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勰游記之【聖馬力諾(聖馬力諾.塞拉瓦萊).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梵蒂岡 聖彼得 大教堂,又稱聖伯多祿大教堂、 梵蒂岡 大殿。由米開朗基羅設計,是位於 梵蒂岡 的一座天主教宗座聖殿,建於1506年至1626年,為天主教會重要的象徵之一。作為最傑出的文藝復興建築和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可容納超過六萬人,教堂中央是直徑42米的穹窿,頂高約138米,前方則為聖伯多祿廣場與協和大道。雖然並不是所有天主教堂的“母堂”亦不是 羅馬 主教的主教座堂,聖伯多祿大教堂仍被視為是天主教會最神聖的地點。大教堂的建築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征是 羅馬 式的圓頂穹窿和 希腊 式的 石柱 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走進大教堂先經過一個走廊,走廊裡帶淺色花紋的白色 大理 石柱 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紋,從左到右長長的走廊的拱頂上有很多人物雕像,整個黃褐色的頂面佈滿立體花紋和圖案。再通過一道門,才進入教堂的大殿堂,殿堂之宏偉令所有的參觀者驚嘆,高大的 石柱 和牆壁、拱形的殿頂、到處是色彩艷麗的圖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細緻的浮雕,彩色 大理 石鋪成的地面光亮照人。教堂內部裝飾華麗,華麗到令人惶恐不安,令人窒息。我們見到的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基羅的傑作,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鑒哥德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採用了玫瑰花窗,於是出於對教堂入口處的光線對比效應的考慮,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基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伯多祿的愛”的名義,恢復了圓頂。圓頂廊檐上有十一個雕像,耶穌基督的雕像位於中間,廊檐兩側各有一座鐘,右邊的是格林威治時間,左邊的是 羅馬 時間。整個殿堂的內部呈十字架的形狀,在十字架交叉點處是教堂的中心,中心點的地下是聖伯多祿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壇,祭壇上方是金碧輝煌的華蓋,華蓋的上方是教堂頂部的圓穹,圓穹的周圍及整個殿堂的頂部佈滿美麗的圖案和浮雕。一束陽光從圓穹照進殿堂,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種神秘的色彩,那圓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門。大殿內有很多巨大的雕像和浮雕,大殿的左右兩邊是一個接一個的小的殿堂,每個小殿內都裝飾著壁畫、浮雕和雕像,最著名的是米開朗基羅的聖母哀痛雕像和一座聖伯多祿的青銅塑像。我最喜歡的是剛走進大門處的兩個小天使捧聖水缸的雕塑,從形象上看小天使只有一歲的樣子,然而雕像的實際高度有2.5米。眾多的統治者、勇士、殉難者的雕像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威嚴、冷峻和痛苦的記憶後,再看到這天真可愛的小天使時,一種安慰、一種美好的感覺油然而生。藝術家把小天使和聖水放在一起,是因為那時的人們視水為上帝賜予人的聖潔之物,水是生命之源。 ↑梵蒂岡