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旅行作品||一家人的夏天——2015法瑞自駕12天
↑盧浮宮 如今,博物館收藏目錄上記載的藝術品數量已達40萬件,分為許多的門類品種,從古代 埃及 、 希腊 、埃特魯里亞、 羅馬 的藝術品,到東方各國的藝術品;有從中世紀到現代的雕塑作品;還有數量驚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繪畫精品等等。迄今為止,盧浮宮已成為世界著名的藝術殿堂。 ↑盧浮宮 八十年代初, 法國 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盧浮宮。 為此,法國政府廣泛征求設計方案。邀請世界上十五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徵的設計方案遴選抉擇。結果,有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代建築材料在盧浮宮的拿破侖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經公佈,在法國引起了軒然大波。人們認為這樣會破壞這座具有八百年曆史的古建築風格,「既毀了盧浮宮又毀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總統力排眾議,還是採用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 ↑盧浮宮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21米,底寬30米,聳立在庭院中央。它的四個側面由673塊菱形玻璃拼組而成。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東三面還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點綴,與七個三角形噴水池匯成平面與立體幾何圖形的奇特美景。人們不但不再指責他,而且稱“盧浮宮院內飛來了一顆巨大的寶石”。 ↑盧浮宮 盧浮宮博物館內的藝術珍品根據其來源地和種類被分別在六大展館中進行展出,即東方藝術館、古 希腊 及古 羅馬 藝術館、古 埃及 藝術館、繪畫館、雕塑館和珍寶館。
展品眾多無法一一介紹,挑幾個簡單說說吧。 ↑盧浮宮 第一次參觀盧浮宮,肯定是先看三大鎮館之寶:勝利女神像、斷臂維納斯雕像和油畫《蒙娜麗莎》。
薩莫塔斯島勝利女神像是 希腊 化時期留存下來的著名傑作的原作,被奉為稀世珍寶。作者已無從考證。
古 希腊 神話中勝利女神是勝利的化身。她的 羅馬 名字叫Victoria 維克 托里 亞( 維多利亞 )。她的形象是長著一對翅膀,身材健美,像從天徜徉而下,衣袂飄然。她所到之處勝利也緊跟到來。
這尊雕像於1863年發現於 愛琴海 北部的薩莫塔斯島。最早只是碎塊,後經多年修複才得以重新站立起來,但仍然缺頭少臂(1950年僅有一隻手臂被找到)。
這座雕像的整個動勢結構十分完美生動,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轉向世俗化、戲劇化和形象的人格化,並以傳達人類心理和激情力量為其特征。雕像屹立海邊山崖之巔,迎著海風,那前傾展翅欲飛之態,被海風吹拂的衣裙貼著身體,可隱見女性人體的完美,衣裙褶紋構成疏密有致生動流暢的運動感,呈現出生命的飛躍。 希腊 雕像充滿著生命,即使殘缺也是活物,人們在想像中彌補了殘缺,獲得了完滿的審美享受。
雖然勝利女神是 希腊 雕塑中的常見題材,但這一尊卻與眾不同。雕像的構思十分新穎,底座被設計成戰船的船頭,勝利女神猶如從天而降,在船頭引導著艦隊乘風破浪沖向前方,既表現了海戰的背景,又傳達了勝利的主題。雖然女神的頭和手臂都已丟失,但仍被認為是古希腊雕塑家們高度藝術水平的傑作,不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勝利女神展翅欲飛的雄姿。
