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世界是我親眼所見(17年4月)

以下摘自窮游:
所有人都知道天安門廣場在 大連 星海廣場之前是世界最大的城市廣場。那麼,有人知道曾經的世界第二是哪兒麽?不錯,就是這座始建於17世紀薩法維王朝的伊瑪目廣場(Imam Square میدان نقش جهان)。 伊斯法罕 曾是 絲綢之路 的重鎮,而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伊瑪目廣場當時則是重鎮的核心。這裡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商旅,大家在這裡做生意、結交朋友,好不熱鬧。阿 巴斯 大帝於1602年將都城從 加茲溫 遷至 伊斯法罕 後,大力興建這座廣場併在這裡會見臣民,聽取民意。廣場四周的建築大多建於薩法維王朝。



以下摘自窮游:
謝赫洛特芙拉清真寺(Masjed-e Sheikh Lotfollah مسجد شیخ لطف الله)則是以阿 巴斯 大帝岳父( 黎巴嫩 著名什葉派學者)命名的,建於16世紀初期。該清真寺有兩大特點值得細細觀察,一是清真寺沒有庭院和宣禮塔,據說原因是清真寺僅供皇室內部使用,所以不需要;二是清真寺穹頂外部的顏色會隨著太陽光線變化,到傍晚會逐漸變成粉紅色。






















以下摘自窮游:
亞美尼亞 區凡克主教堂(St.Joseph of Arimathea Church کلیسای وانک)波斯語發音為Keliseh Vank,Jolfa其實是 伊朗 西北 與 亞美尼亞 邊境附近的一個小鎮,阿 巴斯 大帝在執政時為建設 伊斯法罕 這座新首都,從Jolfa遷移了數萬名懂得各種技藝的 亞美尼亞 人,並把新的搬遷地稱作Jolfa區。 亞美尼亞 的使徒教會基督教文化於是在 伊斯法罕 生根發芽,他們建起多座教堂,其中最精美的就是這座凡克主教堂。凡克主教堂從外觀看就非常有意思,一座基督徒的教堂竟然有一個伊斯蘭風格的穹頂,這是薩法維王朝兩種宗教文化共生共榮的最好例證。教堂的內部也非常漂亮,四周到處是各種耶穌像、聖母像以及使徒教會基督教題材的故事畫,金碧輝煌。
周五不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