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國一夢——緬甸 泰國 老撾行走(一)
回憶2015年的春天, 東南亞 回來後,一周都是濕漉漉的寒冷。
驚蟄,沒有聽到春雷。
又是一周,天氣漸漸轉暖。
靜下來時,腦海裡馬上閃動的都是那邊傍晚金黃色的陽光和淡淡的迷霧,不常有通透的大場面,但別樣的動人。九十月份的川藏線和二月份的中南半島仿佛是一條完整的線路,好像根本沒有經歷過中間那四個月的時光似的,一邊是天大地大、迷離多變的雄渾壯闊,一邊是陽光溫熱、歲月靜好的柔軟時光。同一個格子里的姐姐說,工作太操心,昨晚上睡覺時居然夢中囈語在報價競標了。專註與投入,應該是一種最好的狀態,就像驢友時常感嘆“又無比想念藏區的天地了”“再不動動就生鏽了”時的那種情緒,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吸引、嚮往、融入的衝動指引著自己向那個地方去,經歷了各種疲憊、風餐露宿、挑戰和困難,去收穫內心的充實和溫暖。
緬甸 男女老少臉上必塗的 特納 卡、 仰光 街頭砍價的出 租車 、服務員的虔誠、路人的指點、 清萊 街頭的飛花、 琅南塔 Phou Iu III老闆娘的微笑……這一切是完全融化於一大杯暖茶中的牛奶和巧克力,根本分不清他們原來的樣子。但是卻很清楚,如果沒有他們,這裡將會是多麼單調、一覽無餘。
秋冬是中南半島旅游的旺季,沒有夏天連綿不停的雨水和濕熱難耐的空氣。因為地處熱帶,四季晝夜長短的變化並不明顯,這個季節里,每天大地上的景緻都沒有太大變化的重覆上演。 朝陽 在淡紫色的霧氣中迷迷糊糊的騰出,讓人們享受兩三個小時溫暖後開始變得焦躁,中午到下午的三四個小時依然能把沒有任何保護的皮膚曬傷,四點後一天最美好的時光開始啟動,陽光慢慢變得厚重金黃,夕陽大多會以標準鴨蛋紅的模樣不疾不徐的完成下沉,而晚霞才是風景的最後一站,她的樣子完全取決於那天遇到什麼樣的雲。至於那些著名的佛塔、必去的寺廟,更像是這光影變化的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演員,遇到哪個就欣賞哪個吧,不必太在意錯過了什麼。
除了質朴的人文魅力,這裡最吸引我的就是每天下午四點到天黑這段時光。記得聖城 拉薩 因為離太陽太近,每天下午會有那麼一段時間,強烈的陽光把整個城市變成高對比度的黑白兩色,幾乎看不清對面陰影下的來人,單單想到這一個鏡頭,就不禁讓我對聖城心生敬畏。有了敬畏,早晚會有主動離開的想法。然而這裡,那段時光轉身變成一種期待,有了期待,你會想來,想留下。 S1 Mandalay曼德勒 城 曼德勒 山
到 曼德勒 原計划走陸路,追尋曾經是民族抗戰生命線的滇緬公路: 昆明 乘過夜卧鋪巴士次日早晨到達 瑞麗 ,約好緬方的導游和車輛過關,在崇山峻嶺中間穿行12小時,通過四個 撣邦 地方武裝檢查站,晚上到達 曼德勒 。不料想出發前果敢戰事升級,彭家軍卷土重來,政府軍方出動了飛機大炮重武器,嚇得邊民都往天朝境內跑。天朝這邊也有消息說邊防軍嚴陣以待。更重要的是陸路入境通行證除了花錢不菲,還需要在 瑞麗 採集數據等待 緬甸 官方的回覆,沒法提前辦理,加上大家一致的肯定“陸進陸出”政策將限制你不能飛往第三國,決定放棄陸路。
昆明 飛 曼德勒 ,每天只有一班東航班機,12:55起飛,12:50到達。沒看錯,一個半小時時差神奇的讓時間倒退了。同行的天朝同胞大都單親帶著孩子,一問原來是投奔在 緬甸 做工程的親人去,還有的人衣著正式,幾乎身上就寫著“商務出差”,真正去旅行的人不多。臨近降落,從狹小的窗戶中看到陽光照射下大片蒼白的平原,乾燥無力的熱帶樹林蓋在上面,或大或 小金 光閃閃的佛塔散落其中, 伊洛 瓦底江蜿蜒著懷抱著這一切。由於是正中午,熱帶強烈的光線和高溫讓我們這些北方來的有些難耐,只能看到地勤人員白色的制服和身體裸露處黝黑的輪廓,而分不清眉眼。機場擺渡車不關門,就已經把我們送到了到達廳入境處。在一切順利,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時,我被一個穿著貌似工作制服的家伙帶著走免申報 通道 ,通過後堂而皇之要去二十塊錢。念在態度不錯,也沒有多理論。出來就有公共的出 租車 ,機場離市區較遠,每人4K,坐滿走人。車上遇到華僑小帥哥以修和他的兄弟,還有一對 四川 夫婦和一個澳洲女孩兒。以修和善又熱情,先是主動幫忙把我們每個人要去的住處和司機阿公用緬語做了交待,省去我們比劃的麻煩。當地很多人聽不懂英語,也看不懂,這是後來才知道的。
