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二島四月行:獨一無二的倫敦塔最詳細的介紹
倫敦 橋上看其他 倫敦 的橋,最近的是 倫敦 坎農街火車站出來的鐵路橋。遠處大樓外形現代,不是古典風格那種。 英國 人雖然性格上看似嚴謹甚至拘謹,但設計上常常突破大家對他們的看法,也許悶騷的人更容易試圖表現出他們內心的涌動。 倫敦 因此也就是個時尚之都,同時也足見他們的包容度。
倫敦 橋地鐵站外信息告訴旅人:Jubilee Line運行良好,Northern Line部分路段關閉。乘坐 倫敦 地鐵除了關註站點的通告外,一般需要下載手機APP——London Tube Map,可以隨時瞭解地鐵運行狀況。
碎片大廈就在 倫敦 橋站旁邊,那裡也有一個火車站。附近還有薩瑟克座堂、 博羅 市場(Borough Market,周日不營業)、構登汗德號(Golden Hinde)。而隔著Tooley St就是 倫敦 橋體驗及 倫敦 地牢London Bridge Experience and London Tombs(地址:2-4 Tooley Street, London),持有London Pass可以進入並有快速 通道 的優惠。
碎片大廈看景門票價約為29.95鎊、 倫敦 橋體驗和地牢票價為27.95鎊,這兩處很近的London Pass覆蓋處就值接近60鎊,若加上構登汗德號的5鎊和莎士比亞環形劇場及展覽(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 Tour & Exhibition)的16鎊,這片小小的地方也夠一天游玩並大大值回London Pass。而且另一個值14.5鎊的項目 貝爾法斯特 號巡洋艦(HMS Belfast)也在近旁,而它又靠近 倫敦 塔橋,與 倫敦 塔隔河相望。
持有London Pass肯定不是要被它牽著走,而是讓自己想去的地方票價優惠些。所以我就沒選擇上述的地方,地牢啥的與本人性格不符,沒興趣去體驗觀看,而莎士比亞劇場和 貝爾法斯特 號在時間上不允許,只能割愛,留作下次再說吧。
倫敦 塔和 倫敦 塔橋是到了 倫敦 必須先到的地方,因此上午時間就分配給它們。如若當天不是星期天, 博羅 市場也會成為午飯的去處。不過如此的話,下午就可能選擇碎片大廈等近處,而不是格林威治天文臺。當然,去格林威治天文臺的方式也是值得體驗的—— 泰晤士 河游船。從 倫敦 塔去格林威治天文臺還是游船最好,地鐵、公交什麼的都需要換乘。
初見 倫敦 塔橋有點小激動
倫敦 塔橋(Tower Bridge),是一座上開懸索橋,因在 倫敦 塔(Tower of London)附近而得名,曾經是從 泰晤士 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現在下游於達特福德有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橋),是 倫敦 的著名地標之一。 倫敦 人將此橋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橋,也未必是自大。該橋始建於1886年,1894年6月30日對公眾開放,將 倫敦 南北區連接成整體。
塔橋的設計是為了同時滿足航運和路面交通兩方面的需要。塔橋博物館工作人員解釋說,當時所有的橋都建在塔橋的西面, 維多利亞 中期隨著貿易的發展 倫敦 開始向東擴展,考慮要再建一座橋緩解交通,但碼頭老闆反對,認為橋會阻止他們船隻通過,討論了多年終於建成了塔橋,它張開橋面時可以讓大船通過,而水平的橋面又利於馬車的行走。
倫敦 塔橋是一座吊橋,最初為一木橋,後改為石橋,如今是座擁有6條車道的水泥結構橋。 倫敦 塔橋下麵的橋可以打開,河中的兩座橋基高7.6米,相距76米,橋基上建有兩座高聳的方形主塔,為花崗岩和鋼鐵結構的方形五層塔,高43.455米,兩座主塔上建有白色 大理 石屋頂和五個小尖塔,遠看仿佛兩頂王冠。兩塔之間的跨度為60多米,塔基和兩岸用鋼纜吊橋相連。橋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橋面高於高潮水位約42米)為寬闊的懸空人行道,兩側裝有玻璃窗,行人從橋上通過,可以飽覽 泰晤士 河兩岸的美麗風光;下層可供車輛通行。當 泰晤士 河上有萬噸船隻通過時,主塔內機器啟動,橋身慢慢分開,向上折起,船隻過後,橋身慢慢落下,恢覆車輛通行。兩塊活動橋面,各自重達1000噸。從遠處觀望塔橋,雙塔高聳,極為壯麗。橋塔內設樓梯上下,內設博物館、展覽廳、商店、酒吧等。登塔遠眺,可盡情欣賞 泰晤士 河上下游十里風光。
橋打開時間查詢: http://www.towerbridge.org.uk/lift-times
開放時間:4月至9月(夏季)10:00-18:00(最後進入時間為17:30),10月至次年3月(冬季)9:30-17:30(最後進入時間為17:00)。
在橋頭堡位置看橋塔。橋面也就兩車道,當年設計時只是為了人流和馬車通過。現在這個被稱為 倫敦 的門戶的大橋,拓寬已然不可能。 英國 人的路多數就那麼寬,難怪 倫敦 交通很擁堵,但人家似也不那麼熱衷拓寬道路,哪怕高速公路好像也不是我們這裡的寬度。同樣的街道系統,在 中國 別說放到 上海 ,就是放一個縣城,恐怕也會堵成 曼谷 。除了車的數量外,行車的規則、禮儀恐怕也是值得去研究和學習的地方。
橋的上層是兩條平行的鋼構廊橋。
在橋上看 倫敦 塔。這座曾經的國王的城堡,幾乎都是乾土的顏色,即便被稱為白塔的,看著也只能說是土中偏淡而相對白一些(白的只是白塔的線條上用了 法國 的石料)。陰天里河城天一色, 倫敦 塔背後那一片建築倒是添了些現代色彩,只是感覺亂了點。雖然那裡有著名的小黃瓜(曾是瑞士再保險公司的物業,現其只是租戶),顯然讓 倫敦 這部分天際線雜亂了。不知 倫敦 的市政是否有統一的規劃,在 泰晤士 河這裡可以看到古代、現代的都混雜一起,也許真是寸土寸金沒法顧及天際線問題了。
倫敦 塔(Tower of London)現在的官方名稱是“女王陛下的宮殿與城堡, 倫敦 塔”(Her Majesty's Palace and Fortress, The Tower of London), 倫敦 塔曾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刑場、公共檔案辦公室、天文臺、避難所和監獄,特別關押上層階級的囚犯。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已知最早建於此處的要塞是 羅馬 帝國皇帝克勞狄烏斯用來保護倫迪尼烏姆 (Londinium)的 羅馬 城堡。
