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往回走,準備上車。路邊這個小男孩兒,臉上頭頂都抹滿“ 特納 卡”,他流著口水,坐在媽媽的腿上,很是可愛。
這個女孩兒赤著腳,頭頂著切成花瓣狀芒果的盤子,笑盈盈地朝這邊走來。
我們對著她一陣狂拍,末了,團里一位大哥買了她好幾個芒果。 緬甸 普通百姓生活很貧窮,但他們待人真誠熱情,我們買他們的東西,也算多少幫個小忙。
離開翡翠山,我們前去參觀昂山素季家的老宅。昂山素季,現為 緬甸 聯邦 共和 國國務資政,是 緬甸 以非暴力方式提倡民主的政治家。在這所住宅內,昂山素季前後被軟禁多年。
游客是不允許進入住宅的,我們只能在大門外拍照留念。大門上方是昂山素季的父親,即被尊為 緬甸 國父的昂山將軍的照片。左右兩側是昂山素季創建的 緬甸 全國民主聯盟的旗幟。
昂山素季住宅外面有 緬甸 士兵站崗。幾個小伙子年輕,很友好,允許我們給他們拍照。
離開昂山素季家的老宅,我們前往聖瑪麗大教堂參觀。我坐在車上,欣賞著 仰光 的市容市貌,拍攝我感興趣的東西。
馬路上,兩輛人力三輪車擦肩而過
手機店里,有說有笑的兩個女孩子
這座黃色的 希腊 式建築,儘管因年代久遠部分外牆顏色發黑,但依舊可以看出曾經的威嚴氣勢和富麗堂皇,我估計這裡應該是政府機關所在地。
歐式風格的這座建築,當年應該是達官顯貴的住宅
這座 羅馬 風格的建築,會不會是個郵局呢?
中午11:20,我們到達聖瑪麗大教堂。教堂始建於1895年,是 仰光 地區最大的哥特風格天主教堂,多名 英國 神父先後在此傳教。聖瑪麗大教堂的外觀由紅色磚石築造,加上兩個銀色的尖塔,讓整個建築顯得非常亮眼。聖瑪麗大教堂一直是 仰光 地區最大的天主教堂。
大教堂從外觀上看非常歐式,但教堂裡面的飛升拱廊和艷麗的裝飾,則又融合了許多 東南亞 的元素,使之與典型 歐洲 教堂內飾的模式看上去又略有不同,這種東、西方元素混搭的建築風格,令我們印象深刻。
參觀教堂的人不多,教堂內外,主要就是我們這一團人。這挺好,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拍照,並充分享受教堂的莊嚴和恢宏。
哥特式建築取消了台廊、樓廊,增加側廊窗戶的面積,這些窗戶既高且大,幾乎承擔了牆體的功能。教堂的建設者們應用了從阿拉伯國家學得的彩色玻璃工藝,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這便於傳教士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這些繪畫同時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花窗玻璃以紅、藍二色為主,藍色象徵天國,紅色象徵基督的鮮血。
窗欞的構造工藝十分精巧繁複。細長的窗戶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
右面這幾塊玻璃拼出的圖案是《最後的晚餐》,我在其他天主教堂也看到過這樣的拼圖。
聖瑪麗大教堂每天早晚都會舉行彌撒,針對講不同語言的教徒,分為英語、 緬甸 語以及泰米爾語三種。
從教堂前部往正門處看
有些玻璃花窗描繪的是鮮花、太陽等圖案而非宗教故事,同樣非常精美
畫像中的這六位男子,或許是曾經在此傳教的 英國 神父
教堂內景
聖瑪麗大教堂在牆壁上,有著很多塊精緻的浮雕,講述的也是宗教故事。
凝視。這個女孩兒來自 撣邦 ,和阿東在同一家旅行社。旅行社老闆為接待更多 中國 游客,打算在 曼德勒 開一家旅行社,為此,派了兩個新人跟車實習,她是其中之一。
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