作品的構圖也十分 成功 ,向後飄揚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翅構成了極其流暢的線條,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態勢。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他仿佛賦予了冰冷的石頭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令後人在面對這部高度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傑作時不禁發出由衷的慨嘆。 ↑盧浮宮 《蒙娜麗莎》這幅油畫又稱為《喬空達夫人》,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 芬奇 的最高藝術成就, 成功 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 和美 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彆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據說蒙娜麗莎還很神秘,無論你站在她的正面還是兩側,她的目光總是盯著你,甚至似乎在向你眨眼睛。她的笑容也不一般,不同的人或不同時間看她,總會有不同的感覺:親切、溫柔、嬌嗔;玩世不恭、嘲弄譏諷抑或是……。特別隨著歲月的流逝,畫上油彩開始出現一些細微的裂痕,越來越使她的笑容變得詭秘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盧浮宮 這微笑實在太吸引人了,於是,成百上千的人舉著相機圍著這幅小小的肖像咔擦,我好不容易擠進去拍了前面那張,可想而知難度有多高了。 ↑盧浮宮 《斷臂維納斯》已經是世界家喻戶曉的青春美的女神雕像。 大理 石雕,高204釐米。相傳是古 希腊 亞歷山德 羅斯 於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於1820年2月發現於 愛琴海 的希腊 米洛斯島 一座古墓遺址旁,是一尊手臂殘缺的大理石雕塑。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勻稱,衣衫滑落至髖部,右臂殘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線美,顯得端莊而嫵媚。 法國 重金收買後陳列在盧浮宮特闢的專門展室中,以其絕世魅力震動了世界,從此,“斷臂的維納斯”就著稱於世,成為愛與美的象徵。是三寶之一。 ↑盧浮宮 維納斯是 希腊 米洛農民伊奧爾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時掘獲的。出土時的維納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過頭,握著一隻蘋果。當時 法國 駐米洛領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後,趕往伊奧爾科斯住處,表示要以高價收買此塑像,並獲得了伊奧爾科斯的應允。但由於手頭沒有足夠的現金,只好派居維爾連夜趕往君士坦丁堡報告法國大使。大使聽完彙報後立即命令秘書帶了一筆巨款隨居維爾連夜前往米洛洽購女神像,卻不知農民伊奧爾科斯此時已將神像賣給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經裝船外運。居維爾當即決定以武力截奪。 英國 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也派艦艇趕來爭奪,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混戰中雕塑的雙臂不幸被砸斷,從此,維納斯就成了一個斷臂女神。 ↑盧浮宮 雕塑《垂死的奴隸》。作者米開朗基羅,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垂死的奴隸》兩眼緊閉,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像是在休息。他那安詳的臉上,沒有垂死掙扎的痕跡,也沒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痙攣,卻呈現出一種夢幻般的平靜和陶醉,仿佛是一種擺脫了苦難的昏迷。他左手支撐著頭部,右手扶在胸前,好像剛剛經歷過嚴酷的折磨,精疲力盡,正在進入一種解脫的狀態。 ↑盧浮宮 《被縛的奴隸》塑造一位強健有力的裸體青年側轉著身體,胸腰間被一條象徵性的繩索縛住,突出的肩肌和隆起的胸肌蘊蓄著極大的力量,但又不能施展,只得舉頭祈望解脫。
