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岡石窟到遼金華嚴寺——魏都大同國慶一日暴走記
前言歷時一年發表的游記
保護文物,圖很少
真-極簡主義 雲岡石窟——佛教漢化論5A景區
火車站做旅游603可直達
不適合節假日去,游客太多
雲岡石窟在北魏乃至 中國 佛教里的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它揭示了 中國 古代與西方的文化交流、佛教的本土化過程,具體見下: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根據《魏書·釋老志》(捲114)記載:“ 和平 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於復法之明年,自 中山 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朴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併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 印度 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歷時40餘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後室,壁面佈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題材內容多樣化,突出了釋迦、 彌勒 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出現了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詰故事等。佛像面相豐圓適中,特別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於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中期石窟也是積極於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 中國 化的過程。這多種因素的綜合,也就產生了所謂富麗堂皇的 太和 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石窟藝術 中國 化在這一時期起步並完成,這個時期即雲岡中期石窟,它所呈現的內容繁複、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於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征。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 洛陽 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佈滿崖面。主要分佈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造像題材多為釋迦多寶或上為 彌勒 ,下為釋迦。佛像和 菩薩 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這一特征和風格在 龍門石窟 北魏窟亦有表現,對 中國 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國慶剛好是 大同 的金秋十分 無知的本人第一次直到雲岡石窟附近有條桑乾河 雲岡石窟中最為標誌性的曇曜五窟,可以與 龍門石窟 對比五官造型,我個人認為它的五官比 龍門石窟 的佛像五官大很多,威嚴性高,長相、神態的西域特征比較明顯,也是體現了北魏初期佛教在 中國 漢化程度低。
本來也是在洞穴中的石窟,後因地震,外部山體坍塌,裸露出來成為地標,由於 大同 的沙質土壤和風沙氣候問題,它的風華速度非常快,據說父母一輩小時候還能看到完整的手臂,而我們這一代人已經見不到了。只能說這樣的歷史偉跡在以肉眼可辨的速度消失,我們的後代可能就見不到了吧。 沒聽過這種傳說中的特產,因為機器好玩照了下 作為與邊塞交流的重要一環,沙漠之舟駱駝🐫在 大同 旅游中成為 新興 的文化體驗 華嚴寺——遼金陪都佛教覌景點在市區的古城,分上下兩寺。簡介見百度 很全面了 超愛這種門票與虛化背景的構圖 中國 最大的大雄寶殿,真——古跡 本樓可爬,爬到樓上可領略 大同 古城鳥瞰風景,樓梯角度頗大,想起懸空寺的臺階,幾乎90的垂直攀登,扶著扶手才能下樓
這個華嚴寶寺百度百科華嚴寺也有介紹,全銅萬佛殿保存舍利子 至今未弄明白物種的紅果子 古城鳥瞰圖 池塘中隱約可見佛家萬字符 賞月夜游古城牆——明清重鎮錄憑身份證進入免費景點,中秋賞月佳配 最近發現護城河全通了,甚至護城河可以開游船
大同 城牆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奉命依遼、金、元舊城基礎增築 新城 ,略呈方形,東西長1.8公里,南北長1.82公里,周長7.24公里,面積3.28平方公里。城牆一律以規整有制的石條、石板、石方為基礎,在原城牆基礎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磚。城牆高達14米,上寬12米,下寬18米。城牆四周修築了54座望樓,96座窩鋪。四面城牆建有580對垛子,代表當時 大同 所轄村莊數。城牆四角建有角樓,四角墩外各建控軍台一座。城設四門,東和陽門、南 永泰 門、西 清遠 門、北 武定 門。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其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瓮城、月城、護城河。城牆高大雄偉,堅固險峻,佈防嚴密,各種防禦設施齊備,自成一體,是我國古代軍事建築史上頗具特色的重鎮名城。由於它在北部邊防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鎮”,“ 北方鎖鑰”之譽。
清順治六年, 大同 城池遭受嚴重破壞。明將薑瓖先是投清,後又反叛,多爾袞率軍攻打 大同 ,歷時九個月攻之不下,後因城內彈盡糧絕,薑瓖部下楊振威投敵叛變,殺死薑瓖,把多爾袞放入城內。入城後,為泄私憤,多爾袞下令“屠城”,並把城牆削掉五尺。自此, 大同 城牆失去了往日的雄風。 晚上城牆俯瞰古城處處是風景,隨便截取一個 護城河倒映著城牆倒影
由於中秋月照出來沒那麼好看就不放圖了,現場賞月真的壯觀 ,可以各種留影,古城月明,相映成趣 最後po一張試運營的市圖
好啦終於趕在今年中秋之前發了去年中秋國慶的一日行記
最後堅信更美的風景在路上
保護文物,圖很少
真-極簡主義 雲岡石窟——佛教漢化論5A景區
火車站做旅游603可直達
不適合節假日去,游客太多
雲岡石窟在北魏乃至 中國 佛教里的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它揭示了 中國 古代與西方的文化交流、佛教的本土化過程,具體見下:
