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上的龍門陣-英國17天(八)| 利物浦的Yellow Submarine
Wyck Hill House Hotel一晚住宿包含了早餐。不列顛清冽的早晨,客人稀稀拉拉睡眼惺忪地來到透明的玻璃房子餐廳喝咖啡和英式早茶,大家說話的聲音都很小,像一群蜜蜂在蜂巢里交頭接耳。
我走到茶水和咖啡供應臺面前,看到自選的食物很少,只有一些水果、蔬菜 沙拉 和幾種我叫不出名字的東西,看起特別摳門兒。二馬哥已經坐在了鋪著雪白色桌布的方桌前,往服務生給他端來的英式紅茶中優雅地放著方糖。
“Sir, what do you prefer for your breakfast?” 服務生遞過來一張過塑的菜單,菜單里有兩三種選項。
請問有老 倫敦 雜醬面嗎?Excuse me Sir,“沃們自油”豆子、番茄、血布丁和培根。我很想給值班經理一個建議,哪怕只是在菜單上多增加一個“公仔桶面”的選項,都會令到某些 亞洲 顧客感激涕淋。
得了,這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酒店附近連家小賣部都看不到,別說找家蒼蠅館子喝碗稀飯吃碗面什麼的了。住在 中國 最幸福的就是,不管走到哪裡,都有來自全國各地辛勤的老鄉們起早貪黑地為大家奉獻各色早點,麵條、米線、米粉、餛飩抄手扁食、豆漿油條燒麥... ...
當服務生把一大盤子豆子、番茄、香腸、炒蛋和血腸端上桌面時,我們發現他家的培根不光是咸,而且很大隻,如果非要讓我形容它們有多大一片的話,我願意用 四川 的“連山回鍋肉”來與之相提並論。二馬哥很委屈地問我咋辦?我說在西方浪費食物真的會被人覺得可恥,另外不吃光食物對廚師也是一種不尊重。耿直的二馬哥硬是把這一盤子食物全部幹掉,然後瞪著充滿血絲的眼珠看著我盤子里剩下的那兩片幾乎沒有碰過的培根。“呃,剛纔沒有說完,因為我們是外國人,吃不慣當地菜,人家也會覺得情有可原吧?”。
二馬哥的神情中閃露出想抄家伙的衝動。
帶著對 英國 早餐徹底的絕望,一行人把行李搬上了車,開始繼續北上 利物浦 。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來 英國 這麼多天,幾乎每天都是湛藍的天空搭配上許多朵白白的“棉花糖”,漂亮極了,對於來自於“蜀犬吠日”和常年霧氣瀰漫的盆地人民尤其心曠神怡。都說不列顛是一個雨神眷顧的地方,出門在外什麼都可以不帶但得帶把傘,可這趟旅程我真沒有感受出來。
去往 利物浦 方向的高速上某一段還嚴重堵塞了一會兒,當時一陣幻覺像是在傍晚6點左右從 溫江 回 成都 。
這就進了 利物浦 城。
作為 英格蘭 老牌的足球流氓城市和工業港口城市,汽車一開進 利物浦 ,一股濃濃的工業風襲來。那些陳舊的紅磚房子,和城市的建築規劃似乎還在誦唱著當年大不列顛輝煌的工業革命。
可能和我一樣,大部分人對 利物浦 這座城市的認知是來源於英超聯賽和他的死對頭 曼徹斯特 聯隊。
引用“百度知道”的詳盡敘述: 曼徹斯特 和 利物浦 相距不過40公里,但兩座城市間卻沒有什麼 友誼 可言。從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開始,仇恨的種子就已經在兩座城市間埋下。當時 曼徹斯特 貴為 英國 的工業中心,但諸多製造工廠所需要的原料卻要從 利物浦 的港口運進來。 利物浦 是 英國 最有名的港口之一,它早日的繁榮也建立在港口貿易之上,當工業革命來臨時, 利物浦 已經開始衰敗。看著 曼徹斯特 的蒸蒸日上,已趨衰落的 利物浦 開始向原料進口商們征收大額的入關稅,而 曼徹斯特 則開挖一條人工運河報複 利物浦 人。但是當19世紀末 曼徹斯特 大運河開通之後,絕大部分船隻已經可以繞過 利物浦 直接開到 曼徹斯特 ,這無疑加劇了 利物浦 的衰敗,因此 曼徹斯特 和他的大運河從那時起就成為了 利物浦 人的嫉恨對象之一。
