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花開游洛陽 馬寺鐘聲麗景夜 龍門石窟白園秀 國花園中賞牡丹 嵩山少林學武功
↑龍門大橋
來到另橋洞一面,迴首望去,透過輕輕擺動的柳枝,望著刻在橋洞上的“龍門”二字,靜靜的發獃,繼而看著洞門下不停穿梭的游人,再看向伊河一側的 龍門 橋,管它陰雨如何纏綿,繼續向前,跟著我一起去開啟這石窟的歷史之門吧。
↑龍門大橋 ↑西山石窟 ↑龍門大橋 禹王池沿數級石階而上,便可看到一方水池,池中清泉翻涌,魚兒悠閑,這便是禹王池。禹王池的泉水在 龍門 諸泉中是最盛的,池東有一齣水口,雕有一石蛤蟆,稱“蛤蟆嘴”,泉水由此飛瀉而下,狀若懸瀑,噴珠濺玉,直入伊水。
↑西山石窟 ↑禹王池 ↑禹王池
隨著游人拾級而上,進入石窟區,此時小雨漸漸細膩密集,游人們紛紛拿出雨傘或者穿上雨披,而我為了能夠在本就擁擠的石階上可以從容的行走或拍照,所以一路頂著雨,在游人之間穿梭而行,即使這樣也會有一些佛龕或者雕刻被我遺漏;再加上我自身知識量的匱乏,所以我也不敢妄自給大家講解,因此一些石窟、佛龕的介紹我會參考或摘自網上的資料,也請您莫怪吧。
↑西山石窟
站在高高的階梯上,回過頭,游客眾多,從感受上來說,確實有些擁擠,再加上打著傘,本就很窄的階梯上更加的擁擠,只盼別出現什麼危險就好。
↑西山石窟 潛溪寺潛溪寺是 龍門 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
↑潛溪寺 ↑潛溪寺 ↑潛溪寺
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 菩薩 與大勢至 菩薩 。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 菩薩 ,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複製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 菩薩 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潛溪寺 ↑潛溪寺 ↑潛溪寺 陳摶十字捲碑陳摶(872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
“陳摶碑”是北宋初年著名隱士陳摶手書的名句,“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意思是做馬做奔向天上的神馬,做人做人中的龍,要不拘一格。岸字缺少一橫,而逸字缺少一點,中字則上下顛倒,反映他為人的放蕩不羈。這塊“陳摶碑”的書法很有特點,是書法愛好者必賞之作。
↑西山石窟 ↑西山石窟 ↑西山石窟 賓陽洞賓陽 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 賓陽 ”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 賓陽 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 賓陽 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 賓陽 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 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 洛陽 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 菩薩 。二 菩薩 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 菩薩 ,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 北洞始鑿於北魏,完工於唐高宗時期,主尊阿彌陀佛,火焰紋背光繁雜而生動。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
來到另橋洞一面,迴首望去,透過輕輕擺動的柳枝,望著刻在橋洞上的“龍門”二字,靜靜的發獃,繼而看著洞門下不停穿梭的游人,再看向伊河一側的 龍門 橋,管它陰雨如何纏綿,繼續向前,跟著我一起去開啟這石窟的歷史之門吧。
↑龍門大橋 ↑西山石窟 ↑龍門大橋 禹王池沿數級石階而上,便可看到一方水池,池中清泉翻涌,魚兒悠閑,這便是禹王池。禹王池的泉水在 龍門 諸泉中是最盛的,池東有一齣水口,雕有一石蛤蟆,稱“蛤蟆嘴”,泉水由此飛瀉而下,狀若懸瀑,噴珠濺玉,直入伊水。
↑西山石窟 ↑禹王池 ↑禹王池
隨著游人拾級而上,進入石窟區,此時小雨漸漸細膩密集,游人們紛紛拿出雨傘或者穿上雨披,而我為了能夠在本就擁擠的石階上可以從容的行走或拍照,所以一路頂著雨,在游人之間穿梭而行,即使這樣也會有一些佛龕或者雕刻被我遺漏;再加上我自身知識量的匱乏,所以我也不敢妄自給大家講解,因此一些石窟、佛龕的介紹我會參考或摘自網上的資料,也請您莫怪吧。
↑西山石窟
站在高高的階梯上,回過頭,游客眾多,從感受上來說,確實有些擁擠,再加上打著傘,本就很窄的階梯上更加的擁擠,只盼別出現什麼危險就好。
↑西山石窟 潛溪寺潛溪寺是 龍門 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它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大約建於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
↑潛溪寺 ↑潛溪寺 ↑潛溪寺
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 菩薩 與大勢至 菩薩 。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 菩薩 ,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複製品陳列。阿彌陀佛與兩側的兩位 菩薩 共稱為西方三聖,即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三位聖人,是佛教凈土宗信仰的對象。
↑潛溪寺 ↑潛溪寺 ↑潛溪寺 陳摶十字捲碑陳摶(872年—989年)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
“陳摶碑”是北宋初年著名隱士陳摶手書的名句,“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意思是做馬做奔向天上的神馬,做人做人中的龍,要不拘一格。岸字缺少一橫,而逸字缺少一點,中字則上下顛倒,反映他為人的放蕩不羈。這塊“陳摶碑”的書法很有特點,是書法愛好者必賞之作。
↑西山石窟 ↑西山石窟 ↑西山石窟 賓陽洞賓陽 中洞是北魏時期代表性的洞窟。“ 賓陽 ”意為迎接出生的太陽。 賓陽 三洞開鑿於北魏時期,是北魏的宣武帝為他父親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它開工於公元500年,歷時24年,用工達80萬2366個,後因為發生宮廷政變以及主持人劉騰病故等原因,計劃中的三所洞窟( 賓陽 中洞、南洞、北洞)僅完成了一所即 賓陽 中洞,南洞和北洞都是到初唐才完成了主要造像。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 中洞內為馬蹄形平面,穹窿頂,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它們衣帶飄揚,迎風翱翔在蓮花寶蓋周圍,姿態優美動人。由於北魏時期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主佛釋迦牟尼面頰清瘦,脖頸細長,體態修長。衣紋密集,雕刻手法採用的是北魏的平直刀法。由於北魏孝文帝遷都 洛陽 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所以洞中主佛的服飾一改雲岡石窟佛像那種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著寬袍大袖袈裟。釋迦牟尼所有侍立二弟子、二 菩薩 。二 菩薩 含睇若笑,文雅敦厚。左右壁還各有造像一鋪,都是一佛、二 菩薩 ,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 北洞始鑿於北魏,完工於唐高宗時期,主尊阿彌陀佛,火焰紋背光繁雜而生動。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 ↑賓陽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