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開游洛陽 馬寺鐘聲麗景夜 龍門石窟白園秀 國花園中賞牡丹 嵩山少林學武功

來到另橋洞一面,迴首望去,透過輕輕擺動的柳枝,望著刻在橋洞上的“龍門”二字,靜靜的發獃,繼而看著洞門下不停穿梭的游人,再看向伊河一側的 龍門 橋,管它陰雨如何纏綿,繼續向前,跟著我一起去開啟這石窟的歷史之門吧。






隨著游人拾級而上,進入石窟區,此時小雨漸漸細膩密集,游人們紛紛拿出雨傘或者穿上雨披,而我為了能夠在本就擁擠的石階上可以從容的行走或拍照,所以一路頂著雨,在游人之間穿梭而行,即使這樣也會有一些佛龕或者雕刻被我遺漏;再加上我自身知識量的匱乏,所以我也不敢妄自給大家講解,因此一些石窟、佛龕的介紹我會參考或摘自網上的資料,也請您莫怪吧。

站在高高的階梯上,回過頭,游客眾多,從感受上來說,確實有些擁擠,再加上打著傘,本就很窄的階梯上更加的擁擠,只盼別出現什麼危險就好。




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 菩薩 與大勢至 菩薩 。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 菩薩 ,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複製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 菩薩 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陳摶碑”是北宋初年著名隱士陳摶手書的名句,“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意思是做馬做奔向天上的神馬,做人做人中的龍,要不拘一格。岸字缺少一橫,而逸字缺少一點,中字則上下顛倒,反映他為人的放蕩不羈。這塊“陳摶碑”的書法很有特點,是書法愛好者必賞之作。








賓陽 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 洛陽 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 菩薩 。二 菩薩 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 菩薩 ,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賓陽 北洞始鑿於北魏,完工於唐高宗時期,主尊阿彌陀佛,火焰紋背光繁雜而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