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小院 二大國廟——不識華嚴真面目 只緣它在包裝中(2017年8月11日、14日)
久聞華嚴寺 大名 。2017年8月11日中午坐火車抵達 大同 站。安排好住處,吃了點快餐,就急忙乘車奔向華嚴寺。下車後來到景區,只見高聳的牌樓,碩大的廣場,但我對於這些精美的外包裝,無暇顧及。
直接進入寺廟大門。 直接進入寺廟大門。 進入寺院門後,又看到了內包裝,一臉茫然。 詢問工作人員,才得知上、下華嚴寺就是兩個小院子,還在緊裡面。按照工作人員的指示,先來到上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歷史文化名城 山西 省 大同 市城西下寺坡街。因屬於佛教華嚴宗的廟宇而得名,分為上華嚴寺、下華嚴寺兩處,相距不遠,處於同一個大院落里。
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佈局嚴整,高低錯落。 大雄寶殿,創建於遼代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遼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毀滅兵火。到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又在舊址上重建。殿的前檐裝板門三道,都是壺門,單檐廡殿頂,舉折平緩,檐高9.5米,出檐達3.6米。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很大,高達4.5米,由八塊琉璃構件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南吻是明代製作,也是 中國 古建築上最大的琉璃吻獸。 調御丈夫是 佛的十個通號之一,佛能教化引導一切可度者﹐佛陀大慈大智,能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涅盤正道,正如馴馬師善於調御馬性,故名調御丈夫。
大雄寶殿內,正面有主像五尊,中間三尊為木刻,兩側兩尊為泥塑。五尊大佛為五方佛,意指東、西、南、北、中,他們各統治一方。五尊塑像為明代作品。在五方佛前左右兩側的磚臺上,二十諸天肅立,身軀前傾,形態各異。有的武將身披甲胄,手持兵刃,殺氣騰騰,露出交戰時的表情。 上華嚴寺參觀完畢,又經工作人員指點,來到下華嚴寺的那個小院子。 下華嚴寺位於上寺的東南側,相距不遠。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和天宮樓閣等。
下寺大殿為薄伽教藏殿,意為佛教的經藏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九脊頂,正脊兩端矗立著高達3米的琉璃鴟吻。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檐柱顯著升起。華嚴寺薄伽教藏殿,為存放經的殿堂,故名。 薄伽教藏殿內,佛壇上布列遼代彩塑29尊,分3組:北部一組以過去佛燃燈佛為本尊,脅侍二弟子、四 菩薩 ;中部一組以現在佛釋迦牟尼為本尊,脅侍二弟子、四 菩薩 ;南部一組以未來佛 彌勒 為本尊,無弟子,有脅侍六 菩薩 。三尊佛像前端坐四大 菩薩 ,由北而南依次為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願地藏。
在佛壇上的諸 菩薩 像中,以一尊面帶微笑的“合掌露齒”脅侍 菩薩 像最為生動,堪稱“神品”。塑像高約兩米,赤足站立在蓮花臺上,體態豐盈、上身薄袒、衣飾貼體、肘懸飄帶、發束高冠、身姿略側、頸項微斜、雙目半睜、朱唇小開、兩手合十、舉至胸前、露齒微笑,被賦予“東方維納斯”之雅號。
下圖拍攝於 太原 山西 省博物院,合掌露齒 菩薩 是 大同 華嚴寺薄伽教殿內的著名彩塑。 在薄伽教藏殿內四周,依壁有兩層樓閣式藏經櫃,共38間。 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上、下華嚴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嚴寺大殿坐西面東,據說這與當年契丹族“信鬼拜日”的特殊習尚有關。因為上下華嚴寺建於遼代,而建立遼王朝的是游牧民族——契丹族。契丹族除相信鬼神外,還特別崇拜太陽,把太陽當作神,作為民族的圖騰。在他們的眼裡,草原是太陽給的,鮮花是太陽給的,牛羊是太陽給的,一切都與太陽有關。所以每天早晨都要朝拜太陽,一些宗教禮拜活動也必須朝著太陽,連自己住的帳篷和房屋、宮殿都朝東修建,門窗也朝東開著。修建寺廟自然也不敢違背了這一習俗,所以上下華嚴寺的廟門朝東開了近千年。因此,去華嚴寺游覽,最好在上午。(本人11號下午先去了一次,14號上午又去了一次)