《被縛的奴隸》與《垂死的奴隸》這兩尊奴隸雕像都是用來裝飾教皇陵墓的,《被縛的奴隸》相比明顯是另一種風格。他如公牛一樣健壯的身體呈螺旋形強烈地扭曲著,似乎正在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雖然雙臂被反綁著,但全身的肌肉都緊繃著,讓人感到那裡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繩索則顯得那麼脆弱無力,似乎僅僅成了裝飾品。他的頭高昂著,緊閉著嘴唇,眼睛圓睜著,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憤怒和堅強不屈的意志。
這兩尊奴隸雕像最早的目的是來象徵死者的權威,但在這裡卻變成了作者自己思想的真實寫照。1505年,米開朗基羅被教皇請到 羅馬 工作。朱理二世揚言要把 意大利 著名藝術家都集中到羅馬來,美其名曰“保護”他們,實質上是想利用他們來為他實現宏大的墓葬計劃,讓米開朗基羅來設計“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後享用。可是這個喜怒無常的教皇在設計陵墓期間,一再更改,否定原先的計劃。米開朗基羅忍無可忍,只好毅然離開,逃回 佛羅倫薩 。教皇動用軍事武裝直搗中部意大利,使佛羅倫薩政府不得不強迫米開朗基羅回到教皇的身邊。忍辱負重的米開朗基羅從1508年起,第二次為教皇設計陵墓計劃,不僅作了大量他所不願意作的壁畫,還完成了全部雕像的任務。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頗多。藝術家把多年的抑鬱、憤懣和屈辱,全部寄托在這座陵墓的各個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這兩尊作於1516年的奴隸像。
↑盧浮宮 《奧拉斯英雄宣誓》是新古典主義畫家雅克-路易·大衛的成名作。這幅畫1784年在 羅馬 ,1785年在 巴黎 展出,是繪畫史上的一大轉折。其質朴的現實主義和有氣魄的構思是雅克-路易·大衛新古典主義的典範,標志著舊制度享樂主義藝術的結束。由於這一輝煌成就,他成了 法國 新古典主義運動的領袖。
畫中的奧拉斯三兄弟被選中,代表 羅馬 挑戰阿爾貝英雄庫亞斯三兄弟,畫的左邊,三個武士正在宣誓,不取勝毋寧死。父親把刀劍遞給他們。右邊的人群悲痛欲絕,母親正俯身安慰兩個年幼的孩子。兩個年輕女子,一個是奧拉斯的妹妹,庫亞斯的未婚妻;一個人是庫亞斯的妹妹,奧拉斯的未婚妻。悲劇的主題,男人只被愛國主義所驅使的堅定態度,與細膩的線條、柔和的色調下女性脆弱的感情及痛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盧浮宮 《薩賓的婦女》,雅克-路易·大衛作品。 羅馬 人與薩賓人正在鏖戰中,而身為羅馬人妻子的薩賓婦女正抱著孩子,在混亂的人群中左擋右突,試圖平息這場戰亂。畫中央,一個婦女站在敵對的他的父親和丈夫之間,而丈夫手持長矛,千鈞一髮。大衛根據這個歷史題材,運用古典浮雕式構圖,畫出了這個壯麗的場景。大衛和 希腊 畫家一樣,頌揚半裸的人體美,突出衣服的褶皺,線條優美與色彩。
故事背景: 羅馬 國父羅慕洛在修建了羅馬城以後,發現羅馬的男子過多,但找不到足夠的女人與之結婚生子,而這必將影響到羅馬未來的強大與繁榮。於是羅慕洛向鄰近的幾個城邦派出使者,商議與他們結為秦晉之好。但所有的城 邦都 拒絕了他。於是羅慕洛另生一計,就在羅馬城為榮耀海神涅普頓舉行競技比賽,藉此吸引了很多鄰城的人來觀看,尤其是薩賓人,幾乎闔城出動。羅馬的男人們趁機在比賽中劫持了薩賓少女,與他們強行成婚。為了報複,薩賓國王塔提烏斯帶兵偷襲羅馬,雙方在羅馬城中展開了激戰,最後,那些已經甘心做羅馬人妻子的女人們沖了出來,阻止了自己的父兄和丈夫之間的廝殺,於是羅馬與薩賓結為同盟。羅慕洛之後的第二任國王努馬甚至就是薩賓人。 ↑盧浮宮 《拿破侖一世的加冕》,雅克-路易·大衛作品。
1804年12月2日,已經60歲的 羅馬 教皇庇護七世跋山涉水來到 法國 的 巴黎聖母院 ,為拿破侖舉行加冕儀式,拿破侖直接一手將皇冠從他的手上搶過來,給自己戴上,向天下宣佈我的權威是由我自己授予的。弄得可憐的老教皇好沒面子。
