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月是托斯卡納的茹毛飲血!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學院美術館門口,長長的隊伍就是不給“插隊費”的下場 進門第一個展廳中間立著一個巨大的雕塑,正是《強擼薩賓婦女》——額,的石膏複製品。真身在領主廣場的傭兵長廊,和大衛像恰好相反。這個作品由人哥不認識的詹波隆那創作,其最大的特點是呈螺旋狀上升的構圖。雕塑中的三個人物的肢体相互纏繞在一起,卻保持著精準的平衡。從每一個角度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物面部表情,對於觀賞者而言並沒有絕對的優勢視角,適合繞著圈圈觀看。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強擼薩賓婦女》石膏像 在雕塑四周的牆壁上掛著許多巨大的繪畫,每一幅下麵都有英文和 意大利 語的簡介。人哥看到每一幅畫作都註明瞭創作時間,而在時間上面都標註著“Panel”。於是充當半吊子翻譯的人哥開始跟小師妹介紹起來。這個館展示的都是一個叫“潘奈兒”的畫家的作品,不過你看他的畫風跨度蠻大的。後來想想似乎哪裡不對,趕緊手機上網查了一下,原來“Panel”是木板畫的意思。這簡直和韓喬生老師當年的夏普梗有得一拼啊!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潘奈兒”的作品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 一條生氣的魚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你居然跟我說這貨是天使?? 第二個館就是真•大衛的所在了,隔著長長的 通道 遠遠就可以看到那個在人群的簇擁之中的安靜的美男紙。高潮之前稍微鋪墊一下,介紹幾尊米大爺的作品。 《聖馬太》
和大衛像同一時期的作品。但是大衛像完工的次年,米大爺就被教皇弄去弄去 梵蒂岡 修墳墓了,只留下了這麼一個只完成了大概輪廓的作品。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聖馬太》 未完成的《奴隸》
為教皇陵墓創作的系列雕像,但是還未完工,米大爺又被叫去給西斯廷教堂畫畫了。這一系列中完成度較高的兩座《被束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現在陳列在 法國 盧浮宮。學院美術館的這幾件是未完成品。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未完成的奴隸》系列 《The Palestrina Pieta》
目前比較主流的觀點還是將其認定為米大爺的作品,與 聖彼得 教堂裡面那尊《聖殤》應該是同一個系列的。雖然完成度並不高,但是從人物身上那飽滿的肌肉線條來看,還是帶有比較鮮明的米氏風格。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又名《聖殤2》 終於輪到大衛了,因為人哥比較喜歡挖歷史,還是講一點八卦。很長,可跳過。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首先要介紹的是一個叫多納泰羅的人,如果看忍者神龜的同學估計都不會陌生,他便是拿棍子的老二。而實際上他是文藝復興第一代美術家,比文藝復興三傑都要早。多納泰羅29歲獨立創作青銅像《 聖喬治 》後便聞名 佛羅倫薩 ,45歲時和好基友布魯內萊斯基一同奔赴 羅馬 廢墟考察,領悟了古典藝術的美學和技藝,回來後便創作了一尊青銅《大衛》雕像,這是第一件復興了古代裸體雕像傳統的作品。
當時 佛羅倫薩 的商會計劃為 佛羅倫薩 大教堂創作十二 個舊 約中的人物雕像,多納泰羅是最早的包工頭。他首先自完成了第一尊陶土作品約書亞,然後在他的指導下,水平一般的雕塑家阿戈斯蒂諾完成了第二座海格力士。然後商會從 阿爾卑斯山 的 卡拉拉 採石場弄來一塊 大理 石,說搞一尊大衛吧。於是阿戈斯蒂諾在多納泰羅的指導下繼續搞,阿戈斯蒂諾只弄出了雙腳、大腿和軀幹的輪廓,然後多納泰羅掛了,阿戈斯蒂諾自己搞不定於是就罷工了。十年之後,一個 安東 尼奧•羅塞利諾的更不知名的雕刻家接手了這塊燙手的山芋,但覺得自己水平有限hold不住,很快就又罷工了。這一過就是二十五年。
