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吳哥,來一場穿越千年的時空對話
↑吳哥窟 看過第一層的迴廊浮雕,往上爬到第二層,雕刻形式多了起來,人也明顯比第一層多。
吳哥隨處可見這種柱狀的窗戶,隨著光線不同,投出不同的調調,是一種光與影的和諧 ↑吳哥窟 這裡的Lakshmi體態更輕盈一些: ↑吳哥窟 除了看建築和雕刻,總有一些人,也會吸引你的註意, 比如 僧侶、 比如 孩子。 一大一小的僧侶坐在臺階上,在分享一隻耳機,莫名覺得有些穿越感,不知道他們的耳機里,放著什麼音樂~ ↑吳哥窟 也有坐在臺階上休息的孩子,不知道他們從哪裡來,是在等父母嗎? ↑吳哥窟 慢慢來到第三層,這裡便是最高一個平臺了。中間矗立著金字塔式的寶塔,臺階陡峭,如果要爬,大概得四肢並用了,也許這是當時建造的用意,如果,你想到達天堂,必須足夠虔誠,必須經歷許多艱辛。 ↑吳哥窟 當天好像有什麼宗教活動,不允許游客往上爬了!於是,我們在第三層找了個臺階坐下。 ↑吳哥窟 置身於小吳哥之中,少了遠觀時令人敬畏的恢弘,多了些指尖可觸的近意。但當你仰望著那長長陡峭的臺階,仿佛在提醒人們,那個睥睨蒼生的吳哥,一直在呢。
從吳哥出來,我們準備去巴肯山做一回發獃的 石獅 ,去看時間流逝。
第七站:巴肯山(Phnom Bakheng)
沒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許我看不到吳哥王朝原來是我靜坐時短短的一個夢。我是落日里發獃的一頭 石獅 ,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華匆匆逝去,不發一語。——蔣勛
↑巴肯寺 到達巴肯山人還不多,這座山雖然對我們而言不高,只有70米高,但卻是周邊唯一的至高點,從巴肯山上可以俯瞰 吳哥窟 ,這裡也成為著名看日落的場所。
工作人員為了限流,會給每人分發號碼牌,先到先得。發放完畢後,後面的人只有等前面的人下山,才能再上去。
沿著蜿蜒的山路慢慢向上走,這不高的山,竟也走了20多分鐘。
終於到山頂,此刻前排臺階已經坐了一些人,找個地方坐下,等日落,雖然,不知道日落會不會出現。 ↑巴肯寺 慢慢看著天空變換顏色,坐在山頂吹吹風,仿佛也不錯。我做不了守候這吳哥的 石獅 ,就做一個靜靜的旁觀者吧!陪著 石獅 ,守候這麼一小段的時光… ↑巴肯寺 起身在巴肯山上轉一轉,已經有很多人覺得看不到日落而下了山,又有很多人正上來,就像我們的圈子一樣,有人出去,有人進來。 ↑巴肯寺 天邊佈滿濃雲,今天,大概是看不到日落了。一道霞光衝出濃雲,總算讓人們也感受了這雲與光變換的色彩,不至太遺憾。 ↑巴肯寺 在那一縷霞光中,我們下了山,雖未看成日落,但,旅行,本就充滿了各種意外,這不完美,往往卻是讓人印象最深的。 ↑巴肯寺 乘Tuktuk回到酒店,仿佛還不真實,怎麼上一刻還在那古老的廟宇行走,這一刻便是城市的霓虹了呢。時空在變換,仿佛在那一秒,我看見了一個成、住、壞、空的循環。
今天有些累,原本打算去Pub Street泡吧的計劃,也被我們取消了。在樓下買了炒飯炒麵,買了shake,回到酒店。
在吳哥這個物價不低的地方,1.5刀的炒飯簡直業界良心! ↑暹粒 這一天很漫長,卻又深刻,以致四個月後的今天我敲著文字,仍能想起很多細節。
早早洗漱,進入夢鄉,明天,便是在吳哥的最後一天了。 D7:再見,吳哥!---愜意的大圈吃過早飯,等待司機小哥來接我們,今天的大圈,是我們最後一天的行程。
終於找到➕火腿和cheese的omelet本尊的一張照片,我挺喜歡吃的!幾乎每個酒店都有 ↑吳哥珍珠酒店 第一站:聖劍寺(Preah Khan)
LP描述:聖劍寺是吳哥最大的寺廟之一,這裡有錯綜複雜的拱狀長廊,精美的雕刻作品和長滿青苔的巨石。聖劍寺由闍耶跋摩七世修建,在吳哥王城修建時期,這裡可能是他的臨時住處。
聖劍寺是一個佛教和 印度 教混合的寺廟,四個儀式性的走道接近聖殿的大門,東門是大乘佛教的大門,另一個主要的方向是供奉濕婆、毗瑟奴和梵天。兩種風格的大門,很有特色!