畫家大衛為避免這一事實,煞費苦心地選用皇帝給皇后加冕的後半截場面。這樣,既在畫面上突出了拿破侖的中心位置,又沒有使教皇難堪。可謂用心良苦。 ↑盧浮宮 《大宮女》讓-奧古斯特- 多米尼克 ·安格爾 作品。畫家出生於 法國 的蒙特龐省。17歲,他拜雅克·路易·大衛為師併在其畫室學習繪畫。他當初的風格與大衛對立,被視為革新畫家。後來與擅長色彩和動感的德拉克洛瓦成了一代畫家心目中的古典主義象徵。他們都為法國成為 歐洲 浪漫主義繪畫的中心作出了貢獻。
這幅油畫是為拿破侖的姐姐 卡洛 琳畫的。1819年在 巴黎 展出。評論界指出畫家多畫了三塊脊椎骨。安格爾善於仔細的觀察。為了加強形象的表達,他有時不惜對某些特點加以誇張。畫面上具有東方特點的物件使冰清玉潔的裸體美更加動人。 ↑盧浮宮 《自由女神引導人民》是 法國 畫家德拉克洛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
法國 1830年七月革命結束了復辟王朝,這幅名畫畫於“輝煌的三天”之後。畫家解釋說:“我沒能為國而戰,至少能為之作畫”。他只用了三個多月就在許多草圖的基礎上畫出了這幅謳歌自由的作品,自由的象徵是一個踩著瓦礫引導同伴奔赴戰場的女性。這幅充滿史詩氣質的作品極好地概括了德拉克洛瓦的藝術思想:尋求現實主義與人為想象之間的平衡,用人道主義理想描寫帶暴力意味的主題。此畫在1831年畫展中被國家買下。但因該畫帶有顛覆性,二十五年內沒能與觀眾見面。 ↑盧浮宮 《沙達 納帕 魯之死》,也是歐仁·德拉克洛瓦作品。這幅華美的繪畫被視為浪漫主義傑作。它彙集了浪漫主義繪畫的特點:充滿動感的構圖、富於激情的暖色調、東方裝飾物的背景。畫的內容源於一個悲劇。為了不落入敵手,亞瑟國王沙達納帕魯殺死妻妾及親人,燒毀財物。這個暴君躺在床上,臨死之前還在冥想他一生所享受過的快樂。畫家放棄了新古典主義嚴格的幾何式構圖,打亂物體的排列,敢於取消地面及水平線。此畫的大膽風格使當時還熱衷於大為傳統的觀眾大惑不解,德拉克洛瓦也因此遭到了猛烈的抨擊。 ↑盧浮宮 盧浮宮的歷史可追溯到十二世紀末菲利普·奧古斯特(1180-1223)王國時期。1190年十字軍東征前夕,菲利普·奧古斯特在塞納河右岸當時叫LUPARA一地加建了一道城牆,並修築起哥特式城樓,位置就在現盧浮宮最東面的“方形中庭”西南角,以防來自 英格蘭 和 諾曼底 的入侵。1202年,高大的圓塔形中央塔樓修聳。此後,城堡除了起防衛功能外,還擔負起收藏王室金銀珠寶、檔案和兵器的重任,還有關押犯人的大牢。
盧浮宮現在還可以看到這些地下建築的遺跡。 ↑盧浮宮 埃及 館是我的最愛,古埃及藝術館建立於1826年,早於東方藝術館,共有23個展廳,收藏珍貴文物達350件。這些文物包括古代尼羅河西岸居民使用的服飾、裝飾物、玩具、樂器等。這裡還有古埃及神廟的斷牆、基門、木乃伊和公元前2600年的人頭塑像等。
大獅身人面像,粉紅花崗岩,高1.83米,長4.8米,1826年進入盧浮宮。 ↑盧浮宮 太陽船。對古 埃及 人來說,人可以死而復生一次,因此,準備去彼世的旅行至關重要。所以他們生前就建造自己的墳墓,墳墓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開放的,意思可以用來祭奠或者放置祭品;另一部分是關閉的,裡面有放棺材的墓穴以及豐富的財產。埃及象形文字中,“旅行”一詞本身就是一個船的形狀。埃及人在墓穴的黑暗中擁有這樣優良的船型運載工具,表明他們即使到了另一個世界也想繼續遠航的意願。
盧浮宮藏品實在太太太太多了,買一本中文的盧浮宮指南,然後到展館中慢慢看吧。 這是本次 法國 之行的最後一個景點了,傍晚到達 凱旋門 ,準備登頂拍拍日落和夜景。 ↑巴黎凱旋門 拿破侖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於1806年下令修建“一道偉大的雕塑”,迎接日後凱旋的法軍將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築師讓·夏格倫的設計開始動土興建,但後來拿破侖被推翻後, 凱旋門 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工程才得以繼續。斷斷續續經過了30年,凱旋門終於在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巴黎 凱旋門 是 歐洲 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巴黎市四大代表建築(即 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盧浮宮和盧浮宮博物館, 巴黎聖母院 )之一。 ↑巴黎凱旋門 凱旋門 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高36.6米,寬14.6米。
