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應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讓靈魂停留在青城山都江堰山水之間
首先,三天三夜 都江堰 ,因為你看到到他真正的美; 如果你是一天或者2天,就看不完核心的美。
今天我們所見的 青城山 都江堰 的美,只是眼見的部分。在這個充滿故事與文化的城市,需要我們不僅僅是去旅游度假 ,過應該在靈魂停留,需要跨越時空的溝通與體會,一切變的那麼美好,觸摸 都江堰 ,觸摸旅行的內心
曾經 100年前 都江堰 ,初距離天堂的距離僅僅只是一步;
一個1908年老外柏石曼看到的 都江堰 :
(詳盡的旅游攻略放在美圖之最後)
柏石曼:1908年初(光緒三十四年)江堰竹索吊橋。
1906年初(光緒三十二年) 都江堰 文廟大殿
堰祭祀李冰的伏龍觀
都江堰 二王廟(二郎廟)右大門
二王廟廳堂 二王廟左大門前廳
二王廟後殿 柏石曼:“這兒江河奔流,山峰挺立,清泉爽口,山巒屏障。殿堂和寺院巋然屹立,在這樂園中居住著神靈和聖人”。
都江堰 伏龍觀內李冰塑像
“遠在基督剛出生時, 四川 省府 成都 府周圍的平原就從沼澤地和洪水泛濫的地區變成了 四川 省最肥沃的地區。這個變化是通過 修水 渠和灌溉設施而實現的。這項巧妙計劃的發明者是工程師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
青城山 岩壁小廟
青城山 上清宮正殿
國學大師南懷瑾是這樣解讀 都江堰 的:
南懷瑾(1918 - 2012):當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生於 浙江 溫州 樂清 一個世代書香之家,抗日戰爭時期投筆從戎。後赴 臺灣 ,執教於 臺灣 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又遠赴 美國 、 歐洲 等地,考察講學。門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長期精研國學,讀書數十萬卷,於儒、道、佛皆有精深造詣,精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諸學,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堪稱一代宗師,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聲望。並於1942年在灌縣(今 都江堰 市)靈岩寺結識一代禪門宗匠袁煥仙,成為 “ 維摩精舍 ” 首座弟子。1947年離川,寓居 四川 達10年之久。
曾經這些文化巨匠居住在 都江堰 :馮友蘭、錢穆、袁老師、賈題韜
王國平:在 四川 生活這麼多年,您怎麼看待 四川 文化?
南懷瑾: 四川 文化一大景觀就是,喝喝茶,打打麻將,擺擺 龍門 陣。
王國平:您怎麼看 四川 人的性格?
南懷瑾: 四川 人非常講義氣,真痛快、真義氣、真耿直,講的袍哥大爺,講的是: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吃,我慪氣。 四川 人說話愛罵人,但是你罵他,他也會不生氣。
王國平:您還記得 四川 方言嗎?
南懷瑾: 四川 方言太有意思啦, 四川 人很幽默,而且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歇後語,連抬滑竿的都有一套。 比如 前面抬滑竿的師傅報一聲: “ 天上一個亮 ” ,後面的就說: “ 地下有個水凼凼 ” 。前邊的說: “ 左邊立起大 ” ,後邊的說: “ 讓它不要說話 ” 。前邊的說: “ 下下坡 ” ,後邊的說: “ 慢慢梭 ” ,意思是下坡的時候,不能走快了,要慢慢兒地梭下去。 比如 叫花子要飯,遇到有狗對他叫,他就會說: “ 黃狗白犬你莫咬,你我前生命不好 ” ,意思是,你叫什麼,我們都是前生做了錯事,我變叫花子,你變狗,都命苦。我以前記了一大本子 四川 人的歇後語。現在老了,都忘了。
四川 人也喜歡民間文學,我們以前在川南鄉下旅館,幺店子,一碗豆花,一碗海椒,門口掛個旗幟: “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 ,也有小二就會站在喊: “ 未晚先投二十八(宿),雞鳴早看三十三(天) ” 的歇後語。哎呀, 四川 人太幽默了。還有人說: “ 半夜起來賊咬狗,拿個狗來打石頭,從來不說顛倒話,陰溝踩到腳裡頭。 ”
王國平:請問您是什麼時候到灌縣(今 都江堰 市)靈岩寺的?
南懷瑾: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我就在山上經傳西法師介紹認識了袁老師。後來,冬天的時候,袁老師在山上組織一次“打七”活動,專門為我做的,就十來個人,不是 四川 一些報刊上說的上百人,那完全亂說的。
王國平:當時灌縣離 成都 有點遠,您是怎麼去灌縣的?