初見聖劍寺,這不起眼的門,讓人一度懷疑這是不是LP介紹的那個。 ↑聖劍寺 不知為何沒有什麼人,顯得聖劍寺門前更為冷清。只有坐在引道邊賣畫的小哥,靜靜的畫著他眼裡的吳哥。 ↑聖劍寺 進入聖劍寺,是長長的門廊!一個一個,仿佛走不到盡頭,只有偶爾頭頂漏下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寺內是安靜的,只有寥寥幾個游客,或許,這樣對它來說也未嘗不是好事。 ↑聖劍寺 從門廊隨便走出來,一瞥,一隅,雖已不復當初的容貌,但依稀可見以前的精美。牆角的女神,依然姿態婀娜。 ↑聖劍寺 從西門進,一路向前走,很容易便到達了東門。那棵參天 大樹 ,與建築盤結在一起,也是聖劍寺的標誌之一。 ↑聖劍寺 ↑聖劍寺 第二站 涅槃寺/盤蛇寺 (Preah Neak Poan)
LP描述:這座寺廟有一座大的方形水池,周圍有四座略小的正方形水池。在中央水池的中心有一座圓形的小島,小島周圍盤著2條Naga七頭蛇,它們尾部互相纏繞,盤蛇寺因此得名。
從聖劍寺東門出來,眼前就出現一片 大湖 ,盤蛇寺在湖心小島上,要走過長長的木質小橋到達,橋上風光秀麗。藍天、白 雲和 倒影,相互輝映。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水面上偶有幾朵蓮花,裝飾這平靜的水面。 ↑龍蟠水池 木橋很窄,與人相會時,註意謙讓。還有,風很大!護好自己的帽子! 到達盤蛇寺,入眼便是這水池與中央塔,底座細細辨認,很容易辨出兩條蛇的頭露出水面。 ↑龍蟠水池 因為發音的關係,也有人音譯為涅槃寺,所以會有人誤解這個寺的作用。其實,它在古代算是一座醫院。
吳哥之美有介紹,原本中間的大水池四方各連有一個小型水池,大水池的水通過四個方面的雕塑的噴口流入小水池,北方為象,代表水;東方為人,代表土;南方為獅,代表火;西方為馬,代表風。
據說,大水池的池底種滿有醫療作用的草藥,待雨季到來,池內水漲,藥水就會流入小水池中,而人們認為四個池中的藥水療效不同,所以根據每個人病情的不同,再把病人安排到不同的水池裡。
如今,只有西方的馬,孤零零的佇立水中。四方的小水池也被圍住,游客不得接近。
第三站:塔遜(Ta Som)
從盤蛇寺出來,我們要去一個小小的寺廟—Ta Som。它也是古墓麗影的拍攝地之一。
位於塔遜的東側,最有特色的,大概是一棵巨大的古樹,完全壓垮了東邊的塔樓!