↑巴黎凱旋門 凱旋門 的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侖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 法國 戰事史。 ↑巴黎凱旋門 在 凱旋門 兩個門柱的前後四面上有四個著名的花飾浮雕:出征、勝利、 和平 、抵抗。
這副浮雕名為“ 和平 ”。 ↑巴黎凱旋門 12條大街以 凱旋門 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所以,被稱為“星形廣場”。1970年戴高樂將軍逝世後,遂改稱為戴高樂將軍廣場。 ↑巴黎凱旋門 1920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這座宏偉的 凱旋門 下又修建了一座“無名烈士墓”,裡面埋葬著一位在這次大戰中犧牲的無名戰士。他代表了整個大戰中死難的150萬 法國 官兵。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此獻花悼念死難的將士,這為凱旋門又增添了一種悲壯的豪情。 ↑巴黎凱旋門 與這座 凱旋門 遙望相顧是另一座現代新凱旋門,新凱旋門是一正方形建築,長寬各為5米。它與盧浮宮正中的方形廣場同大。這樣,通過香榭麗舍大街這條中軸,將具有歷史意義的廣場與這座超現代化的門連接起來。
日暮下,餘暉透過新 凱旋門 到達老凱旋門,將 巴黎 籠罩在溫暖的金色中。 ↑巴黎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 埃菲爾鐵塔遙相呼應。太陽已經落下去了,白雲卻被染成紅彤彤的。
展品眾多無法一一介紹,挑幾個簡單說說吧。 ↑盧浮宮 第一次參觀盧浮宮,肯定是先看三大鎮館之寶:勝利女神像、斷臂維納斯雕像和油畫《蒙娜麗莎》。
薩莫塔斯島勝利女神像是 希腊 化時期留存下來的著名傑作的原作,被奉為稀世珍寶。作者已無從考證。
古 希腊 神話中勝利女神是勝利的化身。她的 羅馬 名字叫Victoria 維克 托里 亞( 維多利亞 )。她的形象是長著一對翅膀,身材健美,像從天徜徉而下,衣袂飄然。她所到之處勝利也緊跟到來。
這尊雕像於1863年發現於 愛琴海 北部的薩莫塔斯島。最早只是碎塊,後經多年修複才得以重新站立起來,但仍然缺頭少臂(1950年僅有一隻手臂被找到)。
這座雕像的整個動勢結構十分完美生動,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轉向世俗化、戲劇化和形象的人格化,並以傳達人類心理和激情力量為其特征。雕像屹立海邊山崖之巔,迎著海風,那前傾展翅欲飛之態,被海風吹拂的衣裙貼著身體,可隱見女性人體的完美,衣裙褶紋構成疏密有致生動流暢的運動感,呈現出生命的飛躍。 希腊 雕像充滿著生命,即使殘缺也是活物,人們在想像中彌補了殘缺,獲得了完滿的審美享受。
雖然勝利女神是 希腊 雕塑中的常見題材,但這一尊卻與眾不同。雕像的構思十分新穎,底座被設計成戰船的船頭,勝利女神猶如從天而降,在船頭引導著艦隊乘風破浪沖向前方,既表現了海戰的背景,又傳達了勝利的主題。雖然女神的頭和手臂都已丟失,但仍被認為是古希腊雕塑家們高度藝術水平的傑作,不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勝利女神展翅欲飛的雄姿。
作品的構圖也十分 成功 ,向後飄揚的衣角和展開的雙翅構成了極其流暢的線條,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態勢。藝術家在作品中表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技巧和表現力,他仿佛賦予了冰冷的石頭以生命般勃勃的活力,令後人在面對這部高度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傑作時不禁發出由衷的慨嘆。 ↑盧浮宮 《蒙娜麗莎》這幅油畫又稱為《喬空達夫人》,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 芬奇 的最高藝術成就, 成功 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