後來商會的大老闆們突然想起來還有這麼一塊石頭。在那個年代 大理 石是很貴重的東西,花了那麼大人力物力弄過來,實在捨不得就那麼浪費了。於是乎他們再次啟動了項目,把 大理 石又搬了出來,請了包括達 芬奇 在內的許多知名藝術家過來提方案。但最後被米開朗基羅獲得了這個項目。如果多納泰羅能夠多活幾年,也許就沒有米開朗基羅什麼事了。值得一提的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老師貝爾托爾多•迪•喬萬尼,是多納泰羅的學生。
(以上內容主要翻譯自wiki)
八卦講完了,還是回到雕像本身吧。大衛像高約2.5米,頭部的比例略大,以便人們在仰視的時候獲得比例正確的視覺效果。大衛像的左手搭在左肩上,右手下垂貼近大腿外側,手心輕握。人哥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大衛是這麼一副奇怪的姿勢。而網上的評價說這尊雕像表現了大衛在迎接戰鬥前的一瞬間的姿態,更是讓人一頭霧水。網上看大衛從來都只能看到正面,直到在現場繞到雕像的後面,看到緊緊勒在大衛背後的那條投石索,人哥才終於明白過來。果然已經是箭在弦上了啊!大家稍微想象一下洗澡的時候用毛巾搓背時的動作就比較好理解了。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追求的是理想主義的完美,其寫實程度不及後面巴 洛克 時期的作品,但是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們都已經對人體構造瞭如指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將人物身體各部位的細節表現得淋漓盡致,連手部曲張的血管都清晰可見。而最為傳神的是那些細膩但是極不規則的凹凸的肌肉紋理,竟給人帶來一種無比真實的錯覺,仿佛雕像中的人物只是被凍結在了那一瞬間,而下一秒鐘就會活過來。(這一段真心不是吹牛)對人體的肌肉進行如此富有張力的刻畫,也米大爺最為有代表性的標誌。似乎極少有人敢於挑戰米大爺這種神乎其技的手法,此行所見的其它雕塑家的作品中,人物的肌肉線條都非常的平滑流暢,儘管依然很美,但是再也無法帶來像大衛這般的衝擊和震撼。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相信有不少同學會問,人哥你覺得真•大衛和廣場上的另外兩尊偽•大衛有差別麽?人哥負責人地告訴你,真身和複製品之間就隔著一個米開朗基羅。咳咳,感覺就算沒差別也得要把真身吹得無比牛叉吧?不然有點對不起門票錢。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大衛館的隔壁是一個佈滿各種石膏雕塑的展館,看介紹貌似沒有什麼特別牛X的東西,唯一有趣的一點是很多石膏像的上面都打滿了黑色的小孔,密密麻麻的,感覺像是人體針灸穴位示意圖。當然, 歐洲 人沒辦法進化出這種黑科技,所以應該是別的用途。還好小師妹提醒人哥看了一下旁邊的視頻介紹,講的是雕刻的完整流程。原來大師們在雕刻石像之前都會先用模子做一個石膏像,等在石膏像上面將各部分的細節都完善之後才會動工雕刻石像,而那些密密麻麻的黑點是用來幫助大師們測量石像和石膏像之間的比例是否準確的。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人體針灸穴位示意圖,專治密集恐懼症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達 芬奇 之死? 石膏展館外還有一個小畫室,一樓差不多就逛完了,出口處有一個紀念品店。二樓更小,展出了許多木板畫,都是從各地的教堂拆過來的。因為和畫家們都不太熟,所以大概逛了一下就出來了。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聖母百花大教堂】
