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大王帶你跟著電影走遍大蘋果-電影美劇取景地打卡,八個博物館,兩部話劇,無數的瞬間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赫耳墨斯,這張喜歡冷暖對比的顏色。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以下兩張,是出自今年伍迪艾倫的電影,你們知道是哪個電影哪個場景嗎?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大都會在舉辦 荷蘭 畫家特展,把維米爾和倫勃朗的畫作放在了一個展廳。大家都知道,維米爾現存的畫作稀少,能看到已經非常幸運了。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這幅《少婦肖像》雖然形態上,姿勢上和《帶珍珠耳環的少女》如出一轍,但是確實是不如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比較板,不靈動。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瞌睡的女僕》
“這種由油料、色彩、筆觸,綿密疊加的凝結層效果,就是油畫的質地美,可是在印刷品上完全看不出來,你必須在真跡面前。
而這幅畫的陶罐和桌毯的部分,就是我所謂“過度刻畫”的部分。
維米爾絕大部分作品的塗抹、填色、覆蓋,都是均質的、主控的、平面化的,唯有在《瞌睡的女僕》的桌毯和陶罐上,他可能略微修改了原先的位置,也可能畫得太過專註入神,我發現,他絕無僅有的一次增加了塗抹和堆砌的厚度,即“過度刻畫”。丹青老師如是說。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但是就像丹青老師說的那樣,現場看他刻畫的桌布,就真的呈現出厚重的布料質感,女僕在酣然入睡,看似下午三四點的陽光落在她身後,形成一圈光暈, 平和 又靜謐,你甚至不忍心高聲說話,一切都似乎太真實,真實到你不忍打擾到她的午睡,身後的門開著,有清風劃入房內,淡淡的紅暈在她臉上印著,不能恐驚天上人。
近景拍一下,但是厚重感還是拍不出來。pity。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既然是 荷蘭 畫家,肯定少不了倫勃朗。
自畫像。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最喜歡這幅,盾牌的金屬感,盔甲的金屬感和下麵天鵝絨的質感都很鮮活,當然還有倫勃朗的打光,莊重又華貴。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藥師經變圖》
“這是一幅被洋人推崇、好好保存,卻不在 中國 的 中國 藝術——銀洋1600元變賣的元代壁畫。廣勝寺出售的壁畫,一共有四大塊,《藥師經變圖》只是其中的一塊,原來在大雄寶殿的東壁。
當初壁畫從牆上剝下來,要變成好幾百塊打包裝運,後來幾百塊壁畫要重新拼接起來,又花了幾百萬(美金),這才弄上牆。
你如今湊近了細看,還可以看到拼攏接縫的痕跡。每幅畫有如一張臉,新面孔、老面孔,一眼就能看出來。”-丹青老師如是說。
我湊近看了,看到了拼接的痕跡,它的顏色已不太鮮艷,但是畫中的人物的姿態還是留存在大都會。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易縣 的羅漢》
“這兩位羅漢咄咄逼人的神態,直追 意大利 文藝復興的大雕刻家多納泰羅,那種宗教的深沉感、自在感,那種自以為把握真理的確信,那種不容辯駁的信仰的傲慢。
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先生這樣評價 易縣 的羅漢像:
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寫實,其妙肖可與 羅馬 造像比,觀察之精微,不亞於文藝復興之最精作品也。”丹青先生如是說。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剛進入這個館的時候,這兩座羅漢就在門口立著,從小對神明都會心存敬畏,看到這兩尊羅漢的時候雖然是以人對形象雕塑,卻也真實到讓我往後退了一步,太真實,真實到讓人有些忌憚。他們一左一右安然在門口守著,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抬頭仰視自己。