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 和美 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彆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係,達到神韻之境,據說蒙娜麗莎還很神秘,無論你站在她的正面還是兩側,她的目光總是盯著你,甚至似乎在向你眨眼睛。她的笑容也不一般,不同的人或不同時間看她,總會有不同的感覺:親切、溫柔、嬌嗔;玩世不恭、嘲弄譏諷抑或是……。特別隨著歲月的流逝,畫上油彩開始出現一些細微的裂痕,越來越使她的笑容變得詭秘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盧浮宮 這微笑實在太吸引人了,於是,成百上千的人舉著相機圍著這幅小小的肖像咔擦,我好不容易擠進去拍了前面那張,可想而知難度有多高了。 ↑盧浮宮 《斷臂維納斯》已經是世界家喻戶曉的青春美的女神雕像。 大理 石雕,高204釐米。相傳是古 希腊 亞歷山德 羅斯 於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其雕像於1820年2月發現於 愛琴海 的希腊 米洛斯島 一座古墓遺址旁,是一尊手臂殘缺的大理石雕塑。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勻稱,衣衫滑落至髖部,右臂殘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線美,顯得端莊而嫵媚。 法國 重金收買後陳列在盧浮宮特闢的專門展室中,以其絕世魅力震動了世界,從此,“斷臂的維納斯”就著稱於世,成為愛與美的象徵。是三寶之一。 ↑盧浮宮 維納斯是 希腊 米洛農民伊奧爾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時掘獲的。出土時的維納斯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過頭,握著一隻蘋果。當時 法國 駐米洛領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後,趕往伊奧爾科斯住處,表示要以高價收買此塑像,並獲得了伊奧爾科斯的應允。但由於手頭沒有足夠的現金,只好派居維爾連夜趕往君士坦丁堡報告法國大使。大使聽完彙報後立即命令秘書帶了一筆巨款隨居維爾連夜前往米洛洽購女神像,卻不知農民伊奧爾科斯此時已將神像賣給了一位希腊商人,而且已經裝船外運。居維爾當即決定以武力截奪。 英國 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也派艦艇趕來爭奪,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混戰中雕塑的雙臂不幸被砸斷,從此,維納斯就成了一個斷臂女神。 ↑盧浮宮 雕塑《垂死的奴隸》。作者米開朗基羅, 意大利 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垂死的奴隸》兩眼緊閉,似乎不是在迎接死亡,好像是在休息。他那安詳的臉上,沒有垂死掙扎的痕跡,也沒有因痛苦而造成的痙攣,卻呈現出一種夢幻般的平靜和陶醉,仿佛是一種擺脫了苦難的昏迷。他左手支撐著頭部,右手扶在胸前,好像剛剛經歷過嚴酷的折磨,精疲力盡,正在進入一種解脫的狀態。 ↑盧浮宮 《被縛的奴隸》塑造一位強健有力的裸體青年側轉著身體,胸腰間被一條象徵性的繩索縛住,突出的肩肌和隆起的胸肌蘊蓄著極大的力量,但又不能施展,只得舉頭祈望解脫。
《被縛的奴隸》與《垂死的奴隸》這兩尊奴隸雕像都是用來裝飾教皇陵墓的,《被縛的奴隸》相比明顯是另一種風格。他如公牛一樣健壯的身體呈螺旋形強烈地扭曲著,似乎正在力圖掙脫身上的繩索,雖然雙臂被反綁著,但全身的肌肉都緊繃著,讓人感到那裡蘊含著無比強大的反抗力量,相比之下,身上的繩索則顯得那麼脆弱無力,似乎僅僅成了裝飾品。他的頭高昂著,緊閉著嘴唇,眼睛圓睜著,眼神中流露出反抗的憤怒和堅強不屈的意志。