從樹隙之間,隱約可見原來的雕刻門楣。 ↑塔遜 這個小小的寺廟有幾分像塔布隆寺,有幾分像聖劍寺。 ↑塔遜 這龐大繁雜的樹根,緊緊抓牢地面,不知有多深。 ↑塔遜 從小小的塔遜出來,我們去往東梅奔寺。
第四站:東梅奔(Eastern Mebon)
LP描述:原本位於東池水庫中央的小島上,如今水庫已經乾涸。寺廟山是我們所熟悉的按梅花狀排列的5座寶塔。寺廟的底部各角雕刻著身披甲胄的大象,許多畫面至今仍然保持完好。
東梅奔寺據說是比粒寺的縮小版。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雖然LP上說大象才是主看點,但我們更偏愛這些已經殘缺的 石獅 。即使已經斑駁成如此,依然昂揚在這裡。
吳哥隨處可見這種柱狀的窗戶,隨著光線不同,投出不同的調調,是一種光與影的和諧 ↑吳哥窟 這裡的Lakshmi體態更輕盈一些: ↑吳哥窟 除了看建築和雕刻,總有一些人,也會吸引你的註意, 比如 僧侶、 比如 孩子。 一大一小的僧侶坐在臺階上,在分享一隻耳機,莫名覺得有些穿越感,不知道他們的耳機里,放著什麼音樂~ ↑吳哥窟 也有坐在臺階上休息的孩子,不知道他們從哪裡來,是在等父母嗎? ↑吳哥窟 慢慢來到第三層,這裡便是最高一個平臺了。中間矗立著金字塔式的寶塔,臺階陡峭,如果要爬,大概得四肢並用了,也許這是當時建造的用意,如果,你想到達天堂,必須足夠虔誠,必須經歷許多艱辛。 ↑吳哥窟 當天好像有什麼宗教活動,不允許游客往上爬了!於是,我們在第三層找了個臺階坐下。 ↑吳哥窟 置身於小吳哥之中,少了遠觀時令人敬畏的恢弘,多了些指尖可觸的近意。但當你仰望著那長長陡峭的臺階,仿佛在提醒人們,那個睥睨蒼生的吳哥,一直在呢。
從吳哥出來,我們準備去巴肯山做一回發獃的 石獅 ,去看時間流逝。
第七站:巴肯山(Phnom Bakheng)
沒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許我看不到吳哥王朝原來是我靜坐時短短的一個夢。我是落日里發獃的一頭 石獅 ,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華匆匆逝去,不發一語。——蔣勛
↑巴肯寺 到達巴肯山人還不多,這座山雖然對我們而言不高,只有70米高,但卻是周邊唯一的至高點,從巴肯山上可以俯瞰 吳哥窟 ,這裡也成為著名看日落的場所。
工作人員為了限流,會給每人分發號碼牌,先到先得。發放完畢後,後面的人只有等前面的人下山,才能再上去。
沿著蜿蜒的山路慢慢向上走,這不高的山,竟也走了20多分鐘。
終於到山頂,此刻前排臺階已經坐了一些人,找個地方坐下,等日落,雖然,不知道日落會不會出現。 ↑巴肯寺 慢慢看著天空變換顏色,坐在山頂吹吹風,仿佛也不錯。我做不了守候這吳哥的 石獅 ,就做一個靜靜的旁觀者吧!陪著 石獅 ,守候這麼一小段的時光… ↑巴肯寺 起身在巴肯山上轉一轉,已經有很多人覺得看不到日落而下了山,又有很多人正上來,就像我們的圈子一樣,有人出去,有人進來。 ↑巴肯寺 天邊佈滿濃雲,今天,大概是看不到日落了。一道霞光衝出濃雲,總算讓人們也感受了這雲與光變換的色彩,不至太遺憾。 ↑巴肯寺 在那一縷霞光中,我們下了山,雖未看成日落,但,旅行,本就充滿了各種意外,這不完美,往往卻是讓人印象最深的。 ↑巴肯寺 乘Tuktuk回到酒店,仿佛還不真實,怎麼上一刻還在那古老的廟宇行走,這一刻便是城市的霓虹了呢。時空在變換,仿佛在那一秒,我看見了一個成、住、壞、空的循環。
今天有些累,原本打算去Pub Street泡吧的計劃,也被我們取消了。在樓下買了炒飯炒麵,買了shake,回到酒店。
在吳哥這個物價不低的地方,1.5刀的炒飯簡直業界良心! ↑暹粒 這一天很漫長,卻又深刻,以致四個月後的今天我敲著文字,仍能想起很多細節。
早早洗漱,進入夢鄉,明天,便是在吳哥的最後一天了。 D7:再見,吳哥!---愜意的大圈吃過早飯,等待司機小哥來接我們,今天的大圈,是我們最後一天的行程。
終於找到➕火腿和cheese的omelet本尊的一張照片,我挺喜歡吃的!幾乎每個酒店都有 ↑吳哥珍珠酒店 第一站:聖劍寺(Preah Khan)
LP描述:聖劍寺是吳哥最大的寺廟之一,這裡有錯綜複雜的拱狀長廊,精美的雕刻作品和長滿青苔的巨石。聖劍寺由闍耶跋摩七世修建,在吳哥王城修建時期,這裡可能是他的臨時住處。
聖劍寺是一個佛教和 印度 教混合的寺廟,四個儀式性的走道接近聖殿的大門,東門是大乘佛教的大門,另一個主要的方向是供奉濕婆、毗瑟奴和梵天。兩種風格的大門,很有特色!
