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欲望之都,鳴奏自由狂想曲
有軌電車在當地叫作“tram”。阿姆的市區非常不適合駕車,去除縱橫交錯的運河、tram軌道和自行車道,留給機動車的空間是十分狹小的。於是這一天,我選擇了tram和暴走。因為我只需乘坐一天,所以買了24小時的車票。上車刷一下,下車刷一下,一天內就可以隨意換乘了。 我坐的是24路tram,從 阿姆斯特丹 自由大學醫學中心一路坐到市中心。去程很空,回程擠得要你相信 ,堪比當年坐97路從 南京 火車站回仙林一般 tram有專用的軌道,也有專用的紅綠燈 藝術與夢想對有些旅行者來說,對某地的留戀總是因為某些閃耀的靈魂,如同有人為高迪輾轉巴塞,有人為赫本駐足 羅馬 ,有人為梵高、 倫勃朗流連 阿姆斯特丹 。
24路tram的首站帶我抵達了 阿姆斯特丹 國立博物館。
博物館始建於1885年,是 荷蘭 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世界頂尖十大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曾歷經十年的修繕,至今仍保留著19世紀古建築的哥特風貌。它騎跨在路當中,拱門下是一條人行 通道 。外觀看著並不那麼大,但這4層樓的建築里卻有著80個展廳,展示了8000件藝術品和歷史文物。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和興趣,這裡值得花上一天時間,走走看看,感受這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從黃金時代到現代800多年間的精彩演變。 博物館門口"I amsterdam”的城市標語總是人頭攢動,在史基浦機場外也有這些紅白相間的字母。這是驕傲的阿姆,自信的 荷蘭 。 人太多,無奈只能站到字母背後拍個稍微乾凈一點的全景 博物館大廳,復古的紅牆搭配現代的吊燈,就如參觀博物館一樣,空間在古時間在今。油畫展板圍了一個中心圈,人們秩序井然的排隊購票和存放衣物。 國立博物館特別安靜,似乎只有呼吸聲和腳步聲。講解全靠講解器。特別喜歡這個,既有導航功能,又有講解功能,還有衍生咨詢。全方位、立體、動態的畫面讓人根本停不下探究的步伐。 看,講解器能把一幅靜態的畫作變成動的影像,把一個定格的畫面擴充為一段帶有情節的小視頻。 展廳是按年份排列的 灰底白字的標識,莊嚴又大氣 博物館內最豪華的展廳就是位於2樓的修葺一新的“榮耀展廳”了。進門處,高高的穹頂每一根橫梁、每一條支柱都有精美的雕塑,每一扇玻璃、每一面牆壁都有精彩的繪畫,按照繪畫、雕塑、建築、音樂等藝術的四大門類,把 荷蘭 及 西歐 的歷代名家嵌入精彩的畫面中。不得不慨嘆,國立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是一個宏偉而壯麗的藝術傑作。 有人說:到 巴黎 不去盧浮宮看《蒙娜麗莎》,等於沒到過 巴黎 。那麼到了 阿姆斯特丹 不看倫勃朗的《夜巡》,也就等於沒到過 阿姆斯特丹 。所幸我已經去過盧浮宮,看過神秘的蒙娜麗莎。那麼此行必是直奔鎮館之寶——倫勃朗的《夜巡》,它占據了正廳的幾乎整個牆面。
倫勃朗在 歐洲 繪畫史上的地位毫不遜於達 芬奇 。無論是“世界三 大名 畫”,還是“世界十 大名 畫、N 大名 畫”,《蒙娜麗莎》和《夜巡》都必列其中。
講真的,我覺得《夜巡》比蒙娜麗莎偉大的多。當年我在盧浮宮的人群里只是匆匆一瞥蒙娜麗莎,僅有一種到此一游的獵奇心態,但這次我卻駐足在這幅畫前欣賞了很久,跟著講解器一處處的摳挖畫面中的人物、配飾、表情、動作,甚至感受他們靜止的口型中流露出想要表達的言語,不得不慨嘆倫勃朗神奇絕妙的肖像畫筆。
其實原作所畫的是白天,後來之所以被稱為《夜巡》,是因長期被煙熏,本身的亮光褪去變得灰暗。原畫作的尺寸是363× 437cm,也就是說畫中的人物與真人是等比例大小,可見畫面之逼真,人物之豐滿。即便是這麼一幅肅穆的冷色畫作,依舊因為局部的光源顯得非常有靈性。 除了《夜巡》外,博物館里的繪畫作品真是應接不暇。
這是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人》,註視壺口的牛奶仿佛感覺它正在流動 《Last judgement》 我還特別喜歡這些反映 荷蘭 風土人情的油畫。