以修是 緬甸 華人,爺爺輩於天朝大躍進時代逃饑荒從 福建 來到緬北,後來定居在 曼德勒 。當時的 緬甸 是 亞洲 希望之星,歐亞中轉不在 迪拜 ,也不在 新加坡 ,而在 仰光 。風水輪流轉,後來 緬甸 軍政府把自己封閉起來與世隔絕,如今到了幾乎被世界遺忘的地步。華人勤奮節儉,經過兩三代積累大都能過上不錯的生活,以修也和國內 大城 市的小孩看起來沒有兩樣——帶著Lenovo的電腦、相貌眉清目秀、談吐 大方 得體,正在 泉州 讀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 四川 夫婦是生意人,經常往返於中緬之間,閑聊中他們就像放多了的胡椒粉,增加了有趣的味道,但是也讓人嗆得不行。“老緬”這個略帶點歧視性的詞彙除了在網絡上,就是在他們的談吐中聽到的,後來也再沒聽到。他們大大咧咧的當著大家的面以群體為對象拋出話題,嫌棄 緬甸 人懶惰、嫌棄他們嚼檳榔不衛生,我和以修不禁瞪大了眼睛尷尬的笑。澳洲姑娘輕裝簡行,也是利用假期出行。略有不同的是,她是追尋著她老媽之前旅行的足跡來到的 緬甸 ,我們則是夾雜在一干“商務群體”中出現。
曼德勒 本身是古都,又是一個古都遺址的聚集地,到現在還有很多當地人稱之為“瓦城”,和南邊的因瓦古城有關。 曼德勒 、 實皆 、因瓦、阿瑪拉布拉…… 伊洛 瓦底江兩岸的四座古城 臨江 而立,百年的王道抵擋不住19世紀英法列強的殖民浪潮。因為沒有縱深,雖然當時在位的敏東國王和 英國 人周旋頗有建樹,國王西去後,國家就迅速土崩瓦解,歸入英屬殖民地,與東邊的法屬 印度 支那毗鄰相望。因此現在看到 曼德勒 主城的地圖,一板一眼橫平豎直的數字排列式街區,那必是出於 英國 人之手無疑——小數字是東西橫向街道,大數字是南北豎直的街道,獃板乏味,但是整齊高效。
M3 Hotel,位置極好,有自行車,有摩托車,吃飯、逛街、上山、進皇宮,一切方便。可能由於價格不是最便宜,M3不像尼龍、ET等等在旅游貼中提及率那麼高,但性價比其實不錯。稍事休息,跨上老式二八自行車向 曼德勒 山進發。五六公里的路程,一邊是舊皇宮褐紅色的城牆和寬寬的護城河,另一邊是政府機關、佛學院、高檔酒店。和其他 東南亞 國家一樣,小排量的汽車和摩托車是主流交通工具,自行車很少。瞧我們一眼,就知道是歪果仁,十字路口的交警主動搭訕,問去哪裡。跟他指了指北邊的山頭,對方點頭示意。
曼德勒 山,是 曼德勒 城的得名所在,當年釋迦牟尼宣揚佛法經過這座山,指著山下廣袤的土地,預言2400年後這裡將出現一座繁華的 大城 。敏東國王不負佛祖所望,從阿瑪拉布拉遷都至此,苦心經營了30多年的榮光成為 緬甸 歷史上不朽的一頁。 曼德勒 山腳下東南有兩座規模不小的佛塔群,一是敏東王往追思親人的山達穆尼寺廟(Sandanmani Paya),一是用石碑記錄《三藏經》的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ya),都是由近千座純白色小型佛塔圍繞中央金黃色主塔而成的群落。客人不多,靜謐而冷清,第一次光著腳丫近距離接觸純白和金黃交替的光線反射,想到佛塔中供奉的佛祖和先人遺骨,心中敬畏頓生。對和佛相關的東西沒敢看幾眼就匆匆離開吧。倒是佛像邊午休的喵喵母子讓我覺得倍感親切,她們對外界塵世的起起落落絲毫沒有任何興趣,只有小喵喵的白肚皮有規律的呼吸鼓動著。迴廊的角落裡,相擁的戀人在耳鬢廝磨,出來時遇到一位出 租車 師傅半價出售二手的 曼德勒 進城票。大叔的英語實在有限,沒有把賣點說清楚,初來乍到,實在沒敢接盤啊。後來才明白,整個城市只有一張票10刀,就是相當於天朝 麗江 的古城建設費,不會因為去的地方少而便宜,因此買大叔二手的半價還是划算的。