倫敦 塔始建於1078年。它在歷史上既作過王宮,也作過法院,後來又是一所監獄。 倫敦 塔占地7.2公頃,周圍用巨石築成一道厚實的城牆。城牆上有許多炮台、箭樓,四周是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1078年,征服者威廉命令建造白塔以保衛諾曼人免受那些住在 倫敦 市的人的襲擊並保衛 倫敦 免受其他人的攻擊。較早時的要塞都是用木建造的,不過,威廉命令他的下屬用他從 法國 運回來的大石來重建那座塔。獅心王理查修建了圍繞城牆的護城河,並把 泰晤士 河水引入。護城河的修建一直不太 成功 ,直到亨利三世引用了一種 荷蘭 護城河修建技術。
13世紀,可能早在約翰國王統治時的1204年,這裡建成了皇家動物園,裡面飼養了可能是從亨利一世在1125年建在 牛津 附近伍德斯托克的行宮的動物園運來的動物。 倫敦 塔動物園的成立時間通常被記為1235年,當時亨利三世從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那裡收到三隻豹作為結婚禮物(史料記載如此,但實際上它們有可能是 獅子 )。在1264年動物館被移到西面正門附近的Bulwark,該處也因此恰當地改名為獅塔。1804年動物園開始定期對公眾開放。最後的動物在1835年被運走,獅塔的大部分也被拆毀,但獅門則被保留下來。
詹姆士一世(1566-1625)是將其作為宮殿居住的最後一位統治者。 倫敦 塔在 英國 王宮中的意義非常重大,國王加冕前住 倫敦 塔是一種慣例。如其他城堡一樣, 倫敦 塔作為要塞的軍事用途隨著火炮的發明而荒廢了。然而該塔一直被用作軍械局總部,直到1855年。現在的 倫敦 塔主要是一個旅游景點。除了建築物本身,可觀看的還有不列顛王冠寶石,一些精美的皇家軍械庫收藏,一段殘存的 羅馬 人的要塞城牆。
倫敦 塔橋是下層橋面可以像吊橋一樣兩邊拉起給大船穿過提供便利,這便是橋面連接處的縫。橋面開啟的時間可以查詢,不過來此一游,如果只是一二小時,也只能看運氣是否能遇上。不過可以安排晚上在橋附近觀賞夜景,橋堍的四個角地區、還有晚上九點 倫敦 塔關門儀式。
憑London Pass可以參觀塔橋的展覽,但也是十點開門,照實際游覽看, 倫敦 塔和塔橋兩處用一天時間都可以,中間價上時間不能太長的 博羅 市場午餐。
當天安排了 倫敦 塔和塔橋,側重 倫敦 塔。看網上游記,約莫二小時可以打發 倫敦 塔,所以中午十二點可以從裡面出來。如果抓個緊,也就是午飯從簡——便攜快餐,或可撥冗出一個到一個半小時的塔橋深度參觀。實際 倫敦 塔雖不大,但參觀人數不少,進門排隊、領解說器排隊、珍寶館排隊、白塔人滿為患的,兩小時要全轉遍是困難的。
塔外江邊道路寬闊,全是石格路。這裡有個名字叫“River Front”,重大節日時會在這河邊安排禮炮活動。
現在河邊可以看到下列炮:
約翰•富勒1747年在 愛爾蘭 為 愛爾蘭 鑄造的兩門炮。
一門安妮女王時期的鐵炮,以前用作路燈。不知如何照明,那時沒有電燈,用鐵炮放炮的光照明?嘻嘻。
一門從1711年沉沒的皇家戰艦埃德加號上拆來的炮。
一門從皇家 喬治 號上拆下的鐵船炮。
兩門艦炮是1794年6月1日烏桑特會戰(海戰)中繳獲的。
法國 、 西班牙 和其他國家的炮的複製品放在加農室。
迫擊炮來自 愛奧尼亞群島 。
俄羅斯 炮來自 克裡米亞 。
一些東方炮,多數是1803、1826、1838、1842和1843年在 印度 繳獲。最有趣的是1839年在 亞丁 繳獲的大型 土耳其 青銅炮,是為 蘇萊曼 一世(即 蘇萊曼 大帝)建造的(原文中Soliman the Magnificent疑為Suleiman the Magnificent)。還有1838年繳獲的一門虎形青銅迫擊炮。
倫敦 塔的門好像不少,這個門東吊橋East Drawbridge現在只通不超過15噸的車。
沒想到還有這麼個小門,搖籃塔Cradle Tower底下這個門是給國王偷溜出去米西米西的嗎?
搖籃塔據認為是1360年是愛德華三世建造的哥特風格建築。目的是給他提供到他的住所一個私人的水路入口。原來這門外就是直接挨著護城河或者 泰晤士 河。 叛逆者之門(Traitors' Gate),被判決後的罪犯由此門進入 倫敦 塔。位於外牆正面當中的 聖托馬斯 塔的下部,門內還是一片水,可以想象犯人戴著手銬腳鐐在水中走進去的艱難。
聖托馬斯 塔下 部寬大的拱門就是叛逆者門,當時 泰晤士 河比現在更像條高速公路,這裡通常被當作 倫敦 塔的出入口。後來,它成為威斯敏斯特審判後的囚徒進入 倫敦 塔的地方。
打這兒進去蹲班房或者上斷頭臺的依次有:第三代 白金漢 公爵愛德華•斯塔福德(1521)(他們家絕嗣,後來的三個火槍手裡的 白金漢 公爵是斯圖亞特王朝時封的)、托馬斯•摩爾爵士(律師、政治家,《烏托邦》的作者,1553年因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王后安妮•博林、 克倫威爾 (是愛德華八世時的那位權臣吧,我們熟知的 克倫威爾 父子一死一流放 法國 )、 埃塞克斯 伯爵、王后 凱瑟琳 •豪沃德(1542)、第一代薩默賽特公爵愛德華•西摩(1551)(亨利八世的王后簡西摩的兄弟,1552年被斬首)、簡•格雷、公主伊麗莎白(後來的女王)、第二代 埃塞克斯 伯爵羅伯特•德弗若(1601)(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情人、 英國 英雄,因勾結天主教徒陰謀政變被女王以叛國罪斬首)、和第一代蒙芒斯公爵詹姆斯•斯科特(查理二世的私生子,企圖推翻叔叔詹姆斯二世即 蘇格蘭 詹姆斯七世失敗後被以叛國罪斬首)等。這些人大多數是亨利八世威權下的囚徒並沒保住腦袋。
聖托馬斯 即是指 坎特伯雷 大主教托馬斯•貝克特,他被亨利二世手下四個騎士刺殺後成為教徒心目中的聖徒, 聖托馬斯 塔內保有為他設立的一個小教堂。
城堡外的路到西南角拐彎向北,不遠就是入口。河邊亭子是咖啡店,提供咖啡飲料和快餐。後面就是碼頭的入口。
時間大約九點三刻,已經有游客進門去了。 倫敦 塔開放時間:【周二-周六】 9:00-17:30 【周日、周一 】10:00-17:30。當天是周日,敢情是執行了別的時間表,這個情況似乎在此次英倫行中幾乎次次碰到,所以要趕早的話還是要更加趕早,不然就還得排隊。提早到還可以多點時間看看景點周圍情況,也不算浪費。
迎面而來的是身穿王室制服的警衛,胸前標著當今伊麗莎白二世的王號。 倫敦 塔的士兵(Yeoman warder,又常被稱為Beefeater,意指“食牛肉者”)均是由服役22年以上,得過品行優秀獎章的高級軍士充任。他們既是衛士又是導游。游人可在身著古色古香的都鐸王朝制服的禁衛引導下進行游覽參觀。我沒向他提出合影要求,大概也就沒在回答我問持London Pass在哪兒排隊時好聲好氣。當然,衛兵神聖不可侵犯嘛,嘿嘿,他抬著下巴揮手說,這一溜兒都是排隊滴,到隊尾去,就在那邊。那邊是沿著矮矮圍牆拐個彎的地方,也在這樣的繩圈內。
後來在排隊等待進入威克菲 塔下 層時,正好有位 倫敦 塔衛士經過。
倫敦 塔衛士(Yeoman Warders),也許還可以叫大內侍衛,是從都鐸時期開始在 倫敦 塔宿衛的。別稱Beefeater食牛肉者,不知他們那時牛肉太少,一般人吃不到牛肉的緣故還是怎麼的?這些人是從軍隊中選拔出來的37個男女。
