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絲路之旅:第三站-蘭州
西北絲路之旅:第三站-蘭州由 天水 4個小時左右火車到達 蘭州 , 蘭州 是 黃河 流域唯一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市區依山傍水,形成了獨特而美麗的城市景觀,看了許多攻略游記特別是短程的入 敦煌 的都是由 蘭州 為終起點。
火車站到達後,直接在火車站公交場搭乘1\31\102\302\137路車,40分鐘左右,到達火車西站,也可以打個出租, 西北 城市,出租起步都不算貴。
選擇在火車西站住下的原因是因為第二天一早可以步行到第一個參觀點 甘肅 省博物館。
接前篇:
第一站- 西安 大明宮國家遺址 http://www.mafengwo.cn/i/10321582.html
第二站- 天水 麥積山石窟&城區 http://www.mafengwo.cn/i/10383802.html ↑蘭州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 省博物館位於 甘肅 省 蘭州 市七里河區西津西路,是 甘肅 省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
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對我這類文物迷肯定是必看。
一早到達,身份證領票順利進入。 ↑甘肅省博物館 主要常設展廳由“ 甘肅 彩陶”展廳、“ 甘肅 絲綢之路 文明”展廳、“ 甘肅 古生物化石”展廳、“莊嚴妙相—— 甘肅 佛教藝術”展廳、“紅色 甘肅 ——走向1949”展廳組成,還有其他臨時展覽,匯聚成一個豐富多彩的參觀展覽社教活動的多功能場館平臺,記得當天參觀人還不算多,太好。 ↑甘肅省博物館 首先參觀甘博物館“陶瓷展廳”。 甘肅 一直是我國的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鄉”美譽。而且 甘肅 彩陶館藏數量眾多,對此有興趣可以大飽眼福。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 秦安 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完整的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堆積,內容同豫、陝二省仰韶文化遺存相吻合。近一個世紀的考古研究顯示, 甘肅 是 中國 彩陶的發祥地,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彩陶文化持續時間最長、類型最為眾多、器型最為豐富、製作最為精緻、圖案最為絢麗、藝術價值極高的地區。 ↑甘肅省博物館 紋飾,客官,你看那些圖案紋飾! ↑甘肅省博物館 彩陶文化在紋飾上雖然沒有後期的瓷器文化這麼絢麗多彩,但是也是經過人類歷史的演變。
仰韶文化彩陶的完整標本是半山類型。大多是由幾何形裝飾花紋的組成,或疏或密,都結合了形體的變化。這是 中國 工藝美術的一項重要傳統手法的開始。
幾何形裝飾花紋以波狀弧線效果最鮮明。裝飾圖案虛實相間,黑白互相襯托成為“雙關圖案”,這是 中國 圖案傳統的一種卓有成效的組織方法。
彩陶的造型和裝飾,也可以認為尚保留了來自編織技藝的若干特點。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 省的彩陶上,大都描繪水波紋、旋轉紋圖案。這些圖案勻稱、流暢,十分精彩,看上去真有行雲流水之感,使人覺得輕鬆活潑, 平和 而親切。面對這些五千年前的歷史遺存,我們很容易想象到歷史中講述的原始氏族社會的情景。
↑甘肅省博物館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