曼德勒 山,近在眼前,卻找不到上山的路,基礎設施差,沒有任何路牌指引。開口問路,問到的和沒問到的大叔大媽大爺大嬸子們都會對你點頭微笑。若是單獨的路人十有八九會先凶狠的嚼動一下嘴巴露出幾顆新鮮血紅色的牙齒,伴著有點猙獰的微笑,忽然頭歪向一邊吐出一大口血紅的東西,唉呀媽呀!!檳榔渣子!嘴裡的東西扔掉後,微笑轉回 平和 ,耐心的聽你問完,又是點頭示意結束。總之,在這裡問路,一定要多多多多多問幾個,很多人其實聽不懂你在問什麼,只有善意的點頭微笑,千萬不要意會錯了。山前山後分別有一條臺階和一條公路,最後問到一對白人驢友,確認都可以上去,便停了自行車,沿臺階而上。
臺階本不算多,上面還架有金屬頂棚遮風擋雨,但是每隔一段就是一座佛塔或寺廟,按當地風俗必須脫鞋入內,因此一直光著腳走這些粗糙的路面成了巨大的挑戰。堅持到半山腰,回望時就能看到遠處的 伊洛 瓦底江和霧氣籠罩下的 曼德勒 城。再往上走,各式各樣的寺廟不斷,裡面的佛都微笑不語,外面樹上的松鼠蹦躂個不停,一會兒在樹上趁著夕陽擺pose,一會兒跳到頂棚上狂奔。天色漸晚,在一旁坐下,靜靜地目送鴨蛋黃夕陽慢慢沉入遠方的雲底。
偶爾有金髮碧眼的小伙伴從更高處健步下山,問了才知道上面還大有文章,幾座更大的寺廟還在上面,看到帶相機的會收費1k。意興闌珊,就沒有再走到最高處去交那1k的相機費。 ↑曼德勒 ↑曼德勒 ↑曼德勒 ↑曼德勒 ↑曼德勒 ↑曼德勒山 郵政總局 舊皇宮 臘戍雷 老市場 馬哈牟尼Paya 烏本橋
上午吃完早飯,請前臺幫忙租了摩托車,價格稍貴,因為是一站式服務,總體還不錯。跨上小摩托,很快到達城市的郵政總局。那建築、那門臉兒、還有門前照看摩托車的老奶奶,整個畫面都像極了80年代兒時的老家——陳舊、質朴、靜謐。郵局陸陸續續有人進出,但都不慌不忙,腳步與環境很合拍。拿到郵票,我還是習慣用口水沾濕背面的背膠貼在明信片上,櫃臺後面的大叔看到這一幕,覺得挺可憐主動遞上一管膠水,知道是歪果仁,一句話也沒有說。我也明明看到門口其他人停摩托車時都會給老奶奶交上停車費,當我 取車 要交費時,她卻微笑著擺了擺手,示意不需要了。那種感覺,就像真的回到了老家,用當時自己的眼光來回憶,似乎馬上能明白這種對待客人的朴素的善意。
摩托車低速行駛在環繞舊皇宮的道路上,車輛不是很多,但也不時有摩托和小汽車從身邊超過,褐紅色的城牆向後緩緩跑去,熱帶溫暖的空氣變成風從臉上拂過。那一刻,雖然事實上自己的身體處在路面和一部機器咬合的顛簸中,但內心卻像窩在家中柔軟的沙發里,充滿了一種巨大無邊的穩定的舒適感,只希望那一刻的狀態一直延續下去,沒有盡頭。
紅燈時,在熱鬧的路口能積攢下十來部小汽車,籠罩在一大片摩托怠速“突突突”的低頻噪聲中。一變綠燈,低頻音響驟升,大家快速朝各自的方向散去,看似混亂,卻極少有相互的接觸。讓我想到 臺灣 著名的機車海洋求婚——尖峰時刻,趁著路口100秒的紅燈,手捧鮮花單膝下跪,在千萬名騎士見證下,求婚 成功 。為了這事,有人贊、有人貶、有辛酸、有浪漫、有羡慕,呵呵,至少算個創意吧。
舊皇宮只有東門對游客開放,門口有士兵持槍站崗。那邊草綠色的軍裝遠遠便開始向我招手,這邊我的腦袋中突然蹦出果敢、 老街 、彭家聲這些古怪的詞彙。伴隨著稍微有點加速的嘭嘭心跳,聽到對方說“你好~”,滿臉黝黑,真誠的微笑,標準的發音,“buxing !”“不行!?什麼東西不行!?”我剛詫異了一下,對方趕緊換做英語解釋,是要“步行”的意思,摩托車進城門必須推行,進去了之後可以再騎上來。看到我似乎推不動的樣子,他主動上來看了下儀錶,踩了幾下退檔,退到空擋,好了。知道我們沒有買票,綠軍裝抬起右手指向不遠處,旁邊就有個鐵皮房子售票處,每人10k,見到了和昨天一模一樣的“古城建設費”。
