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幸運的偶遇
↑Pigeon Rocks in Raouche ↑Pigeon Rocks in Raouche 這裡有 中東 小 巴黎 之稱,說實話我對beirut市區的印象並不好,亂七八糟的規劃,非常aggressive的司機,總是擁堵的道路,衛生狀況也並不理想。但是 downtown 的情況卻大不一樣,雖然不可避免擁堵,但是規劃和衛生狀況很不錯。沒有高樓大廈,建築基本上都是十層左右,外牆用大塊的石頭建造,看起來非常結實。像這個城市的其他角落一樣,聖誕氣氛非常濃厚,到處都是聖誕燈串。在一條街道上,聖誕燈串間LOVE, HOPE, PEACE, CHRISTMAS, BEIRUT以紅色發光文字依次排列開,令人不禁對這個戰後重建的都市有了更多的好奇。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崩潰,在短暫地成為 敘利亞 王國的一部分後, 貝魯特 及整個 黎巴嫩 被交由 法國 托管。但在法國的管理期間,政府沒能處理好各教派的關係,以致在貝魯特造成了宗教關係緊張。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黎巴嫩被賦予了獨立,而貝魯特亦成為了首都。貝魯特一直維持著它作為阿拉伯世界的文明都市,重要商業中心以及旅游中心的地位,直至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內戰為止。在這場戰爭之間,這個城市分裂為由穆斯林控制的西部和基督徒掌握的東部。而先前成為很多商業及文化活動焦點的市中心,亦頓時變成一個無人地帶。而很多住在這個城市的主要原居民亦紛紛逃亡至其他國家。至戰爭結束後,黎巴嫩人民已經著手重建貝魯特,而這座城市亦恢復它作為 中東 旅游、文化中心和主要都市的地位,以及商業、時裝和媒體的中心。”(摘自wiki)
同一幅照片中,可以放得下一個清真寺還有兩個天主教堂,在燈光的作用下非常美。有人評論 黎巴嫩 是個奇葩的 中東 國家,兩個曾經勢不兩立的宗教居然可以和諧共處、相安無事。發出這種聲音的人必是懷著好事者心態,唯恐天下不亂。相比之下,beirut比我目前所生活的 迪拜 更令人心生喜愛,這是個具有活力而好客的城市。我在這的經歷有限,確實也有各種不是,但是城市風貌以及路人的熱情,令人感覺溫暖。不像迪拜,感覺本地人與我們總是過著兩重天的日子,一年能夠點頭打招呼的次數都可以掰著一隻手數完。哎呀,吐槽不益身心健康。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一天下來,發現這個城市的消費真的不低,來看看WIKI的描述,“根據美世諮詢2010年的研究,貝魯特是中東消費水平第四高的城市,在中上等收入國家中排第15位。2011年,萬事達指出貝魯特是中東和 非洲 旅遊消費第二高的城市。”從城市的多個角落可以看出,這裡的貧富差距蠻大,後來聽說這裡的稅賦很重,而且裙帶關係複雜。又一個靠關係辦事的地方,怪不得大家都往外奔走。 DAY 03 酒店早上起床,發現是個下雨天,所以決定在酒店休息一天。早上沒把自己的胃伺候好,因此決定中午出門覓食去。在酒店附近的商場,看到了對聖誕最簡單的詮釋。
還有遇著了一句暖心的話,I love you right up to the moon, and back. 後來在網上又查了查出處,是一個暖心的故事。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DAY 04 還是酒店依舊下雨。
熬過了中午,無比想念中餐,下午兩點多決定冒雨出門走去一家中餐館Chopsticks吃飯,一路陡坡下去很快便到了。結果服務員一律是 菲律賓 ,而老闆居然是本地人。點的炒麵,居然也不是用筷子吃的。尤其是鴨子湯,稠稠的像驢膠不說,還散髮一股令人作嘔的濃烈味道。差評。
走回去,把去時未拍的玫瑰花給補上了。還有教堂門口的雕像。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DAY 05 AUB陽光明媚的早上,經歷了兩天的洗刷,天空出現了誘人的藍色,牽引著我早早地出了門在附近逛逛。偶遇了友善的帥哥,葫蘆形的落葉,長滿樹的房子,還有一隻獨眼的貓咪。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下午一點半乘車去 downtown ,開始一下午的暴走。在Martyrs status(烈士廣場) 附近下車,這個青銅雕塑落成於1960年,滿身彈孔是內戰期間遭受摧殘留下的痕跡。廣場附近正在建一顆高大的聖誕樹,還有很多類似的聖誕樹分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旁邊就是Mohammed Al-Amin Mosque,教堂的藍色圓頂非常搶眼。門口有提供黑袍供游客使用,我只在門口往裡窺探了一下就離開了。每次見著有人扛著槍在一旁,我就緊張害怕得不行,雖然他們其實是友好的,但是還是給人一種無法抗拒的緊迫危機感,更別提端起相機去拍照了。