出了美術館後直奔聖母百花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是人哥此行最期待的一站,沒有之一。所以又要開始講故事了,繼續友情提示請選擇性跳過。
關於這座教堂,大家最為熟知的應該是這樣兩句描述: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標志著 意大利 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的開始。以及米大爺設計 聖彼得 大教堂穹頂時說的那句:“我將要造一座更大的,但不會是更美的。”(找了句英文直接翻譯,意思應該更貼近原話一些。“I go to build a greater dome, but not a fairer one.”)兩句話都直接指向了教堂的穹頂(其主體部分在文藝復興之前已經基本完工了)。
為了想要深刻理解這樣一座穹頂到底有多牛X,人哥特意去讀了 羅斯 ・金的那本《圓頂的故事》。故事相當精彩,穹頂建造過程的艱難以及設計者布魯內萊斯基的天才都不是人哥用有限的語言所能夠解釋得清楚的,感興趣的同學還是建議直接去看書。
這裡僅試著用有限的文字去解釋一下那個著名的“魚骨狀的砌磚方法”吧。隨著穹頂的增高,牆面的傾斜角度逐漸增大,新砌上去的磚塊在凝固之前會在重力的作用下滑落。為了抵抗重力,一般教堂的穹頂都是通過搭建拱鷹架的方式修建的。也就是先用木頭支架做成拱形結構作為支撐,然後在支架上面砌磚粘合,最後等整個穹頂的形狀固定後再拆除掉拱鷹架。在那個沒有發明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年代這貌似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了。但是由於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的高度以及跨度都是空前的巨大,很難找到合適的材料搭建支撐物(當跨度過大時,木頭受力後產生的形變會影響工程質量),偉大的布魯內萊斯基便發明瞭魚骨狀的砌磚方法。砌磚的時候每間隔一小段距離就加一條打豎放置的磚塊,等這一層凝固之後打豎放置的磚塊就會起到夾板的作用,繼續往上砌磚的時候就可以用這些已經定型的夾板對新砌的磚塊進行固定,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撐。於是乎,大教堂的穹頂就在不搭建任何支架的情況下,一圈一圈地蓋了起來!當在書中讀到這一段時,人哥也情不自禁地淪為天才的布魯內萊斯基的狂熱崇拜者!!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確確實實應該是世界上最美的穹頂。巨大的穹頂坐落在八角形的鼓座之上,仿佛在教堂的上空撐起了一把巨傘。八條純白色的 大理 石梁構成了傘的骨架,完美的弧度勾勒出令人贊嘆的曲線。而泛著橘紅色光芒的瓦片充實了骨架之間的空隙,連結成八扇優雅的傘面。或許是因為與教堂主體相比大得有點兒誇張的比例,無論從任何角度去欣賞,高聳的穹頂都能夠第一時間鎖住你的視線,讓你無暇他顧。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和大衛像同一時期的作品。但是大衛像完工的次年,米大爺就被教皇弄去弄去 梵蒂岡 修墳墓了,只留下了這麼一個只完成了大概輪廓的作品。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聖馬太》 未完成的《奴隸》
為教皇陵墓創作的系列雕像,但是還未完工,米大爺又被叫去給西斯廷教堂畫畫了。這一系列中完成度較高的兩座《被束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現在陳列在 法國 盧浮宮。學院美術館的這幾件是未完成品。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未完成的奴隸》系列 《The Palestrina Pieta》