初見聖劍寺,這不起眼的門,讓人一度懷疑這是不是LP介紹的那個。 ↑聖劍寺 不知為何沒有什麼人,顯得聖劍寺門前更為冷清。只有坐在引道邊賣畫的小哥,靜靜的畫著他眼裡的吳哥。 ↑聖劍寺 進入聖劍寺,是長長的門廊!一個一個,仿佛走不到盡頭,只有偶爾頭頂漏下一束光,照亮前行的路。寺內是安靜的,只有寥寥幾個游客,或許,這樣對它來說也未嘗不是好事。 ↑聖劍寺 從門廊隨便走出來,一瞥,一隅,雖已不復當初的容貌,但依稀可見以前的精美。牆角的女神,依然姿態婀娜。 ↑聖劍寺 從西門進,一路向前走,很容易便到達了東門。那棵參天 大樹 ,與建築盤結在一起,也是聖劍寺的標誌之一。 ↑聖劍寺 ↑聖劍寺 第二站 涅槃寺/盤蛇寺 (Preah Neak Poan)
LP描述:這座寺廟有一座大的方形水池,周圍有四座略小的正方形水池。在中央水池的中心有一座圓形的小島,小島周圍盤著2條Naga七頭蛇,它們尾部互相纏繞,盤蛇寺因此得名。
從聖劍寺東門出來,眼前就出現一片 大湖 ,盤蛇寺在湖心小島上,要走過長長的木質小橋到達,橋上風光秀麗。藍天、白 雲和 倒影,相互輝映。 ↑龍蟠水池 ↑龍蟠水池 水面上偶有幾朵蓮花,裝飾這平靜的水面。 ↑龍蟠水池 木橋很窄,與人相會時,註意謙讓。還有,風很大!護好自己的帽子! 到達盤蛇寺,入眼便是這水池與中央塔,底座細細辨認,很容易辨出兩條蛇的頭露出水面。 ↑龍蟠水池 因為發音的關係,也有人音譯為涅槃寺,所以會有人誤解這個寺的作用。其實,它在古代算是一座醫院。
吳哥之美有介紹,原本中間的大水池四方各連有一個小型水池,大水池的水通過四個方面的雕塑的噴口流入小水池,北方為象,代表水;東方為人,代表土;南方為獅,代表火;西方為馬,代表風。
據說,大水池的池底種滿有醫療作用的草藥,待雨季到來,池內水漲,藥水就會流入小水池中,而人們認為四個池中的藥水療效不同,所以根據每個人病情的不同,再把病人安排到不同的水池裡。
如今,只有西方的馬,孤零零的佇立水中。四方的小水池也被圍住,游客不得接近。
第三站:塔遜(Ta Som)
從盤蛇寺出來,我們要去一個小小的寺廟—Ta Som。它也是古墓麗影的拍攝地之一。
位於塔遜的東側,最有特色的,大概是一棵巨大的古樹,完全壓垮了東邊的塔樓!
從樹隙之間,隱約可見原來的雕刻門楣。 ↑塔遜 這個小小的寺廟有幾分像塔布隆寺,有幾分像聖劍寺。 ↑塔遜 這龐大繁雜的樹根,緊緊抓牢地面,不知有多深。 ↑塔遜 從小小的塔遜出來,我們去往東梅奔寺。
第四站:東梅奔(Eastern Mebon)
LP描述:原本位於東池水庫中央的小島上,如今水庫已經乾涸。寺廟山是我們所熟悉的按梅花狀排列的5座寶塔。寺廟的底部各角雕刻著身披甲胄的大象,許多畫面至今仍然保持完好。
東梅奔寺據說是比粒寺的縮小版。 ↑東梅奔寺 ↑東梅奔寺 雖然LP上說大象才是主看點,但我們更偏愛這些已經殘缺的 石獅 。即使已經斑駁成如此,依然昂揚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