南懷瑾:坐車,當時有一條馬路,也有了汽車,只不過路太爛了,坑坑窪窪的,跑得慢,票價記不得了。當時在 四川 大後方流行一首詩,是根據古詩改編的。原詩是這樣寫的 “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經過 四川 人一改,就成了 “ 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 ”
王國平:當時的住持是傳西法師。
南懷瑾:傳西法師是我的老朋友,我在灌縣的靈岩寺學佛。他那個時候還是華西大學的教授,一個和尚在華西大學講課,講的內容是《 愛的哲學 》,轟動一時啊。那個時候,靈岩山住的都是什麼人?錢穆、馮友蘭、李源澄、王恩洋、郭本道、曾子玉、程天放 …… 李源澄當時在靈岩寺的下院鐵佛寺辦有一個書院,學生、老師都是他一個人, “ 艱苦卓絕,始終不退 ” 。
燕京大學的著名教授郭本道當時把燕京大學圖書館的全套線裝《 道藏 》搬到這裡,不帶過來不行啊,不帶過來就會被 日本 人拿走。原來我看不到,這次看到了,平時我們哪裡有機會看到那麼多書啊!
王國平:聽說馮友蘭也在山上?
南懷瑾:馮友蘭先生當時也在山上住了三個月,讀了《 指月錄 》,他下山以後去教書了,在 重慶 出版了《 新原人 》。
王國平:當時靈岩山上真的是名流彙集啊。
南懷瑾:靈岩寺本來是個小廟,抗戰時期,一群避難的文化界朋友都來到這裡,他們都是傳西法師的朋友。靈岩山不住和尚,卻住了一批文化人,老實講啊,包括馮友蘭、錢穆、袁老師、賈題韜啊,都欠傳西法師的情。我們吃他,住他,被他供養,我們也笑他,專門供養我們這一群文人。傳西法師說,不管啦。他還非得要供養。我們四十年代在靈岩寺住了那一段,有感情啊!
我還有一個老朋友,也在靈岩寺獃過,跟著傳西法師,現在九十多歲了,在 成都 文殊院住著呢,叫凈天老和尚。聽說他現在還記得我,還稱我“南教官”。
1940年代,通往灌縣的道路 灌縣古城
今天,我們看到了世界級油畫藝術大師筆下筆下的 都江堰 :
今天我們所見的 青城山 都江堰 的美,只是眼見的部分。在這個充滿故事與文化的城市,需要我們不僅僅是去旅游度假 ,過應該在靈魂停留,需要跨越時空的溝通與體會,一切變的那麼美好,觸摸 都江堰 ,觸摸旅行的內心
曾經 100年前 都江堰 ,初距離天堂的距離僅僅只是一步;
一個1908年老外柏石曼看到的 都江堰 :
(詳盡的旅游攻略放在美圖之最後)
柏石曼:1908年初(光緒三十四年)江堰竹索吊橋。
1906年初(光緒三十二年) 都江堰 文廟大殿
堰祭祀李冰的伏龍觀
都江堰 二王廟(二郎廟)右大門
二王廟廳堂 二王廟左大門前廳
二王廟後殿 柏石曼:“這兒江河奔流,山峰挺立,清泉爽口,山巒屏障。殿堂和寺院巋然屹立,在這樂園中居住著神靈和聖人”。
都江堰 伏龍觀內李冰塑像
“遠在基督剛出生時, 四川 省府 成都 府周圍的平原就從沼澤地和洪水泛濫的地區變成了 四川 省最肥沃的地區。這個變化是通過 修水 渠和灌溉設施而實現的。這項巧妙計劃的發明者是工程師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
青城山 岩壁小廟
青城山 上清宮正殿
國學大師南懷瑾是這樣解讀 都江堰 的:
南懷瑾(1918 - 2012):當代著名學者、國學大師。生於 浙江 溫州 樂清 一個世代書香之家,抗日戰爭時期投筆從戎。後赴 臺灣 ,執教於 臺灣 文化大學、輔仁大學。又遠赴 美國 、 歐洲 等地,考察講學。門生弟子遍天下。先生長期精研國學,讀書數十萬卷,於儒、道、佛皆有精深造詣,精通諸子百家、詩詞曲賦、天文曆法、醫學養生諸學,對西方文化亦有深刻理解,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堪稱一代宗師,在中西文化界享有巨大聲望。並於1942年在灌縣(今 都江堰 市)靈岩寺結識一代禪門宗匠袁煥仙,成為 “ 維摩精舍 ” 首座弟子。1947年離川,寓居 四川 達10年之久。
曾經這些文化巨匠居住在 都江堰 :馮友蘭、錢穆、袁老師、賈題韜
王國平:在 四川 生活這麼多年,您怎麼看待 四川 文化?