這兩尊奴隸雕像最早的目的是來象徵死者的權威,但在這裡卻變成了作者自己思想的真實寫照。1505年,米開朗基羅被教皇請到 羅馬 工作。朱理二世揚言要把 意大利 著名藝術家都集中到羅馬來,美其名曰“保護”他們,實質上是想利用他們來為他實現宏大的墓葬計劃,讓米開朗基羅來設計“世界最大的”陵墓,供教皇死後享用。可是這個喜怒無常的教皇在設計陵墓期間,一再更改,否定原先的計劃。米開朗基羅忍無可忍,只好毅然離開,逃回 佛羅倫薩 。教皇動用軍事武裝直搗中部意大利,使佛羅倫薩政府不得不強迫米開朗基羅回到教皇的身邊。忍辱負重的米開朗基羅從1508年起,第二次為教皇設計陵墓計劃,不僅作了大量他所不願意作的壁畫,還完成了全部雕像的任務。陵墓工程巨大,雕像頗多。藝術家把多年的抑鬱、憤懣和屈辱,全部寄托在這座陵墓的各個雕像上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陵前雕塑,即是這兩尊作於1516年的奴隸像。
↑盧浮宮 《奧拉斯英雄宣誓》是新古典主義畫家雅克-路易·大衛的成名作。這幅畫1784年在 羅馬 ,1785年在 巴黎 展出,是繪畫史上的一大轉折。其質朴的現實主義和有氣魄的構思是雅克-路易·大衛新古典主義的典範,標志著舊制度享樂主義藝術的結束。由於這一輝煌成就,他成了 法國 新古典主義運動的領袖。
畫中的奧拉斯三兄弟被選中,代表 羅馬 挑戰阿爾貝英雄庫亞斯三兄弟,畫的左邊,三個武士正在宣誓,不取勝毋寧死。父親把刀劍遞給他們。右邊的人群悲痛欲絕,母親正俯身安慰兩個年幼的孩子。兩個年輕女子,一個是奧拉斯的妹妹,庫亞斯的未婚妻;一個人是庫亞斯的妹妹,奧拉斯的未婚妻。悲劇的主題,男人只被愛國主義所驅使的堅定態度,與細膩的線條、柔和的色調下女性脆弱的感情及痛苦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盧浮宮 《薩賓的婦女》,雅克-路易·大衛作品。 羅馬 人與薩賓人正在鏖戰中,而身為羅馬人妻子的薩賓婦女正抱著孩子,在混亂的人群中左擋右突,試圖平息這場戰亂。畫中央,一個婦女站在敵對的他的父親和丈夫之間,而丈夫手持長矛,千鈞一髮。大衛根據這個歷史題材,運用古典浮雕式構圖,畫出了這個壯麗的場景。大衛和 希腊 畫家一樣,頌揚半裸的人體美,突出衣服的褶皺,線條優美與色彩。
故事背景: 羅馬 國父羅慕洛在修建了羅馬城以後,發現羅馬的男子過多,但找不到足夠的女人與之結婚生子,而這必將影響到羅馬未來的強大與繁榮。於是羅慕洛向鄰近的幾個城邦派出使者,商議與他們結為秦晉之好。但所有的城 邦都 拒絕了他。於是羅慕洛另生一計,就在羅馬城為榮耀海神涅普頓舉行競技比賽,藉此吸引了很多鄰城的人來觀看,尤其是薩賓人,幾乎闔城出動。羅馬的男人們趁機在比賽中劫持了薩賓少女,與他們強行成婚。為了報複,薩賓國王塔提烏斯帶兵偷襲羅馬,雙方在羅馬城中展開了激戰,最後,那些已經甘心做羅馬人妻子的女人們沖了出來,阻止了自己的父兄和丈夫之間的廝殺,於是羅馬與薩賓結為同盟。羅慕洛之後的第二任國王努馬甚至就是薩賓人。 ↑盧浮宮 《拿破侖一世的加冕》,雅克-路易·大衛作品。
1804年12月2日,已經60歲的 羅馬 教皇庇護七世跋山涉水來到 法國 的 巴黎聖母院 ,為拿破侖舉行加冕儀式,拿破侖直接一手將皇冠從他的手上搶過來,給自己戴上,向天下宣佈我的權威是由我自己授予的。弄得可憐的老教皇好沒面子。
畫家大衛為避免這一事實,煞費苦心地選用皇帝給皇后加冕的後半截場面。這樣,既在畫面上突出了拿破侖的中心位置,又沒有使教皇難堪。可謂用心良苦。 ↑盧浮宮 《大宮女》讓-奧古斯特- 多米尼克 ·安格爾 作品。畫家出生於 法國 的蒙特龐省。17歲,他拜雅克·路易·大衛為師併在其畫室學習繪畫。他當初的風格與大衛對立,被視為革新畫家。後來與擅長色彩和動感的德拉克洛瓦成了一代畫家心目中的古典主義象徵。他們都為法國成為 歐洲 浪漫主義繪畫的中心作出了貢獻。
這幅油畫是為拿破侖的姐姐 卡洛 琳畫的。1819年在 巴黎 展出。評論界指出畫家多畫了三塊脊椎骨。安格爾善於仔細的觀察。為了加強形象的表達,他有時不惜對某些特點加以誇張。畫面上具有東方特點的物件使冰清玉潔的裸體美更加動人。 ↑盧浮宮 《自由女神引導人民》是 法國 畫家德拉克洛最具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品之一。
