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蘭里米尼出差游
↑米蘭 米蘭 大教堂逛完之後,大家就都趕往購物,我個人的想法是更想多瞭解 歐洲 瞭解 米蘭 ,多看看風景,而不是購物,所以2個小時的自由時間,我就一個人暴走 米蘭 街頭。還好重點的幾個景點都離的不遠,教堂走路過去斯福爾扎城堡也就十來分鐘。路上還看到了ofo,倍感親切 ,瞬間有了我 中國 企業如此強大的感慨~ 2\. 斯福爾扎城堡 ↑斯福爾扎城堡 斯福爾扎城堡是 米蘭 最重要的建築之一,是 米蘭 滄桑歷史的見證。該建築在14世紀時由斯福爾扎伯爵作為城堡而建,而後成為斯福爾扎家族的住所。整個城堡呈方形平面,附帶一處大公園,建築周圍被高牆環繞。如今,城堡作為參觀所用,內部博物館里收藏有諸多具有很高藝術和歷史價值的作品,包括米開朗基羅最後的雕塑作品《聖母哀慟》和達 芬奇 的提福茲歐手稿(Codex Trivulzianus)原稿。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譯“米開朗琪羅”,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 芬奇 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作品《大衛》、《創世紀》。
1501 年,26 歲的米開朗基羅載譽回到故鄉 佛羅倫薩 ,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安放在韋吉奧宮正門前,作為 佛羅倫薩 守護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徵。
1505 年應尤利烏斯二世邀請,米開朗基羅赴 羅馬 為教皇在 聖彼得 教堂內建造陵墓,米開朗基羅的建造才華,使教皇的藝術總監勃拉曼特極為妒忌,他唆使教皇暫不修陵墓,強求米開朗基羅去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米開朗基羅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創世紀》。536 年,已經 61 歲的米開朗基羅被召回到 羅馬 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在 25 年前完成的《創世記》天頂畫下的祭壇壁面上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最後的審判》。 ↑斯福爾扎城堡 門口黑人很多,要小心。 ↑斯福爾扎城堡 城堡結構做的非常嚴密,並且因為有很寬的護城河,所以很難接近四周的高牆。偌大的城堡只有正門和後門,一看就能感受到當時建造城堡時要便於防守的目的。城堡由紅色的磚牆砌成,內部空間很大,可見斯福爾扎家族當年在 米蘭 的勢力。據說達 芬奇 也參與過城堡的設計。 如果不瞭解它的歷史,可能更多的就是看它的風景了。 ↑斯福爾扎城堡 古堡內有博物館、圖書館、雕刻館、博物館。陳列有雕刻、傢具、繪畫等。圖書館內收藏手稿1500份。雕刻館有達· 芬奇 、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也有很多學生在參觀。裡面有一個達 芬奇 展需要收費觀看,因為時間有限,沒有進去。實際是進去也看不懂 ↑斯福爾扎城堡 路邊的牌子,也不知道是什麼作品,大寫的尷尬 ↑斯福爾扎城堡 ↑斯福爾扎城堡 城堡後門與森皮奧內公園相連,可以一起參觀。走到盡頭就是 和平 之門,這一帶游客相對要少很多,很安靜,環境也非常漂亮,比較推薦。 3\. 和平門 ↑和平門 和平 門是 米蘭 的一座著名凱旋門,位於斯福爾扎城堡的北面,建於19世紀拿破侖統治時期,過去那裡曾是 羅馬 牆的一部分。之後,城牆改建成為斯福爾扎城堡的一部分, 和平 門即單獨樹立於此。如今, 和平 門所在的地區是 米蘭 的夜生活的中心地區之一。1807年拿波倫為了慶祝他的 歐洲 之戰的勝利而興建這座凱旋門,但是門還沒有完成修建,拿破倫就在 滑鐵盧 中戰敗。戰後1826年 米蘭 統治者費朗西斯科將凱旋門改名為“ 和平 門”。門上方是一座手持橄欖枝、站在由六匹馬拉的戰車上的 和平 女神青銅像,墨綠色的青銅和白色的 大理 石交相輝映,別有一番風味。 4\.