我不太懂雕塑,但是一尊雕塑如此的鮮活,就說明瞭做工的“精妙”二字吧。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佛頭也是如此,當時讀馬親王的《古董局中局》佛頭那本,佛頭的眉目與姿態估計與書中相比應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中國 館往外走就可以看到“明軒”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康熙出巡圖》對國畫,不太瞭解,就不多加以解釋了。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局部》第二季,其實有展示很多藝術品,我不可能一一放上來,跟大家分享,那就用陳丹青老師每次開頭走過的樓梯結束(秋褲露出來了 )大都會的章節。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當然,在門口記得把自己胸上貼的不乾膠門票留在白板上,再次說句拜拜了大都會。(依依不捨ing)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讓人消化不良的MOMA曼哈頓 第五大道從70街再往南走十幾個街口,就到了53街,著名的現代美術館-MOMA。
梵高,馬蒂斯,安迪沃霍爾,畢加索,達利,弗里達,應有盡有。。。。。還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藝術家。。。。。學無止境。。。。。 ↑現代藝術博物館 心心念念的星空。 ↑現代藝術博物館 “畢加索活到九十三歲,沒有上吊,日後被認為(是)現代繪畫最重要的分水嶺。《亞維農少女》就靠在牆邊,放了十年,沒人理會,最後還是給 美國 人買走了,現在呢,掛在第五大道五十三街現代藝術博物館二樓。
如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每天涌進數以萬計的大眾,大家要是能夠到現代藝術博物館去看,會發現《亞維農少女》跟前圍著的人,更多更擁擠,相比一百年前的“大眾”,今天的大眾進步了嗎?更懂畫了嗎?我不確定,因為大眾崇拜有名的事物。”丹青老師如是說 ↑現代藝術博物館 相對印象派和古典派甚至 威尼斯 畫派,我都能瞭解一些,但是一到野獸派和抽象派,我就有些不太明白了,這是有一說一。
亞維農少女的畫布前觀看的人群不會減少,就算是在快閉館的前一小時,我等著這位先生一個人獨自站立都需要靠抓拍,恩,確實是姿態極好。 ↑現代藝術博物館 ↑現代藝術博物館 ↑現代藝術博物館 老年馬蒂斯的剪紙作品。其實也蠻有意思的,藝術家年紀越大越不會去停止自己創造, 英國 肖像畫畫家弗洛伊德是這樣,馬蒂斯也如此。 ↑現代藝術博物館 ↑現代藝術博物館 美國 波普 藝術之父Roy Lichtenstein ↑現代藝術博物館 古斯塔夫·克裡姆特
“這種由油料、色彩、筆觸,綿密疊加的凝結層效果,就是油畫的質地美,可是在印刷品上完全看不出來,你必須在真跡面前。
而這幅畫的陶罐和桌毯的部分,就是我所謂“過度刻畫”的部分。
維米爾絕大部分作品的塗抹、填色、覆蓋,都是均質的、主控的、平面化的,唯有在《瞌睡的女僕》的桌毯和陶罐上,他可能略微修改了原先的位置,也可能畫得太過專註入神,我發現,他絕無僅有的一次增加了塗抹和堆砌的厚度,即“過度刻畫”。丹青老師如是說。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但是就像丹青老師說的那樣,現場看他刻畫的桌布,就真的呈現出厚重的布料質感,女僕在酣然入睡,看似下午三四點的陽光落在她身後,形成一圈光暈, 平和 又靜謐,你甚至不忍心高聲說話,一切都似乎太真實,真實到你不忍打擾到她的午睡,身後的門開著,有清風劃入房內,淡淡的紅暈在她臉上印著,不能恐驚天上人。
近景拍一下,但是厚重感還是拍不出來。pity。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既然是 荷蘭 畫家,肯定少不了倫勃朗。
自畫像。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最喜歡這幅,盾牌的金屬感,盔甲的金屬感和下麵天鵝絨的質感都很鮮活,當然還有倫勃朗的打光,莊重又華貴。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藥師經變圖》