法國 1830年七月革命結束了復辟王朝,這幅名畫畫於“輝煌的三天”之後。畫家解釋說:“我沒能為國而戰,至少能為之作畫”。他只用了三個多月就在許多草圖的基礎上畫出了這幅謳歌自由的作品,自由的象徵是一個踩著瓦礫引導同伴奔赴戰場的女性。這幅充滿史詩氣質的作品極好地概括了德拉克洛瓦的藝術思想:尋求現實主義與人為想象之間的平衡,用人道主義理想描寫帶暴力意味的主題。此畫在1831年畫展中被國家買下。但因該畫帶有顛覆性,二十五年內沒能與觀眾見面。 ↑盧浮宮 《沙達 納帕 魯之死》,也是歐仁·德拉克洛瓦作品。這幅華美的繪畫被視為浪漫主義傑作。它彙集了浪漫主義繪畫的特點:充滿動感的構圖、富於激情的暖色調、東方裝飾物的背景。畫的內容源於一個悲劇。為了不落入敵手,亞瑟國王沙達納帕魯殺死妻妾及親人,燒毀財物。這個暴君躺在床上,臨死之前還在冥想他一生所享受過的快樂。畫家放棄了新古典主義嚴格的幾何式構圖,打亂物體的排列,敢於取消地面及水平線。此畫的大膽風格使當時還熱衷於大為傳統的觀眾大惑不解,德拉克洛瓦也因此遭到了猛烈的抨擊。 ↑盧浮宮 盧浮宮的歷史可追溯到十二世紀末菲利普·奧古斯特(1180-1223)王國時期。1190年十字軍東征前夕,菲利普·奧古斯特在塞納河右岸當時叫LUPARA一地加建了一道城牆,並修築起哥特式城樓,位置就在現盧浮宮最東面的“方形中庭”西南角,以防來自 英格蘭 和 諾曼底 的入侵。1202年,高大的圓塔形中央塔樓修聳。此後,城堡除了起防衛功能外,還擔負起收藏王室金銀珠寶、檔案和兵器的重任,還有關押犯人的大牢。
盧浮宮現在還可以看到這些地下建築的遺跡。 ↑盧浮宮 埃及 館是我的最愛,古埃及藝術館建立於1826年,早於東方藝術館,共有23個展廳,收藏珍貴文物達350件。這些文物包括古代尼羅河西岸居民使用的服飾、裝飾物、玩具、樂器等。這裡還有古埃及神廟的斷牆、基門、木乃伊和公元前2600年的人頭塑像等。
大獅身人面像,粉紅花崗岩,高1.83米,長4.8米,1826年進入盧浮宮。 ↑盧浮宮 太陽船。對古 埃及 人來說,人可以死而復生一次,因此,準備去彼世的旅行至關重要。所以他們生前就建造自己的墳墓,墳墓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開放的,意思可以用來祭奠或者放置祭品;另一部分是關閉的,裡面有放棺材的墓穴以及豐富的財產。埃及象形文字中,“旅行”一詞本身就是一個船的形狀。埃及人在墓穴的黑暗中擁有這樣優良的船型運載工具,表明他們即使到了另一個世界也想繼續遠航的意願。
盧浮宮藏品實在太太太太多了,買一本中文的盧浮宮指南,然後到展館中慢慢看吧。 這是本次 法國 之行的最後一個景點了,傍晚到達 凱旋門 ,準備登頂拍拍日落和夜景。 ↑巴黎凱旋門 拿破侖為紀念1805年打敗俄奧聯軍的勝利,於1806年下令修建“一道偉大的雕塑”,迎接日後凱旋的法軍將士。同年8月15日,按照著名建築師讓·夏格倫的設計開始動土興建,但後來拿破侖被推翻後, 凱旋門 工程中途輟止。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工程才得以繼續。斷斷續續經過了30年,凱旋門終於在1836年7月29日舉行了落成典禮。
巴黎 凱旋門 是 歐洲 100多座凱旋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巴黎市四大代表建築(即 埃菲爾鐵塔,凱旋門,盧浮宮和盧浮宮博物館, 巴黎聖母院 )之一。 ↑巴黎凱旋門 凱旋門 高49.54米,寬44.82米,厚22.21米,中心拱門高36.6米,寬14.6米。
↑巴黎凱旋門 凱旋門 的四周都有門,門內刻有跟隨拿破侖遠征的386名將軍和96場勝戰的名字,門上刻有1792年至1815年間的 法國 戰事史。 ↑巴黎凱旋門 在 凱旋門 兩個門柱的前後四面上有四個著名的花飾浮雕:出征、勝利、 和平 、抵抗。
這副浮雕名為“ 和平 ”。 ↑巴黎凱旋門 12條大街以 凱旋門 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氣勢磅礴,形似星光四射,所以,被稱為“星形廣場”。1970年戴高樂將軍逝世後,遂改稱為戴高樂將軍廣場。 ↑巴黎凱旋門 1920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這座宏偉的 凱旋門 下又修建了一座“無名烈士墓”,裡面埋葬著一位在這次大戰中犧牲的無名戰士。他代表了整個大戰中死難的150萬 法國 官兵。幾乎每天都有人來此獻花悼念死難的將士,這為凱旋門又增添了一種悲壯的豪情。 ↑巴黎凱旋門 與這座 凱旋門 遙望相顧是另一座現代新凱旋門,新凱旋門是一正方形建築,長寬各為5米。它與盧浮宮正中的方形廣場同大。這樣,通過香榭麗舍大街這條中軸,將具有歷史意義的廣場與這座超現代化的門連接起來。
日暮下,餘暉透過新 凱旋門 到達老凱旋門,將 巴黎 籠罩在溫暖的金色中。 ↑巴黎凱旋門 ↑巴黎凱旋門 埃菲爾鐵塔遙相呼應。太陽已經落下去了,白雲卻被染成紅彤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