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城初相識,脈脈不得語(記芝加哥七日行)

後印象主義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崇為“新藝術旗手”,現代藝術家稱他為“現代繪畫之父”。他主張在繪畫中實現永恆的視覺,將物體抽象成幾何形狀來呈現和諧的構圖效果,對現代主義繪畫產生深遠影響。




















的學生時代作品開始,到1930年代的高產期,二戰時期作品,和 法國 南部的晚年作品,該展覽按畢加索一生的編年順序展出,別有特色。
畢加索,現代藝術的創始人。是焦點,也是輻射中心。沒有畢加索,現代藝術將整個改觀。藍色時期以濃郁的藍色調表示貧老與孤獨的苦難,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彈吉他的失明老人》(館內391號展區)。受黑人雕刻和
科特迪瓦 扁平面的影響,進入“原始時期”,《 阿爾及爾
婦女》是這一時期的一座里程碑。而後逐漸追求破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先後經歷了“立體主義”、“鉛筆畫像”、“古典”、“變形”等時期,在二度空間中表現四度空間,以“復象”來把握第四度的時間,《鏡前少女》是代表作。二戰進入“表現主義時期”,《格爾尼卡》雖是傑作,卻並非天才橫溢的即席揮毫,而是懸梁刺股的辛苦奮鬥。晚年是“田園時期”,曾經是強烈的戲劇的,鬆弛為飄逸的抒情的了。直至逝世前還在思考立體畫風的更多可能性。
⬇️左圖,表現二戰時期人民的痛苦。右圖,藍色時期作品。




藝術作品里最為大眾知曉的當屬格蘭特·伍德的《 美國 哥特式》(館內271號展區),被視為對堅定 美國
先鋒精神的描繪。還有愛德華·霍普的《夜鷹》(館內262號展區),是 美國 現代藝術最具辨識度的作品之一,堪稱20世紀經典圖像。
⬇️《雲上蒼穹IV》, 喬治 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 美國
藝術家之一。這幅作品用簡潔的線條和對比鮮明的顏色描繪出她在50年代乘飛機旅行時觀察到的景緻。畫作懸掛於樓梯間,初時以為是裝飾畫,看了展館的宣傳冊後才知曉,原來是幅名畫。遇見的,都是贈予。

Museum仔細看過,此去經年,這次只能忍痛捨棄。留有餘白,總會有下一程遇見。
帶著全心全意的滿足離開博物館,沉浸於剛剛的經歷中,享受著當下的珍貴和難得,不做其他念頭。展館後面有一座 芝加哥
期貨交易所的老牌坊,在這裡守著城市的飛雪落花朝日彎月,默默無言。展館對面馬路是66號公路的起點,這條公路承載了 美國
人開發大西部所經歷到的艱辛和夢想,在當年 美國 人心中,是一條象徵夢想、實踐 美國 夢的大道。


白天無大的計劃,可以宅家,也可以隨時出發。女兒推薦我們去 洛克 菲勒紀念堂看看,就在 芝加哥
大學的主校區內。穿一件有著羽絨膽心的衝鋒衣,與先生走路過去。經過小花園,孩子們在熱鬧的穿梭奔跑,相識的鄰居很歡樂的說著話,警車從路邊緩慢駛過。光照有些刺眼,天依舊很藍,隨手撿起一片落葉,反覆把玩。
這座由 洛克
菲勒為紀念其母而資助建造的禮拜堂,建於20世紀20年代末,有高達200英尺的鐘塔、石牆和拱形窗,具備哥特復興式風格。輕輕敲門,木門沉重,有位三十歲模樣的女子探頭而去,隨後熱情洋溢的把我們迎進去,簡單介紹著館內設施,並建議登塔。忽而低頭,見我腳穿的一雙褐色絨毛平底鞋,覺得喜歡,也誇好看。紀念堂主體建築由大塊岩石堆砌,內部是全木質結構,在陽光照耀下,玻璃宛如寶石般閃耀,散髮不可名狀的聖神氣息。教堂內沒有其他人,寧靜祥和著。拍幾張照片,內心幽靜,是無波的清湖。“就算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也可以尊敬眼睛看不到的東西,過謙遜的生活。”
日本 導演北野武曾如是說。並沒有登塔,宗教文化與我們而言是陌生的,道謝出門,女子略表遺憾。

↑洛克菲勒紀念堂對面街心公園空蕩,枝頭未落的殘葉,究竟是執念。再往裡走,佇立一尊塑像,背面的教學樓自覺做了襯。行經過,抬頭端詳,雖不知是誰,也曉得必有來頭。發微信詢問女兒,網上查證後告知,是18世紀
瑞典
生物學家卡爾·馮·林奈,首先構想出定義生物屬種的原則,並創造出統一的生物命名系統。雖然聽著就很深奧,但也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存在。時光悠然,倚著樹幹休憩,抬頭是透著藍幽光的天,低頭是雜草橫生的苗圃。初冬灑脫著,不遺餘力的釋放筆墨。莫名的,生出幾分歡愉。走的路漸多。行走在陌生城市的那層戒備外殼也在逐漸退去。少了拘束和刻意。更多時候,會不自覺融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