目前比較主流的觀點還是將其認定為米大爺的作品,與 聖彼得 教堂裡面那尊《聖殤》應該是同一個系列的。雖然完成度並不高,但是從人物身上那飽滿的肌肉線條來看,還是帶有比較鮮明的米氏風格。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又名《聖殤2》 終於輪到大衛了,因為人哥比較喜歡挖歷史,還是講一點八卦。很長,可跳過。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首先要介紹的是一個叫多納泰羅的人,如果看忍者神龜的同學估計都不會陌生,他便是拿棍子的老二。而實際上他是文藝復興第一代美術家,比文藝復興三傑都要早。多納泰羅29歲獨立創作青銅像《 聖喬治 》後便聞名 佛羅倫薩 ,45歲時和好基友布魯內萊斯基一同奔赴 羅馬 廢墟考察,領悟了古典藝術的美學和技藝,回來後便創作了一尊青銅《大衛》雕像,這是第一件復興了古代裸體雕像傳統的作品。
當時 佛羅倫薩 的商會計劃為 佛羅倫薩 大教堂創作十二 個舊 約中的人物雕像,多納泰羅是最早的包工頭。他首先自完成了第一尊陶土作品約書亞,然後在他的指導下,水平一般的雕塑家阿戈斯蒂諾完成了第二座海格力士。然後商會從 阿爾卑斯山 的 卡拉拉 採石場弄來一塊 大理 石,說搞一尊大衛吧。於是阿戈斯蒂諾在多納泰羅的指導下繼續搞,阿戈斯蒂諾只弄出了雙腳、大腿和軀幹的輪廓,然後多納泰羅掛了,阿戈斯蒂諾自己搞不定於是就罷工了。十年之後,一個 安東 尼奧•羅塞利諾的更不知名的雕刻家接手了這塊燙手的山芋,但覺得自己水平有限hold不住,很快就又罷工了。這一過就是二十五年。
後來商會的大老闆們突然想起來還有這麼一塊石頭。在那個年代 大理 石是很貴重的東西,花了那麼大人力物力弄過來,實在捨不得就那麼浪費了。於是乎他們再次啟動了項目,把 大理 石又搬了出來,請了包括達 芬奇 在內的許多知名藝術家過來提方案。但最後被米開朗基羅獲得了這個項目。如果多納泰羅能夠多活幾年,也許就沒有米開朗基羅什麼事了。值得一提的是,米開朗基羅的雕塑老師貝爾托爾多•迪•喬萬尼,是多納泰羅的學生。
(以上內容主要翻譯自wiki)
八卦講完了,還是回到雕像本身吧。大衛像高約2.5米,頭部的比例略大,以便人們在仰視的時候獲得比例正確的視覺效果。大衛像的左手搭在左肩上,右手下垂貼近大腿外側,手心輕握。人哥一直搞不明白為什麼大衛是這麼一副奇怪的姿勢。而網上的評價說這尊雕像表現了大衛在迎接戰鬥前的一瞬間的姿態,更是讓人一頭霧水。網上看大衛從來都只能看到正面,直到在現場繞到雕像的後面,看到緊緊勒在大衛背後的那條投石索,人哥才終於明白過來。果然已經是箭在弦上了啊!大家稍微想象一下洗澡的時候用毛巾搓背時的動作就比較好理解了。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追求的是理想主義的完美,其寫實程度不及後面巴 洛克 時期的作品,但是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們都已經對人體構造瞭如指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將人物身體各部位的細節表現得淋漓盡致,連手部曲張的血管都清晰可見。而最為傳神的是那些細膩但是極不規則的凹凸的肌肉紋理,竟給人帶來一種無比真實的錯覺,仿佛雕像中的人物只是被凍結在了那一瞬間,而下一秒鐘就會活過來。(這一段真心不是吹牛)對人體的肌肉進行如此富有張力的刻畫,也米大爺最為有代表性的標誌。似乎極少有人敢於挑戰米大爺這種神乎其技的手法,此行所見的其它雕塑家的作品中,人物的肌肉線條都非常的平滑流暢,儘管依然很美,但是再也無法帶來像大衛這般的衝擊和震撼。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相信有不少同學會問,人哥你覺得真•大衛和廣場上的另外兩尊偽•大衛有差別麽?人哥負責人地告訴你,真身和複製品之間就隔著一個米開朗基羅。咳咳,感覺就算沒差別也得要把真身吹得無比牛叉吧?不然有點對不起門票錢。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大衛館的隔壁是一個佈滿各種石膏雕塑的展館,看介紹貌似沒有什麼特別牛X的東西,唯一有趣的一點是很多石膏像的上面都打滿了黑色的小孔,密密麻麻的,感覺像是人體針灸穴位示意圖。