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是 意大利 城市 米蘭 的一處天主教建築,包括一所教堂和一座多明我會院,修道院因會院食堂內達· 芬奇 所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而著稱,於198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1943年8月15日,教堂和會院遭到英美飛機轟炸,會院食堂大部分被毀,但《最後的晚餐》所在的那面牆卻得以幸存。修道院為了保護壁畫每天限制人數參觀,參觀最好提前預訂。 ↑聖瑪麗亞修道院 達 芬奇 在1495-1497年間在大廳北牆繪製了油畫《最後的晚餐》。達 芬奇 至少用了20年的時間起草,真正開始繪畫到完成,則只用了3年時間。它成為整個建築群體中的極品,畫面長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個半圓天窗,中間一個最大天窗由廬多維科的王徽裝飾,因為這幅畫是他委托達 芬奇 畫的。可惜時間不夠,沒有時間欣賞到。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 相對來說,內部的顏色沒有很絢麗。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 不同於之前的天主教堂,聖 瑪利亞 修道院內部裝修沒有雍容華貴,相對來說比較古樸。色彩也相對比較暗色系。沒有玻璃窗花,更加肅穆寧靜。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 廣場上的人很多,天藍的可怕,陽光撒下,心情舒暢,本想騎小黃回去和大家匯合的,可惜沒有Googel Pay,不能用,只能繼續暴走。於是就在 米蘭 街頭谷歌導航。 《最後的晚餐》取材於《新約聖經》。據《新約聖經·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最後一次到 耶路撒冷 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於無人帶路。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於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最後一次晚餐,他憂郁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12個門徒聞言後,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後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
門徒聚在一起,光看手姿的多樣化:巴多羅邁雙手按桌,小雅各和安得列的手呈現懷疑,彼得轉身時手握餐刀,猶大緊攥的手中握住賞錢(手肘碰倒了鹽瓶,身體後仰,滿臉的驚恐與不安),約翰清白的手,耶穌攤開的手,多馬豎指發問,大雅各張開雙臂,像在進行辯解,非利捫心自問表白的手勢,馬太、西門和達太相互問詢,顯得無辜的手伸向基督,他們雖然姿勢各異,但是面向中央基督的神情具有均衡的動感,背景和遠景描繪色調比較暗淡,只有基督與門徒群像明顯浮現在畫面上。
達 芬奇 在1495-1497年間在大廳北牆繪製了油畫《最後的晚餐》。達 芬奇 至少用了20年的時間起草,真正開始繪畫到完成,則只用了3年時間。它成為整個建築群體中的極品,畫面長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個半圓天窗,中間一個最大天窗由廬多維科的王徽裝飾,因為這幅畫是他委托達 芬奇 畫的。可惜時間不夠,沒有時間欣賞到,好遺憾。。 在畫的內容上達 芬奇 所表現的不是一般人所展示的慶祝逾越節場面,而是基督告訴門徒,那夜他們中有一個人將要出賣他(馬太福音26章22節)時大家的反應。在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之際,這幅畫顯露出各人內心深處的靈魂。每個人都在問"是我嗎?"他們的反應通過持續不斷的運動,向基督身上流去又從他身上流走,但總是集中回到他的身上。使徒自然形成3人1組共4夥人,在運動與反運動的漣漪中集聚在一起。