在目前已經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人頭雕塑中,最為精彩的要數 甘肅 省博物館下麵這件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這件陶器對於人類的面部造型,表現得非常生動。雖然形象單純,風格質朴,但都能面目傳神,並富有雕塑造型的體積感,說明原始時代的雕塑技術以及對於現實中的人的表現已有了一定的基礎,體現著遠古人類對於自身力量的初步認識和藝術再現的能力。
是鎮館之寶之一。 ↑甘肅省博物館 除了遠古的彩陶外,金銀銅器也是藏品豐富。下圖是雙虎捕鹿金帶鉤。
↑甘肅省博物館 這件青銅玩具車,好像在 河北 省博物院也講過。 ↑甘肅省博物館 另外有佛教的一些裝置陳設。 ↑甘肅省博物館 下麵這張照片,展示的是鎮館之寶2套,其中背景的天梯山石窟的唐代一佛二 菩薩 塑像十分完整,而前面玻璃櫃里的是珍貴的 敦煌 遺書兩捲。
天梯山石窟本來就破壞嚴重,第3窟的這釋迦結跏像和二脅侍 菩薩 ,面相 豐潤 ,身姿自然,溫靜嫻雅,堪稱是盛唐造像中的精品。其造像在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上完全可以與莫高窟唐塑造像齊名,因為數量比較少,這組造像能這樣完整保留,更顯得彌足珍貴。
而 敦煌 遺書兩捲也是非常完好,本來 敦煌 遺書被盜出海外居多,留存在國內的大多又散又破,這兩捲應該是精心修複過的效果。 ↑甘肅省博物館 大家都是九年義務教育,怎麼我愣是有一堆字沒認出來。 ↑甘肅省博物館 在《 絲綢之路 文明》展第一展廳的青銅器陳列中,我們第一眼可能就看到了這隻青銅鎏金虎噬羊形底座。虎雙目圓睜,兩耳直豎,兩隻爪子鋒利有力,咬住一隻小羊,形象生動,鑄造的華麗傳神,來自青銅器頂峰的春秋時期,由省博從民間徵集而來,虎背有一方形插口,它們通常是做屏風的底座或是鏡架用的。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 博物館藏,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令你大開眼界。 ↑甘肅省博物館 戰國大角鹿,小中見大,精巧壯碩。 ↑甘肅省博物館 魏晉墓出土的畫像磚----(魏晉)
河西走廊 的許多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彩繪墓室磚畫,以 酒泉 縣城西果園鄉丁家閘村的110餘座魏晉壁畫墓群最具特色。
繪畫十分豐富,有故事,有民俗風情,不僅包括貴族的享受生活,出行打獵宴飲之類的,還包括普通勞動者的農耕、耙磨、揚場、放牧,園林、採桑、宰豬、烤肉等種種生產和生活的場景。
甘博館藏這幾件都是真品,由墓室帶出,近距離觀看,大滿意。 ↑甘肅省博物館 這下麵這塊,是畫像磚里最寶貴的一塊,名叫“驛使圖”。
它出土於 嘉峪關 市魏晉5號墓出土,磚上繪一信使,頭戴黑幘,著皂緣領袖中衣,左手持棨傳文書,躍馬疾馳。棨傳為通過關卡、驛站時的信物。驛馬四足騰空,奔馳在戈壁綠洲的道路上。這塊寫實磚畫,在我國郵政史上具有重大意義,20世紀80年代初,在世界萬國郵政博覽大會上,此畫曾作為 中國 郵政標誌物。 ↑甘肅省博物館 畫像磚的繪畫技藝,外行看來如兒童畫,其實其精彩之處是以簡約的寥寥數筆提煉出生動的人物場景形態,線條易見筆鋒壓力收筆,自由灑脫描繪於這方寸磚面,實在精彩。
當然現在它們的研究歷史價值,遠大於藝術價值,是研究魏晉時間民間生活的一批珍貴文物。 ↑甘肅省博物館 精彩,實在精彩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 不僅有畫像磚,還有畫像木板,這些彩色是西夏時期的,出土於 武威 ,右邊為侍女圖,左邊是牽馬圖。畫工精細,顏色依舊鮮艷。 ↑甘肅省博物館 好討厭,我就是喜歡這類小幼稚 ↑甘肅省博物館 在甘博有許多這類木製動物出土,原本大多木遇水則腐,但這裡氣候乾燥,木料含水性也少,再如胡楊木等高度耐腐的木料出現,所以這些精美的木偶得以保存。 ↑甘肅省博物館 西漢的木牛拉車 ↑甘肅省博物館 還有我最喜歡的西漢木製獨角獸 ↑甘肅省博物館 元代銅氂牛
