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國慶衡山行,10865字攻略+游記~祝融峰、忠烈祠、壽比南山廣場、南嶽旖旎雲海




穿岩詩林
乃1988年新闢的景點,位於忠烈祠至半山亭的 盤山 公路東側一帶的香爐峰山腰,絕壁峭峙,亂石嶙峋。其中有幾十個大小不等的天然石洞,洞洞穿連。現根據各石洞和亂石的天然特點,賦予不同的造型:有仙鬼,有動植物,有摩崖石刻,還有整塊的石刻碑林,奇幻多姿,人們稱之為小西天。各洞之間,砌有石板路連通,成為一座岩 石林 整體。穿岩詩林集石趣、洞趣、詩趣於一體,在南嶽風光新四絕中有“穿岩詩林之趣”的雅稱。主要景點有戀人石、飛來石、人頭石、仙人竈、仙人壺、小西 天等 ,在洞外的石壁上,鑿刻有當代書法名家書寫的40餘首古今歌詠南嶽的詩詞。
香爐峰
位於半山亭東,忠烈祠北,海拔750米。峰形似香爐,故名香爐峰。山體由花崗岩構成,到處怪石峋嶙,虯松從石縫中長出。山脊植有一片黑鬆林,林中豎著一塊高數尺的石碑,上鏤“蔣介石先生紀念林”。香爐峰峰腰有一塊懸空巨石,飛架於兩塊豎立的大石之上,高達兩丈餘,俗稱“飛來石”。身處香爐峰之中,雖無法看到“渾如香爐”的峰頂,卻領略了一番山中“勝境”。冬日的香爐峰依舊綠意盎然,蒼松翠柏與漫山竹林之中,點綴著一叢叢美麗的紅楓。山間輕霧繚繞,仿若仙境。清朝 衡山縣 人聶銑敏贊香爐峰:一片媧皇石,鎔成竟似爐。匡廬驚始見,南嶽訝同符。寫篆煙雷互,蒸香草木俱。鼎彞原後勒,此象自誰摹。





徒步走穿岩詩林時,兩個小家伙以外下觀光車後,立馬就可以換乘索道!當發現需要走一截登山道時,鬧起了情緒。當時看到路邊有賣超慄子的,給兩個小家伙買了一兜慄子才把安撫好 新鮮慄子,邊炒邊賣





索道站有一觀景平臺,平臺旁邊有小賣部、洗手間,方便游客在此觀景、修整後,繼續向 衡山 頂峰~祝融峰進發 索道轎廂



南 天門
南嶽前後山的分水嶺, 山陽 為前山, 山陰 為後山。南 天門 又是連接主峰的紐帶,紫蓋峰在東,煙霞峰在南, 天柱 峰在西,碧羅峰在北,它們從各自方向環抱過來,伸展開去。其距南嶽鎮十八華裡,自南嶽廟後登 盤山 路逶迤而上,經半山亭,過鄴侯書院不遠,就到了雲籠霧罩的南 天門 。
南 天門 下方,有船狀的卧龍石,名飛來船,襯以流雲,好比船在雲海中乘風破浪,而南 天門 的石牌坊,就是高聳的桅桿。牌坊分中門和左、右川門,中門上方橫額鐫有“南 天門 ”三個描紅大字,左、右橫楣上刻有“行雲”、“施雨”,字跡端正秀麗!

因為倆娃剛剛乘坐索道,體驗過騰雲駕霧之感後,狀態不錯!便選擇走臺階路!前行約七八分鐘抵達 衡山 • 獅子 岩, 獅子 岩下方有獅仙洞。
在此有著和很多蜂友共同的感受:看不出岩石那裡像 獅子 ,不過倆娃在此爬高上低,倒是玩得不亦樂乎



高臺 寺
位於 獅子 岩到上封寺之間,地處秀麗的碧蘿峰下,寺院因建築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岩台處,所以叫 高臺 寺。
其臨空架構,勢頗奇險。具體建造年代已不可考!南宋乾道3年(公元1167年),朱熹、張栻、林用中等人游南嶽時,就與當時 高臺 住持了信和尚有過交往,並題詩贈墨,可見寺宇在這之前已經存在,並具規模。 寺院後來倒毀。到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公元一五四六年)才由楚石和尚在廢址上重建。清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再由向盛世募捐修葺一次,成為現在這樣的規模。 高臺 寺為石牆青瓦建築。原來只有三間平房,面積約六十平方米。寺門額上刻有“ 高臺 古寺”四字,下有“佛祖法門家”五個小楷。 左右楹聯是“松陰匝地,佛法參天”。寺後是碧蘿峰,峰下有一眼泉水,叫觀音泉,流水經年不斷。一九八三年,南嶽管理局將 高臺 寺闢為南嶽風景區重點游覽地方,對古寺進行了修葺,既保持了寺院前門原貌,又將寺舍改建為兩層,把兩廂擴建,使古寺的面積達一百六十平方米。整個寺院煥然一新。
開雲亭
高臺 寺位處高寒山頂,石多,風大,冰凍期長,所以樹木很難成材,可是在寺後碧蘿峰的右側山坡上,有五株古松卻鬱郁蔥蔥,生機盎然,其中有三株特別高大,名叫念庵松,枝丫交錯,蒼勁挺拔。 高臺 寺下左側空坪上,有一座八角形的花崗石砌的亭子,叫開雲亭。它是一九三八年 江西 省長熊式輝建造的。以紀念唐代大文豪韓愈游南嶽時,精誠之心能使 衡山 開雲的勝事。在開雲亭的下邊有一個半月形的水池,名叫“月池”。石亭的基壁上刻著 “月池”二字,因晚上皓月當空,倒映池中而名。 在開雲亭處,如願看到南嶽秀美雲海





“冠石”兩字,大二尺餘,行書,是明代嘉靖壬戌( 公元一五六二年)重陽日,吳郡張勉發所題。
“大鶴行窩”四字,是明朝嘉靖二十六年 (公元一五四七年) 重陽日, 無錫 山人高簡題刻的。他自詡為得道的仙鶴飛來南嶽,在這裡憩息。




相傳這是夏禹治水來南嶽時駐蹕的地方。關於夏禹來南嶽,有一個神話故事~傳說夏禹治水七年沒有 成功 ,當聽說黃帝曾把一部以金簡為頁、青玉為字的寶書,即金簡玉書,埋藏在南嶽。他覺得這部書會對治水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他來到南嶽。但不知道這部書究竟在什麼地方, 就殺了一匹白馬,禱告天地,接著便卧倒在山峰上。不久,他夢見一位仙人,自稱蒼水使者,告訴他這部書的所在地。夢醒後,果然找到了這部書。在找出寶書的地方立碑後,下山按照書上的指點,他率領廣大人民,鑿山開石,疏通壅塞,把害人不淺的洪水引進江河,浩浩蕩盪地流歸大海。後來,人們就把大禹殺白馬以祭祀的山峰叫做“白馬峰”,把掘出寶書的山峰叫做“金簡峰”,把那塊石碑叫做“禹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