當然, 歐洲 人沒辦法進化出這種黑科技,所以應該是別的用途。還好小師妹提醒人哥看了一下旁邊的視頻介紹,講的是雕刻的完整流程。原來大師們在雕刻石像之前都會先用模子做一個石膏像,等在石膏像上面將各部分的細節都完善之後才會動工雕刻石像,而那些密密麻麻的黑點是用來幫助大師們測量石像和石膏像之間的比例是否準確的。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人體針灸穴位示意圖,專治密集恐懼症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達 芬奇 之死? 石膏展館外還有一個小畫室,一樓差不多就逛完了,出口處有一個紀念品店。二樓更小,展出了許多木板畫,都是從各地的教堂拆過來的。因為和畫家們都不太熟,所以大概逛了一下就出來了。 ↑佛羅倫薩美術學院 【聖母百花大教堂】
出了美術館後直奔聖母百花大教堂。聖母百花大教堂是人哥此行最期待的一站,沒有之一。所以又要開始講故事了,繼續友情提示請選擇性跳過。
關於這座教堂,大家最為熟知的應該是這樣兩句描述: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標志著 意大利 文藝復興風格建築的開始。以及米大爺設計 聖彼得 大教堂穹頂時說的那句:“我將要造一座更大的,但不會是更美的。”(找了句英文直接翻譯,意思應該更貼近原話一些。“I go to build a greater dome, but not a fairer one.”)兩句話都直接指向了教堂的穹頂(其主體部分在文藝復興之前已經基本完工了)。
為了想要深刻理解這樣一座穹頂到底有多牛X,人哥特意去讀了 羅斯 ・金的那本《圓頂的故事》。故事相當精彩,穹頂建造過程的艱難以及設計者布魯內萊斯基的天才都不是人哥用有限的語言所能夠解釋得清楚的,感興趣的同學還是建議直接去看書。
這裡僅試著用有限的文字去解釋一下那個著名的“魚骨狀的砌磚方法”吧。隨著穹頂的增高,牆面的傾斜角度逐漸增大,新砌上去的磚塊在凝固之前會在重力的作用下滑落。為了抵抗重力,一般教堂的穹頂都是通過搭建拱鷹架的方式修建的。也就是先用木頭支架做成拱形結構作為支撐,然後在支架上面砌磚粘合,最後等整個穹頂的形狀固定後再拆除掉拱鷹架。在那個沒有發明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年代這貌似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了。但是由於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的高度以及跨度都是空前的巨大,很難找到合適的材料搭建支撐物(當跨度過大時,木頭受力後產生的形變會影響工程質量),偉大的布魯內萊斯基便發明瞭魚骨狀的砌磚方法。砌磚的時候每間隔一小段距離就加一條打豎放置的磚塊,等這一層凝固之後打豎放置的磚塊就會起到夾板的作用,繼續往上砌磚的時候就可以用這些已經定型的夾板對新砌的磚塊進行固定,完全不需要借助外力的支撐。於是乎,大教堂的穹頂就在不搭建任何支架的情況下,一圈一圈地蓋了起來!當在書中讀到這一段時,人哥也情不自禁地淪為天才的布魯內萊斯基的狂熱崇拜者!!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頂確確實實應該是世界上最美的穹頂。巨大的穹頂坐落在八角形的鼓座之上,仿佛在教堂的上空撐起了一把巨傘。八條純白色的 大理 石梁構成了傘的骨架,完美的弧度勾勒出令人贊嘆的曲線。而泛著橘紅色光芒的瓦片充實了骨架之間的空隙,連結成八扇優雅的傘面。或許是因為與教堂主體相比大得有點兒誇張的比例,無論從任何角度去欣賞,高聳的穹頂都能夠第一時間鎖住你的視線,讓你無暇他顧。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 ↑聖母百花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