出土於 甘肅 省 天祝 藏族自治縣,說來它有一段歷史故事,1972年6月, 天祝 縣哈溪公社友愛大隊七隊的社員們在修建飼養院時,意外地挖出了這件國寶,沒有文物常識,準備作為廢銅賣掉。收購站的人察看了一番說這也許是件文物,建議送到公社去。因無法確定其身份,這隻銅氂牛在公社的倉庫里躺了六年多,1978年秋它被再次送往哈溪收購站,作價170元錢。第二年冬天,銅氂牛和許多廢銅爛鐵一起,被送到 天祝 縣火車站廢品倉庫,等待被運送到冶煉廠。就在這時,當時的 天祝 縣文教局副局長、現任 西北 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學系教授、著名的佛學專家多識. 洛桑 圖丹瓊排活佛下鄉工作到了哈溪,聞訊後連夜趕到縣城,次日一早和有關部門協商,墊付了自己的數月工資一共360元錢,和幾個同事一起將這隻青銅氂牛從廢品堆里搶救了回來。
如此規格的青銅氂牛在我國是首次發現,沒有任何同型器物可作參照,所以斷代有一定的難度。有學者結合出土地區藏族宗教文化的背景考察,認為它是寺廟之物,可能是唐代藏文化遺存。 天祝 縣位於 祁連山 北麓,曾發現過許多古代冶銅遺址,說明當地藏民族的青銅冶煉曾達到很高的水平。
青銅氂牛的原件已在2010年由 甘肅 省博物館返還給 天祝 縣博物館,現在陳列在省博“ 絲綢之路 文明”展廳的這件文物是複製品。儘管是複製品,但銅氂牛那充滿力量和憨厚質朴的造型得到了所有觀眾的喜愛。 ↑甘肅省博物館 銅奔馬 ----(漢)
也叫“馬踏飛燕”, 武威 市雷台漢墓出土通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1釐米,重7.3千克。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
集西域馬和 蒙古 馬種的優點於一身,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構思巧妙,藝術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銅奔馬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徵,被確定為 中國 旅游的標誌。
作為甘博的寶中寶,自然備受追捧,可以說許多來甘博的人都是為了一睹它的真容,我也不例外,住足觀看良久,甘博之行,以近5個小時的參觀時間,最後以此國保為結束實在是實至名歸。
火車站到達後,直接在火車站公交場搭乘1\31\102\302\137路車,40分鐘左右,到達火車西站,也可以打個出租, 西北 城市,出租起步都不算貴。
選擇在火車西站住下的原因是因為第二天一早可以步行到第一個參觀點 甘肅 省博物館。
接前篇:
第一站- 西安 大明宮國家遺址 http://www.mafengwo.cn/i/10321582.html
第二站- 天水 麥積山石窟&城區 http://www.mafengwo.cn/i/10383802.html ↑蘭州 甘肅省博物館甘肅 省博物館位於 甘肅 省 蘭州 市七里河區西津西路,是 甘肅 省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有歷史文物、近現代文物、民族文物、和古生物化石及標本約35萬餘件。
是國家一級博物館。對我這類文物迷肯定是必看。
一早到達,身份證領票順利進入。 ↑甘肅省博物館 主要常設展廳由“ 甘肅 彩陶”展廳、“ 甘肅 絲綢之路 文明”展廳、“ 甘肅 古生物化石”展廳、“莊嚴妙相—— 甘肅 佛教藝術”展廳、“紅色 甘肅 ——走向1949”展廳組成,還有其他臨時展覽,匯聚成一個豐富多彩的參觀展覽社教活動的多功能場館平臺,記得當天參觀人還不算多,太好。 ↑甘肅省博物館 首先參觀甘博物館“陶瓷展廳”。 甘肅 一直是我國的彩陶大省,素有“彩陶之鄉”美譽。而且 甘肅 彩陶館藏數量眾多,對此有興趣可以大飽眼福。