舊皇宮命運多舛,在敏東國王、 大英 帝國、大 日本 帝國、軍政府之間幾經易手、毀壞殆盡,內部的大部分地區至今都還是軍營,不對外開放。開放的建築在正中心,都是最近幾十年重建的。這樣從規模上,這裡的舊皇宮,和天朝帝都的“舊皇宮”故宮相比,確實是小巫見大巫。然而除去規模和珍寶,這裡多很多參天的古木、很多沒有鋪裝的長滿青草的小路,少了門庭若市的擁擠和噪雜,這種氛圍更加契合這個南方國家 平和 的氣質。皇宮建築重建的痕跡過於明顯,近看時缺乏時間的沉澱,一角有座30米高的觀光塔是不錯的去處,可以俯瞰皇宮和市區的景色。來到這裡參觀的以當地人居多,當地朋友中又以年輕人居多,年輕到高中生、初中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大概相當於免費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的來小聚野餐、有的來拍照留念、有的純粹消磨時光,他們非常友善且樂於交流,即使交流僅限於一些簡單的打招呼,只要你樂意,他們都會報以最真誠的微笑。
原路離開皇宮,輾轉找到旅行手冊推薦的 撣邦 餐廳“臘戍雷”—— 雲南 風味的自選套餐。撣族和 雲南 傣族同根同源,而“臘戍”就是那個 撣邦 北部著名的交通咽喉,主動來搭訕的老闆一張口又是漢語普通話,在這裡吃飯便宜而愜意。 ↑曼德勒 ↑曼德勒郵局 ↑曼德勒郵局 ↑曼德勒郵局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聽著“突突突”低鳴的摩托車和 皮卡 公交車的聲音漸漸由弱變強,便是已經來到中央市場。看著滿天揚起的灰塵、路邊排的滿滿的摩托車、匆匆忙忙的商販們,發獃了半分鐘,決定不進去深入的閑逛,走馬觀花而過。市場雖然塵土飛揚,但能看得出規劃很清晰,按照功能和產品分成不同的區域。我們駕著小摩托慢慢穿過大堆大堆的蔬菜、大堆大堆的西紅柿、大堆大堆的大蒜和洋蔥,與頭頂重物的姐姐們擦肩而過……
城市規劃簡單明瞭,不費什麼周折來到市郊的馬哈牟尼佛塔(Maha Muni Paya)—— 緬甸 最著名的佛塔之一,也叫若開佛塔,據說是佛祖親自開光的古佛像,被信眾視為佛祖的真身。佛塔近看高大肅穆,走遠了也是淹沒在一大片 大理 石加工廠之中,空氣中飄蕩的都是原石加工成佛像產生的白色粉塵,要成佛必是要經受千刀萬剮的磨礪。門口的孩子們在搶著給石像喂東西吃,誰能把青草塞進石像嘴裡暫時不掉下來,就算勝利。勝者歡呼雀躍,未勝的小朋友也樂得呵呵笑。通向佛塔的寬大走廊里昏暗清涼,兩邊的房間進駐滿了佛教主題的小商戶,就地取材,大大小小的佛像從屋裡的角落一直緊挨著排著隊延伸出來,等待新的歸宿。賣鮮花的老奶奶沒有自己的店面,找塊中間的空地臨時擺攤,午後時分,忍不住靠著牆打個盹。走近佛塔時,值班大叔主動過來收了1k的相機費,提醒穿短裙的女士到指定地點套上臨時的長筒圍裙。佛塔周圍的幾個偏廳都沒有去看,據說有高棉來的青銅雕塑包治百病。作為整個國家被仿製最多、最具有歷史淵源的佛塔之一,塔內塔外那些緩緩叩首的信眾、裊裊飄散的熏香、慢慢流動的鼓樂已經足夠讓我靜靜待上一大會兒。院子里空地上有一個和尚寶寶,走路還不穩當,身披紅色袈裟,正瞪大了明亮的雙眼環視著周圍的一切,名副其實佛國寶寶的派頭,只是不多時又回歸凡塵,追著其他的小朋友玩耍起來。遠處和尚老爺爺靠著柱子席地而坐,面無表情地註視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陽光從側面刻畫下他臉上道道清晰的紋理。不時,人群中還會有著裝鮮艷的女子出現,她們大都並不濃妝艷抹。素麵朝天或者略施粉黛的 緬甸 女子在平實中美麗動人。普度眾生的佛祖對女性歧視至今,她們不能進入塔內拜佛,她們會在塔外獻上一束花,叩首,祈禱,把最虔誠、最漂亮的一面這樣帶給佛。吹鼓班的幾位大叔穿著整齊的傳統服裝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定時會演奏出應景的音樂,看上去不痛苦也不高興,面無表情得深刻得進行著自己的工作,真像是佛域的一部分,不像是凡間的大叔。我沒有走近那尊因為被信眾貼了厚厚金箔而已經變得下半身面目全非的佛像,從遠處靜靜的看著,漸漸,佛成了背景,透明的琉璃燈、清新的藍蓮花在那一刻定格。 ↑曼德勒中央市場 ↑曼德勒中央市場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驚蟄,沒有聽到春雷。
