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亞平寧之永恆羅馬——12日意大利光影之旅(2)羅馬人的故事
古羅馬遺址、帕拉蒂尼山這裡曾經是古 羅馬 的城市中心,已有兩千多年曆史,大多已成為廢墟。
羅馬 古城包括帕拉蒂諾(Collis Palatinus)、卡皮托利(Collis Capitolinus)、埃斯奎利諾(Collis Esquilinus)、維米納萊(Collis Viminalis)、奎里那萊(Collis Quirinalis)、西里歐(Collis Caelius)、阿文提諾(Collis Aventinus)七個山丘,史稱七丘之城。南北長約6200米,東西寬約3500米。
在 羅馬 ,所謂什麼什麼山,其實也就是一塊高地。
羅馬 之所以被稱為“永恆之城”,這裡的一切便是證據。即使是斷瓦廢墟,仍可見當時 羅馬 帝國的強大與輝煌。在那個機械化並不發達的年代,要建出這樣的建築,不知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可謂amazing!



我來我見我征服——凱撒大帝像
公元前50年凱撒與格龐培為主宰 羅馬 共和 國的命運而爆發內戰。元老院支持龐培,但凱撒在法薩盧斯戰役中決定性地擊敗了龐培,並追擊龐培至 埃及 。
本都國王法爾納克二世企圖利用此機會擴張勢力,遂於前48年進軍安納托利亞。但龐培在 埃及 被希望討好凱撒的托勒密十三世殺害,蓋凱撒立即回師前往 亞洲 。
公元前47年8月2日,凱撒在澤拉城(今 土耳其 境內)附近徹底擊潰法爾納克二世。凱撒隨即馳書元老院:“VENI VIDI VICI”(我來,我見,我征服)。
這封信常被認為是軍事史上最簡潔有力的捷報。
威尼斯廣場威尼斯 大廈(Palace Venezia)是 羅馬 最著名的文藝復興式的宮殿式建築,是由巴爾保樞機主教於1455年興建的。後來大廈成為 威尼斯 共和 國大使官邸,廣場也因 威尼斯 大廈而得名。從1797年起, 奧地利 占據大廈120年之久。1916年 意大利 政府收回大廈後整修刷新。墨索裡尼上臺後大廈為其官邸,他常在正 中陽 臺上向民眾發表煽動性的演說和訓話。1943年墨索裡尼垮臺後, 威尼斯 大廈改為藝術博物館,對外開放,成為一大景觀。



萬神殿

這座曾經安睡著古 羅馬 神祇的神殿後來漸漸演化成了國王的陵墓,埋葬著 意大利 統一以後的多位國君,諸如維 托里 奧、埃瑪努埃爾二世、翁貝爾托一世以及其妻子瑪爾蓋麗坦王后,以及許多偉大的 意大利 藝術家,文藝復興後三傑之一的拉斐爾·桑西便是其中極有代表性的一位。






因為穹頂的洞是無窗的,我很好奇一旦下雨會怎麼辦?因此回國後查閱了一些材料,在此寫出供大家增長見識。
首先要說的是,下雨時是會漏水的,但是地面有排水系統,在 大理 石的下方。
其他科研技術層面的因素是,第一, 羅馬 屬於 地中海 氣候,降雨量無論是從天數還是累積降雨量上來看都是非常少的;第二,由於萬神殿在周圍的建築中顯得鶴立雞群,於是它在周邊相對低矮的建築的簇擁下會將整個穹頂曝露在城市風場中。流體在接觸到凸起的弧形錶面時會產生粘著力,進而導致周邊流體有貼向這個錶面的趨勢。也就是說雨水會更傾向於沿著穹頂的外壁流下。第三,熱浮力。當整個大廳被數萬根蠟燭照亮,與此同時的是燃燒所發出的熱量。加上熱情的人民所散髮出的巨大熱量,於是,室內空氣被加熱,開始上浮(,再把建築材料尺度和風一起考慮進來,很有可能就是這樣的情景:一些毛毛細雨剛想落入穹頂,就與室內上升的熱氣流邂逅,縱然水汽落入到室內,在熱空氣的紊流中這些水汽還沒來得及落在人的身上就被穹頂內壁吸附了又或者隨著風壓又被帶出了屋頂。 特萊維噴泉---許一個美麗的願望羅馬 被稱為噴泉之城,噴泉是真的多~~走幾步就能看到一個,高低大小各不相同,傳說整座城市有3000多個。但要說到最著名的,就是這個特 萊維 噴泉,這個名字也許大家都不熟悉,它有另外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許願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