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首】重返文明世界,意大利北部藝術與建築漫游

總督宮人氣No.1的景點不在宮裡在宮外,就是人人皆知的“嘆息橋”。這座巴 洛克 風格的小橋兩端沒有道路,直接連著法院與監獄。以前被判刑的犯人從法院通過小橋進入監獄,犯人們總會在走進監獄之前發出一聲嘆息,小橋因此而得名。
嘆息橋雖小,但不必擔心找不著。每天來拍攝嘆息橋的游客,會把與其相近的前後兩座小橋擠得水泄不通。只要在總督宮周圍多走走,看見哪個橋上人多,就是嘆息橋的拍攝點。



上述大師們的作品遍佈在 威尼斯 的教堂、會堂、宮殿、博物館里,其中學院美術館相對比較廣泛地收藏了各個大師的作品。學院美術館的前身是 威尼斯 畫家雕刻家學院,創立於16世紀,現在叫 威尼斯 美術學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頂級藝術學府。美術館成立於19世紀,歸美術學院所有。








以喬瓦尼·貝里尼(1430~1516)為主的貝里尼家族,是藝術史上認可的 威尼斯 畫派創始。喬瓦尼的父親是一名優秀的素描畫家,哥哥是當時的宮廷畫師,這個傳承著優秀基因的美術世家,最終誕生了一代宗師喬瓦尼,他創立的 威尼斯 畫派把文藝復興的重心從 佛羅倫薩 轉移到了 威尼斯 。相比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早期,喬瓦尼·貝里尼的創作更多地將人物置身於環境中,宗教人物身上除了神性,也賦予了更多人性,繪畫開始從神性光輝向人文關懷發展轉變。他的代表作品《諸神之宴》、《聖母憐子》都體現了上述鮮明特點。


提香有兩個非常傑出的弟子,丁托列托和委羅內塞,他們和老師提香一起,被後人並稱為“ 威尼斯 畫派三傑”。丁托列托(1518~1594)雖然是公認的提香弟子,但他其實只在提香畫室學習了很短時間,創作生涯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學自悟。關於他和提香的關係,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提香覺得他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高度,不用繼續在畫室學習了;更多的人懷疑提香嫉妒天才,怕他成為自己競爭對手。有道是“文人相輕”,我更偏信後一說法。雖然很難評判丁托列托的藝術造詣是否超越了提香,但他最終依靠自己,不僅繼承了提香,也從米開朗基羅那裡吸收了養分,做到在 威尼斯 畫派里風格獨樹一幟。這位“小染匠”,在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威尼斯 畫派三傑之一,提香的另外一個知名弟子,就是保羅·委羅內塞(1528~1588)。青年委羅內塞從家鄉來到 威尼斯 ,師從提香,大大提高了自己駕馭色彩的能力。委羅內塞的作品以豪華大場面、豐富的人物和繽紛的色彩取勝,收藏於學院美術館的《利未家的盛宴》,是他留給後人的曠世名作。但在當時,這場盛宴里不僅出現了基督、信徒、貴族,也出現了小丑、醉漢和狗,不被宗教界所容忍,委羅內塞差點兒被宗教法庭迫害。最終這幅畫不能再叫原名《最後的晚餐》,改成了《利未家的盛宴》,流傳到今天。這幅畫是宴席類場景的登峰造極之作,之後的巴 洛克 時代,宮廷畫家們描繪歡宴場景時,都有委羅內塞的影子。







13世紀聖方濟各會傳入 威尼斯 ,吸引了大量信徒,為此建造新教堂在所難免了。從14世紀到15世紀,用了超過一百年的時間,一座龐大的磚石結構哥特式教堂建成了,取名榮耀聖母教堂。提香本人就在這座教堂里躲避外面漫長的瘟疫橫行,最終在這裡去世,據稱也埋葬在了這裡。他一生中關於聖母的最棒傑作《聖母升天》就掛在聖壇的中央位置。除了《聖母升天》,還有他的多幅名畫懸掛在教堂各處。教堂里也有提香恩師喬瓦尼·貝里尼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