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國慶游





外八廟實際上是十二座廟,這十二座寺廟在避暑山莊以北的山丘地帶有八座,自西而東依次是:羅漢堂(大部分已毀)、 廣安 寺(大部分已毀)、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 普寧 寺、普佑寺(大部分已毀)、廣緣寺。避暑山莊以東的武烈河東岸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 安遠 廟、普樂寺、溥仁寺、溥善寺(已毀)。這些都是喇嘛廟,大都建於乾隆年間,是依照 西藏 、 新疆 喇嘛教寺廟的形式,上皇利用宗教作為籠絡手段來團結 蒙古 、 新疆 、 西藏 等地區少數民族而修建,以供邊疆少數民族的貴族朝覲皇帝時禮佛之用。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稱為“外八廟” 。廟宇按照建築風格分為藏式、漢式和漢藏結合式三種,它們融和了漢、藏等民族建築藝的精華,氣勢宏偉,極具皇家風範。
這個外八廟的“外”有說是皇家寺廟40座, 北京 32座,外面有8座。也有稱它又都在古北口外,故統稱“外八廟”(即口外八廟之意)。

普寧 寺俗稱大佛寺,寺廟前半段是漢式寺廟建築,後半段是藏式寺廟建築。最引人矚目的,寺廟最重要的是一座世界最大的,四五層樓閣里的金漆木雕的木質千手觀音佛像,高度27.21米,重量110噸,很高大雄偉。42個手臂除雙手合十外,其餘40只手裡有四十隻眼,並手握40件法器。“二十五有”是佛教中的二十五種因果報應。二十五乘以四十,便是千手千眼了。它的含義是觀世音 菩薩 的手多、眼多、智慧多、有求必應。在這尊高大的佛像的頭頂上,還雕有一尊1.52米高的無量光佛像。
旁邊的普佑寺建於1760年,大殿毀於雷電大火,只剩個地基和四周配房。
在這裡記住,轉經筒也要順時針轉











要說找賓館旅館,現在時興網上找民居,也就是家庭日租房,價格還算合適,兩室一廳,想要的睡覺,洗浴,熱水和WiFi都有,在裡面睜眼時間不過三四個小時,不在乎什麼服務和設施好壞等級。
走了一天路,筋疲力盡了,但收穫頗豐,活動一下腿腳,拉伸一下筋骨,為了保證第二天的腿肚子不擰。晚10點洗洗睡覺。








打開手機導航,發現佟山公園離著不足500米,但導航軌跡曲曲折折需要1.5公里,知道前面可能有圍牆擋道。夜間問一個路人,說是前行能進景區,就一直往前走,發現不是圍牆擋道而是大山擋路,只有一個隧道(後來才知叫潘塔隧道),此時才早上五點,決定向前走看看。第一次走入燈火通明的山底行車隧道,不是直道看不見頭,不時聽見轟轟刺耳的響聲,由遠到近,由小變大。那是快速行駛的車輛呼嘯而過,洞內攏音效果讓平日不起眼的車流聲變得無限放大,人們還真難以承受。
一直想反身回去,又一直想看看前面,走了大約二三百米,終於看到黑黝黝的大洞出口,一齣去,發現不是我想象的街區,還是山體引道。看見旁邊高樓林立,十分好奇,難得看見居民區樓房貼近大山而建,步入這個小區,徑直往裡看看環境,摸黑看看地名牌,還真適合,欣雅山莊。
走到盡頭,發現一大門沒關,直通還有挖掘機的開山工地的後山,這裡還在挖石平地,準備建造。山坡距離山頂估計不算太高,能看見高高電 塔下 的房屋,就勇敢的獨自順坡小路上山,終於看見有游人經過的健身步道石階路,問問路人,瞭解一下大概出口方向,再往上走走,直到佟山公園標誌性景觀,120米高的電視發射台和 承德 氣象臺的天氣雷達 塔下 ,返回。由於是小道,還是很少看見人,自己摸索著下山,還走了一段有扶手樓梯,被一處高樓下的空地阻隔的斷頭路,和對面樓房五六層同高,反身回去找路,終於從小道下山又到了居民區內,從進到出這個佟山公園也不知道公園的整體景象和大門在何方。吃早點買點中午便餐回住處,7;00家人剛剛起床收拾利索。
一天的行程還沒開始,就步行了七千多步了,習以為常,只當熱身。


下纜車上山沒走多遠,看見山上有一挺拔峭立的 石柱 擎天而立直插雲端, 石柱 高59.42米,其上粗下細,形如石磬敲錘,故康熙皇帝賜名“磬錘峰”,而在老百姓眼中,形如洗衣用的棒槌似乎更為貼切,故多俗稱“棒槌山”。為了安全,靠近巨石前五米設欄不許靠近,大伙都是爬上來,和石頭合影照相走人。
下山選擇步行,石階道路,下山容易,途徑蛤蟆石,但近處角度不佳,看不出形狀大概,更分辨不出蛤蟆的頭和尾。一個半小時左右後,到達普樂寺,這裡我上次來的記憶還在,那次是從底下土路爬上,到了塔頂和棒槌照相後離開的。沒上到棒槌石的山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