早期石窟:即今第16~20窟,亦稱為曇曜五窟。根據《魏書·釋老志》(捲114)記載:“ 和平 初,師賢卒。曇曜代之,更名沙門統。初,曇曜於復法之明年,自 中山 被命赴京,值帝出,見於路,御馬前銜曜衣,時人以為馬識善人,帝後奉以師禮。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文中記述的開窟五所,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就選擇了鐘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第16~20窟即帝王象徵的曇曜五窟。平面為馬蹄形,穹隆頂,外壁滿雕千佛。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豐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顯示出一種勁健、渾厚、質朴的造像作風。其雕刻技藝繼承併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 印度 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期石窟: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階段,主要有第1、2窟,第5、6窟,第7、8窟,第9、10窟,第11、12、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這一時期(471-494年),是北魏遷洛以前的孝文時期,是北魏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雲岡石窟是集中了全國的優秀人才,以其國力為保證,進而雕鑿出更為繁華精美的雲岡石窟大窟大像。到孝文帝遷都前,皇家經營的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歷時40餘年。中期洞窟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有的洞窟雕中心塔柱,或具前後室,壁面佈局上下重層,左右分段,窟頂多有平棊藻井。造像題材內容多樣化,突出了釋迦、 彌勒 佛的地位,流行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出現了護法天神、伎樂天、供養人行列以及佛本行、本生、因緣和維摩詰故事等。佛像面相豐圓適中,特別是褒衣博帶式的佛像盛行,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和造像組合,側重於護法形象和各種裝飾。中期石窟也是積極於改革創新的時期,掀起了佛教石窟藝術 中國 化的過程。這多種因素的綜合,也就產生了所謂富麗堂皇的 太和 風格,主要特點是漢化趨勢發展迅速,石窟藝術 中國 化在這一時期起步並完成,這個時期即雲岡中期石窟,它所呈現的內容繁複、雕飾精美的雕刻藝術特點大異於早期石窟,雕刻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征。
晚期石窟:北魏遷都 洛陽 後(494年),雲岡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雖然停止了,但鑿窟造像之風在中下層階層蔓延起來,親貴、中下層官吏以及邑人信眾充分利用平城舊有的技藝在雲岡開鑿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這種小窟小龕的鐫建一直延續到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平城作為北都仍是北魏佛教要地。這時大窟減少,中、小型窟龕從東往西佈滿崖面。主要分佈在第20窟以西,還包括第4窟、14窟、15窟和11窟以西崖面上的小龕,約有200餘座中小型洞窟。洞窟大多以單窟形式出現,不再成組。造像題材多為釋迦多寶或上為 彌勒 ,下為釋迦。佛像和 菩薩 面形消瘦、長頸、肩窄且下削,這種造像為北魏晚期推行“漢化”改革,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這一特征和風格在 龍門石窟 北魏窟亦有表現,對 中國 石窟寺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國慶剛好是 大同 的金秋十分 無知的本人第一次直到雲岡石窟附近有條桑乾河 雲岡石窟中最為標誌性的曇曜五窟,可以與 龍門石窟 對比五官造型,我個人認為它的五官比 龍門石窟 的佛像五官大很多,威嚴性高,長相、神態的西域特征比較明顯,也是體現了北魏初期佛教在 中國 漢化程度低。
本來也是在洞穴中的石窟,後因地震,外部山體坍塌,裸露出來成為地標,由於 大同 的沙質土壤和風沙氣候問題,它的風華速度非常快,據說父母一輩小時候還能看到完整的手臂,而我們這一代人已經見不到了。只能說這樣的歷史偉跡在以肉眼可辨的速度消失,我們的後代可能就見不到了吧。 沒聽過這種傳說中的特產,因為機器好玩照了下 作為與邊塞交流的重要一環,沙漠之舟駱駝🐫在 大同 旅游中成為 新興 的文化體驗 華嚴寺——遼金陪都佛教覌景點在市區的古城,分上下兩寺。簡介見百度 很全面了 超愛這種門票與虛化背景的構圖 中國 最大的大雄寶殿,真——古跡 本樓可爬,爬到樓上可領略 大同 古城鳥瞰風景,樓梯角度頗大,想起懸空寺的臺階,幾乎90的垂直攀登,扶著扶手才能下樓
這個華嚴寶寺百度百科華嚴寺也有介紹,全銅萬佛殿保存舍利子 至今未弄明白物種的紅果子 古城鳥瞰圖 池塘中隱約可見佛家萬字符 賞月夜游古城牆——明清重鎮錄憑身份證進入免費景點,中秋賞月佳配 最近發現護城河全通了,甚至護城河可以開游船
大同 城牆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將軍徐達奉命依遼、金、元舊城基礎增築 新城 ,略呈方形,東西長1.8公里,南北長1.82公里,周長7.24公里,面積3.28平方公里。城牆一律以規整有制的石條、石板、石方為基礎,在原城牆基礎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磚。城牆高達14米,上寬12米,下寬18米。城牆四周修築了54座望樓,96座窩鋪。四面城牆建有580對垛子,代表當時 大同 所轄村莊數。城牆四角建有角樓,四角墩外各建控軍台一座。城設四門,東和陽門、南 永泰 門、西 清遠 門、北 武定 門。四門之上分別建有城樓,其月樓、箭樓、望樓、角樓間隔而立。四門之外建有瓮城、月城、護城河。城牆高大雄偉,堅固險峻,佈防嚴密,各種防禦設施齊備,自成一體,是我國古代軍事建築史上頗具特色的重鎮名城。由於它在北部邊防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鎮”,“ 北方鎖鑰”之譽。
清順治六年, 大同 城池遭受嚴重破壞。明將薑瓖先是投清,後又反叛,多爾袞率軍攻打 大同 ,歷時九個月攻之不下,後因城內彈盡糧絕,薑瓖部下楊振威投敵叛變,殺死薑瓖,把多爾袞放入城內。入城後,為泄私憤,多爾袞下令“屠城”,並把城牆削掉五尺。自此, 大同 城牆失去了往日的雄風。 晚上城牆俯瞰古城處處是風景,隨便截取一個 護城河倒映著城牆倒影
由於中秋月照出來沒那麼好看就不放圖了,現場賞月真的壯觀 ,可以各種留影,古城月明,相映成趣 最後po一張試運營的市圖
好啦終於趕在今年中秋之前發了去年中秋國慶的一日行記
最後堅信更美的風景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