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禪境 ——無錫靈山拈花灣游記





一番雲游後,再入表演中,斂心靜氣,漸入蓮境。 演出後,游人散去,於街鋪中入衣飾一二。拈花灣平歸寧靜。近十點,歸客棧途中,竟不見一人,花街兩側只只燈籠輕懸相望,這場景一時間竟像極了《千與千尋》中的貪吃小鎮。川趣說幸好這燈籠非以紅色著。
望空無月,自笑言:“雖知預報今明皆雨,還是希望明日能見陽光!”






回房,貝仍執意做一小畫再睡,為牆壁懸之蘆花瓶,紙上還摩同壁而居的敞蓋空調控制器,以及下部的插座。落筆拙樸,別具真意。





(二)周六日:“迦然”抄經與惠山泥人
翌日晨,川六點起床,晨曦採景,概探究竟。七點半,雨復至,時大時小。川歸來,雖店鋪未開,卻薦“迦然”店抄經、泥人店上色。後閑逛小鎮半日,盡攬灣內店鋪,竟也卻只愛此兩家。
“迦然”獨特,在於它門可向街卻偏不為之,訪者需取側面幽徑得入;在於它主售 中國 風衣飾更包含生活方式的傳達,抄經,靜心,焚香,品茗;在於它光、影、竹所構之禪境;更在於它店內可抄經且一定為毛筆書寫。




進入店內,心更悅之。堂前立一銘牌,示“請安靜”三個大字,下書“感恩”。這裡是設計師服飾、中式茶吧、陶器、禪竹家居的集合。店內衣裳款款,沉香裊裊。轉步而右,目觸一懸竹禪堂,心怦然之。頓悟門不開向主街之意。乃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禪味之營造,自人入室,即起筆鋪墊。
抄經自有規矩:必須抄完,不可中途而廢。與川當然皆點頭。本想選中間懸竹之下而書,但川忽提出也想抄之,可帶貝齊為。於是另擇面窗而坐。景窗渾圓,其外青林翠竹,賞心悅目。白壁狂草,竹藤透光。一盞上懸,燈束下照,聚焦於紙,亮而不眩。凈手,焚香,靜心。起筆,自在。“天歌將梵樂,空里共裴回。”貝,伴著樂聲,也輕奔於父母兩米之間,賞書賞字,不鬧不吵,甚歡喜之。
抄畢,書卷皆留。緣因店員先生言,手書經文,數日後將送至 鹽城 一觀音禪寺。感恩。
午時,出“迦然”,雨頗大,因復笑道:“吾昨晚太過貪心,今只祈雨能小些!”今昨比對,意味深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