以前描繪最後晚餐的畫,一般是把猶大單獨安排在和別的門徒對立餐桌的那一邊,他把猶大放在眾人之中,甚至靠近耶穌,以使主題更戲劇性:我身邊的人要賣我。這幅畫與其說是從肉體,不如說是從精神上孤立他,他是唯一在面部陰影籠罩的一人,而且他從基督面前強烈地向後退縮。《最後的晚餐》這幅畫有個特點是,所有人物都沒有聖光,強調的是現實生活,是普普通通的人。就連耶穌頭上都沒有聖光,達 芬奇 只用透視法,讓耶穌成為中心,用窗口之光取代聖光,並使猶大背光置身於黑暗中。可以說達 芬奇 透過這幅畫,發揮了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據以反叛前時代的主題"人生與人性"。哥特時期,也就是文藝復興初期,畫家們仍受中古繪畫觀念的影響,將耶穌與馬利亞描繪的只有其神性,而其人性特質包括痛苦、哀傷、驚懼等等,全淡化到難以察覺,甚至身體都輕飄飄,仿佛是個靈體。而文藝復興晚期,卻出現完全相反的狀況,將耶穌的人性特質凸顯,直到難以察覺他是神的兒子。
《最後的晚餐》另一個絕妙的地方,在於基督背後的窗,在牆壁上創造了一個通向消失點的平衡框架,這個消失是在基督身後窗子上方的山花,但暈塗法緩和這種嚴格的平衡,而人物形象自然活動感又進一步緩解。同時由於在高處描繪打開的窗戶,所以室內的氣氛自然偏重於上方,讓仰望觀賞的人不致有沉重的壓迫感。而且窗口透射進來的光線,正好強調出坐在窗戶前面的基督的臉孔具有相當於後光的作用,這都是達 芬奇 針對餐廳空間所作的處理的技巧,這正是體現了人類創造力的傑作之一。《最後的晚餐》花費了達 芬奇 四年的心血,他開創了西方文藝復興的嶄新境界,併成為與米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拉斐爾《 雅典 學院》並稱的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三大傑作之一。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 如果仔細觀看外牆上的各種圖案,都是十分精細美觀的。 5\. 路遇不知名的教堂在回大教堂碰頭的路上,偶遇另一個教堂,還好都是免費的,就偷偷的溜進去瞻仰了一番。 剛進去的一瞬間可以感受到教堂的莊嚴肅穆與華麗。 頂棚的壁畫也十分的精美 挨著教堂是一個博物館,有很多的學生在組團參觀,本想進去看看的,發現裡面要收費,時間有限就趕緊離開了。 6\. 聖安布羅斯大殿 ↑聖安布羅斯大殿 教堂最初的名字是殉教者聖殿(Basilica Martyrum),源於這裡安葬了很多受到 羅馬 迫害的殉道者, 羅馬 帝國皇帝路易二世也葬於此處。教堂最早建於公元4世紀末,1080年重建為現狀,由於教堂多次修繕,當初安葬殉道者地點已無法找尋。除此之外,在建築上,教堂較早採用磚砌拱頂來取代容易失火的木造屋頂,其交叉肋骨拱的新式作法,不僅改變了傳統教堂的結構樣式,而且改變了建築空間的視覺感受,對一百年後哥特教堂的問世有著重要的先導作用。 米蘭 最老的教堂之一 ↑聖安布羅斯大殿 進入教堂前先經過一個帶有拱廊的前庭,前庭兩側是不透光的拱廊,拱柱都配有 羅馬 浮雕的柱頭,抬頭望去能看到教堂的兩個鐘樓,右邊的歷史最久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左邊的更高更挺拔,也有近九百年的歷史。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譯“米開朗琪羅”,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 芬奇 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作品《大衛》、《創世紀》。
1501 年,26 歲的米開朗基羅載譽回到故鄉 佛羅倫薩 ,用了四年時間完成了舉世聞名的《大衛》,安放在韋吉奧宮正門前,作為 佛羅倫薩 守護神和民主政府的象徵。