陰天、風車、河流——這是 荷蘭 特色。想起這些天在 荷蘭 “沐浴”的陰天,豁然開朗。 看過了貴族的城堡,這裡還有平民的風車 阿姆的運河和房屋 阿姆的冬天,人們在結冰的河面上滑冰,多麼的自在和悠閑。 當年的小漁村和辛勤勞作的人們 聰明的 荷蘭 商人把 土耳其 的鬱金香帶到了世界各地,如今鬱金香成了尼德蘭王國不可撼動的城市名片 國立博物館深處竟有一個圖書館,面朝書海,突然覺得自己是這樣的渺小與簡陋
24路tram的首站帶我抵達了 阿姆斯特丹 國立博物館。
博物館始建於1885年,是 荷蘭 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世界頂尖十大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曾歷經十年的修繕,至今仍保留著19世紀古建築的哥特風貌。它騎跨在路當中,拱門下是一條人行 通道 。外觀看著並不那麼大,但這4層樓的建築里卻有著80個展廳,展示了8000件藝術品和歷史文物。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和興趣,這裡值得花上一天時間,走走看看,感受這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從黃金時代到現代800多年間的精彩演變。 博物館門口"I amsterdam”的城市標語總是人頭攢動,在史基浦機場外也有這些紅白相間的字母。這是驕傲的阿姆,自信的 荷蘭 。 人太多,無奈只能站到字母背後拍個稍微乾凈一點的全景 博物館大廳,復古的紅牆搭配現代的吊燈,就如參觀博物館一樣,空間在古時間在今。油畫展板圍了一個中心圈,人們秩序井然的排隊購票和存放衣物。 國立博物館特別安靜,似乎只有呼吸聲和腳步聲。講解全靠講解器。特別喜歡這個,既有導航功能,又有講解功能,還有衍生咨詢。全方位、立體、動態的畫面讓人根本停不下探究的步伐。 看,講解器能把一幅靜態的畫作變成動的影像,把一個定格的畫面擴充為一段帶有情節的小視頻。 展廳是按年份排列的 灰底白字的標識,莊嚴又大氣 博物館內最豪華的展廳就是位於2樓的修葺一新的“榮耀展廳”了。進門處,高高的穹頂每一根橫梁、每一條支柱都有精美的雕塑,每一扇玻璃、每一面牆壁都有精彩的繪畫,按照繪畫、雕塑、建築、音樂等藝術的四大門類,把 荷蘭 及 西歐 的歷代名家嵌入精彩的畫面中。不得不慨嘆,國立博物館的建築本身,就是一個宏偉而壯麗的藝術傑作。 有人說:到 巴黎 不去盧浮宮看《蒙娜麗莎》,等於沒到過 巴黎 。那麼到了 阿姆斯特丹 不看倫勃朗的《夜巡》,也就等於沒到過 阿姆斯特丹 。所幸我已經去過盧浮宮,看過神秘的蒙娜麗莎。那麼此行必是直奔鎮館之寶——倫勃朗的《夜巡》,它占據了正廳的幾乎整個牆面。
倫勃朗在 歐洲 繪畫史上的地位毫不遜於達 芬奇 。無論是“世界三 大名 畫”,還是“世界十 大名 畫、N 大名 畫”,《蒙娜麗莎》和《夜巡》都必列其中。
講真的,我覺得《夜巡》比蒙娜麗莎偉大的多。當年我在盧浮宮的人群里只是匆匆一瞥蒙娜麗莎,僅有一種到此一游的獵奇心態,但這次我卻駐足在這幅畫前欣賞了很久,跟著講解器一處處的摳挖畫面中的人物、配飾、表情、動作,甚至感受他們靜止的口型中流露出想要表達的言語,不得不慨嘆倫勃朗神奇絕妙的肖像畫筆。
其實原作所畫的是白天,後來之所以被稱為《夜巡》,是因長期被煙熏,本身的亮光褪去變得灰暗。原畫作的尺寸是363× 437cm,也就是說畫中的人物與真人是等比例大小,可見畫面之逼真,人物之豐滿。即便是這麼一幅肅穆的冷色畫作,依舊因為局部的光源顯得非常有靈性。 除了《夜巡》外,博物館里的繪畫作品真是應接不暇。
這是維米爾的《倒牛奶的女人》,註視壺口的牛奶仿佛感覺它正在流動 《Last judgement》 我還特別喜歡這些反映 荷蘭 風土人情的油畫。
陰天、風車、河流——這是 荷蘭 特色。想起這些天在 荷蘭 “沐浴”的陰天,豁然開朗。 看過了貴族的城堡,這裡還有平民的風車 阿姆的運河和房屋 阿姆的冬天,人們在結冰的河面上滑冰,多麼的自在和悠閑。 當年的小漁村和辛勤勞作的人們 聰明的 荷蘭 商人把 土耳其 的鬱金香帶到了世界各地,如今鬱金香成了尼德蘭王國不可撼動的城市名片 國立博物館深處竟有一個圖書館,面朝書海,突然覺得自己是這樣的渺小與簡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