“這是一幅被洋人推崇、好好保存,卻不在 中國 的 中國 藝術——銀洋1600元變賣的元代壁畫。廣勝寺出售的壁畫,一共有四大塊,《藥師經變圖》只是其中的一塊,原來在大雄寶殿的東壁。
當初壁畫從牆上剝下來,要變成好幾百塊打包裝運,後來幾百塊壁畫要重新拼接起來,又花了幾百萬(美金),這才弄上牆。
你如今湊近了細看,還可以看到拼攏接縫的痕跡。每幅畫有如一張臉,新面孔、老面孔,一眼就能看出來。”-丹青老師如是說。
我湊近看了,看到了拼接的痕跡,它的顏色已不太鮮艷,但是畫中的人物的姿態還是留存在大都會。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 易縣 的羅漢》
“這兩位羅漢咄咄逼人的神態,直追 意大利 文藝復興的大雕刻家多納泰羅,那種宗教的深沉感、自在感,那種自以為把握真理的確信,那種不容辯駁的信仰的傲慢。
上世紀三十年代,梁思成先生這樣評價 易縣 的羅漢像:
其貌皆似真容,其衣褶亦甚寫實,其妙肖可與 羅馬 造像比,觀察之精微,不亞於文藝復興之最精作品也。”丹青先生如是說。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剛進入這個館的時候,這兩座羅漢就在門口立著,從小對神明都會心存敬畏,看到這兩尊羅漢的時候雖然是以人對形象雕塑,卻也真實到讓我往後退了一步,太真實,真實到讓人有些忌憚。他們一左一右安然在門口守著,看著來來往往的人,抬頭仰視自己。
我不太懂雕塑,但是一尊雕塑如此的鮮活,就說明瞭做工的“精妙”二字吧。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佛頭也是如此,當時讀馬親王的《古董局中局》佛頭那本,佛頭的眉目與姿態估計與書中相比應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中國 館往外走就可以看到“明軒”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康熙出巡圖》對國畫,不太瞭解,就不多加以解釋了。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局部》第二季,其實有展示很多藝術品,我不可能一一放上來,跟大家分享,那就用陳丹青老師每次開頭走過的樓梯結束(秋褲露出來了 )大都會的章節。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當然,在門口記得把自己胸上貼的不乾膠門票留在白板上,再次說句拜拜了大都會。(依依不捨ing)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讓人消化不良的MOMA曼哈頓 第五大道從70街再往南走十幾個街口,就到了53街,著名的現代美術館-MOMA。
梵高,馬蒂斯,安迪沃霍爾,畢加索,達利,弗里達,應有盡有。。。。。還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藝術家。。。。。學無止境。。。。。 ↑現代藝術博物館 心心念念的星空。 ↑現代藝術博物館 “畢加索活到九十三歲,沒有上吊,日後被認為(是)現代繪畫最重要的分水嶺。《亞維農少女》就靠在牆邊,放了十年,沒人理會,最後還是給 美國 人買走了,現在呢,掛在第五大道五十三街現代藝術博物館二樓。
如今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每天涌進數以萬計的大眾,大家要是能夠到現代藝術博物館去看,會發現《亞維農少女》跟前圍著的人,更多更擁擠,相比一百年前的“大眾”,今天的大眾進步了嗎?更懂畫了嗎?我不確定,因為大眾崇拜有名的事物。”丹青老師如是說 ↑現代藝術博物館 相對印象派和古典派甚至 威尼斯 畫派,我都能瞭解一些,但是一到野獸派和抽象派,我就有些不太明白了,這是有一說一。
亞維農少女的畫布前觀看的人群不會減少,就算是在快閉館的前一小時,我等著這位先生一個人獨自站立都需要靠抓拍,恩,確實是姿態極好。 ↑現代藝術博物館 ↑現代藝術博物館 ↑現代藝術博物館 老年馬蒂斯的剪紙作品。其實也蠻有意思的,藝術家年紀越大越不會去停止自己創造, 英國 肖像畫畫家弗洛伊德是這樣,馬蒂斯也如此。 ↑現代藝術博物館 ↑現代藝術博物館 美國 波普 藝術之父Roy Lichtenstein ↑現代藝術博物館 古斯塔夫·克裡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