食牛肉者杜松子酒瓶是穿全套禮服的侍從法警形象。每個侍從法警不論男女在生日那天都會得到一瓶作為禮物。
倫敦 塔衛士最初是侍從衛兵中的一部分,是君主個人的優秀警衛,始終跟隨左右。
亨利八世決定 倫敦 塔應該由皇家警衛中的一部來護衛。 倫敦 塔衛士最終被授予穿豪華的紅制服的權利,現在這服裝稱為國家制服,併在國家場合如君主誕辰日穿。
更耐用的日常深藍色“便服”是在19世紀推出的。
如今的 倫敦 塔衛士需要至少22年的服役資格。此外還需要至少準尉的軍銜,以及被授予長期服務和品行良好的獎章。他們還得是40-55歲之間。
下文在塔樓警衛官一段中還會說到 倫敦 塔衛士一項儀式上的任務,即護送進塔樓向塔樓警衛官獻上警衛官費。
新的 倫敦 塔衛士在歷史有數百年(可追溯到1337年)的儀式上宣誓向王室效忠,然後他們要用18世紀的錫碗祝酒,傳統上需要 倫敦 塔衛士長給新衛士的祝酒詞是“願你不會死在 倫敦 塔衛士任上”。
這個奇怪的祝酒詞原因在於19世紀早期 倫敦 塔衛兵職位的售價是250基尼( 英國 古金幣,值一鎊一先令),這筆錢歸在雇佣他們的塔樓警衛官賬上,當衛兵退休時會返還給他們。但若衛兵死在任上,塔樓警衛官就繼承了那筆錢。後來威靈頓公爵在1826年擔任塔樓警衛官時廢除了這個購買職位制度。
左前方掛著紅旗的地方就是售票處,如果你不努力,你就要跟那些人一樣去排買票的長隊。努力就是提前弄好London Pass,哈哈。有了票,大家都一樣要在這裡向右進繩圈排隊。
小姑娘,別害怕,我只是拍入口和排隊人多。黑帳篷處就是入口安檢。London Pass是享受 倫敦 塔快速入口優惠的,看來這裡要麼持卡的人很多,要麼就是人家沒有遵照承諾辦。因為沒有看到快速入口什麼的,都排著隊。除非是非持卡者還在購票處排隊,那樣的話,只有晚些時間來時才能分清持卡與非持卡者排隊的差別。在 溫莎 城堡排隊時就是這樣,持卡者也排了不短的隊伍,然後走去入口,可以看到其他人都排在門口的左邊,更是摩肩擦踵。
入口中塔那邊隔著一座橋就是舉行“上鎖儀式”的地方——Byward Tower。自1485年沿襲至今,每晚九點塔門關閉之前都要舉行,從不間斷。橋下以前是有水的護城河,現在都是乾壕了。城堡內外有不少地方有動物的塑像, 倫敦 塔曾是 倫敦 城最早的動物園所在。
倫敦 塔從13世紀到1835年安置了一個之前從沒在 倫敦 見過的動物園,這是始於中世紀的君主間進行稀有和奇異動物作為禮物相互交換。
1235年,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菲德烈二世送給亨利三世(1216-72)三隻豹(可能是 獅子 ,作為國王盾上紋章里的豹子)。亨利很高興,也得到一個啟發在 倫敦 塔里 建一個動物園。動物數量隨著日久累積增加了,1252年一頭 北極 熊、1255年一頭 非洲 象來做那些 獅子 的鄰居。
亨利三世的金雀花王朝冠上飾有三隻 獅子 ,是現在 英格蘭 國家足球隊隊標的原型。
1255年, 法國 國王送來一頭象, 倫敦 人蜂擁而來“去看新奇事to see the novel sight”。雖然象有一個新的40×20英尺的房子和專門飼養員,幾年後還是死了。儘管 獅子 和老虎生存得較好,還有很多幼崽出生。其他許多動物還是難以在狹窄環境里生存。
入口Middle Tower。不明白怎麼命名的,明明在整個城堡的西南角,四周也孤立無援,還叫個中塔的名。
中塔是由亨利三世在1238-1272年間建造的諾曼( 羅馬 )風格。現在錶面已經完全被改造過了。通過它的拱門走到原有的石橋,中間是木製的吊橋、左右兩個鐵閘門。中塔名稱的由來就是它位於另外兩座塔之間,一側是Byward Tower,另一側 獅子 塔(Lion Tower)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上圖可見中塔外殘存的石堤和凹坑。石堤是通向 獅子 塔或者 獅子 門,是愛德華一世在1282-3年間建的。當中還有吊橋和凹坑,吊橋把 獅子 塔和中塔連接起來。 獅子 塔是半圓形的,也在護城河包圍之中。現在石堤僅存這一小段,吊橋和 獅子 塔不復存在。 獅子 塔的一部分地方在入口處的外面,原來在其旁邊的皇家動物園Royal Menagerie也只能知道其在覆蓋掉護城河的綠地之上。 獅子 模型可能算是給游客提示曾經的 獅子 塔和動物園的存在。
獅子 塔相當於中塔的前出陣地,既扼守陸路進入 倫敦 塔的 通道 ,又加強 泰晤士 河一側的防守。
2010年,受歷史皇家宮殿委托,藝術家坎德拉•海斯特做了13個鍍鋅的線纏塑像來紀念一些皇家動物園的居民,包括一家子 獅子 、一隻 北極 熊、一頭象和一群狒狒。這些塑像現在那些動物放在最初在塔內獃的地方。
愛德華一世(1239-1307)在 倫敦 塔的西出入口給動物園造了個永久性的新家,就是 獅子 塔。動物那些可怕的聲音和氣味一定給到訪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心理戰、氣味攻擊被用來震懾和顯示國王的威勢。
1252年,亨利三世得到 挪威 國王送來的一頭雄壯的白熊,很可能是 北極 熊。熊被戴上項圈並被粗繩牽住以防它逃走,即便受到束縛,還是允許它到 泰晤士 河裡游泳和捕魚。不知那時的 倫敦 人會不會不敢划船過那河段,是否有人會站對岸看?
到1622年,除了 獅子 和豹子,又增加了三隻鷹、兩隻美洲獅、一隻虎和一隻豺狗,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詹姆斯一世(1603-25)翻新了 獅子 的巢穴,以便來訪者可以看到更多的 獅子 在它們圓形庭院里轉悠。他改善了 獅子 生活區域,便於來訪者能俯視“大水池裡… 獅子 們喝水洗澡”。
後來幾百年裡,一些動物對過於靠近的人進行攻擊,傷害甚至殺死動物園飼養員、士兵和來訪者。
十九世紀初動物園是在衰弱著,直到有了弼馬溫——飼養員頭、一個精力充沛的表演家阿爾弗雷德•考普斯才復興。他掌握了三百多只動物,重新點燃了 倫敦 塔作為旅游景點的希望。然而由於對於動物的關懷(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於1824年成立),以及干擾因素和動物費用,最終導致動物園關閉了。
1826年,塔樓警衛官威靈頓公爵將150只動物轉移到它們在攝政公園的新家,成了攝政公園裡 倫敦 動物園最早的一批動物。1835年 倫敦 塔動物園關閉了,剩餘的動物被賣給其他動物園或者去作旅行馬戲表演。 獅子 塔也隨後拆除了。對於我們現在的游客來說那是可惜的,甚至也可以指責那是毀壞文物。但諸如此類的事在人類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一個費用問題就可能通過一勞永逸式的拆除來解決。當時的人是或者沒有太多考慮餘地去為後人留下個實物。我們只能遺憾,而無法過多指責,那是前人和現在人都無奈的事。
鐵柵欄上是當今女王的父王 喬治 六世的王號。不知下任國王時會保留著,還是換成伊麗莎白二世的?
