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5年,穿越百年-不只是遙望,波斯帝國曾經的光芒








中途要全部人員下車檢查。

伊斯法罕 富麗堂皇,正如16世紀那句著名的半韻詩句所言:Esfahan nesf-e jahan( 伊斯法罕 半天下)。1937年出版的游記《The Road to Oxiana》的作者羅伯特.拜倫(Robert Byron)更看重它的地理特性,他將 伊斯法罕 列為如 雅典 或 羅馬 般稀缺的所在,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但 伊斯法罕 也有一些不那麼令人滿意的地方。它是全國第三 大城 市,郊區有許多重工廠,包括鋼廠和一個頗具爭議的核設施。堵車也是家常便飯。
伊斯法罕 的古代鮮為人知,但Ateshka-deh-ye Esfahan( 伊斯法罕 神廟)和Shahrestan橋的橋墩都建於薩桑時期(224-636年),證明該市歷史悠久。白益(Buyid)時期 大興 土木,到了10世紀末在 伊斯法罕 的城牆內出現了大量的清真寺和豪宅。1047年,塞爾柱王朝(Seljuks)定都 伊斯法罕 ,在隨後的180年中,宏偉的幾何風格建築風靡一時,其中有幾座傑出典範的建築得以留存。
蒙古 人終結了這一切,直到1587年薩法維王朝(Safavid)的阿拔斯一世(也被稱為阿拔斯大帝)登基, 伊斯法罕 才再次成為 伊朗 最重要的城市。阿拔斯將國都從 加茲溫 (Qazvin)遷至 伊斯法罕 之後,就開始打造一個與正值全盛時期的帝國相匹配的城市。他的遺產包括無與倫比的伊瑪目廣場和聲名遠播,甚至讓 歐洲 人嫉妒的藝術發展—尤其是在地毯織造方面。後來的薩法維統治者也對 伊斯法罕 的城市風景線有所貢獻。阿拔斯死後一百多年,薩法維王朝終結,國都先遷至 設拉子 ,後又遷至 德黑蘭 。









是 伊朗 最古老、最迷人的市場之一(其他著名的市場在 德黑蘭 和 大不里士 ),這座巨大的市場將伊瑪目廣場與 東北 方1.7公裡外的Masjed-e Jameh連接起來。市場的拱形 通道 頂上是一系列的小穹頂,每小穹頂的頂端都有一個透光孔,讓光線照進來。市場最古老的部分(在清真寺周圍)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今天你看到的大部分建築都建於17世紀初阿拔斯積極擴張時期。
小巷、穆斯林神學院、Khan(商隊旅館)和timcheh(穹頂大廳或拱狀的貿易中心,只經營單種貨品,例如地毯)分佈在市場縱橫交錯的小巷裡,如迷宮一般。可以從多處進入市場,但主要入口是位於Naqsh-e Jahan Sq北端的Qeysarieh大門(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