次聯盟進攻 法國 ,最後在 滑鐵盧 徹底打敗了拿破侖。 在凱旋門的門欄上還鑲嵌著六幅平面浮雕,分別記載著拿破侖時代的六場重大戰役。 浪漫的 法國 人崇尚英雄。如今的凱旋門,是 法國 英雄的象徵。在門的下方建造了一座無名烈士墓,代表著在歷次戰爭中死難的 法國 官兵。每逢節日,一面巨大的國旗會從拱門頂端垂下;每年國慶節, 法國 總統都要從凱旋門下通過;每位總統卸任時也會來此向無名烈士墓獻上一束鮮花。 我站在凱旋門下,仰望著高高的拱門,想著一個問題。 中國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幾年後袁世凱復辟稱帝,眾叛親離,得不到各方支持,被稱為“竊國大盜”;同樣 法國 大革命推翻封建,幾年後拿破侖復辟稱帝,卻深得民眾擁戴,死後被隆重安葬在金碧輝煌的榮軍院,被認為是 法國 歷史上的 大英 雄,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