這裡的安檢較為簡單,完全不能跟議會大廈比。
Byward Tower是諾曼( 羅馬 )式建築, 倫敦 塔的入口,有一座吊橋與中塔連接。
Byward Tower是外庭的大門樓,部分建於亨利三世1238-1272年間,部分加強於理查二世期間1381年農民起義的時候。牆外 倫敦 大火時,理查二世和他一家獃在 倫敦 塔內。直到領導人外特•泰勒被 倫敦 市長殺死,農民起義才開始停止。建塔的目的是為中央區域保持兩個閘門提供額外的保護。
Byward Tower是建在鄰近衛兵大廳的地方,也由此成為名字的來源——By the Warders。
倫敦 塔是個活著的要塞,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著適應著。但它還保持著數百年的豐富多彩的傳統。
最有名的是要塞的上鎖和開鎖,已經持續了數百年,被稱為鑰匙儀式The Ceremony of the Keys。其他傳統有碼頭禮炮Gun Salutes on the Wharf、塔樓警衛官費the Constable's Dues和古老的巡視堂區轄界Beating of the Bounds。
“停下!來的是誰?”這句熟悉的話每天夜裡在水巷裡響起,就意味著鑰匙儀式開始了,這儀式已經持續了七百多年。儀式中要塞的外大門在夜裡鎖上,然後鑰匙送進塔內,交給君主在 塔里 的代表駐地總督(Resident Governor感覺疑為塔樓警衛官,但下文又似即是衛士長,或者塔樓警衛官收到鑰匙後轉手交給了衛士長?)。
Byward Tower是分配給衛士長的住所,他是守門衛士的代表,負責掌管鑰匙和大門的關閉。(衛士長似乎不夠資格稱為君主在 倫敦 塔的代表,他是塔樓警衛官的下屬。)
倫敦 塔大門正式的落鎖和開鎖開始於14世紀中葉,大約是暴怒的愛德華三世在1340年12月的某晚上沒有事先通知就到了 倫敦 塔,並不受阻擋地長驅直入。在囚禁了玩忽職守的塔樓警衛官愛德華•德•拉•貝什後,愛德華三世命令城堡必須在日落時上鎖、日出時開鎖。他也由此激勵出一個完全安全審查機制並確實改善了 倫敦 塔疏於管理的狀態。愛德華三世命令 倫敦 的行政司法官們捐出40英鎊來改善 倫敦 塔,這筆錢相當於現在的3萬英鎊。
緊張瑪麗一世(1553-8在位)很熱衷於提高 倫敦 塔的安全保證,因為她越來越不受歡迎。1555年,新教陰謀失敗和處決簡•格雷後,女王命令塔樓警衛官增加 倫敦 塔衛士的人數。
塔樓警衛官要確保“謹慎、可信、有個性的高於30歲低於50歲的中年人”不少於21人。
瑪麗還命令白天要有9名 倫敦 塔衛士巡邏,晚上則是6名。對於晚上確保鑰匙安全還制訂了詳細的說明。描述幾乎每晚都舉行的(鑰匙)儀式形式的原文如下:
“按照命令,應有一個指定位置放置鎖櫃,上述塔樓(指 倫敦 塔)所有門的鑰匙必須放在警衛官、守門人(the porter)、兩個 倫敦 塔衛士或者他們中至少三人的視線所及之處,使用時需要他們中兩或三人來帶走鑰匙。鎖櫃或者保險箱的鑰匙由守門人保管,他若不在時,則是衛士長。”
1826年,當時的塔樓警衛官威靈頓公爵命令把(鑰匙)儀式時間固定在晚上10點,而非模糊的“日落時”。這樣就確保了他所有的 倫敦 塔兵士在門關閉前回到 倫敦 塔牆內。
據說,唯一一次鑰匙儀式被打亂是1940年12月29日一顆炸彈落在 倫敦 塔,衛士長被炸斷了雙腳,其他的沒有傷亡。轟炸過後,所有人撣去塵土繼續儀式,只比平時稍晚了一點。
鑰匙儀式是什麼樣的呢?
1826年後,晚上9點50分,衛士長從Byward Tower走出,他穿著傳統紅色警衛服和都鐸帽。他一隻手提著燈罩,點著一支蠟燭。另一邊,他攜帶著一串鑰匙——女王的鑰匙。
按照規定線路,他用莊嚴的步伐走到血塔拱門,那裡等候著一個準備就緒的護衛隊。護衛隊由塔內守衛兵士組成,包括兩名哨兵、一名中士和一個代表鼓手的警衛(實際是吹號)。
衛士長把燈罩遞給鼓手,然後他們一起向外面的門行進。
在塔樓守衛的協助下,衛士長關閉、上鎖和固定外面的門,護衛隊則站崗。同樣的程序在裡面的門也進行一遍。
當鐘快敲十點的時候,衛士長向前兩步,高高舉起自己的都鐸帽然後說:“上帝保佑伊麗莎白女王”。衛兵回答“阿門”,恰好敲響十點的時候,代表鼓手的士兵用號角吹出“The Last Post”。
衛士長將鑰匙帶回到女王排屋,交給女王的代表、駐地督察,衛兵們解散。
當然隨著君主的變更,王室稱呼也會作相應改變。
過了Byward Tower這道門,裡面就是內牆和外牆之間的巷道。迎面而來的角樓叫Bell Tower,頂上有個像氣象百葉箱那樣的小房子突出在外。
鐘塔Bell Tower是查理一世時的攝政 伊利 主教威廉•龍香建造的,約翰王時完成。
種塔建造目的是擴 大城 堡的綜合區域,在危急時刻它的鐘聲響起,所有的吊橋會吊起、鐵閘落下、大門關上。
鐘塔是城堡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建築,它現在的鐘和房子是1651年以來的。鐘塔最著名的囚徒中有1534年關進來的托馬斯•莫爾爵士。
1554年3月17日,被嚇壞的公主伊麗莎白由駁船帶到了 倫敦 塔。穿過 聖托馬斯 塔下 的叛逆者門,被她的姐姐血腥瑪麗關在鐘塔。
倫敦 塔
倫敦 塔曾是 英國 上最具有歷史意義的要塞。整個要塞由兩道防禦圍牆組成,可謂銅牆鐵壁。外部圍牆最初是一圈低矮的牆體,牆外緣挖築了一道溝塹作為屏障。沿牆設有6座碉堡, 東北 和 西北 角的為圓形的棱堡(Brass Mount、Legge's Mount),在上面居高臨下有利於射殺壕溝外的目標。南面臨河設有塔門,跨於壕溝之上,塔門上有雉堞和箭孔,用來監視和控制河道。內牆較高,沿牆設有13座碉堡,構成了第二道的防禦屏障。碉堡凸於牆外,衛兵可以清楚地俯視牆外每寸土地,防備來自任何方向的攻擊。這些碉堡戰時用於防衛,平時則作為住房。
這些塔樓中,外牆的除了上述圓堡外,還有Middle Tower 中塔、Byward Tower、St Thomas's Tower、Cradle Tower。內牆的塔樓有Bell Tower、Wakefield Tower、Bloody Tower、Lanthorn Tower、Salt Tower、Broad Arrow Tower、Constable Tower、Martin Tower、Brick Tower、Bowyer Tower、Flint Tower、Deveraux Tower、Beauchamp Tower。最著名的白塔White Tower作為主體建築位於整個城堡的中心,另外格林塔Tower Green也位於內庭,在白塔西側的一片草地上。那裡按照 維多利亞 女王的命令立著一個標牌,指明斷頭臺的所在。那些覬覦王位的最高層人物在此被斬首。當然, 大名 鼎鼎的安妮博林早在 維多利亞 女王命令前就斬首了,因為她是亨利八世的王后。至於Develin Tower、Wardrobe Tower、Well Tower在哪裡,谷歌地圖和官網什麼的都沒有作出明示。
井塔Well Tower顧名思義就是有井的塔。塔內有兩個豎井伸到一個可以汲取 淡水 的地下水井。它也可以保護新的河岸,是愛德華一世在1275-1279年間建造的。