工業革命之後, 利物浦 和 曼徹斯特 都漸漸衰落,但是兩個城市的仇恨卻保留了下來。另外,由於 利物浦 人大部分從事的是金融、船運業,因此他們覺得自己是“白領”,而從事加工製造業的 曼徹斯特 人則被視作“藍領”, 利物浦 人由此非常看不起對方。兩座城市間的仇恨早早為“紅色 德比 ”打下了不和諧的基礎。
如果說城市間的經濟文化背景、球隊間的冠軍榮譽爭奪還在正常範圍的話,那曼聯和 利物浦 球迷彼此間幸災樂禍的做法則徹底讓兩隊成為死敵中的死敵。上世紀50年代曼聯發生 慕尼黑 空難後,一些激進的 利物浦 球迷對慘案進行嘲笑,他們編出很多嘲笑慘案的歌曲,在雙方比賽時歌唱以嘲諷對方,這無疑讓曼聯球迷的感情飽受摧殘。而在80年代 利物浦 也發生了希斯堡慘案,部分報仇心切的曼聯球迷於是開始以牙還牙,雙方的仇恨自然更加難解難分。
四川 有句老話“遠香近臭”,這一點用在 利物浦 和 曼徹斯特 身上太合適不過。
在這臭名昭著的足球流氓城市,卻誕生了史上最偉大的搖滾詩人“約翰列儂”。
引述“百度百科”對約翰列儂的介紹: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出生於 英國 利物浦 , 英國 搖滾樂隊“披頭士”成員,搖滾音樂家,詩人,社會活動家。
1952年9月,列儂在進入Quarry Bank初級中學之後開始喜歡上音樂;1955年初列儂在學校里組織了一個搖滾樂隊“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1960年,列儂組建了“披頭士”並開始在各地的俱樂部演出。1965年,約翰·列儂獲 英國 女王頒發的 大英 帝國勛章,1970年披頭士樂隊解散後,列儂發行《約翰·列儂/塑膠小野樂隊》與《想像》等專輯,也創作了《Give Peace a Chance》、《Imagine》等歌曲,列儂同樣也參與了許多社會活動,用音樂來呼喚 和平 ,參與了反越戰活動。
1980年12月8日 晚上10點49分,約翰·列儂在 紐約 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 美國 狂熱男性歌迷馬克·查普曼槍殺,年僅40歲。
1994年,約翰·列儂入選搖滾名人堂,2004年約翰·列儂入選《滾石》雜誌評出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位流行音樂家”。
鑒於披頭士樂隊在 英國 流行音樂歷史上之偉大成就,和其對於流行音樂的革命性發展無人可出其右的巨大影響,一座介紹披頭士不同時期星路歷程的博物館(The Beatles Story)在約翰列儂的故鄉 利物浦 誕生。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我走到茶水和咖啡供應臺面前,看到自選的食物很少,只有一些水果、蔬菜 沙拉 和幾種我叫不出名字的東西,看起特別摳門兒。二馬哥已經坐在了鋪著雪白色桌布的方桌前,往服務生給他端來的英式紅茶中優雅地放著方糖。
“Sir, what do you prefer for your breakfast?” 服務生遞過來一張過塑的菜單,菜單里有兩三種選項。
請問有老 倫敦 雜醬面嗎?Excuse me Sir,“沃們自油”豆子、番茄、血布丁和培根。我很想給值班經理一個建議,哪怕只是在菜單上多增加一個“公仔桶面”的選項,都會令到某些 亞洲 顧客感激涕淋。
得了,這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酒店附近連家小賣部都看不到,別說找家蒼蠅館子喝碗稀飯吃碗面什麼的了。住在 中國 最幸福的就是,不管走到哪裡,都有來自全國各地辛勤的老鄉們起早貪黑地為大家奉獻各色早點,麵條、米線、米粉、餛飩抄手扁食、豆漿油條燒麥... ...