直接進入寺廟大門。 直接進入寺廟大門。 進入寺院門後,又看到了內包裝,一臉茫然。 詢問工作人員,才得知上、下華嚴寺就是兩個小院子,還在緊裡面。按照工作人員的指示,先來到上華嚴寺。 華嚴寺,位於歷史文化名城 山西 省 大同 市城西下寺坡街。因屬於佛教華嚴宗的廟宇而得名,分為上華嚴寺、下華嚴寺兩處,相距不遠,處於同一個大院落里。
上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分為兩院,有山門、過殿、觀音閣、地藏閣及兩廂廊廡,佈局嚴整,高低錯落。 大雄寶殿,創建於遼代清寧八年(公元1062年),遼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毀滅兵火。到金代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又在舊址上重建。殿的前檐裝板門三道,都是壺門,單檐廡殿頂,舉折平緩,檐高9.5米,出檐達3.6米。正脊上的琉璃鴟吻規模很大,高達4.5米,由八塊琉璃構件組成,北吻是金代的原物;南吻是明代製作,也是 中國 古建築上最大的琉璃吻獸。 調御丈夫是 佛的十個通號之一,佛能教化引導一切可度者﹐佛陀大慈大智,能以種種方便調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涅盤正道,正如馴馬師善於調御馬性,故名調御丈夫。
大雄寶殿內,正面有主像五尊,中間三尊為木刻,兩側兩尊為泥塑。五尊大佛為五方佛,意指東、西、南、北、中,他們各統治一方。五尊塑像為明代作品。在五方佛前左右兩側的磚臺上,二十諸天肅立,身軀前傾,形態各異。有的武將身披甲胄,手持兵刃,殺氣騰騰,露出交戰時的表情。 上華嚴寺參觀完畢,又經工作人員指點,來到下華嚴寺的那個小院子。 下華嚴寺位於上寺的東南側,相距不遠。以薄伽教藏殿為中心,有遼代塑像、石經幢、樓閣式藏經櫃和天宮樓閣等。
下寺大殿為薄伽教藏殿,意為佛教的經藏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單檐九脊頂,正脊兩端矗立著高達3米的琉璃鴟吻。屋頂坡度平緩,出檐深遠,檐柱顯著升起。華嚴寺薄伽教藏殿,為存放經的殿堂,故名。 薄伽教藏殿內,佛壇上布列遼代彩塑29尊,分3組:北部一組以過去佛燃燈佛為本尊,脅侍二弟子、四 菩薩 ;中部一組以現在佛釋迦牟尼為本尊,脅侍二弟子、四 菩薩 ;南部一組以未來佛 彌勒 為本尊,無弟子,有脅侍六 菩薩 。三尊佛像前端坐四大 菩薩 ,由北而南依次為大悲觀音、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願地藏。
在佛壇上的諸 菩薩 像中,以一尊面帶微笑的“合掌露齒”脅侍 菩薩 像最為生動,堪稱“神品”。塑像高約兩米,赤足站立在蓮花臺上,體態豐盈、上身薄袒、衣飾貼體、肘懸飄帶、發束高冠、身姿略側、頸項微斜、雙目半睜、朱唇小開、兩手合十、舉至胸前、露齒微笑,被賦予“東方維納斯”之雅號。
下圖拍攝於 太原 山西 省博物院,合掌露齒 菩薩 是 大同 華嚴寺薄伽教殿內的著名彩塑。 在薄伽教藏殿內四周,依壁有兩層樓閣式藏經櫃,共38間。 1961年,經國務院批准,上、下華嚴寺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嚴寺大殿坐西面東,據說這與當年契丹族“信鬼拜日”的特殊習尚有關。因為上下華嚴寺建於遼代,而建立遼王朝的是游牧民族——契丹族。契丹族除相信鬼神外,還特別崇拜太陽,把太陽當作神,作為民族的圖騰。在他們的眼裡,草原是太陽給的,鮮花是太陽給的,牛羊是太陽給的,一切都與太陽有關。所以每天早晨都要朝拜太陽,一些宗教禮拜活動也必須朝著太陽,連自己住的帳篷和房屋、宮殿都朝東修建,門窗也朝東開著。修建寺廟自然也不敢違背了這一習俗,所以上下華嚴寺的廟門朝東開了近千年。因此,去華嚴寺游覽,最好在上午。(本人11號下午先去了一次,14號上午又去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