衣櫃塔Wardrobe Tower是由獅心王理查時期的攝政、 伊利 主教威廉•龍香在1190-1199年間建造的諾曼風格建築。用途是儲存皇家的衣服、珠寶和個人物品。現代的衣櫃Wardrobe一詞來源於私室、衣櫃、卧室Garderobe,那時可能是城堡廁所(the castle latrine)的代名詞。最初用途是儲存衣服,因為刺鼻氣味可以阻擋蟲蛾。由於貴族的衣服很昂貴,衣櫃Wardrobe後來就成為了王室或者貴族家中的一個部門,來保管衣服、珠寶和個人物品。 羅馬 時期Londinium城的一段城牆被髮現建在衣櫃塔中,現存的那牆基座是高出現在的地面的。那麼由此推測,衣櫃塔的位置在白塔的東南角,那裡有段古 羅馬 城牆。
德維林塔Develin Tower是愛德華一世在1282年建的,16世紀後期從德維林塔又修了條堤道跨過護城河到早已拆掉的鐵門(Iron Gate)。至於幹嘛要修到已經拆掉的地方,問我不如問那時的伊麗莎白一世。德維林塔是最東邊的塔(那大概是緊鄰 倫敦 塔橋橋堍的那個東南角),中世紀時是哥特風格的。它在十七世紀被部分重建,十九世紀時重修了錶面。建築師 安東 尼•薩爾溫是 維多利亞 時代的,他在1851年被任命修複 倫敦 塔成“偽中世紀式”,以便向公眾開放。
這樣,除去格林塔,包括白塔在內,現存 倫敦 塔中共有21座塔。
Byward Tower進門的右手就是個商店,裡面可以租用多媒體導游,這是另外付費,不能用London Pass領取。由於是用外牆的一段,因此是很窄小的,而且人們蜂擁而至,租語音導游就需排隊。我們便放棄了,只管隨人流向下麵走去。
倫敦 橋地鐵站外信息告訴旅人:Jubilee Line運行良好,Northern Line部分路段關閉。乘坐 倫敦 地鐵除了關註站點的通告外,一般需要下載手機APP——London Tube Map,可以隨時瞭解地鐵運行狀況。
碎片大廈就在 倫敦 橋站旁邊,那裡也有一個火車站。附近還有薩瑟克座堂、 博羅 市場(Borough Market,周日不營業)、構登汗德號(Golden Hinde)。而隔著Tooley St就是 倫敦 橋體驗及 倫敦 地牢London Bridge Experience and London Tombs(地址:2-4 Tooley Street, London),持有London Pass可以進入並有快速 通道 的優惠。
碎片大廈看景門票價約為29.95鎊、 倫敦 橋體驗和地牢票價為27.95鎊,這兩處很近的London Pass覆蓋處就值接近60鎊,若加上構登汗德號的5鎊和莎士比亞環形劇場及展覽(Shakespeare's Globe Theatre Tour & Exhibition)的16鎊,這片小小的地方也夠一天游玩並大大值回London Pass。而且另一個值14.5鎊的項目 貝爾法斯特 號巡洋艦(HMS Belfast)也在近旁,而它又靠近 倫敦 塔橋,與 倫敦 塔隔河相望。
持有London Pass肯定不是要被它牽著走,而是讓自己想去的地方票價優惠些。所以我就沒選擇上述的地方,地牢啥的與本人性格不符,沒興趣去體驗觀看,而莎士比亞劇場和 貝爾法斯特 號在時間上不允許,只能割愛,留作下次再說吧。
倫敦 塔和 倫敦 塔橋是到了 倫敦 必須先到的地方,因此上午時間就分配給它們。如若當天不是星期天, 博羅 市場也會成為午飯的去處。不過如此的話,下午就可能選擇碎片大廈等近處,而不是格林威治天文臺。當然,去格林威治天文臺的方式也是值得體驗的—— 泰晤士 河游船。從 倫敦 塔去格林威治天文臺還是游船最好,地鐵、公交什麼的都需要換乘。
初見 倫敦 塔橋有點小激動
倫敦 塔橋(Tower Bridge),是一座上開懸索橋,因在 倫敦 塔(Tower of London)附近而得名,曾經是從 泰晤士 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現在下游於達特福德有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橋),是 倫敦 的著名地標之一。 倫敦 人將此橋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橋,也未必是自大。該橋始建於1886年,1894年6月30日對公眾開放,將 倫敦 南北區連接成整體。
塔橋的設計是為了同時滿足航運和路面交通兩方面的需要。塔橋博物館工作人員解釋說,當時所有的橋都建在塔橋的西面, 維多利亞 中期隨著貿易的發展 倫敦 開始向東擴展,考慮要再建一座橋緩解交通,但碼頭老闆反對,認為橋會阻止他們船隻通過,討論了多年終於建成了塔橋,它張開橋面時可以讓大船通過,而水平的橋面又利於馬車的行走。
倫敦 塔橋是一座吊橋,最初為一木橋,後改為石橋,如今是座擁有6條車道的水泥結構橋。 倫敦 塔橋下麵的橋可以打開,河中的兩座橋基高7.6米,相距76米,橋基上建有兩座高聳的方形主塔,為花崗岩和鋼鐵結構的方形五層塔,高43.455米,兩座主塔上建有白色 大理 石屋頂和五個小尖塔,遠看仿佛兩頂王冠。兩塔之間的跨度為60多米,塔基和兩岸用鋼纜吊橋相連。橋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橋面高於高潮水位約42米)為寬闊的懸空人行道,兩側裝有玻璃窗,行人從橋上通過,可以飽覽 泰晤士 河兩岸的美麗風光;下層可供車輛通行。當 泰晤士 河上有萬噸船隻通過時,主塔內機器啟動,橋身慢慢分開,向上折起,船隻過後,橋身慢慢落下,恢覆車輛通行。兩塊活動橋面,各自重達1000噸。從遠處觀望塔橋,雙塔高聳,極為壯麗。橋塔內設樓梯上下,內設博物館、展覽廳、商店、酒吧等。登塔遠眺,可盡情欣賞 泰晤士 河上下游十里風光。
橋打開時間查詢: http://www.towerbridge.org.uk/lift-times
開放時間:4月至9月(夏季)10:00-18:00(最後進入時間為17:30),10月至次年3月(冬季)9:30-17:30(最後進入時間為17:00)。
在橋頭堡位置看橋塔。橋面也就兩車道,當年設計時只是為了人流和馬車通過。現在這個被稱為 倫敦 的門戶的大橋,拓寬已然不可能。 英國 人的路多數就那麼寬,難怪 倫敦 交通很擁堵,但人家似也不那麼熱衷拓寬道路,哪怕高速公路好像也不是我們這裡的寬度。同樣的街道系統,在 中國 別說放到 上海 ,就是放一個縣城,恐怕也會堵成 曼谷 。除了車的數量外,行車的規則、禮儀恐怕也是值得去研究和學習的地方。
橋的上層是兩條平行的鋼構廊橋。
在橋上看 倫敦 塔。這座曾經的國王的城堡,幾乎都是乾土的顏色,即便被稱為白塔的,看著也只能說是土中偏淡而相對白一些(白的只是白塔的線條上用了 法國 的石料)。陰天里河城天一色, 倫敦 塔背後那一片建築倒是添了些現代色彩,只是感覺亂了點。雖然那裡有著名的小黃瓜(曾是瑞士再保險公司的物業,現其只是租戶),顯然讓 倫敦 這部分天際線雜亂了。不知 倫敦 的市政是否有統一的規劃,在 泰晤士 河這裡可以看到古代、現代的都混雜一起,也許真是寸土寸金沒法顧及天際線問題了。
倫敦 塔(Tower of London)現在的官方名稱是“女王陛下的宮殿與城堡, 倫敦 塔”(Her Majesty's Palace and Fortress, The Tower of London), 倫敦 塔曾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刑場、公共檔案辦公室、天文臺、避難所和監獄,特別關押上層階級的囚犯。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已知最早建於此處的要塞是 羅馬 帝國皇帝克勞狄烏斯用來保護倫迪尼烏姆 (Londinium)的 羅馬 城堡。