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後來查看地圖,發現離海邊很近,而且還有一個游艇碼頭就在步行不遠處,於是決定往面朝大海的方向走。結果不經意見到了雪山,就在遠處的山間,襯著雲朵,很美的風景,只可惜沒能用相機拍出當時的壯闊。游艇碼頭並不算起眼,由於趕時間,沒有逗留太久。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斯曼帝國崩潰,在短暫地成為 敘利亞 王國的一部分後, 貝魯特 及整個 黎巴嫩 被交由 法國 托管。但在法國的管理期間,政府沒能處理好各教派的關係,以致在貝魯特造成了宗教關係緊張。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黎巴嫩被賦予了獨立,而貝魯特亦成為了首都。貝魯特一直維持著它作為阿拉伯世界的文明都市,重要商業中心以及旅游中心的地位,直至黎巴嫩在1975年爆發了內戰為止。在這場戰爭之間,這個城市分裂為由穆斯林控制的西部和基督徒掌握的東部。而先前成為很多商業及文化活動焦點的市中心,亦頓時變成一個無人地帶。而很多住在這個城市的主要原居民亦紛紛逃亡至其他國家。至戰爭結束後,黎巴嫩人民已經著手重建貝魯特,而這座城市亦恢復它作為 中東 旅游、文化中心和主要都市的地位,以及商業、時裝和媒體的中心。”(摘自wiki)
同一幅照片中,可以放得下一個清真寺還有兩個天主教堂,在燈光的作用下非常美。有人評論 黎巴嫩 是個奇葩的 中東 國家,兩個曾經勢不兩立的宗教居然可以和諧共處、相安無事。發出這種聲音的人必是懷著好事者心態,唯恐天下不亂。相比之下,beirut比我目前所生活的 迪拜 更令人心生喜愛,這是個具有活力而好客的城市。我在這的經歷有限,確實也有各種不是,但是城市風貌以及路人的熱情,令人感覺溫暖。不像迪拜,感覺本地人與我們總是過著兩重天的日子,一年能夠點頭打招呼的次數都可以掰著一隻手數完。哎呀,吐槽不益身心健康。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一天下來,發現這個城市的消費真的不低,來看看WIKI的描述,“根據美世諮詢2010年的研究,貝魯特是中東消費水平第四高的城市,在中上等收入國家中排第15位。2011年,萬事達指出貝魯特是中東和 非洲 旅遊消費第二高的城市。”從城市的多個角落可以看出,這裡的貧富差距蠻大,後來聽說這裡的稅賦很重,而且裙帶關係複雜。又一個靠關係辦事的地方,怪不得大家都往外奔走。 DAY 03 酒店早上起床,發現是個下雨天,所以決定在酒店休息一天。早上沒把自己的胃伺候好,因此決定中午出門覓食去。在酒店附近的商場,看到了對聖誕最簡單的詮釋。
還有遇著了一句暖心的話,I love you right up to the moon, and back. 後來在網上又查了查出處,是一個暖心的故事。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DAY 04 還是酒店依舊下雨。
熬過了中午,無比想念中餐,下午兩點多決定冒雨出門走去一家中餐館Chopsticks吃飯,一路陡坡下去很快便到了。結果服務員一律是 菲律賓 ,而老闆居然是本地人。點的炒麵,居然也不是用筷子吃的。尤其是鴨子湯,稠稠的像驢膠不說,還散髮一股令人作嘔的濃烈味道。差評。
走回去,把去時未拍的玫瑰花給補上了。還有教堂門口的雕像。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DAY 05 AUB陽光明媚的早上,經歷了兩天的洗刷,天空出現了誘人的藍色,牽引著我早早地出了門在附近逛逛。偶遇了友善的帥哥,葫蘆形的落葉,長滿樹的房子,還有一隻獨眼的貓咪。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貝魯特 下午一點半乘車去 downtown ,開始一下午的暴走。在Martyrs status(烈士廣場) 附近下車,這個青銅雕塑落成於1960年,滿身彈孔是內戰期間遭受摧殘留下的痕跡。廣場附近正在建一顆高大的聖誕樹,還有很多類似的聖誕樹分佈在城市的各個角落。旁邊就是Mohammed Al-Amin Mosque,教堂的藍色圓頂非常搶眼。門口有提供黑袍供游客使用,我只在門口往裡窺探了一下就離開了。每次見著有人扛著槍在一旁,我就緊張害怕得不行,雖然他們其實是友好的,但是還是給人一種無法抗拒的緊迫危機感,更別提端起相機去拍照了。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downtown 後來查看地圖,發現離海邊很近,而且還有一個游艇碼頭就在步行不遠處,於是決定往面朝大海的方向走。結果不經意見到了雪山,就在遠處的山間,襯著雲朵,很美的風景,只可惜沒能用相機拍出當時的壯闊。游艇碼頭並不算起眼,由於趕時間,沒有逗留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