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走河西 • 風沙滿敦煌】 青海門源-祁連-張掖-敦煌-額濟納旗-銀川
乘一首唐詩,西出陽關;盡一杯美酒,夢回漢唐。遇見 敦煌 ,邂逅莫高窟。 ↑莫高窟 不過,今天我們之間,還隔著一層厚厚的沙。 ↑莫高窟 莫高窟南山谷中有個名叫大泉的地方,這裡的泉水匯合起來向 北流 經莫高窟,唐代稱為“宕泉”,後來也叫大泉河。如今為了保護莫高窟不受水汽侵蝕,以及洪水對凹岸的沖刷淘蝕已經將大泉河在此斷流改道,變成乾涸河床。 要知道今天的沙塵暴有多厲害,看看這上了當天新華網的新聞。如果我們晚一天出發,就正好在柳格高速上看妖怪了。 ↑莫高窟 ↑莫高窟 這種天拍個集體照不容易,這個好歹已經是露臉版了。 ↑莫高窟 窟前樺樹林,樹幹上的佛眼。這個眼睛其實是植物莖上的皮孔。一種突起褐色條紋的通氣結構。 ↑莫高窟 掃一掃這二維碼,左邊的可瞭解主要代表洞窟,內容詳實,畫面精美。右邊的可全景漫游,景區導覽,最主要還可以參觀預約,還沒去的,也可以掃下這個,先睹為快。 ↑莫高窟 ↑莫高窟 ↑莫高窟 ↑莫高窟 ↑莫高窟 重點說下這九層塔,也就是96窟北大佛外的九層遮檐,其正處在莫高窟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 其間有 彌勒 佛坐像,高35.6米,膝間距12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 中國 國內僅次於 樂山 大佛和 榮縣 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 通道 ,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
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頂上加蓋後形成的9層造型。如今,九層塔也是莫高窟的標誌之一。 ↑莫高窟 莫高窟實行單日總量控制、網絡預約購票、數字洞窟展示、實體洞窟參觀的參觀模式。每日游客控制在6000人次的最大承載量。 ↑莫高窟 九層塔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 ↑莫高窟 莫高窟的眾多洞窟中,結合NHK拍攝的《 敦煌 莫高窟 美的全貌》 我特地自己整理出一些比較值得看的名錄,當然看不看的到,就憑個人運氣了 427 (隋朝代表窟,四大天王,三世佛,頂上有千佛小宇宙)
莫高窟第427窟隋代 (581~618) 此窟是隋代大型的中心柱窟,前室木結構窟檐為宋代所建,其大梁上有墨書“維大宋乾德八年……”(即公元970年)的題記。乾德只有六年,這是因為 敦煌 地處邊遠,消息傳遞慢而造成的。前室隋代塑造的天王和力士,高大威武、氣勢勇猛、頗有壓倒邪惡的氣魄,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主室貼壁塑有三鋪大立佛,佛教稱其為三身佛(法身、報身、應身)或三世佛(過去、現在、未來)。這幾尊塑像頭大、體壯、腿短,具有隋代塑像的顯著特征。隋代塑像在敷彩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變化,兩側 菩薩 身上出現了以獅、鳳和連珠紋構成的圖案,不僅真實地記錄了我國紡織業的高度水平,也反映了隋王朝與波斯等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往來。 323 (張騫出使西域圖,華爾納盜畫,縴夫圖)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時期開鑿的代表洞窟之一。龕內的塑像經過清代重新彩繪,已失唐代原貌。洞窟主室南北兩壁繪製了內容豐富的佛教史跡故事。