倫敦 塔始建於1078年。它在歷史上既作過王宮,也作過法院,後來又是一所監獄。 倫敦 塔占地7.2公頃,周圍用巨石築成一道厚實的城牆。城牆上有許多炮台、箭樓,四周是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1078年,征服者威廉命令建造白塔以保衛諾曼人免受那些住在 倫敦 市的人的襲擊並保衛 倫敦 免受其他人的攻擊。較早時的要塞都是用木建造的,不過,威廉命令他的下屬用他從 法國 運回來的大石來重建那座塔。獅心王理查修建了圍繞城牆的護城河,並把 泰晤士 河水引入。護城河的修建一直不太 成功 ,直到亨利三世引用了一種 荷蘭 護城河修建技術。
13世紀,可能早在約翰國王統治時的1204年,這裡建成了皇家動物園,裡面飼養了可能是從亨利一世在1125年建在 牛津 附近伍德斯托克的行宮的動物園運來的動物。 倫敦 塔動物園的成立時間通常被記為1235年,當時亨利三世從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那裡收到三隻豹作為結婚禮物(史料記載如此,但實際上它們有可能是 獅子 )。在1264年動物館被移到西面正門附近的Bulwark,該處也因此恰當地改名為獅塔。1804年動物園開始定期對公眾開放。最後的動物在1835年被運走,獅塔的大部分也被拆毀,但獅門則被保留下來。
詹姆士一世(1566-1625)是將其作為宮殿居住的最後一位統治者。 倫敦 塔在 英國 王宮中的意義非常重大,國王加冕前住 倫敦 塔是一種慣例。如其他城堡一樣, 倫敦 塔作為要塞的軍事用途隨著火炮的發明而荒廢了。然而該塔一直被用作軍械局總部,直到1855年。現在的 倫敦 塔主要是一個旅游景點。除了建築物本身,可觀看的還有不列顛王冠寶石,一些精美的皇家軍械庫收藏,一段殘存的 羅馬 人的要塞城牆。
倫敦 塔橋是下層橋面可以像吊橋一樣兩邊拉起給大船穿過提供便利,這便是橋面連接處的縫。橋面開啟的時間可以查詢,不過來此一游,如果只是一二小時,也只能看運氣是否能遇上。不過可以安排晚上在橋附近觀賞夜景,橋堍的四個角地區、還有晚上九點 倫敦 塔關門儀式。
憑London Pass可以參觀塔橋的展覽,但也是十點開門,照實際游覽看, 倫敦 塔和塔橋兩處用一天時間都可以,中間價上時間不能太長的 博羅 市場午餐。
當天安排了 倫敦 塔和塔橋,側重 倫敦 塔。看網上游記,約莫二小時可以打發 倫敦 塔,所以中午十二點可以從裡面出來。如果抓個緊,也就是午飯從簡——便攜快餐,或可撥冗出一個到一個半小時的塔橋深度參觀。實際 倫敦 塔雖不大,但參觀人數不少,進門排隊、領解說器排隊、珍寶館排隊、白塔人滿為患的,兩小時要全轉遍是困難的。
塔外江邊道路寬闊,全是石格路。這裡有個名字叫“River Front”,重大節日時會在這河邊安排禮炮活動。
現在河邊可以看到下列炮:
約翰•富勒1747年在 愛爾蘭 為 愛爾蘭 鑄造的兩門炮。
一門安妮女王時期的鐵炮,以前用作路燈。不知如何照明,那時沒有電燈,用鐵炮放炮的光照明?嘻嘻。
一門從1711年沉沒的皇家戰艦埃德加號上拆來的炮。
一門從皇家 喬治 號上拆下的鐵船炮。
兩門艦炮是1794年6月1日烏桑特會戰(海戰)中繳獲的。
法國 、 西班牙 和其他國家的炮的複製品放在加農室。
迫擊炮來自 愛奧尼亞群島 。
俄羅斯 炮來自 克裡米亞 。
一些東方炮,多數是1803、1826、1838、1842和1843年在 印度 繳獲。最有趣的是1839年在 亞丁 繳獲的大型 土耳其 青銅炮,是為 蘇萊曼 一世(即 蘇萊曼 大帝)建造的(原文中Soliman the Magnificent疑為Suleiman the Magnificent)。還有1838年繳獲的一門虎形青銅迫擊炮。
倫敦 塔的門好像不少,這個門東吊橋East Drawbridge現在只通不超過15噸的車。
沒想到還有這麼個小門,搖籃塔Cradle Tower底下這個門是給國王偷溜出去米西米西的嗎?
搖籃塔據認為是1360年是愛德華三世建造的哥特風格建築。目的是給他提供到他的住所一個私人的水路入口。原來這門外就是直接挨著護城河或者 泰晤士 河。 叛逆者之門(Traitors' Gate),被判決後的罪犯由此門進入 倫敦 塔。位於外牆正面當中的 聖托馬斯 塔的下部,門內還是一片水,可以想象犯人戴著手銬腳鐐在水中走進去的艱難。
聖托馬斯 塔下 部寬大的拱門就是叛逆者門,當時 泰晤士 河比現在更像條高速公路,這裡通常被當作 倫敦 塔的出入口。後來,它成為威斯敏斯特審判後的囚徒進入 倫敦 塔的地方。
打這兒進去蹲班房或者上斷頭臺的依次有:第三代 白金漢 公爵愛德華•斯塔福德(1521)(他們家絕嗣,後來的三個火槍手裡的 白金漢 公爵是斯圖亞特王朝時封的)、托馬斯•摩爾爵士(律師、政治家,《烏托邦》的作者,1553年因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王后安妮•博林、 克倫威爾 (是愛德華八世時的那位權臣吧,我們熟知的 克倫威爾 父子一死一流放 法國 )、 埃塞克斯 伯爵、王后 凱瑟琳 •豪沃德(1542)、第一代薩默賽特公爵愛德華•西摩(1551)(亨利八世的王后簡西摩的兄弟,1552年被斬首)、簡•格雷、公主伊麗莎白(後來的女王)、第二代 埃塞克斯 伯爵羅伯特•德弗若(1601)(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的情人、 英國 英雄,因勾結天主教徒陰謀政變被女王以叛國罪斬首)、和第一代蒙芒斯公爵詹姆斯•斯科特(查理二世的私生子,企圖推翻叔叔詹姆斯二世即 蘇格蘭 詹姆斯七世失敗後被以叛國罪斬首)等。這些人大多數是亨利八世威權下的囚徒並沒保住腦袋。
聖托馬斯 即是指 坎特伯雷 大主教托馬斯•貝克特,他被亨利二世手下四個騎士刺殺後成為教徒心目中的聖徒, 聖托馬斯 塔內保有為他設立的一個小教堂。
城堡外的路到西南角拐彎向北,不遠就是入口。河邊亭子是咖啡店,提供咖啡飲料和快餐。後面就是碼頭的入口。
時間大約九點三刻,已經有游客進門去了。 倫敦 塔開放時間:【周二-周六】 9:00-17:30 【周日、周一 】10:00-17:30。當天是周日,敢情是執行了別的時間表,這個情況似乎在此次英倫行中幾乎次次碰到,所以要趕早的話還是要更加趕早,不然就還得排隊。提早到還可以多點時間看看景點周圍情況,也不算浪費。
迎面而來的是身穿王室制服的警衛,胸前標著當今伊麗莎白二世的王號。 倫敦 塔的士兵(Yeoman warder,又常被稱為Beefeater,意指“食牛肉者”)均是由服役22年以上,得過品行優秀獎章的高級軍士充任。他們既是衛士又是導游。游人可在身著古色古香的都鐸王朝制服的禁衛引導下進行游覽參觀。我沒向他提出合影要求,大概也就沒在回答我問持London Pass在哪兒排隊時好聲好氣。當然,衛兵神聖不可侵犯嘛,嘿嘿,他抬著下巴揮手說,這一溜兒都是排隊滴,到隊尾去,就在那邊。那邊是沿著矮矮圍牆拐個彎的地方,也在這樣的繩圈內。