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 秦安 大地灣遺址保存有完整的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堆積,內容同豫、陝二省仰韶文化遺存相吻合。近一個世紀的考古研究顯示, 甘肅 是 中國 彩陶的發祥地,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彩陶文化持續時間最長、類型最為眾多、器型最為豐富、製作最為精緻、圖案最為絢麗、藝術價值極高的地區。 ↑甘肅省博物館 紋飾,客官,你看那些圖案紋飾! ↑甘肅省博物館 彩陶文化在紋飾上雖然沒有後期的瓷器文化這麼絢麗多彩,但是也是經過人類歷史的演變。
仰韶文化彩陶的完整標本是半山類型。大多是由幾何形裝飾花紋的組成,或疏或密,都結合了形體的變化。這是 中國 工藝美術的一項重要傳統手法的開始。
幾何形裝飾花紋以波狀弧線效果最鮮明。裝飾圖案虛實相間,黑白互相襯托成為“雙關圖案”,這是 中國 圖案傳統的一種卓有成效的組織方法。
彩陶的造型和裝飾,也可以認為尚保留了來自編織技藝的若干特點。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 省的彩陶上,大都描繪水波紋、旋轉紋圖案。這些圖案勻稱、流暢,十分精彩,看上去真有行雲流水之感,使人覺得輕鬆活潑, 平和 而親切。面對這些五千年前的歷史遺存,我們很容易想象到歷史中講述的原始氏族社會的情景。
↑甘肅省博物館 人頭形器口彩陶瓶------(仰韶文化)
在目前已經出土的仰韶文化早期的人頭雕塑中,最為精彩的要數 甘肅 省博物館下麵這件人頭形器口彩陶瓶,這件陶器對於人類的面部造型,表現得非常生動。雖然形象單純,風格質朴,但都能面目傳神,並富有雕塑造型的體積感,說明原始時代的雕塑技術以及對於現實中的人的表現已有了一定的基礎,體現著遠古人類對於自身力量的初步認識和藝術再現的能力。
是鎮館之寶之一。 ↑甘肅省博物館 除了遠古的彩陶外,金銀銅器也是藏品豐富。下圖是雙虎捕鹿金帶鉤。
↑甘肅省博物館 這件青銅玩具車,好像在 河北 省博物院也講過。 ↑甘肅省博物館 另外有佛教的一些裝置陳設。 ↑甘肅省博物館 下麵這張照片,展示的是鎮館之寶2套,其中背景的天梯山石窟的唐代一佛二 菩薩 塑像十分完整,而前面玻璃櫃里的是珍貴的 敦煌 遺書兩捲。
天梯山石窟本來就破壞嚴重,第3窟的這釋迦結跏像和二脅侍 菩薩 ,面相 豐潤 ,身姿自然,溫靜嫻雅,堪稱是盛唐造像中的精品。其造像在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上完全可以與莫高窟唐塑造像齊名,因為數量比較少,這組造像能這樣完整保留,更顯得彌足珍貴。
而 敦煌 遺書兩捲也是非常完好,本來 敦煌 遺書被盜出海外居多,留存在國內的大多又散又破,這兩捲應該是精心修複過的效果。 ↑甘肅省博物館 大家都是九年義務教育,怎麼我愣是有一堆字沒認出來。 ↑甘肅省博物館 在《 絲綢之路 文明》展第一展廳的青銅器陳列中,我們第一眼可能就看到了這隻青銅鎏金虎噬羊形底座。虎雙目圓睜,兩耳直豎,兩隻爪子鋒利有力,咬住一隻小羊,形象生動,鑄造的華麗傳神,來自青銅器頂峰的春秋時期,由省博從民間徵集而來,虎背有一方形插口,它們通常是做屏風的底座或是鏡架用的。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 博物館藏,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令你大開眼界。 ↑甘肅省博物館 戰國大角鹿,小中見大,精巧壯碩。 ↑甘肅省博物館 魏晉墓出土的畫像磚----(魏晉)
河西走廊 的許多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彩繪墓室磚畫,以 酒泉 縣城西果園鄉丁家閘村的110餘座魏晉壁畫墓群最具特色。
繪畫十分豐富,有故事,有民俗風情,不僅包括貴族的享受生活,出行打獵宴飲之類的,還包括普通勞動者的農耕、耙磨、揚場、放牧,園林、採桑、宰豬、烤肉等種種生產和生活的場景。