北壁的《張騫出使西域》,講述的是霍去病在攻打匈奴勝利後獲得了兩個“祭天金人”,於是漢武帝建造了“甘泉宮”供奉這兩個“祭天金人”。雖然每日帶領群臣焚香禮拜,但不知金人的名號,故而派張騫赴西域問金人名號的故事。畫面中漢武帝騎在馬上,群臣持傘蓋相隨與張騫告別,張騫一行人馬穿山越嶺,長途跋涉已近大夏國,遠處城垣在望,城內寺 塔林 立,城外已有比丘出城迎接。這幅畫雖有許多牽強附會之說,但張騫出使西域,開通 絲綢之路 ,功不可沒。這幅畫是研究 絲綢之路 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 此窟佛教史跡畫都是組合式,每個故事中繪有大小不等,上下交錯的四至五個畫面,畫面與畫面間,故事與故事之間沒有分界線,而是以山水、建築為背景,人物活動在山水和建築物中,互相融為一體,是唐代山水人物畫的傑作。 南壁中央留有一片空白,這是1924年被 美國 人蘭登 華爾納用化學膠布粘走壁畫後,留下的痕跡,現已修複。 322 (精美藻井,飛天) 285 (建於公元538年,莫高窟中年代確定最早的洞窟)
莫高窟第285窟 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築形式為覆鬥頂方形禪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南壁禪窟上面繪有《五百強盜在佛因緣》故事,講的是:在古 印度 有五百人造反為盜國王派軍隊捕獲,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他們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喚佛的名號,佛聽到後,大發慈悲,用神通力使他們恢復光明,並現身說法,終於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畫面非常寫實,每個環節都作出細緻的描繪,這則故事對今人同樣教育意義,只要迷途知返,懸崖勒馬,還為時不晚。 257 ( 印度 樣式佛像,西壁為著名的九色鹿) 254 (釋迦牟尼降魔,薩垂太子捨身喂虎) 249 (西魏代表窟,精美漢服表現,動物線條圖,頂上有阿修羅、風神、雷神、雨師、羽人像)
莫高窟第249窟是莫高窟早期重要的代表洞窟之一。開鑿於西魏。
窟頂的壁畫內容非常豐富,西坡畫阿修羅,四目四臂,手托日月,裸身立於大海之中,水不過膝,身後是 須彌山 忉利天宮,兩側有雷公、電母、風神、雨師、烏獲、朱雀、羽人;東披是二力士捧摩尼寶珠,兩側是飛天、朱雀,下有胡人與烏獲百戲,及龜蛇相交的玄武和九首人面獸身的開明;南坡畫道教題材的西王母,乘鳳車浩浩蕩盪的巡游天列,下方有狂奔的野牛,黃羊和虎;北坡畫道教題材的東王公,乘四龍車,下方繪山林、黃羊等。壁畫突破了佛經的束縛,融入了道教的內容,這是 中國 傳統文化和外來的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典型反映。 壁畫風格上也一改前貌,更鮮明地顯示了民族藝術的特色。出現了壓力大、速度快、瀟灑勁力的線描,無論是簡筆線描的野牛,還是鐵線描繪的豬群,或者是信筆勾描的雲彩,都非常重視表現形象的動態和神情,充分顯示了畫工的高超技藝。總而言之,本窟的壁畫在造型、衣飾、構圖、線描、賦彩、氣韻等畫面都表現出了 中國 氣派的民族風格,充分顯示了佛教和佛教藝術不斷 中國 化的特色。 220 (長辮迴旋舞,如來像,樂器表演,畫中畫) 敦煌 莫高窟第220號窟, 中國 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洞窟的南、北兩面牆壁上,覆蓋著創作於初唐時期的大型壁畫。
這個洞窟是個特窟,大多數國人沒有見過裡面的壁畫。關於220石窟,特別要提到的就是這上下層畫,
