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中,看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
2015年的暑期,剛好時間多,便約上唐兄一起走一程 河南 天地之中文化之旅, 自駕 之行。包括著天地之中的建築群、 龍門石窟 、 洛陽 博物館、白馬寺、康百萬莊園等。而此文就是圍繞天地之中的建築群來寫的。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分佈於 河南 省 登封 市區周圍,包括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岳寺塔、觀星台、會善寺、嵩陽書院、 少林寺 常住院、初祖庵、 塔林 等。 天地之中,我最想看的是嵩岳寺塔,其次是漢三闕,再者才是 少林寺 與 嵩山 。 我們是從 廣州 直接坐火車到達了 鄭州 ,然後再在 鄭州 火車站附近神州 租車 ,然後一起駕車前行。五天時間,夠我們受的了。回程我是累了直接坐 鄭州 至 廣州 南的高鐵回程 廣州 的,6個小時快點回到家。 時間安排:
7月31日:19:32 廣州 至 鄭州 火車T254中午到 鄭州 192元
8月1日:中午神州 租車 ,下午觀星台、中嶽廟,漢三闕,入住 登封 市 登封 少林寺 悅來商務賓館
8月2日:嵩陽書院, 嵩山 ,法王寺、嵩岳塔、會善寺(沒進去下班了)
8月3日: 少林寺 ,下午去 洛陽 。 洛陽 老城文化歷史文化街、小吃街( 洛陽 水席)、入住麗景門附近
8月4日:白馬寺、 洛陽 博物館、 龍門石窟 ,晚上開車去 鞏義 入住
8月5日: 鞏義 康百萬莊園、16:47高鐵 鄭州 G547回程 廣州 650元 我的本篇游記只針對天地之中建築群來寫的。 一、觀星台我們到來的第一站是觀星台,自然如何停車開車之類我的就多說了。
元天文學家郭守敬,他就矗立在就在 登封 市告成鎮。1276年,創建觀星台。它反映著 中國 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門票40元,剛好是暑期什麼旅游活動日,免費了。平時門票40元
照壁是最先映入的眼帘的東西。 觀星台導航過來是很方便的,我們開車不久就到了,不難找。也許是因為以前一直在書上記得這個地方,剛纔觀星台又作為我此次旅行的第一個目的地,一路上都在盼望著什麼~~ 這個景點不大,半小時就能走完,放慢腳步,好好看看古人是如何測量天地的。 現在這個地方是 中國 天文博物館所在地了。就從這個門進去。 上圖是周公測量台,指這個柱子當時是周公用過的。這是唐刻立的紀念石表,表南面刻“周公測景台”五字。表高196.5釐米,約為唐小尺8尺,表下石座上面北沿6.6~37釐米,切近唐小尺1.5尺,故知此表在規制上與《周禮》所載土圭測景說相近。
歲月逝去了那麼多人的觸摸,我每走過的一步都有古人走過,這厚重的歷史。 一步一沉思,是我此時的心情,終於來到了這個地方,以前在書上看到的,一直想來的今天終於來到,其實會有說不出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是很怪的,無法言語。 我總覺得這個建築有點像貓頭鷹,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700多年的建築,公元1281年編製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歷》。《授時歷》求得的回歸年周期為365.2425日,合365天5時49分12秒,與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陽曆,格裡高里歷,一秒不差,但格裡歷是1528年由 羅馬 教皇改革的曆法,比《授時歷》晚三百年。與現代科學推算的回歸年期相比,《授時歷》僅差26秒。 古人是多麼的偉大啊,今天天氣還不錯咧。石圭用來度量日影長短,所以又稱“量天尺”。它的錶面用36方青石板接 連平 鋪而成,下部為磚砌基座。 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 我這次出行沒有帶單反相機,拍出來的照片都是用手機拍攝的,有所遺憾啊。 這個樓梯,相信已經是有無數天文學家都踩踏過每一個石階了,我的步伐是凝重的。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 在台頂來一張大景的吧,開闊一下。 短短的半小時,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千年了,觸摸這裡的每一塊青磚都是有感覺的,閉起雙眼靜聽這裡的風也是有聲音的,訴說著千百年來的故事。天地之中,也就是這樣開始了我的旅程。
若自己坐車過來的,在 鄭州 火車站對面的長途汽車站乘坐發往 登封 的旅游專線車。 二、中嶽廟自駕 我從觀測台過來也沒用多少時間就到了,下一站就是這裡中嶽廟。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當我進去裡面看時就能體會 這樣的說法了。 就是一條中軸線參觀,所以倒不用怎麼說了。門票80元,也算是貴的了。一個半小時可以參觀完。 下了車,遇到的廣場,然後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個名山第一的牌坊了。 接著就直接到了遙參亭。中嶽廟歷經2000多年的滄海桑田,風吹雨打 然後就是中華門。門額內外分別寫有“依嵩”、“帶潁”、“嵩峻”、“天中”八字,簡要地說明瞭中嶽廟所處的地理位置。至此,舉目四望,東有牧子崗,西臨望朝嶺,南接玉案山,北依黃蓋峰。 天中閣在明清之際是中嶽廟的正門,原名黃中樓,明嘉靖年間改為今名。
兩個 石獅 守衛,栩栩如生,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 嵩山 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 木結構配天作鎮枋。它原名叫“宇廟坊”,古時稱中嶽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