當服務生把一大盤子豆子、番茄、香腸、炒蛋和血腸端上桌面時,我們發現他家的培根不光是咸,而且很大隻,如果非要讓我形容它們有多大一片的話,我願意用 四川 的“連山回鍋肉”來與之相提並論。二馬哥很委屈地問我咋辦?我說在西方浪費食物真的會被人覺得可恥,另外不吃光食物對廚師也是一種不尊重。耿直的二馬哥硬是把這一盤子食物全部幹掉,然後瞪著充滿血絲的眼珠看著我盤子里剩下的那兩片幾乎沒有碰過的培根。“呃,剛纔沒有說完,因為我們是外國人,吃不慣當地菜,人家也會覺得情有可原吧?”。
二馬哥的神情中閃露出想抄家伙的衝動。
帶著對 英國 早餐徹底的絕望,一行人把行李搬上了車,開始繼續北上 利物浦 。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利物浦
來 英國 這麼多天,幾乎每天都是湛藍的天空搭配上許多朵白白的“棉花糖”,漂亮極了,對於來自於“蜀犬吠日”和常年霧氣瀰漫的盆地人民尤其心曠神怡。都說不列顛是一個雨神眷顧的地方,出門在外什麼都可以不帶但得帶把傘,可這趟旅程我真沒有感受出來。
去往 利物浦 方向的高速上某一段還嚴重堵塞了一會兒,當時一陣幻覺像是在傍晚6點左右從 溫江 回 成都 。
這就進了 利物浦 城。
作為 英格蘭 老牌的足球流氓城市和工業港口城市,汽車一開進 利物浦 ,一股濃濃的工業風襲來。那些陳舊的紅磚房子,和城市的建築規劃似乎還在誦唱著當年大不列顛輝煌的工業革命。
可能和我一樣,大部分人對 利物浦 這座城市的認知是來源於英超聯賽和他的死對頭 曼徹斯特 聯隊。
引用“百度知道”的詳盡敘述: 曼徹斯特 和 利物浦 相距不過40公里,但兩座城市間卻沒有什麼 友誼 可言。從19世紀初的工業革命開始,仇恨的種子就已經在兩座城市間埋下。當時 曼徹斯特 貴為 英國 的工業中心,但諸多製造工廠所需要的原料卻要從 利物浦 的港口運進來。 利物浦 是 英國 最有名的港口之一,它早日的繁榮也建立在港口貿易之上,當工業革命來臨時, 利物浦 已經開始衰敗。看著 曼徹斯特 的蒸蒸日上,已趨衰落的 利物浦 開始向原料進口商們征收大額的入關稅,而 曼徹斯特 則開挖一條人工運河報複 利物浦 人。但是當19世紀末 曼徹斯特 大運河開通之後,絕大部分船隻已經可以繞過 利物浦 直接開到 曼徹斯特 ,這無疑加劇了 利物浦 的衰敗,因此 曼徹斯特 和他的大運河從那時起就成為了 利物浦 人的嫉恨對象之一。
工業革命之後, 利物浦 和 曼徹斯特 都漸漸衰落,但是兩個城市的仇恨卻保留了下來。另外,由於 利物浦 人大部分從事的是金融、船運業,因此他們覺得自己是“白領”,而從事加工製造業的 曼徹斯特 人則被視作“藍領”, 利物浦 人由此非常看不起對方。兩座城市間的仇恨早早為“紅色 德比 ”打下了不和諧的基礎。
如果說城市間的經濟文化背景、球隊間的冠軍榮譽爭奪還在正常範圍的話,那曼聯和 利物浦 球迷彼此間幸災樂禍的做法則徹底讓兩隊成為死敵中的死敵。上世紀50年代曼聯發生 慕尼黑 空難後,一些激進的 利物浦 球迷對慘案進行嘲笑,他們編出很多嘲笑慘案的歌曲,在雙方比賽時歌唱以嘲諷對方,這無疑讓曼聯球迷的感情飽受摧殘。而在80年代 利物浦 也發生了希斯堡慘案,部分報仇心切的曼聯球迷於是開始以牙還牙,雙方的仇恨自然更加難解難分。
四川 有句老話“遠香近臭”,這一點用在 利物浦 和 曼徹斯特 身上太合適不過。
在這臭名昭著的足球流氓城市,卻誕生了史上最偉大的搖滾詩人“約翰列儂”。
引述“百度百科”對約翰列儂的介紹: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出生於 英國 利物浦 , 英國 搖滾樂隊“披頭士”成員,搖滾音樂家,詩人,社會活動家。
1952年9月,列儂在進入Quarry Bank初級中學之後開始喜歡上音樂;1955年初列儂在學校里組織了一個搖滾樂隊“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1960年,列儂組建了“披頭士”並開始在各地的俱樂部演出。1965年,約翰·列儂獲 英國 女王頒發的 大英 帝國勛章,1970年披頭士樂隊解散後,列儂發行《約翰·列儂/塑膠小野樂隊》與《想像》等專輯,也創作了《Give Peace a Chance》、《Imagine》等歌曲,列儂同樣也參與了許多社會活動,用音樂來呼喚 和平 ,參與了反越戰活動。
1980年12月8日 晚上10點49分,約翰·列儂在 紐約 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 美國 狂熱男性歌迷馬克·查普曼槍殺,年僅40歲。
1994年,約翰·列儂入選搖滾名人堂,2004年約翰·列儂入選《滾石》雜誌評出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位流行音樂家”。
鑒於披頭士樂隊在 英國 流行音樂歷史上之偉大成就,和其對於流行音樂的革命性發展無人可出其右的巨大影響,一座介紹披頭士不同時期星路歷程的博物館(The Beatles Story)在約翰列儂的故鄉 利物浦 誕生。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 ↑甲殼蟲樂隊傳奇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