當年洋人進洞只看見的是那張黑白所示的圖,畫工般般,於是沒看上眼掠奪走,結果後來我們才發現,在那張畫的下麵,才是真正宏偉的傑作:
南邊,舞姬艷服,歌舞升平;
北邊,藥師經變,靜謐安寧。 172 (極樂世界,三遠透視畫法,反彈琵琶像)
莫高窟第172窟 此窟南北兩壁的《觀無量壽經變》是這個洞窟的主要內容。由於畫家的高超技藝,相同內容在同一洞窟中不僅不顯得重覆而且內容豐富多彩。南北兩壁的《觀無量壽佛經變》中以西方凈土為主,兩側為對聯式的立軸畫,分別畫《未生怨》和《十六觀》。 北壁經變畫以佛為中心,宏偉壯觀的樓臺亭閣,聳立在碧波蕩漾的“七寶蓮池”中,各種姿態的佛、 菩薩 ,體態優美,面含笑意、神態安然舒適,寶池中蓮花盛開,“蓮花童子”嬉戲追逐於蓮荷之間。舞臺上伎樂隨著音樂的旋律翩翩起舞,體態輕盈的飛天,穿游於樓閣廊宇之間。飄蕩在空中的樂器不鼓自鳴,演奏著美妙悠揚的樂曲。畫面里一派幻想的極樂世界的美妙景象。 南、北兩壁經變畫中均繪有場面宏大的寺院建築群,是唐代壁畫中表現建築群的代表作。 “三遠”技法:仰視、平視、俯瞰。
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頂上加蓋後形成的9層造型。如今,九層塔也是莫高窟的標誌之一。 ↑莫高窟 莫高窟實行單日總量控制、網絡預約購票、數字洞窟展示、實體洞窟參觀的參觀模式。每日游客控制在6000人次的最大承載量。 ↑莫高窟 九層塔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 ↑莫高窟 莫高窟的眾多洞窟中,結合NHK拍攝的《 敦煌 莫高窟 美的全貌》 我特地自己整理出一些比較值得看的名錄,當然看不看的到,就憑個人運氣了 427 (隋朝代表窟,四大天王,三世佛,頂上有千佛小宇宙)
莫高窟第427窟隋代 (581~618) 此窟是隋代大型的中心柱窟,前室木結構窟檐為宋代所建,其大梁上有墨書“維大宋乾德八年……”(即公元970年)的題記。乾德只有六年,這是因為 敦煌 地處邊遠,消息傳遞慢而造成的。前室隋代塑造的天王和力士,高大威武、氣勢勇猛、頗有壓倒邪惡的氣魄,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主室貼壁塑有三鋪大立佛,佛教稱其為三身佛(法身、報身、應身)或三世佛(過去、現在、未來)。這幾尊塑像頭大、體壯、腿短,具有隋代塑像的顯著特征。隋代塑像在敷彩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變化,兩側 菩薩 身上出現了以獅、鳳和連珠紋構成的圖案,不僅真實地記錄了我國紡織業的高度水平,也反映了隋王朝與波斯等國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往來。 323 (張騫出使西域圖,華爾納盜畫,縴夫圖)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時期開鑿的代表洞窟之一。龕內的塑像經過清代重新彩繪,已失唐代原貌。洞窟主室南北兩壁繪製了內容豐富的佛教史跡故事。
北壁的《張騫出使西域》,講述的是霍去病在攻打匈奴勝利後獲得了兩個“祭天金人”,於是漢武帝建造了“甘泉宮”供奉這兩個“祭天金人”。雖然每日帶領群臣焚香禮拜,但不知金人的名號,故而派張騫赴西域問金人名號的故事。畫面中漢武帝騎在馬上,群臣持傘蓋相隨與張騫告別,張騫一行人馬穿山越嶺,長途跋涉已近大夏國,遠處城垣在望,城內寺 塔林 立,城外已有比丘出城迎接。這幅畫雖有許多牽強附會之說,但張騫出使西域,開通 絲綢之路 ,功不可沒。這幅畫是研究 絲綢之路 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極為珍貴的形象資料。 此窟佛教史跡畫都是組合式,每個故事中繪有大小不等,上下交錯的四至五個畫面,畫面與畫面間,故事與故事之間沒有分界線,而是以山水、建築為背景,人物活動在山水和建築物中,互相融為一體,是唐代山水人物畫的傑作。 南壁中央留有一片空白,這是1924年被 美國 人蘭登 華爾納用化學膠布粘走壁畫後,留下的痕跡,現已修複。 322 (精美藻井,飛天) 285 (建於公元538年,莫高窟中年代確定最早的洞窟)