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分佈於 河南 省 登封 市區周圍,包括太室闕和中嶽廟、少室闕、啟母闕、嵩岳寺塔、觀星台、會善寺、嵩陽書院、 少林寺 常住院、初祖庵、 塔林 等。 天地之中,我最想看的是嵩岳寺塔,其次是漢三闕,再者才是 少林寺 與 嵩山 。 我們是從 廣州 直接坐火車到達了 鄭州 ,然後再在 鄭州 火車站附近神州 租車 ,然後一起駕車前行。五天時間,夠我們受的了。回程我是累了直接坐 鄭州 至 廣州 南的高鐵回程 廣州 的,6個小時快點回到家。 時間安排:
7月31日:19:32 廣州 至 鄭州 火車T254中午到 鄭州 192元
8月1日:中午神州 租車 ,下午觀星台、中嶽廟,漢三闕,入住 登封 市 登封 少林寺 悅來商務賓館
8月2日:嵩陽書院, 嵩山 ,法王寺、嵩岳塔、會善寺(沒進去下班了)
8月3日: 少林寺 ,下午去 洛陽 。 洛陽 老城文化歷史文化街、小吃街( 洛陽 水席)、入住麗景門附近
8月4日:白馬寺、 洛陽 博物館、 龍門石窟 ,晚上開車去 鞏義 入住
8月5日: 鞏義 康百萬莊園、16:47高鐵 鄭州 G547回程 廣州 650元 我的本篇游記只針對天地之中建築群來寫的。 一、觀星台我們到來的第一站是觀星台,自然如何停車開車之類我的就多說了。
元天文學家郭守敬,他就矗立在就在 登封 市告成鎮。1276年,創建觀星台。它反映著 中國 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築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
門票40元,剛好是暑期什麼旅游活動日,免費了。平時門票40元
照壁是最先映入的眼帘的東西。 觀星台導航過來是很方便的,我們開車不久就到了,不難找。也許是因為以前一直在書上記得這個地方,剛纔觀星台又作為我此次旅行的第一個目的地,一路上都在盼望著什麼~~ 這個景點不大,半小時就能走完,放慢腳步,好好看看古人是如何測量天地的。 現在這個地方是 中國 天文博物館所在地了。就從這個門進去。 上圖是周公測量台,指這個柱子當時是周公用過的。這是唐刻立的紀念石表,表南面刻“周公測景台”五字。表高196.5釐米,約為唐小尺8尺,表下石座上面北沿6.6~37釐米,切近唐小尺1.5尺,故知此表在規制上與《周禮》所載土圭測景說相近。
歲月逝去了那麼多人的觸摸,我每走過的一步都有古人走過,這厚重的歷史。 一步一沉思,是我此時的心情,終於來到了這個地方,以前在書上看到的,一直想來的今天終於來到,其實會有說不出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是很怪的,無法言語。 我總覺得這個建築有點像貓頭鷹,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700多年的建築,公元1281年編製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歷》。《授時歷》求得的回歸年周期為365.2425日,合365天5時49分12秒,與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家使用的陽曆,格裡高里歷,一秒不差,但格裡歷是1528年由 羅馬 教皇改革的曆法,比《授時歷》晚三百年。與現代科學推算的回歸年期相比,《授時歷》僅差26秒。 古人是多麼的偉大啊,今天天氣還不錯咧。石圭用來度量日影長短,所以又稱“量天尺”。它的錶面用36方青石板接 連平 鋪而成,下部為磚砌基座。 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 我這次出行沒有帶單反相機,拍出來的照片都是用手機拍攝的,有所遺憾啊。 這個樓梯,相信已經是有無數天文學家都踩踏過每一個石階了,我的步伐是凝重的。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 在台頂來一張大景的吧,開闊一下。 短短的半小時,對我來說,已經是一千年了,觸摸這裡的每一塊青磚都是有感覺的,閉起雙眼靜聽這裡的風也是有聲音的,訴說著千百年來的故事。天地之中,也就是這樣開始了我的旅程。
若自己坐車過來的,在 鄭州 火車站對面的長途汽車站乘坐發往 登封 的旅游專線車。 二、中嶽廟自駕 我從觀測台過來也沒用多少時間就到了,下一站就是這裡中嶽廟。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的聖地。 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群,當我進去裡面看時就能體會 這樣的說法了。 就是一條中軸線參觀,所以倒不用怎麼說了。門票80元,也算是貴的了。一個半小時可以參觀完。 下了車,遇到的廣場,然後首先看到的就是這個名山第一的牌坊了。 接著就直接到了遙參亭。中嶽廟歷經2000多年的滄海桑田,風吹雨打 然後就是中華門。門額內外分別寫有“依嵩”、“帶潁”、“嵩峻”、“天中”八字,簡要地說明瞭中嶽廟所處的地理位置。至此,舉目四望,東有牧子崗,西臨望朝嶺,南接玉案山,北依黃蓋峰。 天中閣在明清之際是中嶽廟的正門,原名黃中樓,明嘉靖年間改為今名。
兩個 石獅 守衛,栩栩如生,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 中嶽廟前身是太室祠,最遲在西漢漢武帝時已經存在,原為祭祀 嵩山 太室山神的場所,隨著祭祀山嶽制度的消失,中嶽廟後來成為道教的活動場所,但仍保留著禮制建築的特點。 木結構配天作鎮枋。它原名叫“宇廟坊”,古時稱中嶽為土神,意思是以地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