後來在排隊等待進入威克菲 塔下 層時,正好有位 倫敦 塔衛士經過。
倫敦 塔衛士(Yeoman Warders),也許還可以叫大內侍衛,是從都鐸時期開始在 倫敦 塔宿衛的。別稱Beefeater食牛肉者,不知他們那時牛肉太少,一般人吃不到牛肉的緣故還是怎麼的?這些人是從軍隊中選拔出來的37個男女。
食牛肉者杜松子酒瓶是穿全套禮服的侍從法警形象。每個侍從法警不論男女在生日那天都會得到一瓶作為禮物。
倫敦 塔衛士最初是侍從衛兵中的一部分,是君主個人的優秀警衛,始終跟隨左右。
亨利八世決定 倫敦 塔應該由皇家警衛中的一部來護衛。 倫敦 塔衛士最終被授予穿豪華的紅制服的權利,現在這服裝稱為國家制服,併在國家場合如君主誕辰日穿。
更耐用的日常深藍色“便服”是在19世紀推出的。
如今的 倫敦 塔衛士需要至少22年的服役資格。此外還需要至少準尉的軍銜,以及被授予長期服務和品行良好的獎章。他們還得是40-55歲之間。
下文在塔樓警衛官一段中還會說到 倫敦 塔衛士一項儀式上的任務,即護送進塔樓向塔樓警衛官獻上警衛官費。
新的 倫敦 塔衛士在歷史有數百年(可追溯到1337年)的儀式上宣誓向王室效忠,然後他們要用18世紀的錫碗祝酒,傳統上需要 倫敦 塔衛士長給新衛士的祝酒詞是“願你不會死在 倫敦 塔衛士任上”。
這個奇怪的祝酒詞原因在於19世紀早期 倫敦 塔衛兵職位的售價是250基尼( 英國 古金幣,值一鎊一先令),這筆錢歸在雇佣他們的塔樓警衛官賬上,當衛兵退休時會返還給他們。但若衛兵死在任上,塔樓警衛官就繼承了那筆錢。後來威靈頓公爵在1826年擔任塔樓警衛官時廢除了這個購買職位制度。
左前方掛著紅旗的地方就是售票處,如果你不努力,你就要跟那些人一樣去排買票的長隊。努力就是提前弄好London Pass,哈哈。有了票,大家都一樣要在這裡向右進繩圈排隊。
小姑娘,別害怕,我只是拍入口和排隊人多。黑帳篷處就是入口安檢。London Pass是享受 倫敦 塔快速入口優惠的,看來這裡要麼持卡的人很多,要麼就是人家沒有遵照承諾辦。因為沒有看到快速入口什麼的,都排著隊。除非是非持卡者還在購票處排隊,那樣的話,只有晚些時間來時才能分清持卡與非持卡者排隊的差別。在 溫莎 城堡排隊時就是這樣,持卡者也排了不短的隊伍,然後走去入口,可以看到其他人都排在門口的左邊,更是摩肩擦踵。
入口中塔那邊隔著一座橋就是舉行“上鎖儀式”的地方——Byward Tower。自1485年沿襲至今,每晚九點塔門關閉之前都要舉行,從不間斷。橋下以前是有水的護城河,現在都是乾壕了。城堡內外有不少地方有動物的塑像, 倫敦 塔曾是 倫敦 城最早的動物園所在。
倫敦 塔從13世紀到1835年安置了一個之前從沒在 倫敦 見過的動物園,這是始於中世紀的君主間進行稀有和奇異動物作為禮物相互交換。
1235年,神聖 羅馬 帝國皇帝菲德烈二世送給亨利三世(1216-72)三隻豹(可能是 獅子 ,作為國王盾上紋章里的豹子)。亨利很高興,也得到一個啟發在 倫敦 塔里 建一個動物園。動物數量隨著日久累積增加了,1252年一頭 北極 熊、1255年一頭 非洲 象來做那些 獅子 的鄰居。
亨利三世的金雀花王朝冠上飾有三隻 獅子 ,是現在 英格蘭 國家足球隊隊標的原型。
1255年, 法國 國王送來一頭象, 倫敦 人蜂擁而來“去看新奇事to see the novel sight”。雖然象有一個新的40×20英尺的房子和專門飼養員,幾年後還是死了。儘管 獅子 和老虎生存得較好,還有很多幼崽出生。其他許多動物還是難以在狹窄環境里生存。
入口Middle Tower。不明白怎麼命名的,明明在整個城堡的西南角,四周也孤立無援,還叫個中塔的名。
中塔是由亨利三世在1238-1272年間建造的諾曼( 羅馬 )風格。現在錶面已經完全被改造過了。通過它的拱門走到原有的石橋,中間是木製的吊橋、左右兩個鐵閘門。中塔名稱的由來就是它位於另外兩座塔之間,一側是Byward Tower,另一側 獅子 塔(Lion Tower)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上圖可見中塔外殘存的石堤和凹坑。石堤是通向 獅子 塔或者 獅子 門,是愛德華一世在1282-3年間建的。當中還有吊橋和凹坑,吊橋把 獅子 塔和中塔連接起來。 獅子 塔是半圓形的,也在護城河包圍之中。現在石堤僅存這一小段,吊橋和 獅子 塔不復存在。 獅子 塔的一部分地方在入口處的外面,原來在其旁邊的皇家動物園Royal Menagerie也只能知道其在覆蓋掉護城河的綠地之上。 獅子 模型可能算是給游客提示曾經的 獅子 塔和動物園的存在。
獅子 塔相當於中塔的前出陣地,既扼守陸路進入 倫敦 塔的 通道 ,又加強 泰晤士 河一側的防守。
2010年,受歷史皇家宮殿委托,藝術家坎德拉•海斯特做了13個鍍鋅的線纏塑像來紀念一些皇家動物園的居民,包括一家子 獅子 、一隻 北極 熊、一頭象和一群狒狒。這些塑像現在那些動物放在最初在塔內獃的地方。
愛德華一世(1239-1307)在 倫敦 塔的西出入口給動物園造了個永久性的新家,就是 獅子 塔。動物那些可怕的聲音和氣味一定給到訪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心理戰、氣味攻擊被用來震懾和顯示國王的威勢。
1252年,亨利三世得到 挪威 國王送來的一頭雄壯的白熊,很可能是 北極 熊。熊被戴上項圈並被粗繩牽住以防它逃走,即便受到束縛,還是允許它到 泰晤士 河裡游泳和捕魚。不知那時的 倫敦 人會不會不敢划船過那河段,是否有人會站對岸看?
到1622年,除了 獅子 和豹子,又增加了三隻鷹、兩隻美洲獅、一隻虎和一隻豺狗,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詹姆斯一世(1603-25)翻新了 獅子 的巢穴,以便來訪者可以看到更多的 獅子 在它們圓形庭院里轉悠。他改善了 獅子 生活區域,便於來訪者能俯視“大水池裡… 獅子 們喝水洗澡”。
後來幾百年裡,一些動物對過於靠近的人進行攻擊,傷害甚至殺死動物園飼養員、士兵和來訪者。
十九世紀初動物園是在衰弱著,直到有了弼馬溫——飼養員頭、一個精力充沛的表演家阿爾弗雷德•考普斯才復興。他掌握了三百多只動物,重新點燃了 倫敦 塔作為旅游景點的希望。然而由於對於動物的關懷(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於1824年成立),以及干擾因素和動物費用,最終導致動物園關閉了。
1826年,塔樓警衛官威靈頓公爵將150只動物轉移到它們在攝政公園的新家,成了攝政公園裡 倫敦 動物園最早的一批動物。1835年 倫敦 塔動物園關閉了,剩餘的動物被賣給其他動物園或者去作旅行馬戲表演。 獅子 塔也隨後拆除了。對於我們現在的游客來說那是可惜的,甚至也可以指責那是毀壞文物。但諸如此類的事在人類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一個費用問題就可能通過一勞永逸式的拆除來解決。當時的人是或者沒有太多考慮餘地去為後人留下個實物。我們只能遺憾,而無法過多指責,那是前人和現在人都無奈的事。
鐵柵欄上是當今女王的父王 喬治 六世的王號。不知下任國王時會保留著,還是換成伊麗莎白二世的?