莫高窟第285窟 是莫高窟西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建築形式為覆鬥頂方形禪窟,內有西魏大統四、五年,造像題記,是莫高窟最早的一個有記年的洞窟。 南壁禪窟上面繪有《五百強盜在佛因緣》故事,講的是:在古 印度 有五百人造反為盜國王派軍隊捕獲,挖去雙眼,放逐山林,他們痛苦不堪,嚎啕大哭,呼喚佛的名號,佛聽到後,大發慈悲,用神通力使他們恢復光明,並現身說法,終於使五百強盜皈依佛門。畫面非常寫實,每個環節都作出細緻的描繪,這則故事對今人同樣教育意義,只要迷途知返,懸崖勒馬,還為時不晚。 257 ( 印度 樣式佛像,西壁為著名的九色鹿) 254 (釋迦牟尼降魔,薩垂太子捨身喂虎) 249 (西魏代表窟,精美漢服表現,動物線條圖,頂上有阿修羅、風神、雷神、雨師、羽人像)
莫高窟第249窟是莫高窟早期重要的代表洞窟之一。開鑿於西魏。
窟頂的壁畫內容非常豐富,西坡畫阿修羅,四目四臂,手托日月,裸身立於大海之中,水不過膝,身後是 須彌山 忉利天宮,兩側有雷公、電母、風神、雨師、烏獲、朱雀、羽人;東披是二力士捧摩尼寶珠,兩側是飛天、朱雀,下有胡人與烏獲百戲,及龜蛇相交的玄武和九首人面獸身的開明;南坡畫道教題材的西王母,乘鳳車浩浩蕩盪的巡游天列,下方有狂奔的野牛,黃羊和虎;北坡畫道教題材的東王公,乘四龍車,下方繪山林、黃羊等。壁畫突破了佛經的束縛,融入了道教的內容,這是 中國 傳統文化和外來的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典型反映。 壁畫風格上也一改前貌,更鮮明地顯示了民族藝術的特色。出現了壓力大、速度快、瀟灑勁力的線描,無論是簡筆線描的野牛,還是鐵線描繪的豬群,或者是信筆勾描的雲彩,都非常重視表現形象的動態和神情,充分顯示了畫工的高超技藝。總而言之,本窟的壁畫在造型、衣飾、構圖、線描、賦彩、氣韻等畫面都表現出了 中國 氣派的民族風格,充分顯示了佛教和佛教藝術不斷 中國 化的特色。 220 (長辮迴旋舞,如來像,樂器表演,畫中畫) 敦煌 莫高窟第220號窟, 中國 藝術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洞窟的南、北兩面牆壁上,覆蓋著創作於初唐時期的大型壁畫。
這個洞窟是個特窟,大多數國人沒有見過裡面的壁畫。關於220石窟,特別要提到的就是這上下層畫,
當年洋人進洞只看見的是那張黑白所示的圖,畫工般般,於是沒看上眼掠奪走,結果後來我們才發現,在那張畫的下麵,才是真正宏偉的傑作:
南邊,舞姬艷服,歌舞升平;
北邊,藥師經變,靜謐安寧。 172 (極樂世界,三遠透視畫法,反彈琵琶像)
莫高窟第172窟 此窟南北兩壁的《觀無量壽經變》是這個洞窟的主要內容。由於畫家的高超技藝,相同內容在同一洞窟中不僅不顯得重覆而且內容豐富多彩。南北兩壁的《觀無量壽佛經變》中以西方凈土為主,兩側為對聯式的立軸畫,分別畫《未生怨》和《十六觀》。 北壁經變畫以佛為中心,宏偉壯觀的樓臺亭閣,聳立在碧波蕩漾的“七寶蓮池”中,各種姿態的佛、 菩薩 ,體態優美,面含笑意、神態安然舒適,寶池中蓮花盛開,“蓮花童子”嬉戲追逐於蓮荷之間。舞臺上伎樂隨著音樂的旋律翩翩起舞,體態輕盈的飛天,穿游於樓閣廊宇之間。飄蕩在空中的樂器不鼓自鳴,演奏著美妙悠揚的樂曲。畫面里一派幻想的極樂世界的美妙景象。 南、北兩壁經變畫中均繪有場面宏大的寺院建築群,是唐代壁畫中表現建築群的代表作。 “三遠”技法:仰視、平視、俯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