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4.0游學之路
德國黑啤到了 德國 如果不品嘗一下正宗的 德國 黑啤,好像於情於理都說不過去。雖說是多年的痛風患者,但在據說是 慕尼黑 最大的啤酒屋-皇家宮廷啤酒屋[當年希特勒暴動的地方]還是無法不打一下卡,連此生從不吃的豬肘子也啃了一個,又算多了一個第一次。 德國隨拍 後記德國 行,五天三個企業一所學校,行程匆匆,也算來過。從行業巨頭到隱形冠軍,從工匠精神到工業4.0,即使短短五天也是深有感觸。一個敢把抽水馬桶懸空安裝在牆內的國家,這是何等自信?去 德國 之前以為 德國 人的自律和 日本 人差不多,但在 德國 這五天時間內,明顯能感覺到世界上最優秀的兩個製造業強國,還是從質上有著明顯的差別。這種差別也可以理解為文化的差別, 日本 有著強烈的制度壓抑下的自律,而 德國 則是發自內心的自律,從他們身上感受不到任何的壓抑感。特別是在奔馳,博世這些世界名企參觀時,很容易就看到很多男性工人身上的紋身、耳環等非常個性化的標記,而且工作期間都還可以佩戴耳機。你除了感受到企業本身的人文關懷外,還可以感受到這個民族在理性中的浪漫情懷。這種種所見所聞與我們傳統的對 德國 的認知有著明顯的差別,這正應了這句話:“百聞不如一見,聽到的不一定是真實的”。 德國 製造之所以能代表世界最高水準,他們不是嘩眾取寵,而是不光有這些耀眼光環的大企業,還有一大批在細分市場默默耕耘併成為全球領袖的中小企業,技術遙遙領先但又隱身大眾之外,這些才是真真正正的“工匠精神”。老子曾經說過:“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大”並不是目的,而是“強”的自然結果。這些企業不光承擔著國家大部分的財政收入,而且大部分工匠都是有這些中小企業在培養。在 斯圖加特 大學交流中更是發現和我們國家最大的差別,他們從進入學校的那刻起就是為了『用』而學,不是為了『考』而學,無用的課程不肯多學一點點,而且大學教授必須有8年以上實踐經驗才可參與評選,【雙元制教育】更是把[理論]和[實踐]進行了一個有效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