這裡的安檢較為簡單,完全不能跟議會大廈比。
Byward Tower是諾曼( 羅馬 )式建築, 倫敦 塔的入口,有一座吊橋與中塔連接。
Byward Tower是外庭的大門樓,部分建於亨利三世1238-1272年間,部分加強於理查二世期間1381年農民起義的時候。牆外 倫敦 大火時,理查二世和他一家獃在 倫敦 塔內。直到領導人外特•泰勒被 倫敦 市長殺死,農民起義才開始停止。建塔的目的是為中央區域保持兩個閘門提供額外的保護。
Byward Tower是建在鄰近衛兵大廳的地方,也由此成為名字的來源——By the Warders。
倫敦 塔是個活著的要塞,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著適應著。但它還保持著數百年的豐富多彩的傳統。
最有名的是要塞的上鎖和開鎖,已經持續了數百年,被稱為鑰匙儀式The Ceremony of the Keys。其他傳統有碼頭禮炮Gun Salutes on the Wharf、塔樓警衛官費the Constable's Dues和古老的巡視堂區轄界Beating of the Bounds。
“停下!來的是誰?”這句熟悉的話每天夜裡在水巷裡響起,就意味著鑰匙儀式開始了,這儀式已經持續了七百多年。儀式中要塞的外大門在夜裡鎖上,然後鑰匙送進塔內,交給君主在 塔里 的代表駐地總督(Resident Governor感覺疑為塔樓警衛官,但下文又似即是衛士長,或者塔樓警衛官收到鑰匙後轉手交給了衛士長?)。
Byward Tower是分配給衛士長的住所,他是守門衛士的代表,負責掌管鑰匙和大門的關閉。(衛士長似乎不夠資格稱為君主在 倫敦 塔的代表,他是塔樓警衛官的下屬。)
倫敦 塔大門正式的落鎖和開鎖開始於14世紀中葉,大約是暴怒的愛德華三世在1340年12月的某晚上沒有事先通知就到了 倫敦 塔,並不受阻擋地長驅直入。在囚禁了玩忽職守的塔樓警衛官愛德華•德•拉•貝什後,愛德華三世命令城堡必須在日落時上鎖、日出時開鎖。他也由此激勵出一個完全安全審查機制並確實改善了 倫敦 塔疏於管理的狀態。愛德華三世命令 倫敦 的行政司法官們捐出40英鎊來改善 倫敦 塔,這筆錢相當於現在的3萬英鎊。
緊張瑪麗一世(1553-8在位)很熱衷於提高 倫敦 塔的安全保證,因為她越來越不受歡迎。1555年,新教陰謀失敗和處決簡•格雷後,女王命令塔樓警衛官增加 倫敦 塔衛士的人數。
塔樓警衛官要確保“謹慎、可信、有個性的高於30歲低於50歲的中年人”不少於21人。
瑪麗還命令白天要有9名 倫敦 塔衛士巡邏,晚上則是6名。對於晚上確保鑰匙安全還制訂了詳細的說明。描述幾乎每晚都舉行的(鑰匙)儀式形式的原文如下:
“按照命令,應有一個指定位置放置鎖櫃,上述塔樓(指 倫敦 塔)所有門的鑰匙必須放在警衛官、守門人(the porter)、兩個 倫敦 塔衛士或者他們中至少三人的視線所及之處,使用時需要他們中兩或三人來帶走鑰匙。鎖櫃或者保險箱的鑰匙由守門人保管,他若不在時,則是衛士長。”
1826年,當時的塔樓警衛官威靈頓公爵命令把(鑰匙)儀式時間固定在晚上10點,而非模糊的“日落時”。這樣就確保了他所有的 倫敦 塔兵士在門關閉前回到 倫敦 塔牆內。
據說,唯一一次鑰匙儀式被打亂是1940年12月29日一顆炸彈落在 倫敦 塔,衛士長被炸斷了雙腳,其他的沒有傷亡。轟炸過後,所有人撣去塵土繼續儀式,只比平時稍晚了一點。
鑰匙儀式是什麼樣的呢?
1826年後,晚上9點50分,衛士長從Byward Tower走出,他穿著傳統紅色警衛服和都鐸帽。他一隻手提著燈罩,點著一支蠟燭。另一邊,他攜帶著一串鑰匙——女王的鑰匙。
按照規定線路,他用莊嚴的步伐走到血塔拱門,那裡等候著一個準備就緒的護衛隊。護衛隊由塔內守衛兵士組成,包括兩名哨兵、一名中士和一個代表鼓手的警衛(實際是吹號)。
衛士長把燈罩遞給鼓手,然後他們一起向外面的門行進。
在塔樓守衛的協助下,衛士長關閉、上鎖和固定外面的門,護衛隊則站崗。同樣的程序在裡面的門也進行一遍。
當鐘快敲十點的時候,衛士長向前兩步,高高舉起自己的都鐸帽然後說:“上帝保佑伊麗莎白女王”。衛兵回答“阿門”,恰好敲響十點的時候,代表鼓手的士兵用號角吹出“The Last Post”。
衛士長將鑰匙帶回到女王排屋,交給女王的代表、駐地督察,衛兵們解散。
當然隨著君主的變更,王室稱呼也會作相應改變。
過了Byward Tower這道門,裡面就是內牆和外牆之間的巷道。迎面而來的角樓叫Bell Tower,頂上有個像氣象百葉箱那樣的小房子突出在外。
鐘塔Bell Tower是查理一世時的攝政 伊利 主教威廉•龍香建造的,約翰王時完成。
種塔建造目的是擴 大城 堡的綜合區域,在危急時刻它的鐘聲響起,所有的吊橋會吊起、鐵閘落下、大門關上。
鐘塔是城堡中歷史第二悠久的建築,它現在的鐘和房子是1651年以來的。鐘塔最著名的囚徒中有1534年關進來的托馬斯•莫爾爵士。
1554年3月17日,被嚇壞的公主伊麗莎白由駁船帶到了 倫敦 塔。穿過 聖托馬斯 塔下 的叛逆者門,被她的姐姐血腥瑪麗關在鐘塔。
倫敦 塔
倫敦 塔曾是 英國 上最具有歷史意義的要塞。整個要塞由兩道防禦圍牆組成,可謂銅牆鐵壁。外部圍牆最初是一圈低矮的牆體,牆外緣挖築了一道溝塹作為屏障。沿牆設有6座碉堡, 東北 和 西北 角的為圓形的棱堡(Brass Mount、Legge's Mount),在上面居高臨下有利於射殺壕溝外的目標。南面臨河設有塔門,跨於壕溝之上,塔門上有雉堞和箭孔,用來監視和控制河道。內牆較高,沿牆設有13座碉堡,構成了第二道的防禦屏障。碉堡凸於牆外,衛兵可以清楚地俯視牆外每寸土地,防備來自任何方向的攻擊。這些碉堡戰時用於防衛,平時則作為住房。
這些塔樓中,外牆的除了上述圓堡外,還有Middle Tower 中塔、Byward Tower、St Thomas's Tower、Cradle Tower。內牆的塔樓有Bell Tower、Wakefield Tower、Bloody Tower、Lanthorn Tower、Salt Tower、Broad Arrow Tower、Constable Tower、Martin Tower、Brick Tower、Bowyer Tower、Flint Tower、Deveraux Tower、Beauchamp Tower。最著名的白塔White Tower作為主體建築位於整個城堡的中心,另外格林塔Tower Green也位於內庭,在白塔西側的一片草地上。那裡按照 維多利亞 女王的命令立著一個標牌,指明斷頭臺的所在。那些覬覦王位的最高層人物在此被斬首。當然, 大名 鼎鼎的安妮博林早在 維多利亞 女王命令前就斬首了,因為她是亨利八世的王后。至於Develin Tower、Wardrobe Tower、Well Tower在哪裡,谷歌地圖和官網什麼的都沒有作出明示。
井塔Well Tower顧名思義就是有井的塔。塔內有兩個豎井伸到一個可以汲取 淡水 的地下水井。它也可以保護新的河岸,是愛德華一世在1275-1279年間建造的。
衣櫃塔Wardrobe Tower是由獅心王理查時期的攝政、 伊利 主教威廉•龍香在1190-1199年間建造的諾曼風格建築。用途是儲存皇家的衣服、珠寶和個人物品。現代的衣櫃Wardrobe一詞來源於私室、衣櫃、卧室Garderobe,那時可能是城堡廁所(the castle latrine)的代名詞。最初用途是儲存衣服,因為刺鼻氣味可以阻擋蟲蛾。由於貴族的衣服很昂貴,衣櫃Wardrobe後來就成為了王室或者貴族家中的一個部門,來保管衣服、珠寶和個人物品。 羅馬 時期Londinium城的一段城牆被髮現建在衣櫃塔中,現存的那牆基座是高出現在的地面的。那麼由此推測,衣櫃塔的位置在白塔的東南角,那裡有段古 羅馬 城牆。
德維林塔Develin Tower是愛德華一世在1282年建的,16世紀後期從德維林塔又修了條堤道跨過護城河到早已拆掉的鐵門(Iron Gate)。至於幹嘛要修到已經拆掉的地方,問我不如問那時的伊麗莎白一世。德維林塔是最東邊的塔(那大概是緊鄰 倫敦 塔橋橋堍的那個東南角),中世紀時是哥特風格的。它在十七世紀被部分重建,十九世紀時重修了錶面。建築師 安東 尼•薩爾溫是 維多利亞 時代的,他在1851年被任命修複 倫敦 塔成“偽中世紀式”,以便向公眾開放。
這樣,除去格林塔,包括白塔在內,現存 倫敦 塔中共有21座塔。
Byward Tower進門的右手就是個商店,裡面可以租用多媒體導游,這是另外付費,不能用London Pass領取。由於是用外牆的一段,因此是很窄小的,而且人們蜂擁而至,租語音導游就需排隊。我們便放棄了,只管隨人流向下麵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