又是一周,天氣漸漸轉暖。
靜下來時,腦海裡馬上閃動的都是那邊傍晚金黃色的陽光和淡淡的迷霧,不常有通透的大場面,但別樣的動人。九十月份的川藏線和二月份的中南半島仿佛是一條完整的線路,好像根本沒有經歷過中間那四個月的時光似的,一邊是天大地大、迷離多變的雄渾壯闊,一邊是陽光溫熱、歲月靜好的柔軟時光。同一個格子里的姐姐說,工作太操心,昨晚上睡覺時居然夢中囈語在報價競標了。專註與投入,應該是一種最好的狀態,就像驢友時常感嘆“又無比想念藏區的天地了”“再不動動就生鏽了”時的那種情緒,有一種難以言表的吸引、嚮往、融入的衝動指引著自己向那個地方去,經歷了各種疲憊、風餐露宿、挑戰和困難,去收穫內心的充實和溫暖。
緬甸 男女老少臉上必塗的 特納 卡、 仰光 街頭砍價的出 租車 、服務員的虔誠、路人的指點、 清萊 街頭的飛花、 琅南塔 Phou Iu III老闆娘的微笑……這一切是完全融化於一大杯暖茶中的牛奶和巧克力,根本分不清他們原來的樣子。但是卻很清楚,如果沒有他們,這裡將會是多麼單調、一覽無餘。
秋冬是中南半島旅游的旺季,沒有夏天連綿不停的雨水和濕熱難耐的空氣。因為地處熱帶,四季晝夜長短的變化並不明顯,這個季節里,每天大地上的景緻都沒有太大變化的重覆上演。 朝陽 在淡紫色的霧氣中迷迷糊糊的騰出,讓人們享受兩三個小時溫暖後開始變得焦躁,中午到下午的三四個小時依然能把沒有任何保護的皮膚曬傷,四點後一天最美好的時光開始啟動,陽光慢慢變得厚重金黃,夕陽大多會以標準鴨蛋紅的模樣不疾不徐的完成下沉,而晚霞才是風景的最後一站,她的樣子完全取決於那天遇到什麼樣的雲。至於那些著名的佛塔、必去的寺廟,更像是這光影變化的舞臺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演員,遇到哪個就欣賞哪個吧,不必太在意錯過了什麼。
除了質朴的人文魅力,這裡最吸引我的就是每天下午四點到天黑這段時光。記得聖城 拉薩 因為離太陽太近,每天下午會有那麼一段時間,強烈的陽光把整個城市變成高對比度的黑白兩色,幾乎看不清對面陰影下的來人,單單想到這一個鏡頭,就不禁讓我對聖城心生敬畏。有了敬畏,早晚會有主動離開的想法。然而這裡,那段時光轉身變成一種期待,有了期待,你會想來,想留下。 S1 Mandalay曼德勒 城 曼德勒 山
到 曼德勒 原計划走陸路,追尋曾經是民族抗戰生命線的滇緬公路: 昆明 乘過夜卧鋪巴士次日早晨到達 瑞麗 ,約好緬方的導游和車輛過關,在崇山峻嶺中間穿行12小時,通過四個 撣邦 地方武裝檢查站,晚上到達 曼德勒 。不料想出發前果敢戰事升級,彭家軍卷土重來,政府軍方出動了飛機大炮重武器,嚇得邊民都往天朝境內跑。天朝這邊也有消息說邊防軍嚴陣以待。更重要的是陸路入境通行證除了花錢不菲,還需要在 瑞麗 採集數據等待 緬甸 官方的回覆,沒法提前辦理,加上大家一致的肯定“陸進陸出”政策將限制你不能飛往第三國,決定放棄陸路。
昆明 飛 曼德勒 ,每天只有一班東航班機,12:55起飛,12:50到達。沒看錯,一個半小時時差神奇的讓時間倒退了。同行的天朝同胞大都單親帶著孩子,一問原來是投奔在 緬甸 做工程的親人去,還有的人衣著正式,幾乎身上就寫著“商務出差”,真正去旅行的人不多。臨近降落,從狹小的窗戶中看到陽光照射下大片蒼白的平原,乾燥無力的熱帶樹林蓋在上面,或大或 小金 光閃閃的佛塔散落其中, 伊洛 瓦底江蜿蜒著懷抱著這一切。由於是正中午,熱帶強烈的光線和高溫讓我們這些北方來的有些難耐,只能看到地勤人員白色的制服和身體裸露處黝黑的輪廓,而分不清眉眼。機場擺渡車不關門,就已經把我們送到了到達廳入境處。在一切順利,還沒來得及喘口氣時,我被一個穿著貌似工作制服的家伙帶著走免申報 通道 ,通過後堂而皇之要去二十塊錢。念在態度不錯,也沒有多理論。出來就有公共的出 租車 ,機場離市區較遠,每人4K,坐滿走人。車上遇到華僑小帥哥以修和他的兄弟,還有一對 四川 夫婦和一個澳洲女孩兒。以修和善又熱情,先是主動幫忙把我們每個人要去的住處和司機阿公用緬語做了交待,省去我們比劃的麻煩。當地很多人聽不懂英語,也看不懂,這是後來才知道的。
