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最少的話,聽最多的聲音 -- 迷之印度初體驗


夜幕降臨,音樂靜息。四周的油燈燃起,祭司們雙手合十開始祈福,觀看祭祀的民眾也跟隨著祭司一起吟唱,祭司的職位只能由婆羅門高種姓的人擔當,即使如此,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祭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光是長長的祭文和漫長的儀式動作就需要長久刻苦的練習。
對於我們這種外行看熱鬧的家伙很難體會其中的意境,也是因為離的太遠。在火光中可以看到祭台附近的人全都虔誠膜拜,和著音樂和祭司悠揚飄渺的聲調在緩緩的低呤輕唱。煙火燃燃升起飄蕩消逝於夜色,香燭的味道瀰漫環繞在空中,空靈的吟唱和法器的聲響交織,在這神聖的氛圍下,唯一要做的就是放空自己的心靈,讓靈魂在 恆河 夜祭中升騰飛舞,自由的飛翔於聖河之上。
馬克吐溫對 瓦拉納西 評價的一句話“只要看過一次,即使只是瞬間的一眼,也不會有人願意將這短暫的一瞥,與世界上的其他風景交換。”
如果再來 印度 ,一定要再看一次 恆河 夜祭。















走過牛屎遍地的小巷,我們找了輛TUTU出發去 鹿野苑 。




以下為複製粘貼一部分:
鹿野苑 ,即 Sārnāth,曾名為 Mrigadāva、Rishipattana、Isipatana,中文另名為仙人論處、仙人住處、仙人鹿園等,位於 印度 北方邦 瓦拉那西(Vārānasī)以北約10公里處,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初轉法輪處,原始佛教的最初僧團也在此成立。 鹿野苑 是佛教在古 印度 的四大聖地之一。
此後,由於歷代的戰亂(特別是12世紀後期, 鹿野苑 遭 土耳其 穆斯林的劫掠,建築等被嚴重破壞),佛教在 印度 逐漸衰微,古代的廟宇大多被毀或荒蕪, 鹿野苑 終至湮沒沉埋。直到近代,一些 印度 和西方的考古學家們利用玄奘《大唐西域記》里的準確記載,才找到了遺址,併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才讓這個沉埋幾百年的佛教古跡重放光彩。



有很多僧人,信徒在此修行,有 泰國 ,藏族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