南懷瑾: 四川 文化一大景觀就是,喝喝茶,打打麻將,擺擺 龍門 陣。
王國平:您怎麼看 四川 人的性格?
南懷瑾: 四川 人非常講義氣,真痛快、真義氣、真耿直,講的袍哥大爺,講的是:你哥子,我兄弟,你不吃,我慪氣。 四川 人說話愛罵人,但是你罵他,他也會不生氣。
王國平:您還記得 四川 方言嗎?
南懷瑾: 四川 方言太有意思啦, 四川 人很幽默,而且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歇後語,連抬滑竿的都有一套。 比如 前面抬滑竿的師傅報一聲: “ 天上一個亮 ” ,後面的就說: “ 地下有個水凼凼 ” 。前邊的說: “ 左邊立起大 ” ,後邊的說: “ 讓它不要說話 ” 。前邊的說: “ 下下坡 ” ,後邊的說: “ 慢慢梭 ” ,意思是下坡的時候,不能走快了,要慢慢兒地梭下去。 比如 叫花子要飯,遇到有狗對他叫,他就會說: “ 黃狗白犬你莫咬,你我前生命不好 ” ,意思是,你叫什麼,我們都是前生做了錯事,我變叫花子,你變狗,都命苦。我以前記了一大本子 四川 人的歇後語。現在老了,都忘了。
四川 人也喜歡民間文學,我們以前在川南鄉下旅館,幺店子,一碗豆花,一碗海椒,門口掛個旗幟: “ 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 ,也有小二就會站在喊: “ 未晚先投二十八(宿),雞鳴早看三十三(天) ” 的歇後語。哎呀, 四川 人太幽默了。還有人說: “ 半夜起來賊咬狗,拿個狗來打石頭,從來不說顛倒話,陰溝踩到腳裡頭。 ”
王國平:請問您是什麼時候到灌縣(今 都江堰 市)靈岩寺的?
南懷瑾: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我就在山上經傳西法師介紹認識了袁老師。後來,冬天的時候,袁老師在山上組織一次“打七”活動,專門為我做的,就十來個人,不是 四川 一些報刊上說的上百人,那完全亂說的。
王國平:當時灌縣離 成都 有點遠,您是怎麼去灌縣的?
南懷瑾:坐車,當時有一條馬路,也有了汽車,只不過路太爛了,坑坑窪窪的,跑得慢,票價記不得了。當時在 四川 大後方流行一首詩,是根據古詩改編的。原詩是這樣寫的 “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 ,經過 四川 人一改,就成了 “ 一去二三里,拋錨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 ”
王國平:當時的住持是傳西法師。
南懷瑾:傳西法師是我的老朋友,我在灌縣的靈岩寺學佛。他那個時候還是華西大學的教授,一個和尚在華西大學講課,講的內容是《 愛的哲學 》,轟動一時啊。那個時候,靈岩山住的都是什麼人?錢穆、馮友蘭、李源澄、王恩洋、郭本道、曾子玉、程天放 …… 李源澄當時在靈岩寺的下院鐵佛寺辦有一個書院,學生、老師都是他一個人, “ 艱苦卓絕,始終不退 ” 。
燕京大學的著名教授郭本道當時把燕京大學圖書館的全套線裝《 道藏 》搬到這裡,不帶過來不行啊,不帶過來就會被 日本 人拿走。原來我看不到,這次看到了,平時我們哪裡有機會看到那麼多書啊!
王國平:聽說馮友蘭也在山上?
南懷瑾:馮友蘭先生當時也在山上住了三個月,讀了《 指月錄 》,他下山以後去教書了,在 重慶 出版了《 新原人 》。
王國平:當時靈岩山上真的是名流彙集啊。
南懷瑾:靈岩寺本來是個小廟,抗戰時期,一群避難的文化界朋友都來到這裡,他們都是傳西法師的朋友。靈岩山不住和尚,卻住了一批文化人,老實講啊,包括馮友蘭、錢穆、袁老師、賈題韜啊,都欠傳西法師的情。我們吃他,住他,被他供養,我們也笑他,專門供養我們這一群文人。傳西法師說,不管啦。他還非得要供養。我們四十年代在靈岩寺住了那一段,有感情啊!
我還有一個老朋友,也在靈岩寺獃過,跟著傳西法師,現在九十多歲了,在 成都 文殊院住著呢,叫凈天老和尚。聽說他現在還記得我,還稱我“南教官”。
1940年代,通往灌縣的道路 灌縣古城
今天,我們看到了世界級油畫藝術大師筆下筆下的 都江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