以修是 緬甸 華人,爺爺輩於天朝大躍進時代逃饑荒從 福建 來到緬北,後來定居在 曼德勒 。當時的 緬甸 是 亞洲 希望之星,歐亞中轉不在 迪拜 ,也不在 新加坡 ,而在 仰光 。風水輪流轉,後來 緬甸 軍政府把自己封閉起來與世隔絕,如今到了幾乎被世界遺忘的地步。華人勤奮節儉,經過兩三代積累大都能過上不錯的生活,以修也和國內 大城 市的小孩看起來沒有兩樣——帶著Lenovo的電腦、相貌眉清目秀、談吐 大方 得體,正在 泉州 讀工商管理專業的本科。 四川 夫婦是生意人,經常往返於中緬之間,閑聊中他們就像放多了的胡椒粉,增加了有趣的味道,但是也讓人嗆得不行。“老緬”這個略帶點歧視性的詞彙除了在網絡上,就是在他們的談吐中聽到的,後來也再沒聽到。他們大大咧咧的當著大家的面以群體為對象拋出話題,嫌棄 緬甸 人懶惰、嫌棄他們嚼檳榔不衛生,我和以修不禁瞪大了眼睛尷尬的笑。澳洲姑娘輕裝簡行,也是利用假期出行。略有不同的是,她是追尋著她老媽之前旅行的足跡來到的 緬甸 ,我們則是夾雜在一干“商務群體”中出現。
曼德勒 本身是古都,又是一個古都遺址的聚集地,到現在還有很多當地人稱之為“瓦城”,和南邊的因瓦古城有關。 曼德勒 、 實皆 、因瓦、阿瑪拉布拉…… 伊洛 瓦底江兩岸的四座古城 臨江 而立,百年的王道抵擋不住19世紀英法列強的殖民浪潮。因為沒有縱深,雖然當時在位的敏東國王和 英國 人周旋頗有建樹,國王西去後,國家就迅速土崩瓦解,歸入英屬殖民地,與東邊的法屬 印度 支那毗鄰相望。因此現在看到 曼德勒 主城的地圖,一板一眼橫平豎直的數字排列式街區,那必是出於 英國 人之手無疑——小數字是東西橫向街道,大數字是南北豎直的街道,獃板乏味,但是整齊高效。
M3 Hotel,位置極好,有自行車,有摩托車,吃飯、逛街、上山、進皇宮,一切方便。可能由於價格不是最便宜,M3不像尼龍、ET等等在旅游貼中提及率那麼高,但性價比其實不錯。稍事休息,跨上老式二八自行車向 曼德勒 山進發。五六公里的路程,一邊是舊皇宮褐紅色的城牆和寬寬的護城河,另一邊是政府機關、佛學院、高檔酒店。和其他 東南亞 國家一樣,小排量的汽車和摩托車是主流交通工具,自行車很少。瞧我們一眼,就知道是歪果仁,十字路口的交警主動搭訕,問去哪裡。跟他指了指北邊的山頭,對方點頭示意。
曼德勒 山,是 曼德勒 城的得名所在,當年釋迦牟尼宣揚佛法經過這座山,指著山下廣袤的土地,預言2400年後這裡將出現一座繁華的 大城 。敏東國王不負佛祖所望,從阿瑪拉布拉遷都至此,苦心經營了30多年的榮光成為 緬甸 歷史上不朽的一頁。 曼德勒 山腳下東南有兩座規模不小的佛塔群,一是敏東王往追思親人的山達穆尼寺廟(Sandanmani Paya),一是用石碑記錄《三藏經》的固都陶佛塔(Kuthodaw Paya),都是由近千座純白色小型佛塔圍繞中央金黃色主塔而成的群落。客人不多,靜謐而冷清,第一次光著腳丫近距離接觸純白和金黃交替的光線反射,想到佛塔中供奉的佛祖和先人遺骨,心中敬畏頓生。對和佛相關的東西沒敢看幾眼就匆匆離開吧。倒是佛像邊午休的喵喵母子讓我覺得倍感親切,她們對外界塵世的起起落落絲毫沒有任何興趣,只有小喵喵的白肚皮有規律的呼吸鼓動著。迴廊的角落裡,相擁的戀人在耳鬢廝磨,出來時遇到一位出 租車 師傅半價出售二手的 曼德勒 進城票。大叔的英語實在有限,沒有把賣點說清楚,初來乍到,實在沒敢接盤啊。後來才明白,整個城市只有一張票10刀,就是相當於天朝 麗江 的古城建設費,不會因為去的地方少而便宜,因此買大叔二手的半價還是划算的。