1505 年應尤利烏斯二世邀請,米開朗基羅赴 羅馬 為教皇在 聖彼得 教堂內建造陵墓,米開朗基羅的建造才華,使教皇的藝術總監勃拉曼特極為妒忌,他唆使教皇暫不修陵墓,強求米開朗基羅去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米開朗基羅用了四年零五個月的時間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畫西斯廷教堂天頂壁畫《創世紀》。536 年,已經 61 歲的米開朗基羅被召回到 羅馬 西斯廷教堂,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在 25 年前完成的《創世記》天頂畫下的祭壇壁面上創作了偉大的教堂壁畫《最後的審判》。 ↑斯福爾扎城堡 門口黑人很多,要小心。 ↑斯福爾扎城堡 城堡結構做的非常嚴密,並且因為有很寬的護城河,所以很難接近四周的高牆。偌大的城堡只有正門和後門,一看就能感受到當時建造城堡時要便於防守的目的。城堡由紅色的磚牆砌成,內部空間很大,可見斯福爾扎家族當年在 米蘭 的勢力。據說達 芬奇 也參與過城堡的設計。 如果不瞭解它的歷史,可能更多的就是看它的風景了。 ↑斯福爾扎城堡 古堡內有博物館、圖書館、雕刻館、博物館。陳列有雕刻、傢具、繪畫等。圖書館內收藏手稿1500份。雕刻館有達· 芬奇 、米開朗琪羅的作品,也有很多學生在參觀。裡面有一個達 芬奇 展需要收費觀看,因為時間有限,沒有進去。實際是進去也看不懂 ↑斯福爾扎城堡 路邊的牌子,也不知道是什麼作品,大寫的尷尬 ↑斯福爾扎城堡 ↑斯福爾扎城堡 城堡後門與森皮奧內公園相連,可以一起參觀。走到盡頭就是 和平 之門,這一帶游客相對要少很多,很安靜,環境也非常漂亮,比較推薦。 3\. 和平門 ↑和平門 和平 門是 米蘭 的一座著名凱旋門,位於斯福爾扎城堡的北面,建於19世紀拿破侖統治時期,過去那裡曾是 羅馬 牆的一部分。之後,城牆改建成為斯福爾扎城堡的一部分, 和平 門即單獨樹立於此。如今, 和平 門所在的地區是 米蘭 的夜生活的中心地區之一。1807年拿波倫為了慶祝他的 歐洲 之戰的勝利而興建這座凱旋門,但是門還沒有完成修建,拿破倫就在 滑鐵盧 中戰敗。戰後1826年 米蘭 統治者費朗西斯科將凱旋門改名為“ 和平 門”。門上方是一座手持橄欖枝、站在由六匹馬拉的戰車上的 和平 女神青銅像,墨綠色的青銅和白色的 大理 石交相輝映,別有一番風味。 4\.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是 意大利 城市 米蘭 的一處天主教建築,包括一所教堂和一座多明我會院,修道院因會院食堂內達· 芬奇 所作的壁畫《最後的晚餐》而著稱,於1980年被列為世界遺產。1943年8月15日,教堂和會院遭到英美飛機轟炸,會院食堂大部分被毀,但《最後的晚餐》所在的那面牆卻得以幸存。修道院為了保護壁畫每天限制人數參觀,參觀最好提前預訂。 ↑聖瑪麗亞修道院 達 芬奇 在1495-1497年間在大廳北牆繪製了油畫《最後的晚餐》。達 芬奇 至少用了20年的時間起草,真正開始繪畫到完成,則只用了3年時間。它成為整個建築群體中的極品,畫面長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個半圓天窗,中間一個最大天窗由廬多維科的王徽裝飾,因為這幅畫是他委托達 芬奇 畫的。可惜時間不夠,沒有時間欣賞到。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 相對來說,內部的顏色沒有很絢麗。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 不同於之前的天主教堂,聖 瑪利亞 修道院內部裝修沒有雍容華貴,相對來說比較古樸。色彩也相對比較暗色系。沒有玻璃窗花,更加肅穆寧靜。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 廣場上的人很多,天藍的可怕,陽光撒下,心情舒暢,本想騎小黃回去和大家匯合的,可惜沒有Googel Pay,不能用,只能繼續暴走。於是就在 米蘭 街頭谷歌導航。 《最後的晚餐》取材於《新約聖經》。據《新約聖經·馬可福音》記載:耶穌最後一次到 耶路撒冷 去過逾越節,猶太教祭司長陰謀在夜間逮捕他,但苦於無人帶路。正在這時,耶穌的門徒猶大向猶太教祭司長告密說:"我把他交給你們,你們願意給我多少錢?"猶太教祭司長就給了猶大30塊錢。於是,猶大跟祭司長約好:他親吻的那個人就是耶穌。逾越節那天,耶穌跟12個門徒坐在一起,共進最後一次晚餐,他憂郁地對12個門徒說:"我實話告訴你們,你們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了!"12個門徒聞言後,或震驚、或憤怒、或激動、或緊張。《最後的晚餐》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的緊張場面。