甘博館藏這幾件都是真品,由墓室帶出,近距離觀看,大滿意。 ↑甘肅省博物館 這下麵這塊,是畫像磚里最寶貴的一塊,名叫“驛使圖”。
它出土於 嘉峪關 市魏晉5號墓出土,磚上繪一信使,頭戴黑幘,著皂緣領袖中衣,左手持棨傳文書,躍馬疾馳。棨傳為通過關卡、驛站時的信物。驛馬四足騰空,奔馳在戈壁綠洲的道路上。這塊寫實磚畫,在我國郵政史上具有重大意義,20世紀80年代初,在世界萬國郵政博覽大會上,此畫曾作為 中國 郵政標誌物。 ↑甘肅省博物館 畫像磚的繪畫技藝,外行看來如兒童畫,其實其精彩之處是以簡約的寥寥數筆提煉出生動的人物場景形態,線條易見筆鋒壓力收筆,自由灑脫描繪於這方寸磚面,實在精彩。
當然現在它們的研究歷史價值,遠大於藝術價值,是研究魏晉時間民間生活的一批珍貴文物。 ↑甘肅省博物館 精彩,實在精彩 ↑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 不僅有畫像磚,還有畫像木板,這些彩色是西夏時期的,出土於 武威 ,右邊為侍女圖,左邊是牽馬圖。畫工精細,顏色依舊鮮艷。 ↑甘肅省博物館 好討厭,我就是喜歡這類小幼稚 ↑甘肅省博物館 在甘博有許多這類木製動物出土,原本大多木遇水則腐,但這裡氣候乾燥,木料含水性也少,再如胡楊木等高度耐腐的木料出現,所以這些精美的木偶得以保存。 ↑甘肅省博物館 西漢的木牛拉車 ↑甘肅省博物館 還有我最喜歡的西漢木製獨角獸 ↑甘肅省博物館 元代銅氂牛
出土於 甘肅 省 天祝 藏族自治縣,說來它有一段歷史故事,1972年6月, 天祝 縣哈溪公社友愛大隊七隊的社員們在修建飼養院時,意外地挖出了這件國寶,沒有文物常識,準備作為廢銅賣掉。收購站的人察看了一番說這也許是件文物,建議送到公社去。因無法確定其身份,這隻銅氂牛在公社的倉庫里躺了六年多,1978年秋它被再次送往哈溪收購站,作價170元錢。第二年冬天,銅氂牛和許多廢銅爛鐵一起,被送到 天祝 縣火車站廢品倉庫,等待被運送到冶煉廠。就在這時,當時的 天祝 縣文教局副局長、現任 西北 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學系教授、著名的佛學專家多識. 洛桑 圖丹瓊排活佛下鄉工作到了哈溪,聞訊後連夜趕到縣城,次日一早和有關部門協商,墊付了自己的數月工資一共360元錢,和幾個同事一起將這隻青銅氂牛從廢品堆里搶救了回來。
如此規格的青銅氂牛在我國是首次發現,沒有任何同型器物可作參照,所以斷代有一定的難度。有學者結合出土地區藏族宗教文化的背景考察,認為它是寺廟之物,可能是唐代藏文化遺存。 天祝 縣位於 祁連山 北麓,曾發現過許多古代冶銅遺址,說明當地藏民族的青銅冶煉曾達到很高的水平。
青銅氂牛的原件已在2010年由 甘肅 省博物館返還給 天祝 縣博物館,現在陳列在省博“ 絲綢之路 文明”展廳的這件文物是複製品。儘管是複製品,但銅氂牛那充滿力量和憨厚質朴的造型得到了所有觀眾的喜愛。 ↑甘肅省博物館 銅奔馬 ----(漢)
也叫“馬踏飛燕”, 武威 市雷台漢墓出土通高34.5釐米、長45釐米、寬13.1釐米,重7.3千克。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
集西域馬和 蒙古 馬種的優點於一身,從力學上分析,馬踏飛燕為飛燕找到了重心落點,造成穩定性。這種浪漫主義手法烘托了駿馬矯健的英姿和風馳電掣的神情,給人們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構思巧妙,藝術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銅奔馬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徵,被確定為 中國 旅游的標誌。
作為甘博的寶中寶,自然備受追捧,可以說許多來甘博的人都是為了一睹它的真容,我也不例外,住足觀看良久,甘博之行,以近5個小時的參觀時間,最後以此國保為結束實在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