曼德勒 山,近在眼前,卻找不到上山的路,基礎設施差,沒有任何路牌指引。開口問路,問到的和沒問到的大叔大媽大爺大嬸子們都會對你點頭微笑。若是單獨的路人十有八九會先凶狠的嚼動一下嘴巴露出幾顆新鮮血紅色的牙齒,伴著有點猙獰的微笑,忽然頭歪向一邊吐出一大口血紅的東西,唉呀媽呀!!檳榔渣子!嘴裡的東西扔掉後,微笑轉回 平和 ,耐心的聽你問完,又是點頭示意結束。總之,在這裡問路,一定要多多多多多問幾個,很多人其實聽不懂你在問什麼,只有善意的點頭微笑,千萬不要意會錯了。山前山後分別有一條臺階和一條公路,最後問到一對白人驢友,確認都可以上去,便停了自行車,沿臺階而上。
臺階本不算多,上面還架有金屬頂棚遮風擋雨,但是每隔一段就是一座佛塔或寺廟,按當地風俗必須脫鞋入內,因此一直光著腳走這些粗糙的路面成了巨大的挑戰。堅持到半山腰,回望時就能看到遠處的 伊洛 瓦底江和霧氣籠罩下的 曼德勒 城。再往上走,各式各樣的寺廟不斷,裡面的佛都微笑不語,外面樹上的松鼠蹦躂個不停,一會兒在樹上趁著夕陽擺pose,一會兒跳到頂棚上狂奔。天色漸晚,在一旁坐下,靜靜地目送鴨蛋黃夕陽慢慢沉入遠方的雲底。
偶爾有金髮碧眼的小伙伴從更高處健步下山,問了才知道上面還大有文章,幾座更大的寺廟還在上面,看到帶相機的會收費1k。意興闌珊,就沒有再走到最高處去交那1k的相機費。 ↑曼德勒 ↑曼德勒 ↑曼德勒 ↑曼德勒 ↑曼德勒 ↑曼德勒山 郵政總局 舊皇宮 臘戍雷 老市場 馬哈牟尼Paya 烏本橋
上午吃完早飯,請前臺幫忙租了摩托車,價格稍貴,因為是一站式服務,總體還不錯。跨上小摩托,很快到達城市的郵政總局。那建築、那門臉兒、還有門前照看摩托車的老奶奶,整個畫面都像極了80年代兒時的老家——陳舊、質朴、靜謐。郵局陸陸續續有人進出,但都不慌不忙,腳步與環境很合拍。拿到郵票,我還是習慣用口水沾濕背面的背膠貼在明信片上,櫃臺後面的大叔看到這一幕,覺得挺可憐主動遞上一管膠水,知道是歪果仁,一句話也沒有說。我也明明看到門口其他人停摩托車時都會給老奶奶交上停車費,當我 取車 要交費時,她卻微笑著擺了擺手,示意不需要了。那種感覺,就像真的回到了老家,用當時自己的眼光來回憶,似乎馬上能明白這種對待客人的朴素的善意。
摩托車低速行駛在環繞舊皇宮的道路上,車輛不是很多,但也不時有摩托和小汽車從身邊超過,褐紅色的城牆向後緩緩跑去,熱帶溫暖的空氣變成風從臉上拂過。那一刻,雖然事實上自己的身體處在路面和一部機器咬合的顛簸中,但內心卻像窩在家中柔軟的沙發里,充滿了一種巨大無邊的穩定的舒適感,只希望那一刻的狀態一直延續下去,沒有盡頭。
紅燈時,在熱鬧的路口能積攢下十來部小汽車,籠罩在一大片摩托怠速“突突突”的低頻噪聲中。一變綠燈,低頻音響驟升,大家快速朝各自的方向散去,看似混亂,卻極少有相互的接觸。讓我想到 臺灣 著名的機車海洋求婚——尖峰時刻,趁著路口100秒的紅燈,手捧鮮花單膝下跪,在千萬名騎士見證下,求婚 成功 。為了這事,有人贊、有人貶、有辛酸、有浪漫、有羡慕,呵呵,至少算個創意吧。
舊皇宮只有東門對游客開放,門口有士兵持槍站崗。那邊草綠色的軍裝遠遠便開始向我招手,這邊我的腦袋中突然蹦出果敢、 老街 、彭家聲這些古怪的詞彙。伴隨著稍微有點加速的嘭嘭心跳,聽到對方說“你好~”,滿臉黝黑,真誠的微笑,標準的發音,“buxing !”“不行!?什麼東西不行!?”我剛詫異了一下,對方趕緊換做英語解釋,是要“步行”的意思,摩托車進城門必須推行,進去了之後可以再騎上來。看到我似乎推不動的樣子,他主動上來看了下儀錶,踩了幾下退檔,退到空擋,好了。知道我們沒有買票,綠軍裝抬起右手指向不遠處,旁邊就有個鐵皮房子售票處,每人10k,見到了和昨天一模一樣的“古城建設費”。