門徒聚在一起,光看手姿的多樣化:巴多羅邁雙手按桌,小雅各和安得列的手呈現懷疑,彼得轉身時手握餐刀,猶大緊攥的手中握住賞錢(手肘碰倒了鹽瓶,身體後仰,滿臉的驚恐與不安),約翰清白的手,耶穌攤開的手,多馬豎指發問,大雅各張開雙臂,像在進行辯解,非利捫心自問表白的手勢,馬太、西門和達太相互問詢,顯得無辜的手伸向基督,他們雖然姿勢各異,但是面向中央基督的神情具有均衡的動感,背景和遠景描繪色調比較暗淡,只有基督與門徒群像明顯浮現在畫面上。
達 芬奇 在1495-1497年間在大廳北牆繪製了油畫《最後的晚餐》。達 芬奇 至少用了20年的時間起草,真正開始繪畫到完成,則只用了3年時間。它成為整個建築群體中的極品,畫面長8.85米,高4.97米,上方有3個半圓天窗,中間一個最大天窗由廬多維科的王徽裝飾,因為這幅畫是他委托達 芬奇 畫的。可惜時間不夠,沒有時間欣賞到,好遺憾。。 在畫的內容上達 芬奇 所表現的不是一般人所展示的慶祝逾越節場面,而是基督告訴門徒,那夜他們中有一個人將要出賣他(馬太福音26章22節)時大家的反應。在七嘴八舌、議論紛紛之際,這幅畫顯露出各人內心深處的靈魂。每個人都在問"是我嗎?"他們的反應通過持續不斷的運動,向基督身上流去又從他身上流走,但總是集中回到他的身上。使徒自然形成3人1組共4夥人,在運動與反運動的漣漪中集聚在一起。以前描繪最後晚餐的畫,一般是把猶大單獨安排在和別的門徒對立餐桌的那一邊,他把猶大放在眾人之中,甚至靠近耶穌,以使主題更戲劇性:我身邊的人要賣我。這幅畫與其說是從肉體,不如說是從精神上孤立他,他是唯一在面部陰影籠罩的一人,而且他從基督面前強烈地向後退縮。《最後的晚餐》這幅畫有個特點是,所有人物都沒有聖光,強調的是現實生活,是普普通通的人。就連耶穌頭上都沒有聖光,達 芬奇 只用透視法,讓耶穌成為中心,用窗口之光取代聖光,並使猶大背光置身於黑暗中。可以說達 芬奇 透過這幅畫,發揮了文藝復興時代最重要的、據以反叛前時代的主題"人生與人性"。哥特時期,也就是文藝復興初期,畫家們仍受中古繪畫觀念的影響,將耶穌與馬利亞描繪的只有其神性,而其人性特質包括痛苦、哀傷、驚懼等等,全淡化到難以察覺,甚至身體都輕飄飄,仿佛是個靈體。而文藝復興晚期,卻出現完全相反的狀況,將耶穌的人性特質凸顯,直到難以察覺他是神的兒子。
《最後的晚餐》另一個絕妙的地方,在於基督背後的窗,在牆壁上創造了一個通向消失點的平衡框架,這個消失是在基督身後窗子上方的山花,但暈塗法緩和這種嚴格的平衡,而人物形象自然活動感又進一步緩解。同時由於在高處描繪打開的窗戶,所以室內的氣氛自然偏重於上方,讓仰望觀賞的人不致有沉重的壓迫感。而且窗口透射進來的光線,正好強調出坐在窗戶前面的基督的臉孔具有相當於後光的作用,這都是達 芬奇 針對餐廳空間所作的處理的技巧,這正是體現了人類創造力的傑作之一。《最後的晚餐》花費了達 芬奇 四年的心血,他開創了西方文藝復興的嶄新境界,併成為與米開朗基羅的《末日審判》、拉斐爾《 雅典 學院》並稱的文藝復興全盛時期的三大傑作之一。 ↑聖瑪麗亞修道院 ↑聖瑪麗亞修道院 如果仔細觀看外牆上的各種圖案,都是十分精細美觀的。 5\. 路遇不知名的教堂在回大教堂碰頭的路上,偶遇另一個教堂,還好都是免費的,就偷偷的溜進去瞻仰了一番。 剛進去的一瞬間可以感受到教堂的莊嚴肅穆與華麗。 頂棚的壁畫也十分的精美 挨著教堂是一個博物館,有很多的學生在組團參觀,本想進去看看的,發現裡面要收費,時間有限就趕緊離開了。 6\. 聖安布羅斯大殿 ↑聖安布羅斯大殿 教堂最初的名字是殉教者聖殿(Basilica Martyrum),源於這裡安葬了很多受到 羅馬 迫害的殉道者, 羅馬 帝國皇帝路易二世也葬於此處。教堂最早建於公元4世紀末,1080年重建為現狀,由於教堂多次修繕,當初安葬殉道者地點已無法找尋。除此之外,在建築上,教堂較早採用磚砌拱頂來取代容易失火的木造屋頂,其交叉肋骨拱的新式作法,不僅改變了傳統教堂的結構樣式,而且改變了建築空間的視覺感受,對一百年後哥特教堂的問世有著重要的先導作用。 米蘭 最老的教堂之一 ↑聖安布羅斯大殿 進入教堂前先經過一個帶有拱廊的前庭,前庭兩側是不透光的拱廊,拱柱都配有 羅馬 浮雕的柱頭,抬頭望去能看到教堂的兩個鐘樓,右邊的歷史最久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左邊的更高更挺拔,也有近九百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