舊皇宮命運多舛,在敏東國王、 大英 帝國、大 日本 帝國、軍政府之間幾經易手、毀壞殆盡,內部的大部分地區至今都還是軍營,不對外開放。開放的建築在正中心,都是最近幾十年重建的。這樣從規模上,這裡的舊皇宮,和天朝帝都的“舊皇宮”故宮相比,確實是小巫見大巫。然而除去規模和珍寶,這裡多很多參天的古木、很多沒有鋪裝的長滿青草的小路,少了門庭若市的擁擠和噪雜,這種氛圍更加契合這個南方國家 平和 的氣質。皇宮建築重建的痕跡過於明顯,近看時缺乏時間的沉澱,一角有座30米高的觀光塔是不錯的去處,可以俯瞰皇宮和市區的景色。來到這裡參觀的以當地人居多,當地朋友中又以年輕人居多,年輕到高中生、初中生和幼兒園的小朋友,大概相當於免費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有的來小聚野餐、有的來拍照留念、有的純粹消磨時光,他們非常友善且樂於交流,即使交流僅限於一些簡單的打招呼,只要你樂意,他們都會報以最真誠的微笑。
原路離開皇宮,輾轉找到旅行手冊推薦的 撣邦 餐廳“臘戍雷”—— 雲南 風味的自選套餐。撣族和 雲南 傣族同根同源,而“臘戍”就是那個 撣邦 北部著名的交通咽喉,主動來搭訕的老闆一張口又是漢語普通話,在這裡吃飯便宜而愜意。 ↑曼德勒 ↑曼德勒郵局 ↑曼德勒郵局 ↑曼德勒郵局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曼德勒皇宮 聽著“突突突”低鳴的摩托車和 皮卡 公交車的聲音漸漸由弱變強,便是已經來到中央市場。看著滿天揚起的灰塵、路邊排的滿滿的摩托車、匆匆忙忙的商販們,發獃了半分鐘,決定不進去深入的閑逛,走馬觀花而過。市場雖然塵土飛揚,但能看得出規劃很清晰,按照功能和產品分成不同的區域。我們駕著小摩托慢慢穿過大堆大堆的蔬菜、大堆大堆的西紅柿、大堆大堆的大蒜和洋蔥,與頭頂重物的姐姐們擦肩而過……
城市規劃簡單明瞭,不費什麼周折來到市郊的馬哈牟尼佛塔(Maha Muni Paya)—— 緬甸 最著名的佛塔之一,也叫若開佛塔,據說是佛祖親自開光的古佛像,被信眾視為佛祖的真身。佛塔近看高大肅穆,走遠了也是淹沒在一大片 大理 石加工廠之中,空氣中飄蕩的都是原石加工成佛像產生的白色粉塵,要成佛必是要經受千刀萬剮的磨礪。門口的孩子們在搶著給石像喂東西吃,誰能把青草塞進石像嘴裡暫時不掉下來,就算勝利。勝者歡呼雀躍,未勝的小朋友也樂得呵呵笑。通向佛塔的寬大走廊里昏暗清涼,兩邊的房間進駐滿了佛教主題的小商戶,就地取材,大大小小的佛像從屋裡的角落一直緊挨著排著隊延伸出來,等待新的歸宿。賣鮮花的老奶奶沒有自己的店面,找塊中間的空地臨時擺攤,午後時分,忍不住靠著牆打個盹。走近佛塔時,值班大叔主動過來收了1k的相機費,提醒穿短裙的女士到指定地點套上臨時的長筒圍裙。佛塔周圍的幾個偏廳都沒有去看,據說有高棉來的青銅雕塑包治百病。作為整個國家被仿製最多、最具有歷史淵源的佛塔之一,塔內塔外那些緩緩叩首的信眾、裊裊飄散的熏香、慢慢流動的鼓樂已經足夠讓我靜靜待上一大會兒。院子里空地上有一個和尚寶寶,走路還不穩當,身披紅色袈裟,正瞪大了明亮的雙眼環視著周圍的一切,名副其實佛國寶寶的派頭,只是不多時又回歸凡塵,追著其他的小朋友玩耍起來。遠處和尚老爺爺靠著柱子席地而坐,面無表情地註視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陽光從側面刻畫下他臉上道道清晰的紋理。不時,人群中還會有著裝鮮艷的女子出現,她們大都並不濃妝艷抹。素麵朝天或者略施粉黛的 緬甸 女子在平實中美麗動人。普度眾生的佛祖對女性歧視至今,她們不能進入塔內拜佛,她們會在塔外獻上一束花,叩首,祈禱,把最虔誠、最漂亮的一面這樣帶給佛。吹鼓班的幾位大叔穿著整齊的傳統服裝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定時會演奏出應景的音樂,看上去不痛苦也不高興,面無表情得深刻得進行著自己的工作,真像是佛域的一部分,不像是凡間的大叔。我沒有走近那尊因為被信眾貼了厚厚金箔而已經變得下半身面目全非的佛像,從遠處靜靜的看著,漸漸,佛成了背景,透明的琉璃燈、清新的藍蓮花在那一刻定格。 ↑曼德勒中央市場 ↑曼德勒中央市場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 ↑馬哈牟尼佛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